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梨山地層滑動整治 斯拉茂再現風華

水保局 臺 中分局 陳鶴勳 . 徐森彥 . 陳柏安

  梨山地區位處臺中市和平區,中部橫貫公路中點,屬於德基水庫集水區範圍內,對外主要聯繫道路為中橫公路台 8 線及宜蘭支線台 7 甲線,海拔約 2,000 公尺,四周山巒連綿,屬於溫帶氣候,無論賞花、採果、拾楓及觀日出,皆如同置身於山中瑞士。

  梨山部落多是泰雅族原住民,由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遷徙到蘭陽平原過程中所建立發展起來的聚落,有中繼站的作用,歷史約可追溯至 18 世紀,當時原住民稱為「斯拉茂」( Slamao ),日治時代寫作「サラマオ」(沙拉茅),戰後改稱梨山。 民國 49 年中橫公路完成後,許多參與興建工程的榮民配合政府安置政策在梨山落地生根,並由政府引進溫帶水果,開設福壽山農場與武陵農場進行墾植,成功發展起優質農業與觀光業,使得梨山地區以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盛產水梨、水蜜桃、蘋果等溫帶水果而聞名,一躍而為臺灣中部開發最早也最負盛名的高山風景區。但也由於大量的種植溫帶果樹,四處可見將原始森林開發成果園,雖然帶來了財富,但進而也衍生了水土保持及環境破壞等問題,埋下了引發山坡地災害發生的伏筆。

壹 . 地層滑動災害的警鐘

  民國 79 年 4 月中旬連續降雨,造成地層滑動災害,致使中橫公路宜蘭支線梨山公路局車站下方產生邊坡滑動,長約 100 公尺的路基嚴重坍滑,道路交通隨之全面中斷,坍滑地上緣之中橫公路及其上下側之建築物,諸如梨山賓館設施嚴重損壞,而梨山國民旅社亦因此全毀,其他公共設施如臺汽梨山車站也因受到地滑災害影響,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貳 . 地滑治理計畫的推動

  梨山地滑在 79 年災害發生後,臺灣省政府立即採取緊急措施,加以搶修。災害發生初期,由省府核定「梨山地區地層滑動及台七甲路基崩塌緊急處理計畫」,分交通、排水、防砂及社區等整治計畫由相關單位完成初步搶修。

  然而為顧及災害有擴大之虞,又立即研擬「梨山地區地層滑動調查與整治方案」規劃計畫,經核定後於民國 80 年 3 月委託經濟部工業研究院辦理,至民國 82 年 3 月提出「梨山地區地層滑動總報告」作為整治之依據,並經行政院核定。於民國 84 年 2 月交付臺灣省農林廳水土保持局,據以實施「坡地災害整治」計畫,並分六個年度辦理「梨山地區地層滑動整體治理計畫」。

  梨山地區地層滑動整治計畫自民國 84 年起至 91 年,分年分期執行,前後共 8 年的整治過程中,由於梨山地區的地質破碎、地下水量豐沛,設置了相當多的地下排水工程,它的目的在於降低滑動土體內的孔隙水壓,使地滑趨於穩定,再依觀測結果,施作其他必要的工程。另外在坍方或是崩塌之處,則以保護裸露坡面為主,施以抑止工及坡面保護工,以防止表土遭受到雨水沖蝕;另外,於適當地點建防砂壩、潛壩、及固床工等,不但可攔截土砂及防止溪谷沖蝕,而且可藉淤積之土砂來穩定溪谷兩岸之邊坡。綜合上面所提出之方式,可得知地滑地整治工程項目,應包含地表排水系統、地下排水系統、及防砂處理工程,如此才能有效的提高地滑地的穩定性。

參 . 梨山地層滑動整治計畫執行

  梨山地滑的整治工程是一系列的排水工程,從排除災害誘因的雨水及地下水著手,建立了四道工程防線以有效降低土體孔隙水壓,使地滑趨緩。

  地層穩定之第一道防線,地區的降雨會入滲地表而成為地下水,來不及滲入地表就成為地表水,地表水地匯集將沖蝕地表,因此建立地表排水工程,包含橫向截洩溝與縱向排水溝共 8,170 公尺,藉由排水溝排至德基水庫,來減少地表水入滲量以及地表沖蝕之現象。

  地層穩定之第二道防線,降雨入滲後,會造成地下水水位升高之現象,因而於地表建立 38 處橫向集水管工程。

  地層穩定之第三道防線,前述兩道防線來不及排除地下水,因而設立第三道防線,建造 15 座 15 至 40 公尺不等深之集水井,以加強排除地下水來持續穩定地層之目的。

  地層穩定之第四道防線,梨山地區地下水豐沛,為了加速梨山地區深層地下水之排除速度,提高地層穩定性,因而在地表下 80 公尺深之新鮮岩盤內建立 2 座排水廊道,穩定梨山地層滑動。

  民國 84 年至 92 年完成整治工程項目包含:防砂、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橫向集水管、集水井、排水廊道等工程。

肆 . 地層滑動觀測不間斷

  自民國 92 年完成整治工程後,為瞭解地滑區整治後地層及地下水變動情形,同時建置 9 處自動監測站,運用高科技監測儀器,持續不間斷針對地滑地進行安全監測,長期掌握地區現況,至目前 大 梨山地區已設置有 14 座自動監測站, 7 座 GPS 衛星追蹤站,以及 25 處的 TDR 地層滑動面追蹤系統,以天羅地網般的衛星追蹤觀測,確切掌握任何位置變異的情形。

  長期監測資料,能夠針對梨山地滑 地 的情況評估,持續追蹤與掌握,針對現地情況適時安排規劃且設置必要之整治工程。梨山地滑 地 自整治工程建置後,透過地表 GPS 變位追蹤系統,顯示地層已達穩定。

  民國 100 年因應梨山賓館整修開幕營運,位於賓館園區內之 W6 集水井,因終年收集大量地下水,皆維持每秒 20 公升 ( 0.02cms ) 以上之流量,為考量快速排除收集之地下水,故增設 44 公尺直立式排水管以增加排水效率,將收集之地下水直接排至 G1 排水廊道,藉由完成地表排水至集水井再導排至排水廊道之立體排水計畫,如此設計史無前例,誠屬國內排水工程首例。

  另外梨山附近老部落地滑地區,近年亦複製梨山地滑整治經驗,於民國 101 ~ 102 年實施地滑防治之地下排水工程,至今業已完成區域地表排水及兩座集水井 LW1 與 LW2 之建置,其中 LW1 位於地表下 27 公尺底層集水管終年集水,出水量約每秒 15 公升( 0.01cms ) ,排水成效與梨山賓館附近之 W6 集水井最大出水量相近,對於老部落地區邊坡穩定提供很大助益。

伍 . 斯拉茂 再現風華

  自民國 84 年度起實施梨山地區的「坡地災害整治」計畫開始,藉由整體調查規劃、地滑地監測與分析、整治工程等,始終是以降低梨山地區地下水位、提高安全係數為標的。原調查規劃預期需降低地下水位 8 公尺,才能滿足安全的需求。在經過 20 多年的努力,已能掌握梨山地區地下水位變化與確保地滑治理的有效性,目前地下水位降低的深度已超過 20 公尺,安全係數已提升至 1.3 ,較原調查規劃結果更好,已有具體成效。

  在歷經 921 地震至敏督利、海棠、龍王、鳳凰、莫拉克等颱風期間,由於歷年分年分期治理工程發揮功效,梨山地區並無主要災情發生,全區仍維持安全的狀態。為了整體性監測與安全性評估,擴大監測範圍,自 96 年起先後將松茂地滑區、新佳陽及老部落,納入梨山監測系統。目前農委會水保局持續運作整體大梨山地滑地區的監測系統,已制訂一套雨量與地下水位之警戒標準以及作業流程,針對現況的安全性隨時知會主管機關,包括臺中市政府、和平區公所、公路單位與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等。於颱風期間,透過網際網路即時傳遞資訊,當地下水位達基準值極度危險之分級,即通知地方防救災指揮中心實施疏散作業,以維護與保障梨山地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發揮防災預警之功效。

  梨山經過了地層滑動災害、推動整治工程之艱辛,它正在蛻變與重生,未來希冀能以建構大梨山地區安全防護網為最終目標,喚起當地居民共識,落實自主防災教育,進而維護基礎建設,暢通臺灣中部東西向交通,避免重要聚落於颱風、地震後變成孤島;促進產業活動,保障梨山地區商業、農業及觀光事業,提升社會價值。期待~斯拉茂,再現風華!

台7甲線梨山車站處路基下滑

台 7 甲線梨山車站處路基下滑

整治工程規劃項目

整治工程規劃項目

梨山地滑整治排水工程建立 防砂壩(左)、 橫向集水管 (左 2 )、集水井(右 2 )、排水廊道(右)四道 工程 防線

梨山地滑整治排水工程建立 防砂壩(左)、 橫向集水管 (左 2 )、集水井(右 2 )、排水廊道(右)四道 工程 防線

地滑區整治設置有自動監測站(左)、 GPS 衛星追蹤站(中)、 TDR 地層滑動面追蹤系統(右)

地滑區整治設置有自動監測站(左)、 GPS 衛星追蹤站(中)、 TDR 地層滑動面追蹤系統(右)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06-18:1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