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應用綠肥建立水稻-硬質玉米環境親和型輪作模式

文‧圖 / 種苗改良繁殖場 鄭梨櫻

一、前言

  有鑑於氣候變遷造成國際大宗作物生產風險升高與價格浮動,是故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已為農業施政重大方針。硬質玉米於國內生產已可達全面機械化,加以中華民國農會及部分地區農會業設置收購平台,故在生產與銷售無虞下,是為農委會推動進口替代作物栽培中最成功之品項。然而,國內硬質玉米生產仍無法倖免於氣候變遷之衝擊。本文謹就氣候變遷對國內硬質玉米生產及耕作制度之影響,以及如何應用綠肥建立水稻 - 硬質玉米親和型之輪作模式以降低氣候變遷之衝擊,提出幾點淺見,俾供農民栽培及農政單位制定輔導計畫之參考。

二、氣候變遷對硬質玉米生產及耕作制度的影響

(一)生產面

  氣候變遷影響玉米耕作農時。除日夜平均溫度提高及旱澇災頻仍外,秋高氣爽適合旱作栽培的秋作已不明顯,加以颱風侵臺的月份延後,農民慣於秋作栽培玉米只得延至裡作,惟於嘉義、臺南等主要栽培地區裡作時期已進入旱季,除於苗期灌溉水源不足影響生長,於生育期間尚有低溫寒害的風險,因此,氣候變遷無疑對硬質玉米生產帶來嚴峻考驗。

(二)制度面

  綜觀目前國內主要硬質玉米栽培區之耕作現況,以往於秋作栽培晚熟高產品種,尚可於翌年早春採收隨即播種一期稻,一期稻收割後經 2 個月短期休閒即進入秋作栽培玉米,目前因玉米延至裡作栽培,晚熟品種至翌年 4 月方能採收,玉米採收後農民只得選擇休耕輪作綠肥。綠肥因無一期水稻可配合水稻收穫作業故採不整地栽培,播種後有耕犁過深影響幼苗出土,或種子撒播於土面未覆蓋而影響發芽等現象,致使綠肥普遍生長不佳,加以休耕期長達約半年,造成休耕田區雜草叢生。農民另一個選擇為改種早熟玉米品種,於裡作栽培尚可於翌年早春採收隨即播種一期稻,惟因一般早熟品種產量較低,一期水稻收割後農民會再栽培二期稻作或其他經濟作物,造成土壤地力因一年 3 個期作而負荷沉重。

三、綠肥於環境親和型耕作模式之應用

  綠肥作物之功能,包含生長期間對農田環境之維護及經由分解綠肥植體釋出肥料元素,並藉由分解過程改善土壤理化特性,進而維護土壤地力。植體分解釋出肥料元素為綠肥重要功能之一,因此,輪作綠肥為降低化學肥料施用量之可行措施,亦為以低投入之友善環境耕作方式為目標的親和型輪作模式。惟輪作綠肥若管理不善,反易招致田間雜草密度及病蟲媒密度累增,在應用上必需遵守以下幾點原則方能提高輪作綠肥的效益。

(一)配合水稻收穫作業採不整地栽培

  綠肥初期生長勢強方能抑制雜草滋生以維護農田環境。輪作綠肥配合水稻收穫作業採不整地栽培, 其於水稻收穫前將綠肥種子撒播於稻株行間,水稻收穫後,以切斷的稻桿鋪蓋田區,隨即灌溉排水。此方式因種子於土壤表面發芽且以稻桿敷蓋,故可保持土壤濕潤,種子發芽迅速而整齊,於雜草幼苗冒出土時,綠肥於田區已形成植被而抑制雜草幼苗生長。此外,綠肥 不整地栽培可減少 1-2 次整地成本及土壤機械壓實,符合 低投入之友善環境耕作原則。

(二)適時適地栽培合適的綠肥種類

  綠肥作物依生育特性可大分為夏季綠肥及冬季綠肥。配合一期水稻收穫作業撒播,因正值盛夏,適合播種田菁、太陽麻及綠肥大豆等夏季綠肥。配合二期水稻收穫作業撒播,因逢冬裡作,適合播種油菜、埃及三葉草及苕子等冬季綠肥。於雨季排水不佳地區可選擇播種田菁,旱季缺乏水源則以播種太陽麻為宜。總之,適時適地適種為栽培綠肥基本原則,以免輪作綠肥事倍功半。

(三)實施必要之田間管理

  一般綠肥作物耐瘠性高,生育期間可不施肥。水分管理方面,除可配合水源及乾濕季調整播種方式外,生育期間仍應實施必要之灌排水。病蟲害防治是綠肥栽培最具爭議性的議題,當綠肥植株發生病蟲為害,即應進行防治,若考量成本不施防治,至少應於病蟲媒擴散之前,將綠肥植株掩施入土,避免影響鄰田及後續作物栽培。

四、應用綠肥建立水稻-硬質玉米環境親和型輪作模式

  因應氣候變遷調整播種農時,造成硬質玉米在生產面及制度面的衝擊。生產所面臨之挑戰,惟有加速品種選育,以栽培耐逆境之品種因應。耕作制度改變造成栽培環境之劣化,則可應用綠肥調整耕作制度予以緩解。筆者於 101 年至 102 年以水田輪作 1 期綠肥及 1 期裡作硬質玉米,硬質玉米以早熟品種及晚熟品種為材料,以不同期作輪作綠肥搭配品種選擇,規劃 2 年 1 輪不同模式之水旱田輪作制度,評估各模式之輪作收益與對土壤肥力之影響,評估結果以 1 期水稻-2 期青皮豆-裡作晚熟玉米(第 1 年)-1 期青皮豆-2 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第 2 年)為較佳之 環境親和型 輪作模式,其優點如下:

(一)土壤地力維護佳

  以 2 年 6 個期作經濟作物(1 期水稻-2 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1 期水稻- 2 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之輪作模式為對照,輪作綠肥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效性磷含量,提高土壤酸鹼度及降低土壤導電度,亦即可增加土壤肥力,乃減緩土壤酸化鹽化(圖 1 至圖 4)。

(二)綠肥輪作效益高

  第 1 年 配置一期水稻,可應用不整地方式栽培二期綠肥,降低輪作綠肥成本。二期綠肥增加土壤有效性氮含量(圖 1),可降低裡作玉米 20 %化學肥料施用量並提高 25 %玉米產量(表 1)。第 2 年一期綠肥雖然需以整地方式栽培,其所增加之土壤有效性氮含量(圖 1),可降低二期水稻 20 %化學肥料施用量並提高 23 %水稻產量(表 1)。兩年 6 個期作與對照模式(1 期水稻-2 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1 期水稻-2 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 )比較,雖然減少 2 個期作之水稻收益,因肥料成本降低及產量增加,若加上 2 個期作休耕輪作綠肥之補助,則總收益約達對照模式總收益之 74 %,降低因缺少 2 個期作水稻收益之損失,加以其土壤肥力優於對照模式,儘管損失部份收益,卻可以減緩土壤劣化,達到土壤地力維護之效益。

五、結語

  農田輪作綠肥對土壤保育及降低化學肥料用量有正面的效益,為環境親和型耕作模式之可行措施。惟如何於輪作制度中配置不同作物或品種,使綠肥輪作成本降低,綠肥肥效得以有效提供後續作物生長需求,以降低栽培成本並增加作物產量,提高輪作制度收益,為綠肥輪作重要的議題。

  裡作硬質玉米生產若結合一期水稻水旱輪作,再搭配二期綠肥保養地力,實為理想之環境親和型耕作制度,惟為增加硬質玉米產量選擇種植晚熟高產品種,則無法結合一期水稻水旱輪作,若以 2 年 1 輪耕作制度,裡作硬質玉米品種採折衷方式,以 1 年種植晚熟品種 1 年種植早熟品種,於耕作制度配置 1 期水稻-2 期青皮豆-裡作晚熟玉米(第 1 年)-1 期青皮豆-2 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第 2 年),則為應用綠肥實施水稻 - 硬質玉米環境親和型輪作模式的理想選擇。

表 1   101 年至 102 年不同輪作模式收益分析 PDF

圖1 不同輪作模式土壤有效性氮變化情形

圖 1  不同輪作模式土壤有效性氮變化情形

圖 2  不同輪作模式土壤 p H值變化情形

圖 2  不同輪作模式土壤 p H值變化情形

圖 3  不同輪作模式土壤磷肥變化情形

圖 3  不同輪作模式土壤磷肥變化情形

圖 4  不同輪作模式土壤電導度變化情形

圖 4  不同輪作模式土壤電導度變化情形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3-16: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