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優秀農業人員系列報導 陳清華 誠心平台創造三贏

文 / 農糧署

  是什麼樣的能耐,讓一個完全不懂閩南語的南部眷村外省囝仔,短短幾年裡就和各地蔬果農民、漁民、承銷盤商打破距離,優游縱橫於生鮮拍賣市場,而日後又成為果菜和漁產運銷同仁心悅誠服的大家長!

  在農漁產運銷平台歷練 40 年餘,現任臺北漁產運銷公司董事、也是前總經理的陳清華,總結自己的處世心法,他面帶微笑說:「我的工作,就是終日與『販夫走卒』為伍,透過解決相關供需問題,讓消費者、農漁民和承銷業者都滿意,達成『三贏』。因為工作特性,要與人廣結善緣,而人與人相交,貴在交心;要做好,並無特別秘訣,說穿了,就是『以誠待人』。」這段話,他說得平靜自然,語氣卻十分堅定。

  黎明時分,臺北華中橋上已是車來人往;橋下的果菜批發市場更是人聲鼎沸。只見一車車載滿蔬菜、水果、冷藏(凍)的貨車,陸續開往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所經營的臺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準備供給大臺北地區一日所需。

  農業,是靠老天賞飯吃的行業,若遇氣候災變,歉收的農民就只能無語問蒼天了。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為了促進農業現代化與照顧農民,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下令,成立調節供需、不致使農民的辛苦付諸流水的運銷機構;在這個時空背景下,臺北農產運銷公司於 1974 年 10 月掛牌,同年 12 月正式營運。陳清華也在隔年元月的招考中,錄取為業務部辦事員,這是他職業生涯的起點。

下鄉搏感情 爭取農民信心

  陳清華經常和拍賣員下鄉拜訪農民,宣導共同運銷的好處。他還記得,當時農民收成果菜,還沒有分級包裝的概念,但習慣把賣相較差的作物鋪在紙箱底層,賣相好的則放在最上層。陳清華提醒他們,果菜通常運到拍賣市場,開箱倒出時,反而賣相差的會跑到上層,如此,拍賣價格反而不利!這些經驗分享終於逐漸說服農民花些功夫作分級包裝,讓整體收益有效提升。口碑相傳下,加入臺北拍賣市場的農民因此愈來愈多。

  陳清華回憶,15 年前發生 921 大地震的深夜,北臺灣停電,整個城市一片漆黑,他擔心市場供應被阻斷,無法運作,勢必要損害到消費者和農民的權益。當時擔任果菜市場經理的他,立刻摸黑趕往市場。在闃靜黯然的街頭,遠遠看到市場亮著一排燈火,原來同仁們也和他有同樣的擔憂,就怕不久後蔬果將源源不絕送來,所以統統自動提前到班,為拍賣出貨作準備。就是這份上下一心的熱忱,讓農家感受到真誠的暖流,更願意供貨,品項完整齊全,讓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的市占率在臺灣集散市場中保持穩定領先。

  陳清華在農產公司一做 32 年,一路從基層做到副總經理,歷練完整。2007 年,當時的臺北市建設局長林聖忠,請陳清華轉戰臺北漁產運銷公司,擔任總經理職務。

  老舊公司的通病與包袱,通常都是冗員過多、人事成本沉重,當時的漁產公司亦然。來到漁產公司履新,陳清華面對的第一件棘手的任務,就是「人事精簡」。此時,陳清華根據裁撤農產超市的經驗,召集漁產公司同事全體一同面對,誠懇相談,用最好的條件優退、優離,並感性地送走這些同仁。

開發貨源 親力親為

  除了人事成本問題,公司營業衰退也是現實的問題。漁產成交量的衰減,固然與全球環境變遷、國際漁源衰退有關,但也不能坐以待斃。陳清華劍及履及,用土法煉鋼的方式自行開發貨源。他親自帶著員工,從北到南,拜訪不同區域的漁會、漁港,找各級組織幹部或理事長,作演講、座談,就為了開闢貨源。

  陳清華回憶,當時曾到某漁區演講,詢問在場人員:「以前有送過貨到臺北市的,請舉手,」大家都舉手了;又問:「現在還有送貨的請舉手,」竟然沒一人再舉手了。這讓他當場嚇了一大跳。回到公司與幹部檢討後,拜託該區總幹事批一次貨給試試,「我們一定能賣到滿意的價格,」這次,一試就成了主顧。從此,臺北漁產公司分派優秀幹部及拍賣員認養,並主動積極與各產地聯繫;陳清華也不忘教育員工,對人要誠心相待,供應者與養殖業者若有需求,立即提供適時的支援與專業的服務。這次改革,深獲業者好評,對漁產公司魚貨來源之掌控及挹注,和漁民收益均有助益,創造雙贏。

  近年,白鯧價格不斷飆升,為了配合漁政單位「分散需求、平抑物價」的政策目標,臺北漁產公司於 2013 年也遠赴印度洽購白鯧,並主動尋找較廉價的魚貨來源,以及推薦其他替代魚貨的作法。像年節時順勢推出省產的黃金鯧、鱸魚、尼羅紅魚及臺灣鯛等,替代價格過高的白鯧、黃魚,有效降低國人對特殊魚種價格飆漲的預期與恐懼心理。

歐巴桑帶頭 賣有身分證的魚

  陳清華的經營眼光,同時指向了濱江魚市。濱江魚市雖是老字號,但 40 年老舊設備,未曾更新,這裡雖擁有全世界最貴的出租冰庫,卻不易賺錢。經過多次檢討發現,原來是機器老舊、耗電、損耗、人員專職能力不足,維修成本過高。陳清華決定改變作法,立即拜訪漁業署爭取補助,不但減少耗電支出,新設備的維修需求也幾乎為零。

  漁產公司在濱江魚市還經營一家漁產超市。但這裡面臨高進貨成本以及貨品期限壓力的問題;長久以來,是以 5 折價出清即將到期品的方式來應付問題,這根本賺不了錢,陳清華對此相當頭痛。在偶然機緣下,他從「江醫師的魚舖子」得到了靈感,他想著:「人家那麼小的魚舖子都能生存,它是怎麼做到的?」他領悟到,重點在於「看到消費者的需求」!

  於是,陳清華將原本陳舊的門市打造成現代化的漁產超級市場。臺北漁產公司就是個「鮮」招牌,改變消費者健康吃魚的觀念,打破市場追求活魚的迷思,推廣「凍魚就是鮮魚」,將生產履歷、二維條碼打上,要賣「有身分證」、有「產銷履歷」的魚貨,「魚的專賣店」就此誕生。

  在全新的漁產超市,魚貨來源安全、衛生、可靠,這裡不用手無縛「魚」之力的辣妹攬客,而由有經驗的歐巴桑坐鎮,她們穿著制服,替背著號稱「市場 LV」的保冷紅背包客人,幫客人選魚、挑魚,甚至教導客人如何挑選魚。熱情、專業的一站式服務,讓客採購量呈倍數成長,整體營收更是大幅躍進。

餐飲觀光業 翻轉魚市新貌

  近年新進駐濱江魚市的三井日式料理店,則是臺北的觀光新亮點。提到引進三井的過程,陳清華笑稱這是「不打不相識」的特別機緣。當時魚市的四樓空出來招租,有意願的三井上門來探詢;初接總經理的陳清華,設定了比前一手略高的租金價位,但三井卻是打聽了當時一樓的租金資訊,開了比一樓低一些的價格;結果兩邊價差太大,不歡而散。

  事後,三井卻找了民代來詢問陳清華,為何出價偏高?陳清華直言,自己剛上任,沒有殺價求售的空間,否則「面子掛不住」;三井考慮後,慨然接受了這個租金價格,不久,又將一樓也承標下來,成為現在生意興隆的時尚日式料理空間。如今,在三井吸客效應的加持下,濱江魚市已成為集觀光、休閒、購物、教育於一身的現代化魚市,每日吸引近萬人次朝聖,為魚市場注入了新生命。

  在農漁產銷平台服務 40 年餘,陳清華表示,相關業界會不斷有新生代投入,其產銷經營觀念也需不斷再學習、再教育。已退休的他目前擔任漁產和花卉公司的董事。他很高興能繼續貢獻經驗,也期許新的專業人才加入,讓農、漁業永續發展,促進市場互通有無,農友、漁民與消費者互蒙其利。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07-17:5,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