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吾愛吾村

文 / 蔡宏進 1 註 1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一、追溯歷史記憶

  約在四、五十年前臺灣的最高農政主管機關是農復會或稱農發會的時代,實施一項農村建設,名稱叫「吾愛吾村」。計畫者想假藉這一名稱喚起村民的意識,經由愛護自己的村落,共同為自己居住的社區努力建設。建設的內容簡單,不很困難,無非是整理私人宅院、增建公共設施、美化居住環境等。凡是眾人走過的路都留下痕跡,這項建設也與其他許多農村建設一樣,使臺灣的農村社區建設累積一些成效的紀錄。今日我藉用此一名稱,也希望能喚起所有居住過農村的人,能恢復記憶,並展開愛護與關懷農村的心情,維護農村生存的生命。

二、吾人必愛吾村的緣由

  像我這一世代的人,年少時臺灣都市化的程度不高,多數的人都在農村出生,且都喝過農村的井水長大,對於農村都有較深厚的感情與記憶,自然也會比較喜愛農村,希望看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我很喜愛吾村,別人多半也都喜愛自己的村子,因有幾個重要理由:

(一)自己的村子是生我及育我成長的地方

  每個出生在農村的人都會喜愛自己的村子,因為村子是生我育我的地方。村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直接或間接與自己有密切關係,有者是鄰居,有者是親戚,有者是玩伴,有者是朋友。村中的每棵樹每根草也都與自己的生命與生活有密切關係。大樹的下面可能是自己午休、聊天與遊玩的地方。草坪與野草可能是自己放牛、放羊、趕鵝、割草的去處。空屋可能是與玩伴捉迷藏及玩貓捉鼠遊戲的好地方。廟宇是村人共同祭拜與團體娛樂活動的場所。池塘是村人可享受的天然無蓋游泳池。村子外圍的田園,不論是自家的或是他人的,都可去捉蟋蟀、蝗蟲或蚯蚓。大果樹下常是調皮的村中兒童檢掉落的果實,或用石頭丟碰掛在樹上的果實使其掉落。洪水來時除了搶救財物,也乘機可在水中撈魚。這些活動都是住在農村的人生活的寫實,使其對農村不能遺忘,也不能不愛。

(二)童年美好的記憶

  現在許多臺灣的都市人都來自鄉村,童年時都在農村中長大,也都留下美好的記憶,包括前面所提過的生活寫照。兒童記憶中最美好的事物無非是與同儕一起玩耍,與同學一起上學,與家人一起享受美食,與自製的玩具及自養的寵物玩在一起,與兄弟姐妹或鄰居小孩玩泥巴、烤番薯、捉小鳥,樂趣無窮,難以忘懷。

  童年的鄉居歡樂記憶使人於長大了到外鄉奮鬥有成時,想對故鄉有所回饋與貢獻。這種先例很多,有人回鄉捐款蓋廟,有人興學濟貧,也有人建造豪宅大屋,當成紀念館,供鄉親瞻仰。

(三)生命共同體的經驗

  故鄉是一種人文與地理條件的結合體。住在同一村落社區的人,常會經歷共同性的命運與遭遇,使其感受到生命共同體的可貴,感覺到生死與共互相幫助的迫切需要。他們可能共同經歷天然災害,例如風災、水災與旱災,也可能經歷人為的苦難,例如苛政與戰亂,或是為了必須克服某種公共建設的困難,例如要集資鋪路、造橋或清水溝。這些共同性的經歷與活動,使村人必須心連心,手連手,共同協力渡過難關,克服問題,使群居的生活能繼續維持,共造福祉。

(四)外出人的漂流感

  不少人會對故鄉懷念與貢獻是,於到外地漂流浪蕩之後才覺悟到的。冷落人情的外鄉生活,使人感受到故鄉人情的親切,水土的溫暖,於是會有懷鄉與返鄉的行為。

  過去的出外人都可能遷移到附近的小城鎮,今日的人外移有可能到很遠的他國或國內的大城市,到距離故鄉越遙遠與故鄉條件差異越大的地方,所過移民生活的落寞與吃苦的程度往往會越大。鄉村人民遷移到外地後很少沒吃過苦頭的,吃的苦頭越多,對故鄉的懷念會越大,愛鄉的心情也會越強。

(五)我特殊的學經歷際遇

  我個人是少數離開鄉村後又以研究與教學鄉村為志業者,這是很特殊的學經歷際遇。我自從離開臺灣南部的故鄉農村到大都市求學工作,都很幸運不必離開農業與農村的故有領域。我在大學時代學的是農業經濟學,這種學問都以故鄉農友的工作內容為主要學習對象。到了研究所主修的是鄉村社會學,與農村的生活更加貼近。到國外進修社會學也多半未遠離農村的範圍。就職工作性質是畢生以教學與研究鄉村社會學與農業推廣學為職志,是一個生於農村,想在農村,且是生活在農村的人。我的這種特殊際遇也是我更加愛護吾村的原因,希望它能夠更加改善與發展。

  與我的際遇完全相同的人也許不是很多,但在我同一時代的許多人與我都有一項相同的際遇是,都有鄉村生活的背景與經驗,只是後來的際遇會有不同,有的經商有成,有的從政高升。不同際遇的人關愛的目標會有不同,但多半都與農村故鄉的根斷絕不了關係,也多半沒有不愛農村的道理。因此、我寫這篇短文,也還能適用在許多人的身上,尤其是比較上了年紀的人。

(六)落葉歸根

  古今中外不少名人或異鄉人都有落葉歸根的思想與行為,這種思想與行為也是吾愛吾村,或吾愛吾鄉的最重要原因,且是最真實的表現。人想落葉歸根是因為外鄉的一切不如鄉親土親。在故鄉有人認識你,有人了解你,也有人通融你,支持你。人對故鄉的景物熟悉,人情溫暖,氣氛和諧。人在故鄉生活自由自在,少有戒心與憂慮。

  落葉歸根有兩種重要行為表現,一種是人到晚年安排在環境熟悉的故鄉定居,另一種是百年之後將遺體或骨灰安葬在故鄉的土地上或靈骨塔中。這兩種安排都是具有回歸故里取得心安的意義。如果在外事業有成,常於晚年回歸故鄉時帶回萬貫家財及顯要事蹟等卓越成就的象徵,也為村里等故鄉揚眉吐氣,宣告天下,算是對村里故鄉的貢獻。

三、實踐吾愛吾村的經驗

  「吾愛吾村」不能只是口號,必要加以實踐,才有寶貴的價值。如何實踐則需要村中的每一人都要有此一共識與表現,村中有能力的人更必要挺身出來帶領示範。因為村子是村人大家的,必要由村中所有人的參與,這道理非常明顯。每位村民的身分地位與能力各不相同,能實踐愛護本村的方法與角度也會各不相同。但因不是每一人都有能力實踐,很必要村中有能力的人出來示範與領導。有感於此,我曾嘗試以身作則,盡我所能,選擇村中幾件關鍵性的事務,實踐吾愛吾村的理想與願望。我曾為我的村子做了三件事,有無功勞並不重要,但在事後使我心中確能感到幾分的安慰。

  第一件是幫村子陳請政府協助挖掘排水溝。我的村子坐落在嘉南平原的西端,地勢平坦,但也較低漥,大雨來時排水曾有困難,常會積水成災,淹沒田園與房屋。要使排水良好,最重要的事是,開挖較寬較深的排水溝,這是村人的能力所不及的事。許多年前在一次地方政府召開的縣政建設會議上,我巧遇管理全臺灣水利的最高首長,趁機告訴他有這一問題,他答應研究處理。後來挖溝的事完成了,村子的水患也減輕了,村中的人都傳言是一位附近選出的省議員努力爭取政府補助才能奏效。政府與民代之間本來就必要互相通融與幫助,這是可理解與接受的事。

  第二件是請政府出手防止危險性河岸的崩塌。我的村子曾經多次遭遇洪水災害,除因排水不良,也因附近急水溪潰堤。急水溪因水流急速而得名,其下游貫穿嘉南平原,水漲時,流速湍急,容易沖毀河岸的良田。歷史上此一溪流曾改道多次,後來沿溪兩旁修築堤防,阻擋河水灌進村落,但也曾經潰堤多次,每次河水灌進我的村中,整個村子變成水鄉澤國。這樣被水淹沒的慘痛經驗,使我對於河川的行道甚為關切。近些年本來容易潰堤的堤防已築成水泥壁,擋水的強度增高,但是河床岸邊的泥土仍崩塌不斷,我擔心一旦崩塌接近堤防,破壞水泥堤防,河床可能再改道,沖毀我們的村子,村落變成河道,所有家園田產可能全部毀滅。為能預防此種悲劇的發生,實必要有防堵設施,如用堆積消波塊,阻擋河水沖毀河岸的田地,穩定河道,應可奏效。我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民意代表,難能直接經由政治途徑處理這一問題。所幸我在大學教書的過程中,曾有一位修讀博士學位的門生在政府相關部門中已位居要津,或許可以得力相助。我表明求助之意,他從過去上課經驗中,知我是個單純的知識分子,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性情,經其判斷並指示合理合法的治河方法與過程,乃使我的用心真能實現,從此應可保衛我的村子免遭變成河道的災難。

  第三項讓我能回饋村子的努力是,引導村子參與當前政府農政部門推行的農村再生建設計畫。我在退休之前曾參與政府推動農村建設的輔導工作多年,知過去政府為農村建設不斷編列預算,花錢辦事。但我住的村子好像少有建設與進步,我覺得有必要引導它且激勵它,也參與建設的工作。乃於退休後返鄉時將此期望告知村中的一些友人,喜見一位約同年紀也已退休又常住村中的國中老師,他有能力與熱誠領導此事,由其出面召集組織村民,參與農村再生的建設工作。至今已推動五、六年,也已稍有成績表現,整個村落變為較前整齊清潔與美觀,村人的態度也較前積極努力與合作。

  以上我舉三項自己愛護村子,參與建設村子的經驗,當為所有有志愛護本村者參考。人人有心愛村愛鄉,又能知所參與的適當角色與方法,必定能幫助自己家鄉的建設與發展。全臺灣的農村也能因推動「吾愛吾村」的運動,而收到良好的建設與發展的成果。

四、村民的互動關係及對社區發展的影響

  村里社區的公共建設需要村民團體性的行動才能進行並獲得成果,因此村民的互動關係對於社區的建設與發展的影響既深且巨。參照我村經歷公共建設的經驗,我發覺村民的互動關係約有三種重要特性,這些特性也都是有問題性的,在其他村子或社區也可能普遍都有,故也具有通性的性質。就此三種特性及其對社區建設與發展的影響扼要分析說明如下。

(一)凝聚共識不易

  許多村里社區的公共建設與發展過程都必要經由村民的共識才能開展,但是村民的共識建立不易,因為不同的個人或家庭會有立場、條件與期望的差異。為了建立對社區建設與發展的共識,常要經由村中領袖或外邊的官員專家舉辦說明會,經過勸導鼓勵才能促成,過程常很不簡單,難免耗費時間與進程。有些較為困難的共識,經過溝通也難有成效,影響建設與發展的事功難以開展。

(二)領導人會有私心

  社區領導人尤其是建設計畫的主持人,對於計畫內容掌握較多的資訊、資源與權力,有較多的機會依照自己所好行事,卻很可能受到其他村民的質問、懷疑與不服,成為其不服從、不配合的理由。可能導致領導力的消減或喪失,也敗壞建設與發展的事功。

(三)村民會有歧見與流言

  眾多的社區居民中,難免會有歧見與散播流言之人,對於領導者不利,對於社區建設與發展也不利。歧見的由來可能出自個人的差異條件與偏見,流言的源起有可能出於個人的多疑與想像,也都可能出自他人,尤其是領導者的不力與差錯。村中有歧見與流言的人越多,團體行動就越困難越吃力,影響社區建設與發展越少有成果。

五、吾愛吾村概念與計畫的推廣與檢討

  吾愛吾村是一種社區建設與發展的概念,也是一種行動計畫,值得天下所有社區人民效法與實行。已經實施過的社區可將經驗介紹並推廣給其他社區及其居民,尚未實行的社區則需要學習與效法,我寫本文也具有推廣的意義與用心。

  檢視我的村子在推行社區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多少能激發出「吾愛吾村」的情操與理想,但嚴格而言,此種情操與理想並未發揮到非常成功的境界,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能感受到的至少有下列幾點:(一)領導者必須要開誠佈公,取得全村民的信賴;(二)村民必須要體認建設的重要性,並能表現團結合作,共同努力;(三)外出的遊子也要能多用心關照家鄉,爭取外界的資源與力量,協助故鄉社區的建設與發展;(四)村落社區的建設與發展不可過度依賴政府或外界的支援,更需要自力更生,自尋生路,尤其是產業經濟發展的出路。這幾點必要村中的人自我勉勵,加以改進,外界要學習與效法本村推動類似計畫時,更應注意改進。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10-19: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