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菇蕈產業在馬來西亞的競爭力

Mohd Zaffrie Mat Amin1
Azahar Harun2
蔡宛恬 3
註 1 、註 2 : 馬來西亞農業發展研究所經濟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註 3 : 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農業專家

引言

  在馬來西亞,菇蕈被認定為全國農業糧食政策( 2011-2020 年)的高價值的商品之一。目前已透過農業轉型計畫來強化菇蕈產業的發展,尤其著重於擴大栽培面積、增加產量、並支持研發新品種、以及提高生產品質。菇蕈產業在馬來西亞仍處於起步階段,商業化的產業從 1960 年代開始逐漸發展進步。這個產業正不斷地吸引越來越多創業者,尤其是被說服投資,並涉足生產的菇蕈加工產品的年輕人( Mohd Anim, 2014 )。目前在馬來西亞共有七個商業化栽培的菇蕈品種 ( species ) , 最普遍的品種是蠔菇、黑木耳、靈芝、和香菇。靈芝和蠔菇廣泛地栽培在低地,而黑木耳和香菇則生長於高地( Mohd Anim, 2014 )。

  馬來西亞的農業氣候環境適合一年四季栽培菇蕈,因此馬來西亞極有潛力發展成為能和全球市場競爭的大規模菇蕈生產商。儘管如此,這個產業仍面臨很多的問題和挑戰。本文著重探討這個產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並提出一些有助它發展的策略。

菇蕈的交易

  馬來西亞對菇蕈的需求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然而國內產量無法滿足大量的需求。因此自 2009 年起,馬來西亞每年進口超過 5,000 公噸的乾燥和生鮮菇蕈。由於國內市場需求增加,進口價值隨之逐年增加,2012 年的進口價值已達 1,000 萬馬來幣。2012 年馬來西亞從中國進口 2,710 公噸價值超過 620 萬馬來幣的生鮮菇蕈,和 3,110 噸價值超過 1,199 萬馬來幣的乾菇蕈。自 2009 年起,每年平均從中國進口的菇蕈穩定增加,其中生鮮菇蕈佔 9.23 %;乾燥菇蕈佔 12.93 %(圖 1 和圖 2 )。

  儘管馬來西亞是淨進口國,同時也有出口乾燥和生鮮菇蕈。生鮮菇蕈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是新加坡,而乾菇蕈則是外銷泰國。 2012 年時出口新加坡的生鮮菇蕈由 2011 年的 2,155 公噸下降至 1,784 公噸,生鮮菇蕈出口量降低的原因是因為乾菇蕈的出口量由 2011 年的 35.15 公噸增加至 2012 的 86.7 公噸所致。

圖 1   馬來西亞生鮮菇蕈進口量值 PDF

圖 2   馬來西亞乾菇蕈出口量值 PDF

菇蕈的產業競爭力

  當一個國家將具有世界觀的競爭設定為全球獲利極大化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全球競爭力。顯性比較優勢(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RCA )分析意旨用來衡量國際金經濟體下的某些國家的特定商品或服務透過貿易流動的優劣勢。如果 RCA > 1 ,屬於比較優勢;如果 RCA< 統一標準,該國在商品或行業上處於相對劣勢。在本文中,顯性比較優勢( RCA )是用來衡量馬來西亞的菇蕈相對於對手國家的競爭力。為此,馬來西亞與東協主要生產菇蕈的出口國家做比較:馬來西亞相較於印尼和越南處於劣勢;與泰國和菲律賓相比則居於優勢。馬來西亞的發展普遍削弱以上了四個國家的競爭力。

  馬來西亞菇蕈生產成本較高(勞動費用和投入成本)是使其菇蕈產業競爭力處於相對劣勢的主因。

表 1  馬來西亞相對於競爭國的菇蕈的顯性比較優勢( RCA )指數 PDF

菇蕈產業的前景

  隨著馬來西亞人口和平均消費量的增加,人們對菇蕈的健康效益和其他優點的關注需求也隨之增加。預期對菇蕈的需求量將由從 2010 年的 15,000 噸增加至 2020 年的 67,000 噸。此增量數據可做為未來供應當地市場菇蕈需求量的參考。依目前狀況估計,生鮮或乾燥菇蕈,或以菇蕈為原料的加工品,未來都將有大的需求量。生鮮的蠔菇是終端客戶最需要的食材,而香菇和蘑菇品種則是許多大型機構,尤其是飯店,偏好的食材。以菇蕈作為藥材、保健品、和美妝品的原料未來將明顯增加。配合日漸高漲的健康意識,尤其是女性和年輕消費者,預計日後以菇蕈為原料基礎的產品,如飲料和點心都將大幅增加。

  在全球市場上,菇蕈的需求量亦很高。根據糧農組織統計數據庫( FAOStat ),全世界菇蕈產量,在 50 年當中,從 1965 年的 30 萬噸增加至 2015 年的 777 萬噸。波蘭、荷蘭、愛爾蘭、中國、比利時、立陶宛、加拿大和美國是主要的菇蕈出口國,而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俄羅斯和日本則從上述出口國進口菇蕈。

  歐洲的菇蕈貿易佔全球產量的 27% ( FAOStat, 2014 )。荷蘭是其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波蘭是最大的出口國;而英國是最大的進口國;法國和西班牙皆為較大生產者和消費者。而另一方面,中國是菇蕈加工產品的最大出口國。由上述的討論可知歐盟和美國是菇蕈最大的市場,而波蘭和中國則是最大的競爭對手。儘管世界菇蕈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仍然還有許多馬來西亞可切入市場的機會。馬來西亞應著重於具有密集市場特性的菇蕈,如香菇和蘑菇;並應強化其出口數量由每年 1,000 公噸增加為 2,000 公噸。馬來西亞同時也可以致力於外銷到具有高穩定需求的歐盟市場,這些吸引人的市場涵蓋更大的區域,並擁有超過五億人口的潛在消費者。

強化菇蕈產業的策略

  由於菇蕈商品前景看好,馬來西亞政府將根據高價值商品的戰略計劃發展新的菇蕈領域,決定擴增菇蕈的栽培面積,從 2010 年的 78 公頃擴編到 2020 年的 340 公頃。馬來西亞農業部和農業相關產業藉機進入對菇蕈有大量需求的國內和國際市場。因此,採取以下策略,以加強菇蕈產業在馬來西亞的發展:

1. 完善的生產體系。

  目前,農民使用木屑、米糠和石灰作為栽培介質,此些原料因吉蘭丹,登嘉樓和雪蘭莪等州供應量的短缺,價格越來越貴,急需其他替代性介質,包括棕櫚油副產品、棉紗或木屑,以取代橡膠木等,惟需進行試驗評估。其他栽培介質,如玉米梗亦被發現具有很高投資報酬率 。

2. 建立菇蕈包裝中心。

  生產菇蕈包裝的計劃由馬來西亞農業部門執行,使菇蕈包裝袋能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建立菇蕈包裝中心,以確保生產的菇蕈在保護的環境下生長,且符合成本效益。這種方法同時也能控制栽培介質,如木屑的市場價格,塑膠套袋,及其它相關維護品質的標準。

3. 擴大土地面積和提高生產力。

  目前大部分生產菇蕈的都是小自耕農。馬來人將促進這個產業成為以使用高科技生產系統來提高生產品質和產量,並使其具有商業化規模。同時,還將開放更多的土地給蕈菇農栽培,尤其針對閒置的土地,或是整合菇蕈栽培與其他作物合併種植方式。更會強化研發生產系統和培育新菇種。

結論

  菇蕈是創造產值的重要商品,雖然菇蕈栽培在馬來西亞屬於相對小型的新興產業,它卻具有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優勢。然而,這個產業正面臨著一些涉及生產和政府的政策,以及需政府干預的問題和挑戰,主要受限的因素是低質量的菌種和高生產成本。該行業需要可降低勞工成本且高產量的新穎菌種。與此同時,大馬需要新的獎勵機制和政策,鼓勵投資者在這個行業自行創業,包括研發、技術和經費援助和市場規範等措施。

* 本文翻譯原文刊登於 FFTC-AP 農業政策資訊平台: http://ap.fftc.agnet.org/ap_db.php?id=481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4-10-19: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