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銀髮族開心農場

蔡和穆[1]

  阿公、阿嬤、伯公現今都已七、八十歲,他們退而不休,每天務農,依照節氣種植不同蔬果,例如秋末時就栽種玉米、桃太郎番茄、皇帝豆、茄子、波菜、大陸妹 …… ,三不五時會有香蕉、竹筍可採收,地瓜葉整年都有。每每品嚐總是青脆鮮甜,尤其是水果玉米,大口啃下馬上爆出香甜汁液,真是人間美味。另外他們也養雞鴨,除了買少部分飼料外,大都利用回收廚餘、菜葉來餵飽牠們,鴨子也會去吃田裡的蚯蚓、害蟲,阿公利用牠們的排洩物來堆肥當做蔬果的肥料,形成良性的循環系統,造就了阿公、阿嬤的農場不需太多費用就能達到高產能,不僅親朋好友有口福,還請媽媽分送給市區朋友、鄰居,贏得很多友誼與互相教養小孩的知識分享。

  阿公、阿嬤每天早上七、八點就騎腳踏車到田裏報到,下午三點多再去田裏餵食雞鴨,通常下午五、六點就回家。典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乎每天都有朋友去貨櫃屋小憩、聊聊天,也會交換農作物及分享栽種方法與心得。假日回去探望他們,看起來精神都很好,這讓我想到待在安養院與去公園散步的老人,我想是因為乏善可陳沒有目標的生活,讓他們看起來比較沒有活力,身體一天天衰弱,多重老人病纏身,生命的熱誠也與日劇減。

  我想政府或民間公益團體可以推動銀髮族務農計畫,有社區農場讓他們可以去活動、學習、交朋友。一旦生活有了重心、情趣,每天看著搖曳生姿的蔬果,撿拾有機雞鴨蛋,生命的熱情、活力通通可以被找回來。

  社區農場還可以設立安養院,讓銀髮族栽種的蔬果、飼養的雞鴨可以變成經濟作物供應給安養中心,看到充滿綠意的農場,相信身體一定會更健康。且有盈餘可以提供更好的居住設備和照顧。

  我曾在醫院的老人安養中心當志工,發現大多數的老人家都只能坐著發呆,偶而有幾位可以和人聊聊幾句便沉默一個下午,更何況漫漫長夜是何等無聊。有鑑於臺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更需要有完善的社會照顧,我認為可以落實「與其給魚吃,不如給魚網」的精神,如果能夠推動銀髮族社區農場附設安養中心到臺灣各地區鄉鎮,相信可以讓他們因身體勞動而延續生命的價值。姑且稱之為另類的開心農場吧!

  除了上述的優點外,更可以塑造出一個有認同感的老人社區,使老人覺得自己不是被嫌棄,而是到了一個新的天地,展開全新的生活。如果對自己的社區有所認同,勢必更能凝聚老人間的信賴與依靠,而且可以招募對慈善照顧有興趣的青年加入計畫,這樣一個守望相助、無憂無慮的社區,將使高齡化臺灣更美好。

 

註 [1] 高雄市立高級中學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04-18:7,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