:::主要內容區

101年我國糧食供需統計結果

統計室 王翠華

壹 . 前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利用農產品生產、進出口、存貨變動等資料,按年編製糧食平衡表( Food Balance Sheet ),陳示國內各類糧食供給量,推估每位國民平均每日各種營養素可攝取量,並進而編算糧食生產指數、糧食自給率等指標。糧食供需統計結果可綜陳整體農業績效,為調節農產品供需及制訂相關糧食政策之重要參考。

貳 . 糧食供需統計結果

一 . 糧食供應

  101 年臺灣地區平均每人可供消費之各類糧食為穀類 85.6 公斤(其中白米 45.6 公斤,麵粉 35.7 公斤)、薯類 22.4 公斤、糖及蜂蜜(主要為糖) 25.9 公斤、子仁及油籽類 26.0 公斤、蔬菜類 103.0 公斤、果品類 125.7 公斤、肉類 75.2 公斤、蛋類 17.0 公斤、水產類 36.5 公斤、乳品類(還原折算為鮮乳) 41.7 公斤、油脂類 23.0 公斤。與 100 年比較,除蔬菜類、果品類、肉類及乳品類平均每人每年可供消費量減少外,餘呈增加。蔬菜類及果品類因 6 月豪雨及泰利、蘇拉、天秤颱風接連來襲,產量合計減少 5.9% ,致平均每人可供消費量分別較 100 年減 4 公斤及減 6 公斤;乳品類因鮮奶產量及奶粉進口量減少,每人可供消費量減 2.3 公斤( -5.2% );而上半年受禽流感疫情影響,家禽肉產量減少 7.1% , 為填補需求缺口,進口量增加,且 毛豬供應亦增加,但整體肉類每人可供消費量仍減 2 公斤( -2.6% )。若與 91 年比較,各類糧食之平均每人可供消費量除薯類、糖及蜂蜜、水產類外,均呈減少,其中蔬菜類、果品類及乳品類減幅超過 1 成 。

  隨著國人所得提高帶動飲食多樣化,及外食比率提高影響,白米漸被麵類與其他食物替代, 致每人每年白米可供消費量逐年下降。 100 年起調整稻米收購價格及辦理濕穀收購、補助烘乾費等措施,致稻米增產,復進口量增, 101 年每人每年白米可供消費量 45.6 公斤,雖已較 100 年增加 0.7 公斤,仍較 73 年減少將近 40 公斤。

二 . 熱量供應

  101 年平均每人每日可由食物中取得之熱量為 2,730 大卡,主要來自穀類(占 29.7% )及油脂類( 20.2% ),餘約 5 成熱量由其他 9 大類糧食提供。食物供給熱量較 100 年增加 54.7 大卡( +2.0% ),較 91 年則減少 136.9 大卡( -4.8% )。穀類為熱量最主要供應源,受國人飲食西化與攝食便利性之影響,致國人熱量供應比重呈現白米降低、麵粉提高趨勢,與 10 年前相比,前者比重減少 0.7 個百分點,後者則增加 1.2 個百分點。

三 . 糧食生產

  101 年臺灣地區糧食生產總指數為 97.8 (民國 100 年 =100 ),較 100 年減少 2.2% ,除穀類、薯類及蛋類增加外,其餘各項糧食生產均呈減勢,其中子仁及油籽類(主要為花生)減產 14.7% 最為明顯。

  10 年間國內糧食總產出平均年變動率為 -1.6% ,除薯類生產指數年平均變動為正數,呈現增產之外,其餘糧食均為減產,其中減產幅度較大者為漁場受限並資源枯竭之水產類、種植面積逐漸縮減的花生、芝麻等子仁及油籽類,以及受進口替代之糖及蜂蜜,生產指數年平均變動率分別為 -3.7% 、 -2.9% 、 -2.3% 。

四 . 糧食自給

(一)糧食出口

  101 年各類糧食生產出口比率以水產類之 58.2% 較高、子仁及油籽類 26.1% 次之,薯類 23.8% 再次之。近年來,政府致力提升農產品品質,積極拓展外銷市場,除穀類外,各類糧食生產出口比率,均較 91 年增加,其中薯類產量增 1 成,惟出口量增加 1.9 倍,致出口比率增 14.7 個百分點;水產類因產量減少,且石斑魚、秋刀魚、鮪魚及其他貝介類之外銷成長,出口比率增 10.8 個百分點,子仁及油籽類亦為類似情形。

(二)糧食進口

  101 年各類糧食供應進口比率,除蛋類外,均超過 1 成,其中糖及蜂蜜、子仁及油籽類超過 9 成比率較高。與 91 年比較,糧食進口依賴情形互有消長,除穀類、子仁及油籽類、乳品類進口比率較 91 年低外,餘則較 91 年提高,其中水產類因漁業資源枯竭,進口挹注需求增多,進口比率較 91 年增加 25.2 個百分點。

(三)糧食自給率

  101 年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 68.0% ,各類糧食自給率中,水產類、蛋類自給率超過 100% ,而果品類、蔬菜類自給率達 8 成以上,肉類自給率亦接近 7 成。

  與 100 年比較,受天候及禽流感疫情影響,國內產量縮減, 為填補需求缺口,蔬菜類、果品類及家禽肉 進口量增加,加上馬鈴薯、糖及水產類亦因國內需求推升進口量,致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下降 1.1 個百分點;而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 32.7% ,亦較 100 年減少 1.2 個百分點。

  由於國外糧食以低價或貿易配額等優勢或手段進入國內市場,且國人飲食習慣改變,致我國糧食自給率呈現逐年降低情形。以價格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自民國 73 年的 9 成,一路下滑到民國 97 年的 7 成,近幾年維持在 68%~69% 之間;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自民國 81 年跌破 4 成後,至今仍未回升。

參 . 結語

  我國稻米、蔬菜、果品及肉類的糧食自給率皆有不錯之表現,但受限於氣候條件,我們只生產很少量的大豆、玉米跟小麥,尤其小麥幾乎全部仰賴進口,導致我國糧食自給率被拉低。近年受極端氣候及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影響,糧食價格漲幅甚大,糧食自給率的議題受到關注。為提高我國糧食自給率,農政單位積極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活化休耕地等多項政策,並著手開發如「米穀粉」等替代麵粉產品,鼓勵國人多多食用國產農產品,共同為提升糧食自給率努力。

91年與101年每人每年糧食供給量

91 年與 101 年每人每年糧食供給量


熱量供應來源

 

熱量供應來源
糧食供應進口比率

 

糧食供應進口比率

糧食生產出口比率

糧食生產出口比率

臺灣地區糧食自給率下降趨勢

臺灣地區糧食自給率下降趨勢

糧食供需重要統計指標

糧食供需重要統計指標

註:乳品類奶粉之每人每年糧食可供消費量已還原為鮮乳,折算比率採奶粉:鮮奶= 1 : 8 。

糧食供需重要統計指標(續 1 )

糧食供需重要統計指標(續1)

糧食供需重要統計指標(續 2 )

糧食供需重要統計指標(續2)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10-17:1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