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懷舊森鐵古道情-特富野古道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 陳淑芳

  特富野古道位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早期為阿里山地區鄒族人到玉山一帶出草、狩獵的重要通道。日據時期日人開發阿里山地區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延伸至東埔、塔塔加一帶,於特富野古道東段鋪設鐵路軌道,以利運輸木材。 1971 年間政府禁止伐木,鐵道不再有火車行駛, 2001 年嘉義林區管理處將古道整建成登山健行步道。

  步道由東端新中橫公路的自忠循著阿里山森林鐵路水山支線舊鐵道西行再下降至特富野,或由特富野進入上行至自忠,全長約 6.32 公里,單程步行時間約 3 至 4 小時。自海拔 1,100 公尺的特富野至海拔 2,300 公尺的自忠,沿途穿越中高海拔林相,四季景觀變化多樣,生態資源豐富,極適合登山健行和自然觀察。

循著鄒族先民腳步

  特富野古道全名為特富野自忠越嶺道,又稱水山古道。早期鄒族人開闢這條步道至自忠連接塔塔加、玉山地區,穿越北鄒族傳統狩獵區,是保護部落的要道,也是鄒族人打獵、出草、征戰必經的舊獵徑,在鄒族的傳說中上古時代,洪水淹沒大地,鄒族人至玉山頂避難,水退後天神率領族人從玉山下來的路徑,並在特富野建造第一座 「庫巴( kuba )」 其與鄒族人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古道上生長的竹子、林木都是北鄒族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天然材料,例如利用竹子製作的風笛,是傳遞訊息、驅趕旱田裡鳥類的重要工具,麻竹筒製成盛湯的容器, 庫巴 以杉木為主體,並以竹子削製成竹片編成屋頂,上面再覆蓋白茅。 特富野部落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距離古道西端出口大約 6 公里 ,部落裡仍有鄒族傳統的建築庫巴,依傳統習俗舉行的戰祭、小米收穫祭、生命豆祭及小米播種祭等祭典活動,到特富野古道遊玩不妨多安排點時間,順道進入部落去感受鄒族特殊的文化,以豐富旅程的回憶。

尋訪森林鐵道遺跡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發阿里山地區的森林資源,鋪設運材鐵道,本線嘉義至現今的沼平車站於 1914 年正式通車,但沿線森林資源自 1910 年已陸續開發,必須再向周邊延伸發展,所以延伸鋪設 2 條林場線即塔山線及水山線。其中水山線自沼平車站向南經過自忠到達新高口,長約 10.7 公里,由自忠段延伸之水山支線運材鐵路即利用特富野古道鋪設而成,全長約 5.2 公里。

  自忠自古以來即為玉山與阿里山銜接的關卡,日治期時舊稱「兒玉」,是為了紀念當時的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後來先總統蔣公巡視阿里山時,認為這個地方的景觀與抗日名將張自忠殉職處景觀相似,遂以其名代之。特富野古道東側入口現已撤離的自忠派出所就是伐木時期自忠車站的遺址,而山水支線鐵道從派出所後面開始往山裡延伸,當年林場支線經由這些材丁車將深山的林木集中至新高口或自忠等地後,再以大型運材車接運至阿里山沼平車站。

  日治時期特富野古道即是當時著名的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及森丑之助攀登玉山的路線,也是當時登山人士攀登臺灣最高峰玉山的主要途徑。 1941 年日本政府為擴大阿里山森林資源的開發,將古道東段鋪設鐵軌成為阿里山森林鐵路水山線,以運輸砍伐下來的檜木。 1971 年 間 臺灣禁伐天然林,森林火車停駛、鐵道廢棄, 2001 年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重新整建特富野古道, 原水山線路段 較平緩,沿線仍保留多處軌道及木棧橋,甚至避難用的防空洞 ,走在其間猶如回到伐木時期,看著滿載東埔、塔塔加一帶珍貴林木的火車,正行駛在木棧橋的鐵軌上往沼平車站前進。

觀察生態賞鳥趣

  特富野古道東段兩側的柳杉人工林,是日本人開採檜木、扁柏後從日本引進種植的針葉樹種,柳杉樹幹通直生長快速,適合於海拔 900 至 2,200 公尺的山區,因是從日本吉野地區引進的,所以 又稱為「吉野杉」或「日本杉」。柳杉林下還可看到一棵棵伐木時期遺留下來的老樹頭,也彷彿在為旅客訴說著早期伐木的故事。 後段 是下陡坡,沿著枕木階梯拾階而下,沿途的景致轉變為茂密的闊葉樹林 。

  古道由自忠進入約步行 15 分鐘,可看見第三世紀冰河時期的孓遺植物-台灣檫樹小族群分布,全屬僅三種分別生產於臺灣、中國長江以南及北美,在臺灣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海拔 900 至 2,400 公尺的針闊葉混淆林,是世界珍異闊葉樹種之一,葉子為寬尾鳳蝶幼蟲的食草,木材可為建築及家具等用材,來到特富野古道別忘了認識它。

  整建後的古道每 0.5 公里即設有里程碑,約 1.5 公里 溪谷處的山腰上長了一棵樹形壯碩優美的雲葉。雲葉是冰河孓遺的植物,在臺灣主要生長在海拔 500 至 3,000 公尺 的山區,又稱昆欄樹,因為它的木材剖開後為淡紅褐色,帶有白色縱紋,看起來彷彿豬肉般,也叫山豬肉。雲葉樹皮含有黏膠質,早期人類取其葉熬煮提煉黏鳥膠做為捕鳥用。步道上還可發現摻雜著紅艷可愛的小果實的植物,例如桃葉珊瑚、茵芋、玉山紫金牛、夏皮楠、異葉紅珠等,漫步於步道時別忘了放慢腳步,找找這些隱身在大自然的可愛精靈。

  古道的植物景觀四季有不同的樣貌,中高海拔路段春季 輪番綻放 大朵粉白 的森氏杜鵑及小巧可愛的埔里杜鵑,熱鬧非凡;炎夏季節,臺灣原生種的紫花鳳仙花,用它紫色小花後方一條細長、捲曲的管子吊在半空中,因此又稱「吊船花」。 秋冬季節的步道除了鋪上金黃嫣紅的落葉外,部份路段還可遠望臺 18 線公路邊坡上,變色葉樹種展現一年當中最華麗的風采。

  除了豐富的植物生態,特富野古道也是極佳的賞鳥步道,鳥鳴聲沿途陪伴,在這裡常能觀察到金翼白眉、白耳畫眉、酒紅朱雀、黃腹琉璃、栗背林鴝等高山鳥類,甚至可以巧遇黑長尾雉、藍腹鷴悠閒地在步道上散步。

永續環境一起來

  當您來到特富野古道體驗回歸自然的愜意自在,體會「慢走‧樂活」的美好,探索原住民與阿里山林業文化時,請以尊重、友善的態度和大自然共處,並且支持「無痕山林」運動,做個對環境負責的旅人,共同守護臺灣山林的美好,創造山林永續價值!

參考資料: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網站及「諸羅尋幽楠濃行:嘉義林區管理處自然步道導覽」乙書

雲葉(陳淑芳 攝)

雲葉(陳淑芳 攝)

柳杉人工林與 水山支線舊軌道(陳淑芳 攝)

柳杉人工林與 水山支線舊軌道(陳淑芳 攝)

枕木步道( 陳淑芳 攝 )

枕木步道( 陳淑芳 攝 )

[農業常見用語]

無痕山林

  無痕山林源於美國無痕旅遊之概念( Leave No Trace, LNT ),意即不留下任何痕跡,讓每一位在你之後的造訪者,甚至到下一代,都能和你一樣享受野外環境的美好。是由美國各級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環境教育學者、保育團體、戶外用品的製造商與銷售商、登山健行團體以及社會大眾,所共同發起的全國性教育推廣運動。這些公私部門、產官學界組成的合作團體,自八○年代起,提出無痕旅遊的行動概念,全面推動「負責任的品質旅遊」,教導大眾對待環境的正確觀念與技巧,協助將遊憩活動對自然的衝擊降到最低,多年來已獲致良好成效。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01-21:2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