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地產地消農糧產品地產地消推動成果及展望

農糧署 莊金谷 . 徐惠瑩

壹 . 前言

  WTO新回合談判進度趨緩後各國紛紛轉向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臺灣貿易依存度 [1] 高,民國 101 年已達 126.41%[2] ,自由化浪潮不可忽視,國內農業經營多屬小農制度,且因地理位置易受颱風豪雨等天候影響,農業生產面臨嚴峻考驗,為穩定農民收益,活絡農村經濟,農業部門除持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外,針對國內市場,將積極推動農產品地產地消,期能與國外農產品區隔,減少食物運送里程,並提高糧食自給率,同時讓國人與土地做更深的連結,達成節能減碳及友善環境目標。 本文將就國內地產地消思維、執行成果及未來可能發展方向進行探討。

貳 . 推動農糧產品地產地消思維

  地產地消策略是國內農產品面臨自由化衝擊時最重要之因應對策,在韓國,即有所謂「身土不二」的傳統精神,強調人的生活不應該脫離土地,生活在哪裡的土地,就吃那塊土地上所長出來的食物,臺灣因經濟發展的結果,形成農業生產基地在南部而消費人口集中在北部的現象,消費者與土地直接連結性相對較弱,亟需強化消費者與本土農業連結性。

  依據國立中興大學萬鍾汶教授研究指出,臺 灣國內各農產通路皆能將食物在一天內運達,是以 臺 灣本土所生產的蔬菜及水果等農糧產品皆可視為「地產地消」範疇,如能 參照日本及韓國以強烈的社會和文化傳統觀念,支持本土農業,將有效提升國人對國產農產品認同,進而能因應未來加入 TPP 後進口農產品的競爭壓力。

參 . 農糧產品地產地消執行成果

  根據 102 年版農業年報統計, 101 年農產品產值為 4,479 億元,其中農糧產品創造 2,229 億元(占 46% )產值,較畜牧業 1,485 億元(占 31% )及漁業 1,061 億元(占 22% )為高,目前除重要花卉以外銷為主外,其他農糧產品多以內銷為主,農糧產品地產地消實已透過各種政策逐步推行,執行成果說明如下:

一 . 強化國產農產品的追溯及安全管理

  為拓展有機農產品在地行銷通路,農糧署與縣市政府合作推動有機蔬菜供應學童或企業團膳,擴大消費市場,將有機理念向下札根,並 於各地輔導成立 17 處假日有機農夫市集,傳達有機生產理念。

  為輔導農民正確使用農藥,建立責任生產觀念,推動強調安全用藥及可追溯性的「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迄 103 年 1 月底,生產面積 25,656 公頃。為建立吉園圃蔬果品牌,輔導 137 個連鎖超市設置販售點,並於 2,300 間便利超商門市販售小包裝吉園圃蔬菜。另自 103 年度起,媒合新北市政府與產地契作生產吉園圃蔬菜供應學童午餐,讓安全農業觀念向下札根。

二 . 發揮在地農產品新鮮優勢

  103 年推動 100% 使用臺灣米之餐飲業者標示使用臺灣米標章,確保消費者選購百分之百臺灣米,以提高臺灣米之品質、認同度及食用量。另辦理臺灣米博覽會活動、學童體驗教育暨米食推廣、都會區親子家庭種稻體驗、稻米品質競賽暨十大經典好米評選活動、米禮盒設計評選活動等議題,宣導建立消費者地產地消,提升糧食自給率。

  農委會近年積極建立茶產銷履歷驗證制度與產地證明標章核發制度,每年輔導核發近 20 萬枚標章,生產約 120 公噸之優質安全茶品。另為擴大國產雜糧自給率,鼓勵休耕農地轉契作具競爭優勢之大豆、薏苡、蕎麥及胡麻等雜糧作物,透過建立農商契作集團產區,生產優質安全國產雜糧。

三 . 開拓農產品多元行銷通路

  輔導農民團體辦理共同運銷、直銷及網路行銷,另於臺北希望廣場、花博圓山廣場及高雄築夢市集每週六、日辦理定期定點農產品展售促銷活動, 102 年計辦理 107 場次,農產品銷售金額達 2 億 3,294 萬元,有助於增進農民收益。

  輔導直轄市、縣(市)政府與農民團體等辦理地區性農產品展售活動計 60 場次以上,如推動當令冬季甘藍與在地農遊結合行銷模式,首次與旅遊業者合作,於 102 年 12 月在雲林縣土庫鎮辦理千人鮮採高麗菜活動,另輔導西螺鎮農會運用在地高麗菜與西螺米開發高麗菜米漢堡、高麗菜飯等甘藍多樣化創意料理,也辦理 高雄玉荷包啤酒節、 2013 中臺灣農業博覽會等活動, 建立地產地消觀念,增加農民收益及促進農村產業發展。

  本會農糧署 102 年 5 月訂定「輔導試辦農夫市集及農民直銷站執行方案」,並於同年 6 月設置南投縣集集鎮農夫市集,目前有 35 位農民參與市集展售,每月銷售金額平均達 37 萬元;另於同年 9 月成立花蓮市農會農民直銷站,目前供貨農民有 28 位,因銷售績效良好,同年 12 月擴展自強超市販售點,目前二超市直銷專櫃月銷售金額合計可達 70 萬元, 103 年預計再增設田埔超市直銷專櫃,以嘉惠更多農友及消費者。

肆 . 未來推動方向

  為因應國內加入 TPP 國際組織之壓力與衝擊,在前揭既有推動項目外,未來 農糧產品地產地消策略 將 以「支持在地農產品」為核心價值,針對不同消費族群強化溝通機制,分別從建立採購交流平台、建構安全農產品電子商務體系、開發創新包裝設計、建立國產農產品專賣中心、連結在地食材供應鏈及普及食農教育等六大面向規劃,俾能減少食物哩程,縮短運銷通路,提高優質國產農產品直銷量。六大面向分別說明如下:

一 . 建立採購交流平台

  消費市場趨勢瞬息萬變,掌握行銷趨勢為行銷成功關鍵,未來除透過專家研究掌握未來趨勢及商機外,將參酌農業技術服務團作法,成立行銷服務團隊,即時提供農業經營者行銷輔導、教育訓練及產、官、學行銷交流平台,並辦理採購交流會,將業者需求直接傳遞生產者,增加產銷媒合機會。

二 . 建構安全農產品電子商務體系

  為提供消費者最佳品質,輔導具合作供貨能力或共同品牌之農民團體,導入行動化科技,將冷藏、貯藏、運送、行銷、顧客服務等工作系統化管理,共同管控品質及合作行銷,並 建置安全農產品電子商務網,及時提供當季農產品銷售資訊,強化消費者認知 。

三 . 開發創新包裝設計

  個人經濟時代已帶動宅配成為新消費型態,農產品以往多以大包裝型態銷售,將鼓勵農業經營者逐步調整為符合直銷或團購的包裝型態,提升農產品直銷包裝水準,另為達到節能減碳目標,未來亦將輔導農民團體重複使用包裝,降低消費地垃圾處理成本。

四 . 建立國產農產品專賣中心

  為提供消費者即時當季農產品消費資訊與實物體驗,將輔導農民團體設置國產農產品專賣中心,以國產農產品專賣為訴求,創造與進口農產品之差異化,作為在地行銷及觀光旅遊時在地農產品購買據點,增加與消費者面對面互動機會。

五 . 連結在地食材供應鏈

  食材運送距離短,食物哩程就越短,對環境越友善,將輔導在地食材供應中小學營養午餐、餐廳及團膳,連結在地食材供應鏈,從小教育學童及在地消費者認識食物哩程,深化愛用國產農產品觀念。

六 . 強化各界食農教育

  水果、蔬菜、花卉及雜糧產品的消費需求各有不同,為讓食用蔬果、使用花卉及消費雜糧變成生活常規,將於展覽或展售場合規劃農產品體驗區,並結合營養師、觀光業者、各級學校、農村社區等辦理食農講堂及校園傳情活動,讓消費者在潛移默化中對農業有更深的體驗與認識,並依時令傳遞產季活動,加強宣導國產農產品「食在地、享當季」新鮮、安全形象。

伍 . 結語

  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不僅可幫助國內農產品銷售,同時縮短運輸路程,有效節能減碳,政府多年來一直在為國產農產品努力,如能在既有基礎上,針對消費者需求加入在地化產銷模式,確保產品安全,加強消費者溝通,建立信任感管道,必能創造生產及消費端雙贏局面。

千人鮮採高麗菜

千人鮮採高麗菜

西螺鎮農會於本署甘藍料理宣導

西螺鎮農會於本署甘藍料理宣導

臺北希望廣場展售促銷

臺北希望廣場展售促銷

南投縣集集鎮農夫市集 (陳麗玉提供)

南投縣集集鎮農夫市集 (陳麗玉提供)

 

註 [1] 貿易依存度 是指在一個經濟體的國民總所得統計中,國際貿易 ( 包括進口與出口 ) 部 分 所 占 的比重。 對外貿易依存度反映一國對 國際市場 的依賴程度,是衡量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

 

註 [2] 資料來源 : 曾靜芳 ( 2012 ), 次貸危機期間對國內進出口貿易之影響 - VAR 模型分析 。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04-16:1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