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農糧產品地產地消之新思維與成果

文‧圖 / 農糧署 莊金谷‧徐惠瑩

壹、前言

  為因應我國規劃加入TPP,國內市場將面臨進口農產品競爭壓力。而國內農業經營多屬小農制,因地理環境易受颱風豪雨等天候影響,農業生產面臨嚴峻考驗,為穩定農民收益,活絡農村經濟,農業部門除持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外,針對國內市場,將積極推動農產品地產地消,期能將綠色鮮活,純粹的人情味、自然的好食材等關鍵價值融入地產地消範疇,以發掘農產品在地認同,開發具在地特色產品,喚起消費者在地情感,以需求推動生產結構調整,以差異化優勢提高農業競爭力,期能藉此區隔國外農產品,減少食物運送里程,並提高糧食自給率,同時讓國人與土地做更深的連結,達成節能減碳及友善環境目標。

貳、各國地產地消政策思維

  因應貿易自由化全球食物流通系統對當地農產品的衝擊,各國農政單位趨向透過在地食物系統的實踐,推動以地產地消為概念的政策措施,考量各國不同的背景,茲簡述歐美、日本及韓國地產地消目前推展的情況,做為我國推動地產地消之參考。

  日本自 2005 年 6 月開始在新五年農業基本計畫,訂定由地方政府策訂「地產地消推進計畫」,並以農民直銷所為主要,最初直銷所主要設在城市近郊地區,吸引城市消費者購買為主要目的,後來逐漸發展到農村、山區也普遍設立了直銷所,實施迄今,在活化在地經濟顯見成效。

  韓國地產地消的基本理念來自韓國農協喊出的「身土不二」,用以喚起國內消費者對本國農產品的重視。如同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韓國身土不二認為人的身體和故鄉的土地是不可分的,土生土長的農產品最健康,對當地的消費者是最健康的食材。

  美國近年來以小規模農戶為中心的直銷所不斷增加。以農夫市集推廣計畫(FMPP)提供資助農業合作社、生產者 Network、生產者協會、地方政府、非營利機構等申請經費,協助農夫市集包括農業旅遊活動、農夫路邊站、社區支持農業計畫(CSA)以及其它之農產品地產地消之直銷活動。

  歐盟各國以其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為主軸,既是農業政策,亦是鄉村發展政策。地產地消亦在此基礎下發展,以農夫市集的型式在歐盟各國蓬勃推動,並將目標放在加強糧食生產、永續自然資源、平衡歐盟整體鄉村地區的發展為重點。

參、臺灣農糧產品地產地消執行成果

  近年來因消費者注重食安及物流體系完善,行銷方式愈趨多元,在傳統的共同運銷方式之外,農夫市集、農民直銷站、宅配、盒裝蔬菜箱及社區支持型農業也漸漸興起。本署為推動地產地消積極研擬各項促進措施,執行成果說明如下:

一、辦理農村特色料理推廣計畫

  推廣在地食材宣導地產地消政策,農糧署於 103 年 10-12 月在臺灣地區 13 個縣市共 20 個鄉(鎮、市、區)農會辦理農村特色料理推廣計畫,經由專業廚師團隊下鄉訪視食材,透過與農業的對話,開發在地食材料理,並透過當地農會辦理農村在地料理教學及競賽,遴選出各鄉(鎮、市、區)前 3 名、共 120 道優選菜色製作成手機 APP 食譜,藉由行動網路行銷國產農產品,有助於拓展多元行銷通路,為農村再生激發消費新動能。

二、認驗證安全農產品宣導推廣

  為拓展有機農產品地產地消通路,農糧署與縣市政府合作推動有機蔬菜供應學童或企業團膳,並於花蓮縣與宜蘭縣推動餐廳使用在地有機食材,目前已輔導 20 家餐廳加入「有機之心美食餐廳」,並於臺北市等 10 縣市輔導成立 18 處假日有機農夫市集,傳達有機生產理念。另為確保產地農民建立責任生產觀念,推動強調安全用藥及可追溯性的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迄 103 年底吉園圃生產面積達 25,719 公頃,輔導 115 個連鎖超市設置販售點,另自 103 年度起,媒合新北市政府與吉園圃產銷班契作生產蔬菜,供應全市 286 所學校,約 34 萬名學童午餐,由校園帶動生產,讓安全農業觀念向下紮根。

三、推動國產糧食地產地消

  為增進國產糧食消費,推動國產糧食地產地消,農糧署推動國小教育「地產地消、認識在地糧食」課程,結合農事體驗,並辦理都會區「親子家庭種稻體驗及米食體驗推廣」活動,以教育紮根學童對國產糧食之認識。對於外食的消費者,農糧署推動標示「臺灣米標章」,便於國人辨識國產米食,目前參加臺灣米標章之餐飲業者共有 13 家,銷售之連鎖門市有 3,663 家。

  茶產業方面,農糧署近年積極輔導,建立茶產銷履歷驗證制度與產地證明標章,迄今已核發近20 萬枚標章,生產約 120 公噸之優質安全茶品。為提升國產雜糧地產地消提升自給率,農糧署鼓勵休耕農地轉作大豆、薏苡、蕎麥及胡麻等具競爭優勢的雜糧作物,建立農商契作集團產區,生產優質安全國產雜糧。

四、拓展農夫市集及農民直銷站等農產品多元行銷通路

  為促進都會區農產品地產地消,農糧署輔導設置「臺北希望廣場」、「花博圓山廣場」等 2 處定期定點假日農夫市集,提供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展售促銷活動,提升農民效益,滿足消費者需求。103 年臺北希望廣場農夫市集辦理 51 場次,農產品銷售金額達 1 億 8,896 萬元;花博圓山廣場辦理 48 場次,銷售金額達 1 億 2,827 萬元。

  103 年輔導直轄市、縣(市)政府及農民團體辦理地區性農產品展售促銷活動共 118 場次以上,同時辦理國際蘭展、高雄玉荷包啤酒節、中臺灣農業博覽會等活動,有助於地產地消及拓展多元行銷通路。另於臺北圓山花博公園爭艷館辦理「鮮享在地農騰臺灣-2014 農產品特展」活動,參觀人數達 57,523 人,銷售金額逾 968 萬元,執行成果豐碩。

  102 年農糧署訂定輔導試辦農夫市集及農民直銷站執行方案,縮減食物里程建構小農銷售平台。現已輔導設置南投縣集集鎮農夫市集,以及花蓮市農會(花商超市、自強超市、田埔超市)、北埔鄉農會、公館鄉農會、新埔鎮農會等設置農民直銷站六處,從 102 年 6 月輔導設立至 104 年 1 月底,總營業額 2,524 萬元,累計供貨農戶數 223 戶。

肆、未來推動方向

  拉近產消距離,建立產消間的信任關係是地產地消運動不可或缺的元素,農產品的追本溯源,開啟了土地與人、生產與消費者關係的交流互動。未來地產地消輔導的重點以發展具地方特色的產品,透過創意行銷,創造不同消費需求,並結合當地產品活動,活絡地方經濟。未來擬推動項目如下:

一、成立行銷輔導團隊:

  發掘在地價值吸引消費者至產地為目標,集合農民、農民團體與行銷顧問團隊對話,提升行銷能力,以鮮享在地包裝行銷,突顯在地產品的獨特性。

二、推動農村食材教育:

  連結農村社區與餐廳、餐飲學校及農民團體等單位合作,發展食材應用推廣文宣及教材等;培育專才老師、種子解說員,並於食材採用單位辦理食材特色的推廣,並辦理在地居民料理講習訓練,擴大在地食材料理競賽及食材推廣等。

三、農村食材在地化推廣:

  結合農村社區及在地農民辦理學校營養午餐在地食材推動計畫,並輔導餐廳業者參與官方評鑑成為農村在地特色食材餐廳,促進地產地消,以及設置在地農特產品展售據點及推廣銷售中心,以拓展通路 。

四、建立產期預告銷售平台:

  為提高農產品產地及產季曝光率,輔導建置全國性產期預告平台,結合生產、銷售及食材應用等資訊,運用推播、APP 應用工具及網路活動等以滿足消費者食安需求及縮短搜尋成本,並強化 3 個全國性農民團體提升網路行銷功能,有效促進農產品產季及產地資訊透明化,增加媒合生產者與消費者機率。

五、輔導建置都會區產地資訊中心:

  為吸引都會區消費者到產地,輔導產地農民團體於都會區辦理定期定點季節行銷活動,提供農民(或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溝通與農產品交易的平台,作為都會區消費者的產地資訊中心,並運用 QR code 等工具揭露生產者資訊及個人故事,強化生產者與顧客連結。

六、推動多元通路創意行銷計畫:

  為強化在地消費者對於在地產品支持,以對在地文化特色有興趣的消費者為對象,選取重點作物,分別從地區節慶活動、高速公路服務區及在地餐廳做有系統推廣,以地產地消及低碳食物里程概念為主題,應用影片、DM、部落客、報章雜誌專題報導、網路、LINE 貼圖等多媒體工具,累積國人對在地農產品之品牌價值,辦理整合行銷活動。

伍、結語

  地產地消政策透過開發在地食材新需求、行銷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及飲食教育等面向,期能達到改善國人飲食結構,減少對進口產品需求,將「鮮享在地」觀念導入國人膳食習慣,強調國產新鮮、安全、具營養健康機能等優勢,配合食材、飲食、調理等教育推廣,鼓勵國人多消費國產農產品,並配合新興通路,媒合供應單位及物流建立長期合作體系,提供消費者多元選購機會,期能縮短食物里程、維護國人食的安全及健康,並兼顧照顧農民生計及產業發展等地產地消之目標。

希望廣場展售活動

希望廣場展售活動

西港胡麻季展售活動

西港胡麻季展售活動

中臺灣農業博覽會開幕式

中臺灣農業博覽會開幕式

農產品特展 - 農科生活萬花筒

農產品特展 - 農科生活萬花筒

圓山花博農民市集展售活動

圓山花博農民市集展售活動

農產品特展 - 地方特色區

農產品特展 - 地方特色區

農產品特展 - 美味臺灣農產品加工區

農產品特展 - 美味臺灣農產品加工區

農產品特展 - 進口與國產商品辨識區

農產品特展 - 進口與國產商品辨識區

吉園圃安全蔬果專區 (謝敏驥提供)

吉園圃安全蔬果專區 (謝敏驥提供)

農產品特展 - 展售區人潮洶湧

農產品特展 - 展售區人潮洶湧

花蓮市農會農民直銷站專區 (黃馨儀提供)

花蓮市農會農民直銷站專區 (黃馨儀提供)

 新埔鎮農會農民直銷站 (黃馨儀提供)

新埔鎮農會農民直銷站 (黃馨儀提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4-16:1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