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培育新世代農業從業人員資深觀察員轉任船長的故事

漁業署 尤嵐龍

漁業管理趨勢

  有人說世界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的確,身處於此快速變化的時代,就連傳統產業的漁業,其管理方式也在改變。過去大家認為大海屬於內太空,海洋生物可取之不盡,各國均鼓勵民眾投入漁撈產業,隨著捕魚技術的進步,漁獲量屢創新高,而漁獲壓力高於漁業資源再生能力時就產生「過漁」。不僅如此,具高經濟價值及高度洄游習性之鮪類及類鮪類,蹤跡遍及公海與各沿海國之經濟海域,如單靠幾個捕魚國負起管理責任,絕無法有效控管漁業資源。各海洋國家為解決上開問題,紛紛在三大洋成立區域性國際漁業管理組織,各種改進方案如減船計畫、建立觀察員制度、建立漁獲配額制度、漁船監控計畫等管理措施於是因應產生。

觀察員制度

  建立漁業觀察員制度,是國際漁業管理中最重要且最有效之措施之一,身為主要漁業國的臺灣自 2002 年起開始推動訓練及培育觀察員,每年編列達新臺幣 5 仟餘萬元,聘有觀察員 65 人,更於 2011 年通過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 WCPFC )稽核,顯見臺灣觀察員制度的完善。觀察員工作內容為收集漁獲資料,包含記錄魚種之體長、體重、性別、混獲狀況、漁獲中鈎深度、水溫、漁法等漁業相關資訊。藉由在海上的實地觀察、記錄和採樣,轉成具有科學價值資料,有效輔助漁業科學研究,提升遠洋漁業漁獲資料及資源量評估的正確性。

我國漁業人才斷層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漁船工作所得相較陸上所得優勢銳減,造成國人上漁船工作意願低落,如何鼓勵國人加入漁業工作以及培育漁業人才,為政府需面對之課題。其實漁業署早在 2002 年起開始推動獎勵國人上漁船計畫,每年每人最高獎勵 24 萬元,此外,更是從 1994 年起鼓勵水產海事相關院校畢業生投入漁業生產行列,每年獎勵 6 名,每名服務滿一年獎勵金 1 百萬元,可連續獎勵 3 年,培養有上漁船服務意願的國人,以解決漁業勞力外流。

欲當船長的觀察員

  各先進的漁業國都面臨漁業人才斷層的問題,我國除繼續鼓勵國人投入漁業行列外,漁業署更有與眾不同的做法,就是培養觀察員成為漁業幹部。在這裡舉一個陳世文(以下簡稱陳君)觀察員轉任船長的例子跟大家分享:

  陳君最早是跟著在魷魚船上當船長的父親一起工作,在父親的教導中,培養出對漁業工作有高度興趣, 5 年魷釣洗禮下,擁有獨立操船的能力,奠定日後當船長的基礎。惟日後因魷魚漁船經營不善,陳君與父親雙雙被迫卸任魷釣工作,但天無絕人之路,這時候陳君輾轉得知漁業署正招募遠洋漁業觀察員,遂投入觀察員行列。陳君在觀察員 6 年職業生涯中克盡職守,資深觀察員蔡明山(以下簡稱蔡觀察員)就說,陳君個性溫和、做事認真,更沒有不良嗜好,在觀察員同事中獲得很高的評價。然而,陳君未因此滿足而放棄當漁夫的夢想,總在思考未來如何重新投入漁業產業。

政府幫助如願變船長

  某天他想著,既然臺灣漁船船長出身澎湖的不在少數,而本身也是澎湖人,應可善用此地緣關係,便趁執行海上任務之閒暇,與同是澎湖籍船長培養感情,並藉由告知船長相關漁業管理規定,及教導船長利用漁船監控系統回報電子漁獲速報,使船長在合乎規範下盡情捕魚。船長亦以傳授獨門捕魚功夫做為回報,如調整魚鈎深度,如何有效率尋找遺失之漁具、漁獲物豐裕的季節及地點等漁撈經驗,毫無藏私的傳授陳君。但空有漁撈技術,尚未能成為一名正規船長,以觀察員轉職遠洋船長為例,必先取得二等船副執業執照,再取得一等船副執業執照,經一年海上實務經驗,始擁有一等船長執業執照。尤以取得二等船副執業執照最為繁複,因二等船副的受訓時間長達一個月,試問初任的觀察員哪有這麼多的假去上課呢?資深觀察員紀堯勳回憶道,當沙署長志一擔任副署長時,就替觀察員的未來出路著想,希望其能成為遠洋漁業生力軍,故 2007 年起即鼓勵觀察員取得幹部船員執照,並下令觀察員只要在不影響執行任務又平時表現優良的前提下,願意接受二等船副受訓,就准許公假一個月,此令一出,觀察員趨之若騖爭取受訓機會,陳員即為此政策的受益者。沙署長更在 2010 年指示修定漁船船員管理規則,將觀察員海上工作經歷,視為漁航工作經歷,為觀察員轉任船員另闢一條康莊大道,縮短轉任時程。

觀察員擔任船長的好處

  觀察員出身的船長跟一般的船長有何不同?蔡觀察員指出其中大有不同,目前我國船長普遍缺乏國際漁業管理及資源保育的觀念,曾任觀察員的陳君,就熟知政府各項漁業政策並盡力配合,如 2012 年美國為研究如何防止海龜混獲,與我國共同執行「圓形鈎釣獲試驗計畫」,漁業署請蔡觀察員執行,惟該計畫需填列資料繁雜,資料蒐集過程亦會影響漁業作業,倘欲順利推展,必需有一位願意配合的船長,而陳君即為不二人選,所選的試驗船是在大西洋作業的「益富號」。蔡觀察員進一步指出,某天,他向船長表示,混獲到海龜時因重量太重無法拉起,致無法記錄海龜相關生物資料,恐無法達到美國對計畫之要求,陳君聽聞後,立刻畫一幅「吊籃」草圖,交予大副製作,有此吊籃,再大的海龜也能順利拉起,計畫得以順利執行。不出意料之外,本計畫得到陳君的全力配合,圓滿完成該次試驗。此行係陳君以船長的身分第一次出海,據聞,該船漁獲量亦是當年所有船長當中屬於前段班的,一個初任船長能有此佳績實屬不易,亦獲得船東續聘,現在正在海上大顯身手。蔡觀察員分析說,要不是當了觀察員,比一般從基層幹起的船員,多了觀察及學習不同船長的捕魚經驗,若沒有這些機會,哪能有這種成績,捉魚,可沒這麼容易!

結語

  時代在變,漁業經營者的觀念也要跟著改變,有觀察員出身的船長加入,期能為臺灣漁業界注入一股新血,共同開創一個新的時代。政府至今所培養出的上百個觀察員,縱不全然投入漁業工作,個個也是漁業種子教師,對於周遭親朋好友的漁業知識傳授及海洋資源保育宣導,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期許這些觀察員都能有著為國家漁業發展盡一分心力的使命感,未來漁業署仍秉持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持續為民眾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漁業政策。

陳世文船長設計的「吊籃」

陳世文船長設計的「吊籃」

陳世文船長(左)正在為海龜進行除鈎

陳世文船長(左)正在為海龜進行除鈎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03-18: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