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強化國際農漁業合作(下)我國與在臺農業國際組織之合作綜效

國際處 唐淑華.張祐瑄

壹、前言

  面對國際化及全球化之潮流,我國身為地球村之一員,無法自外於國際社會,尤其我國與國際社會經貿互動頻繁,相互依存度甚高,為維護國家及人民利益與福祉,以及開拓我在國際社會中更廣闊之生存與發展空間,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會議及活動,爭取及維護國家權益,乃為政府重要之工作目標。

  我國在 35 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或其下屬機構擁有會籍,包括眾所皆知的「亞太經濟合作」(APEC)、「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其中有亞蔬-世界蔬菜中心(以下簡稱亞蔬中心)、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以下簡稱亞太糧肥中心)係為總部設於我國以農業為主題之政府間國際組織,該二組織在我國農業發展歷程扮演特殊且不可或缺之角色。

貳、亞蔬-世界蔬菜中心

一、亞蔬中心之發展沿革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於 1971 年由我國、美、日、韓、菲、泰、越及亞洲開發銀行於臺北簽署成立,總部設於臺南市善化區,為我國最具規模之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原名為「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成立宗旨為藉由蔬菜之研發與推廣,改善亞洲貧窮人民之營養與健康。

  鑒於全球經濟局勢之改變,自 2000 年起,亞蔬中心在我國經費協助下,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共設 12 個中心據點,並於 2008 年正式更名為「亞蔬-世界蔬菜中心」。

  轉型後,亞蔬之研發聚焦於開發蔬菜優良品種、安全蔬菜栽培法、減低採收後糧食損失,及增進蔬菜的營養價值等四大目標。除了改善開發中國家之營養與貧窮問題外,另協助已開發國家解決營養膳食、糧食浪費等問題,對達成「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亞蔬中心國際合作案例快速增加,如蔬菜研發挑戰計劃、全球園藝倡議等,並成功爭取美國援外總署(USAID)、英國援外總署(DFID)與亞洲開發銀行(ADB)等多項國際資金協助,顯見該中心研究成果備受國際肯定。

二、我國與亞蔬中心之合作成果

  亞蔬中心成立之初,專業學者及研究團隊引領我農業技術發展,為我國農業保有領先之地位,但隨著時代進步,亞蔬中心於臺灣之角色自領導者與指導者,轉變為合作者及研究伙伴,亞蔬中心與我國農業研究機構各有研發強項與技術優勢,雙方目前正朝向互助互補之合作方式前進 。亞蔬中心對我國農業之重要貢獻概述如下:

  1. 研發及推廣新品種:我國蔬菜品種多元,並具備良好之技術背景,40 年間,亞蔬中心與我國農業試驗研究單位、大學合作育成之新品種至今已達 36 種,其中包括番茄、稻米、結球白菜及毛豆等高品質新品種增加農民收益。
  2. 新技術開發:亞蔬中心研發以抵抗氣候變遷、病蟲害、提升自然保存能力創新技術,其中最具貢獻之技術為「茄子砧木嫁接番茄植株生育技術」,過去臺灣番茄農民於夏季時常受到青枯病及根瘤線蟲之危害,自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引進亞蔬中心抗病茄子嫁接砧木技術,並以臺南亞蔬小果番茄為接穗品種後,順利解決問題,使番茄精緻農業得以落實,為廣大農民謀得福祉。
  3. 促進交流機會與人才培訓:亞蔬中心透過其國際組織身份,邀請各國重要人士訪臺,近 2 年更洽邀「國際農業生物科學中心(CABI)」、「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 Bioversity International)」、「世界漁業中心(WorldFish Center)」、「國際畜產研究機構(ILRI)」、「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IITA)」、「國際昆蟲生理生態研究中心(icipe)」、「國際生物鹽分農業中心(ICBA)」、「熱帶農業研究教育中心(CATIE)」等重要國際組織高層人員訪臺,透過實質參訪交流,使國際看到臺灣的農業成就,更促成臺灣得以與國際接軌,媒合進一步之農業技術合作交流,擴展我國與各國之外交關係,並深化與國際組織之合作,每年提供國內農民及研究人員技術訓練機會。
  4. 協助我國蒐集種原:亞蔬中心致力於蒐集全球各地原生蔬菜品種,並加以改良,俾改善低度開發國家貧窮人民糧食,並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目前蒐集全世界蔬菜種原 61,177 份,其中原生蔬菜達 15,000 份,為全球最重要之蔬菜種原中心,該中心充沛種原提供國內育種材料,並與我國實驗研究單位及大學進行優良品種選育、生產技術改良、採後減損及營養價值增進等相關研發合作。
  5. 促進我國農業外交:亞蔬中心各分支中心及區域辦事處,配合我派駐各地技術團,推動各項專案計畫,執行非洲、大洋洲與東南亞地區援外計畫,強化我國外交關係及發揮實質影響力,對我國農業外交貢獻卓著。

三、未來發展

  我國身為亞蔬中心最主要之捐助國及地主國,維持其在臺永續運作,除外交效益外,對我國農業研究發展、技術創新、維持農業競爭力更為重要。故我國應更積極善用該中心歷年蒐集之重要蔬菜種原、知識技術,加強與該中心交流互動,並透過該中心已建構之平台與國際接軌,俾利促進我蔬菜產業發展、提升農民收益、培育我優秀國際農業研發人才,以及展現我回饋國際農業社會之積極作為 。

參、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

一、亞太糧肥中心之發展沿革

  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成立於 1969 年,由我國、澳、日、韓、馬、紐 、菲、泰、越九國簽訂,總部設於臺北。惟因外交因素目前五個會員國為我國 、日、韓、菲及越,印尼則自 2005 年起加入成為觀察國。成立之宗旨為促進亞太地區有關糧食生產及農業環境保護技術,並拓展資訊的傳播範圍 。

  農業技術範圍多元,土壤、種原、肥料、氣候、農化等包含許多專業領域,在各領域專業研發的趨勢下,亞太糧肥中心專精於跨領域技術之整合及研究,主要擔任亞太地區技術交流平台之角色,辦理研討會、訓練班、諮詢服務、田間示範等,蒐集亞太地區國家農業資訊,整理各國動植物檢疫資訊,提供傳播與交流之機會,出版相關國際刊物。 透過農業技術轉移之服務,解決國家間技術水平落差問題。此外,中心因應會員國要求進行創新合作,逐步將業務範圍擴展至園藝作物、畜牧、養殖漁業及農產運銷,另發展山坡地開發、水土保持及病蟲害防治等項目,成為一多功能農業組織 。

  近期業務目標朝向解決氣候變遷以及碳足跡所帶來的糧食問題,透過綠色革命之推動,強調景觀、節能,以保環境永續經營,並透過市場開發與科技研發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並期許擔負維護資源與環境和諧及高綠能的地球村成員責任。

二、我國與亞太糧肥中心之合作成果

  亞太糧肥中心總部人數僅十餘人,作為一小而美的機構,對我國主要貢獻為政策上的建議與訊息之提供,將知識庫運用於我國農業技術,並結合多邊、雙邊組織之網絡,擴張我國農業外交視野。該中心對我國主要貢獻如下:

  1. 促進亞太地區農業交流:除與簽約國家,如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印尼及泰國等國家密切合作外,擴展與國際機構如亞洲生產力組織(APO)、國際香蕉產業促進協會(INIBAP)、國際土壤研究管理理事會(IBSRAM)等單位合作計畫,對我國在亞太地區之敦睦邦誼與農業技術國際交流具正面之影響。
  2. 協助我國主辦國際研討會、訓練計劃:中心以最新的議題作為研討會、田間示範觀摩以及訓練班之主軸,聚集大量學術、產業資源於我國,提升我國農業技術及知識,並提供農業人才培訓機會,對我國整體農業發展極有助益。
  3. 種苗收集:亞太糧肥中心收集亞太地區具有利用價值之作物種苗,如:香蕉、柑橘、柚子、龍眼、觀賞桃、甘藍、辣椒、紅蘿蔔及石斛蘭。增進我國種苗庫之資源,為往後之改良、研發提供根本性的協助。
  4. 技術研發及移轉:亞太糧肥中心協助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研發,提升農企業科技水準、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並將專業研發之成果資訊,廣泛移轉至我國大戶 、小農或技術援外以利農業長期發展。
  5. 農業政策資訊平台網站:自 2013 年起建構農業政策資訊交流平台網站,邀請 8 個國家(臺灣、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與中國)的農經專家擔任農業政策資訊收集合作夥伴,截至 2014 年止,已蒐集了 275 篇農業政策相關文章,並將切合我國農政議題相關之 38 篇文章翻譯為中文並刊登於國內農業雜誌,俾利更多讀者掌握亞太地區農業政策資訊動態。該網站自開站至今註冊會員 1,100 人,點閱量則高達 199,067 人次。
  6. 拓展東南亞熱帶果樹種苗市場之技術研發策略規劃:自 2014 年起,亞太糧肥中心協助我國拓展熱帶果樹無病健康種苗之國際市場,利用國際合作網絡的優勢,成立亞太地區跨機構、跨領域專家團隊,共同合作蒐集有關熱帶水果生產、產業面臨問題、進口種苗規定、IPR 規定與研發、新鮮水果進口量與額、消費者喜好等資訊。此外,中心組成國內專家學者考察團赴印尼與緬甸進行考察,並拜會相關研究機構及實地瞭解當地熱帶果樹產業發展情形,藉此機會強化我國與印、緬農業交流,期供未來雙邊或區域性多邊合作研發參考。

三、未來發展

  為因應當前農業發展的需求及亞太地區(ASPAC)關切的農業議題,亞太糧肥中心調整未來發展方向,致力於增加小規模農戶的產出及實質收益。透過目前中心發展的核心實力:資訊、知識及互聯網絡,在原有架構下,增加糧食損失和食品廢棄物等食品安全議題。

  此外,強化中心與各國農業研究系統(NARS)國家代表合作關係,持續維持高品質研討會、訓練班的建構,確保講習會的主題皆以科學依據為基礎以及尋求專題發表內容行動化的方法,皆為未來發展的重點項目。

  我國身為地主國,維繫國際人脈、實踐農業外交等方式不僅可以增進亞太糧肥中心於國際上之能見度,更可以藉由國際組織之聲望,提升我國參與國際事務之機會。

肆、結語

  近年來,亞蔬與亞太糧肥二中心研訂前瞻發展策略,並推動組織內部治理,目前已成功轉型為各具特色之在臺國際組織,充分發揮國際機構角色。二中心兼具國際組織的彈性及效率,整合專業技術、意見交流以及人才培訓,並透過長年經營的國際人脈及外交網絡,協助我國農業國際化,使我國得以在特殊外交環境下,仍能實際參與國際農業事務,成為世界小農發展典範,二中心實為我國發展農業外交不可或缺之合作夥伴。在自由化及國際化的浪潮下,多元化的雙邊合作關係更能有效率地為促進雙方發展及持續進步的空間,二大中心協助我國突破國際事務參與之困境,對我國農業外交貢獻匪淺。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正以創新積極步調推動各項提升農業競爭力措施,未來我國將更積極善用二中心國際技術、知識、人才、政策等資源,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配合我國施政協助我國領先技術發展、創新農業領域之商機,於公部門發展順勢提升私部門之能力,使二中心與我政府達到互利共榮之榮景。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11-20:4,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