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營造優質農業經營環境,創造義竹黃金玉米的傳奇

企劃處 林永嚴
謝宜玲 [1]

  義竹鄉位於嘉義縣南端,屬於傳統農村型鄉鎮,當全球糧食危機、氣候變化加劇、農業人口老化及生產成本提高等多重壓力下,年輕人紛紛遠走他鄉,農地逐漸地荒蕪。為了發展地區特色產業,活絡農村繁榮景象,增加農民收益,農委會於 97 年起輔導義竹鄉農會推動農業經營專區計畫,發展高經濟、高產量且非基因改造之硬質玉米為核心作物,並由農會與農民契作生產。在專區模式的推動下,除了讓農民每公頃收益,由原本 30,000 元增加至每公頃約 80,000 元外,並且活化了休耕農地,營造一個優質的農業經營環境。

國產非基改硬質玉米-產、製、儲、銷一條龍經營

  義竹鄉農會與農民契作種植之硬質玉米作物,是具有抗病、抗倒伏倒折、高產量特性的品種,且多由代耕中心採用機械化播種代替人工播種,並實施標準化栽培方式;採收時,則以大型收獲機進行採穗、去苞葉、脫粒等作業,並以擁有全省最多達 13 台乾燥機的農會乾燥中心將玉米仔粒作烘乾。另為因應食品工廠的需要,經由篩選機去除玉米雜物,並由專人在乾燥玉米 16 ° C 時,採用 CNS13476 穀類檢驗方式,以試紙檢測為非基改玉米後,馬上冷藏作為食品原料,藉以控管檢驗品質,確保食品安全;至於玉米的銷售方式,農會則是跳脫原有以契約價格為準,改與廠商進行公開標售、議價程序,以利在最佳時機為農民爭取較高的銷售價格。

  農委會輔導義竹鄉農會推動農業經營專區計畫,在行銷硬質玉米這項核心作物,係採結合農會既有產銷經營作法加以創新加值。尤其計畫執行過程,農會以非基改玉米粉作為食品加工原料,進而研發國產非基改硬質玉米的多元化產品,例如:用非基改玉米粉製作「超涮嘴玉米棒」、「冷泡式玉米麵」、「番麥香玉米蛋捲」,用乾燥玉米葉製作環保玉米紙,並用農會「心意足」品牌做行銷,以發揮最大的農產品附加價值;另農會亦以系列寓教於樂的活動方式,讓國人從中體驗生活、生態、生產的三生農業意涵,並使消費者一提到玉米,就會聯想到義竹新鮮 ( 尚青 ) 、安全 ( 通過非基因改造、無黃麴毒素 SGS 認證 ) 及健康的玉米,從而提高義竹鄉知名度,也塑造硬質玉米的優質形象。

活化專區內休耕農地,打造臺灣農業新活力

  義竹鄉農會推動農業經營專區計畫期間,適逢全球發生金融海嘯危機,許多中產階級員工變成無業遊民,為解決失業人口可能引發之社會問題,同時藉此尋找農業生力軍,農會主動透過政府推行的人力就業方案,引介中壯年失業者及青年回鄉至農業經營專區從事大規模耕作經營或種植具高經濟作物,使得農家年薪百萬不再只是口號、夢想而已。

  此外,有感於臺灣農業從業者平均年齡偏高,農業勞動力老化,年輕人力不斷外流,不願從事農業,老農擔憂從年輕一直陪伴他們的農地,後繼無人耕作。因此, 農會除自行擔任大佃農統合承租轄內農地,以提供代耕中心或青年農民耕作,並組織專區內青年農民,鼓勵參加各項培訓計畫,培養與傳承農業知識,同時解決其農業資金及產品通路等問題,以提高農業經營的效益及競爭力。

結語

  臺灣農地零細化,為提高農地利用效率,並創造規模化、集中化效益,農業經營專區作法不啻為突破農業經營困境之重要途徑,而義竹鄉農會在翁永寧總幹事秉持「照顧農民,增加農民收益,農業永續經營」之推動理念下,發展硬質玉米為專區核心產業,並反映在農民的實質收入上,更因輔導與環境親合之耕作制度及標準作業模式,建立區內農民對維護農地的共識,同時藉由引入青年農民投入專區生產,並結合小地主大佃農、活化休耕地及農村再生等施政資源,逐步落實人、地、水及產業等輔導資源串接,已具成效。相信在專區機制的持續運作下,將可產生更大的群聚規模效益,讓農地成為農民的生財工具,而非視為增值之資產,進而達到維護優良農地之目的。

義竹鄉農業經營專區機械採收玉米情形

義竹鄉農業經營專區機械採收玉米情形

義竹鄉農業經營專區玉米產品

義竹鄉農業經營專區玉米產品

 

註 [1] 義竹鄉農會執行農業經營專區計畫承辦人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04-21:8,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