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希望再起 水璉再生

水保局花蓮分局 陳淑媛.余明堂.劉文登

由於僱工購料讓居民有同心打造家園的機會,幸福洋溢在每張帶著笑容、哼唱歌謠的臉上,社區開始有了目標,夢想不再遙不可及。過去,人們走古道翻越海岸山脈來到水璉;今日,濱海的台 11 線取代山徑,不斷拓寬改善的筆直道路,車輛由水璉呼嘯而過,這個壽豐鄉最南端的聚落,最早在水璉溪畔形成的阿美族部落是 Ciwidian ,三面環山,源自海岸山脈的三條溪流匯入水璉溪,出海口則是一片迷人海灘;但除了台 11 線的車聲,社區靜得出奇。荷蘭人稱此地為 Sibilian ,是美麗村落之意,日治時期稱為水璉尾,光復後改為水璉;而在阿美語中, ciwi 是水蛭,部落之名是水蛭很多的地方。

依山傍水靠海的富足環境

據文獻資料,此地的阿美族原是吉安薄薄社的一支,「以前祖先為追趕獵物,愈跑愈遠,越過海岸山脈到此,發現四周山區獵物很多,河川附近土地肥沃,而且靠海可以捕魚,於是遷到這裡來。」清光緒年間發生加禮宛事件,被攻打的部分撒奇萊雅族避居水璉,融入阿美族生活,通婚後其傳統逐漸消失。八七水災之後,來自南投的閩南族群移入,多居住在南坑山區;而在海邊,則有極少數退役老兵開墾;由不同時代背景引入的不同族群,組成水璉豐富的人文特色。

日治時期,水璉最重要的農作物是香茅,至今社區裡仍留有當年廢棄沒再整理的香茅園;後來改種稻米,但收穫有限,居民的溫飽都有問題,沒有多餘米糧可運至外地販售,不過天不絕人路,水璉是全臺番龍眼產量算是相當多的地方,甚至有座番龍眼山。

番龍眼對當地來說是很重要的作物,花蓮的颱風頻繁,影響稻作收成,族人只好到山區找番龍眼食用,解決糧食不足問題。據耆老所說,日治時期水璉的番龍眼還曾是進貢天皇的項目之一。番龍眼肉質甜美多汁,果實與果核比龍眼大,由於家家戶戶都栽有番龍眼樹,吃不完的果實存放冷凍庫,冰凍番龍眼則是產季外到水璉作客的有趣點心。

換膚海灘帶來大海獻禮

從前,為水璉帶來經濟收益的產業,是居民與海搏鬥爭來的黑白卵石;這些或黑或白的卵石,由水璉至花蓮市區南濱一帶海岸才有。七○年代,盤商前來收購外銷日本,居民放下鋤頭和牛犁,天未亮就趕赴海邊,整片海灘像市集一般熱鬧,待晨光乍現,大家開始在灘地上仔細觀察浪花打上岸的石塊,一見黑白卵石,趕忙在下一道波浪上岸前拾回,一往一返間,身上累積的現金也愈來愈多。

每天傍晚,盤商來到水璉收貨,秤重販售的卵石為居民帶來當日所得,「這是社區最大的經濟命脈,社區裡的房子多是靠黑白卵石賺回來的。」特別的是,這片海灘又稱「換膚海灘」,一天中不同階段,上岸的石塊粒徑不同;清晨時分,海水帶來較大的卵石,半個多小時後,轉換成細沙粒,而這也是大夥的休息時間,喘口氣、聊天,準備下一波卵石潮繼續拼命。

農村再生讓社區起死回生

隨著時空的變遷,黑白卵石成為禁採項目,社區居民在屢收傳票上法院後,終於放棄撿拾販售來自大海的寶物;「黑白卵石禁採後,水璉就沒有聲音了。」傳統農業式微,土地養不活家庭,勉強忍受異鄉生活的人,在外地從事辛苦的勞力工作,留在家鄉的人,有一些找不到工作只好澆酒度日。

受到人口外流與少子化影響,除了國小還在,社區的國中生必須搭車至花蓮上課,相當辛苦。而地處偏僻,農產品運送的費用與時間較高,農業生產競爭力低,居民找不到工作,閒閒的,酗酒情況多了。

自 100 年開始參加了培根課程後,有了僱工購料的機會,社區開始改變。為了營造水璉特色,社區公園完全就地取材,原本因沒工作起床就喝酒而面帶愁容的居民,有了僱工購料的工作機會,大家到海邊搬漂流木、砍草整理荒地,雖然辛苦卻面帶笑容,興致高時一起唱歌,「這才是仙人過的生活」─當地居民如是說。也因為撿拾漂流木創作出心得,已經有人專心投入漂流木藝術創作的行列,藉由藝術的眼光創作出實用的生活器材。

社區動起來打開能見度

生態是水璉未來的一大重點,無論是規劃中的美人山步道、水璉溪傳統漁撈體驗,或是阿美族捕魚祭,都與環境息息相關;社區裡沒有工廠零污染,大家更決心去水泥化,綠美化工作皆就地取材。

為了突顯水璉的能見度,社區在台 11 線道路東側打造一座音樂公園,以漂流木和石塊排列的圖形,種植各式在地植物,其中心形區塊,作為復育原生種鐵砲百合之用,而四周草皮,也是海岸生長的水璉草。

目前,經過車輛會好奇停下來詢問,水璉終於引起人們的注意;未來將興建傳統茅屋,做為社區產業與文化傳承場域,相信將有更多人認識水璉。

以農產和文化發展觀光

山蘇是水璉目前最主要的產業,由農會輔導集貨運送,但受價格與外流人口影響,種植面積不多;每年春季也有不少箭筍,但多為零星種植。另一項水璉特色則是糯米黃金雞,以糯米草養殖的黃金雞很健康,整隻呈金黃色,肉質甜美,但受到歷年颱風影響,多數雞寮被吹毀,加上飼料昂貴,只剩 2 戶繼續飼養。

除了農業生產,社區計畫結合傳統文化發展觀光,從小培訓孩子熟悉原住民歌舞,認識社區生態環境成為小小解說員,並延續長者的編織技藝成為工藝品,而每年 3 至 7 月的飛魚季節,亦可安排文化體驗活動,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讓世人都能認識這片花蓮中的淨土。

水璉公園-社區居民聯手打造完成

水璉公園-社區居民聯手打造完成

飄流小屋-讓旅人得以停留小憩

飄流小屋-讓旅人得以停留小憩

窳陋空間-已成社區新景點

窳陋空間-已成社區新景點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12-17: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