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黃金12小時-初乳對新生小牛的重要性及其成分含量之時間變化

林育安 [1]
[1] 國立宜蘭大學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

一、前言

  牛乳為人類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之一,據民國 102 年臺灣農業年報的資料顯示,於民國 93 年時全國所飼養的產乳牛頭數為 54,615 頭,產乳量為 322,660 公噸,飼養戶為 674 戶,到民國 102 年時產乳牛頭數為 60,500 頭,產乳量為 358,146 公噸,飼養戶為 554 戶。近年來,產乳牛頭數有增加的趨勢,相對地,乳量的生產也有增加的趨勢,但是在飼養戶方面,戶數有減少的現象產生 (表 1) 。然而,臺灣的乳業有今日的成就係仰賴於畜牧方面相關人員的努力,例如營養、管理和育種等專家的指導以及不斷的從國外學習新技術。但是,一頭成年的乳牛其健康與否,在其初生後是否就有餵予初乳、以及所餵予初乳的時間早或晚、或是所餵予初乳的量是否足夠等,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往後乳牛的生長和健康狀況。因此,初乳對剛初生的小牛而言是必需的。

二、初乳和正常乳間的差異性

  所謂的初乳,就是指懷孕的母牛生下小牛於一星期內所分泌的乳汁,在這一星期內初乳的成分變化很大,於一星期後則會呈穩定的狀態,其所分泌的乳汁就是所謂的常乳或是正常乳。

  初乳和正常乳比較的話,初乳的黏稠性高、黏度高、顏色呈黃色並且帶點苦味和異臭味。在化學組成方面,固形物、蛋白質和灰分含量高,乳糖含量則比正常乳低,正常乳中乳糖的含量在 4.5 〜 5.0% 之間,但初乳中氯、鎂、鈣和磷的含量比正常乳高,而鉀的含量則比正常乳低。在鐵方面,初乳中鐵的含量比正常乳約高 10 〜 16 倍,維生素 A 則約高 22 〜 24 倍左右,而胡蘿蔔素約高 26 〜 27 倍,維生素 D 約高 2 〜 3 倍。另外,在胺基酸方面,初乳中苯丙胺酸、白胺酸和異白胺酸的含量比正常乳低。但是,色胺酸、羥丁胺酸、纈草胺酸和精胺酸的含量則比正常乳的含量高。在初乳中蛋白質的含量為 15 〜 25% ,而在正常乳中蛋白質的含量為 3.0 〜 4.5% 。

三、初乳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報告中均指出,小牛初生後應儘快的餵予初乳,最慢也要在 12 小時內給予,超過 24 小時之後,小牛消化道腸壁對免疫球蛋白的吸收能力,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降低。然而,為何小牛於出生後必須給予初乳,最主要的原因為當小牛還在母牛體內時,無法經由母牛體內的胎盤以獲得免疫球蛋白和大量的維生素 A。因此,小牛出生時體內不具有免疫體,其腸道則是處在無抗菌狀態下,而免疫球蛋白和維生素 A,這二種物質則和身體的免疫機能有相當大的關係。在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維生素 A ,免疫球蛋白則是由 IgA 、 IgM 、 IgG1 和 IgG2 等四部分所組成,其中以 IgG1 所占的比率最多,也是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而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則是由血清中移行而來的。另外,和免疫有相關的則為維生素 A ,而初乳也是維生素 A 的主要來源,維生素 A 的功用之一為對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黏膜性的組織細胞具有保護作用,可以維持全身表皮細胞的完整性以減少受外來病菌的侵害。其次,餵予小牛吃初乳可以減少下痢性等腸道疾病的發生,而且可以促使胎便排出。因此,如果沒有餵予剛出生的小牛吃初乳的話,則小牛體內的免疫機能會較差,死亡率將高達 40 〜 50% 左右。

四、初乳中礦物質含量的變化

  在久米新一和田邊忍於 1992 年的報告中指出,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維生素 A ,而此二種物質和身體的免疫機能彼此之間有相關性存在。此外, Foley 與 Otterby 於 1978 年研究亦指出為了維持剛出生小牛的免疫機能,初乳的給予係必要的。在最近幾年,日本方面也不斷地研究礦物質和家畜的免疫機能彼此間的關係,並且認為當礦物質缺乏時,會使家畜體內的免疫機能降低。因此,久米新一於 1992 年就曾探討初乳中礦物質和剛出生仔牛免疫機能的關係,其研究發現剛出生的荷蘭種仔牛於分娩後一週內,當餵予各種的初乳時,餵予初乳中礦物質含量少的仔牛,其對礦物質的營養獲得較差,並且會有不良的影響。所以,他就更深一層的探討荷蘭種乳牛於分娩後五日內初乳中礦物質含量的變化情形,以及剛出生小牛的礦物質營養和初乳中礦物質的關係。久米新一的試驗場地,是在日本的農林水產省畜產試驗所,從 1991 年 1 月至 8 月間,以 23 頭、胎次為 2.3 ± 1.4 的荷蘭種乳牛作為試驗牛,試驗時所給予的營養則根據日本的飼養標準,以配合飼料和粗料給予,以滿足其 TDN 的需求量。供試驗的乳牛於分娩後不久即進行榨乳,榨乳則是在每天的早上 8:30 和傍晚 15:30 時,各榨乳一次並記錄產乳量,分別收集分娩當天和分娩第 1 、2 、3 和 4 天等 5 天的初乳並做分析。初乳中總固形物的比率、蛋白質比率、鈣、磷和鎂含量的定量,則是依據久米新一 1989 年和 Kume 等人 1990 年所述的方法。

  初乳的比重是以比重計測定,初乳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定量則是將初乳在硝酸過氯酸中濕式灰化後測定,而鐵、鋅、銅和錳的含量則以原子吸光光度法測定。另外,初乳中維生素 A 和β - 胡蘿蔔素的含量測定則是依據 Chew 等人 1982 年的方法測定。測定的結果,乳牛的乳成分於分娩後 5 天內的變化情形,如 表 2 所示。初乳中的比重、總固形物的比率、蛋白質率、礦物質(鎂、鐵、鋅、鈣、磷、銅和錳)、維生素 A 和β - 胡蘿蔔素的含量,在母牛分娩後仍維持較高水準。但是,在分娩 1 日後這些物質的量則急速的下降,到分娩第 4 天後則逐漸減少。但是,我們可以看見分娩後 5 天內的初乳成分有隨分娩後天數的增加而減少的趨勢,另比較分娩後不久的初乳成分和分娩 4 天後成分的比率,蛋白質、維生素 A 和β - 胡蘿蔔素的比率含量為 18 〜 23% ,顯示所得到的值有稍低些。在礦物質方面,如鎂、鋅和錳的含量則在 23 〜 26% 之間,顯示所得到的值也有較低的傾向,鈣、磷、銅和鐵的含量則在 47 〜 62% 之間,顯示所得到的值有較高。此外,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比重間有很高的相關性,從比重的值來計算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計算的方式則是依據 1980 年 Fleenor 與 Stott 的方法,結果發現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在分娩後不久為 9.3% ,但是在分娩 4 天後則只剩下 0.6%,有急速減少的現象。

  剛出生小牛比較容易發生下痢,並且對疾病的防禦機能也不發達,因此在分娩後不久餵予初乳是有必要的,因初乳中含有多量與免疫機能有關的成分,尤其是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維生素 A 。在蛋白質和維生素方面,含有多量和免疫機能有相關的物質,而這些物質對疾病的防禦機能的關係也有被研究和了解。在久米新一 1992 年的報告中指出,初乳中的比重、蛋白質率、維生素 A 和β - 胡蘿蔔素等含量所得到的值和 Foley 與 Otterby1978 年所得到研究結果數值相似,顯示乳牛分娩後不久這些成分的值較高。另外,Milier 於 1985 年也指出礦物質和免疫機能間有相互的關係。為了評估初乳中礦物質的比率,其用代用乳來餵予小牛,其中礦物質部分則依據 NRC 的標準(和乾物質相當的量:鈣:0.7%;磷:0.6%;鎂:0.07% ;鐵:100 ppm ;鋅:40 ppm ;銅:10 ppm ;錳:40 ppm)等。久米新一於 1992 年將分娩 5 天內的初乳中的礦物質含量把它換算成和礦物質相當量來比較。結果發現,初乳中的鈣為 0.79 〜 1.00% ;磷為 0.64 〜 0.87%;鎂為 0.09 〜 0.11% 和鋅為 39 〜 75ppm 。初乳中這些成分的含量和 NRC 標準的需求量很符合,而初乳中鐵的含量為 6 〜 7ppm;銅的含量為 1 〜 1.4 ppm;鎂的含量為 0.1 〜 0.2ppm,和 NRC 標準比較的話則非常的低。

  剛出生的小牛其所需礦物質營養,可以在母牛懷孕時經由母體移行到胎牛的體內,因此,母牛初乳中的礦物質含量則會受影響。久米新一指出,剛出生的小牛其所需的礦物質營養,如鈣、磷、鎂和鋅等大部分是從初乳中獲得,而鐵、銅和錳等礦物質營養,則是在母牛體內時經由母體移行而來的。但是另有研究報告也指出,生產胎次多的母牛其所生的小牛引起貧血現象的可能性會較高。此外,久米新一研究亦發現,在剛出生小牛的組織中其鐵、銅和錳的濃度都很低,如果剛出生的小牛餵予初乳時,又另外給予鐵、銅和錳的話,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和危險性,因此對於剛出生小牛的鐵、銅和錳等營養以及免疫機能的相關性都需進一步的探討。

五、結論

  初乳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成分,其對剛出生的小牛除了可以提供維持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外,亦如免疫球蛋白、維生素 A 、β - 胡蘿蔔素一樣,具有提升剛出生小牛身體對抗疾病的免疫能力。然而,初乳中礦物質的含量會隨著天數的增加而降低。如果剛出生的小牛沒有馬上或於出生後 12 小時內餵予初乳,由於初乳中礦物質的含量會降低,將會影響到小牛後續的生長和健康。

表 1 臺灣地區每年可生產乳汁的乳牛頭數、產乳量和飼養的戶數 PDF

表 2 乳牛分娩後 5 天內初乳中的組成分 PDF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3-12-19: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