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加入TPP對我國農糧產業的影響與因應對策

文/ 農糧署 曾淑汾

前言

  貿易的自由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各國無不爭相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或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以促進產業發展。考量國家整體利益,我國未來亦將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TPP )等區域經貿組織,以保有我國與他國同等之競爭起始點,並藉以吸引外資投資,帶動產業的升級 。然 TPP 國家中包括農產品競爭力強之大農, 亦包括低生產成本及更適合溫帶農產品生產之國家,我國加入 TPP 後 必須取消 現行許多保護措施,農業部門勢必面臨比加入 WTO 時更嚴峻之挑戰, 已非昔日藉水稻田休耕、獎勵轉作 、或以關稅配額、特別防衛措施保護等方式就可因應,相關產業亟需事先調整因應, 特別是應加強結構性的調整,進行大改造,始足以面對強大的競爭 。倘能藉此外在的壓力調適得宜, 則不僅可減少衝擊幅度,亦可讓我國農糧產業脫胎換骨成為具競爭性之產業。

盤點攻擊型與防守型品項

  在採行調整策略前,首先針對國內農糧產業進行優劣勢的總盤點,將其歸類為攻擊型與防守型 2 大類,採行的調整策略亦有所不同。

  由於臺灣地理的優勢,距離亞洲主要農產品進口市場相近,氣候適合亞熱帶及熱帶植物生長,又有溫差變化,造就部分產品項目品質優良且具特色,加上過去產官學研與農民的努力,已打下基礎, 深具外銷競爭力。倘能藉此加入TPP區域貿易組織的時機,搭配後續的國外市場開放,將有助於產業的擴張。例如我國的香蕉 、毛豆將得以與菲律賓 、泰國採用相同的關稅在日本市場競爭; 臺灣極具特色的熱帶水果,如芒果、番石榴、鳳梨、鳳梨釋迦、蜜棗、荔枝、楊桃、紅龍果等,品質極佳,與其他地區生產的果品具有區隔性 ,可利用國外市場的開放大展前途;臺灣的毛豆、結球萵苣、胡蘿蔔等蔬菜,蘭花(蝴蝶蘭、蕙蘭及文心蘭)、火鶴花、洋桔梗及馬拉巴栗等花卉,及茶葉等,已在外銷市場上表現亮點,將可發展為大而優的產業,吸引其他產業向這些攻擊型產業移動。

  另外,加入TPP 亦有利於農產品加工業者取得成本較低的原料而成長茁壯,再與本土生產之原料進行調配 ,可突破生鮮產品面臨的 檢疫、保鮮、產期等限制,行銷全世界,例如 以 果乾 、鳳梨餡 、冷凍芒果丁 、茶葉調製等 。另小型農機、農用藥品、生物性肥料、種苗等,在新興市場中 亦具發展 前景,可藉此拓展利基市場 。

  部分產業受限於氣候、生產成本較高等不利因素,不具攻擊型優勢者 , 則可朝防守型策略發展,運用其在地、獨特風味、新鮮、安全 、熟度高、品質好等特色,爭取國人認同,避免被國外低價產品取代。例如國產溫帶水果風味與進口產品有明顯區隔,且因不需長程運輸,可在樹上留到 9 分熟以上才採摘,因此風味可展現,又保有新鮮度,只要再強化品質分級與建立安全追溯制度,即可足以媲美國外產品;國產雜糧雖然生產成本較高,因具新鮮、品種的優勢,且均為非基改,足資與國外產品抗衡。

主要調整策略

  國內農糧產業,目前仍面臨勞動力不足、經營者老年化、耕地零散、規模不足、生產成本高、非專業經營者比重過高等問題,致影響競爭力 。為因應未來的衝擊與挑戰,協助農糧產業永續發展,未來調整 策略如下:

一、推動農業加值,拓展國際市場:

(一) 整合推動集團產區運作,建立外銷產業鏈:透過集團產區的產業群聚效應,再搭配契作或類契作 制度的建立, 有效提升共同品質及供貨的穩定 , 有利於設施設備的共同使用, 並輔導設置符合國際外銷規範之集貨場,提升檢疫 、集貨管理 、安全衛生管理等水準,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果。另強化國際市場資訊分析與策略行銷,發展包含電子商務等多元行銷通路,引導臺灣優質的農產品走向國際化。

(二) 強化符合外銷規格之技術研究與管理:外銷實績為國家競爭力的綜合表現,需多面向的配合,除生產優良品質產品外,其他檢疫條件、農藥殘留標準等均需符合不同對手國的標準,將加強檢疫諮商獲取准入機會,並研發運輸過程貯運保鮮技術, 強化生產與運銷過程的管理 、 技術之研發與運用 ,以展現綜效。

(三) 智慧生產與銷售,提升效率與競爭力:運用農業生產力 4.0 ,發展自動感知與自動決策之智慧科技,及結合數位服務 、大數據分析等,將有助於生產效率的提升 , 帶領產業升級,取得國際間生產模式的領先地位,協助我國產品在國外的競爭。

二、促進地產地消,建立市場區隔:

  對於防守型產品,首要為爭取國人的認同,將突顯國產農糧產品在地、新鮮、安全之價值優勢,有效與進口產品分流。

  在基本面,透過技術輔導與嚴格的分級管控,提升國產品質與安全,建立消費者信心。農糧署於 104 年度起推行的水果品質基準標示,即希望藉提供販售業者及消費者對產品的選購喜好與價格差異,引導農民朝高品質的方向進行生產。另許多輔導單位辦理之品質評鑑、果園評鑑、茶葉品質競賽等,除可突顯產品價值外,亦為提供生產技術標竿學習的對象,帶動整體素質的提升。在安全方面,農糧署建置的 QR Code 生產追溯制度,即為提供消費者直接追蹤生產來源的功能,進而引導建立生產者的責任感,生產安心安全的產品。

  在消費端,以加強消費者辨識與宣導在地食材特色為重點。透過產地標章、 QR Code 標示 、臺灣米標章等,可讓消費者容易挑選國產農糧產品。另外,加強食農教育 ,教育消費者國產農糧產品的特色與識別選購方式,爭取消費者認同,並優先選購國產品, 取代以低價取勝或經長程貯運之進口產品。

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揮水土資源綜效:

(一)以進攻型產業擴張引導產業版塊移動:透過擴張型外銷產業,建立穩定價格,可有效帶動產業版塊的移動,自然減少不具競爭性產業的面積,減少國外進口農產品的衝擊 。 例如利用番石榴、芒果、鳳梨、鳳梨釋迦等產業之外銷擴張,可取代較低競爭力產業之面積。

(二)以集團群聚發揮規模效益: 藉由適地適種,搭配大專業農 、營管中心 、獎勵集團栽培等措施,輔導產業形成群聚集中效果,以導入機械化生產, 設備機具之共用與發展物流服務業,達到產品規格化與標準化,發揮大而美之優勢。

(三)建立一條龍產銷模式: 建立農商合作模式, 發揮銷售與專業生產雙方的各自專業,提升產業競爭力 。發展契作及類契作制度, 則可依市場需求從源頭管控,不僅有助於克服農藥使用不當的問題,及建立標準化的生產模式,並有利於貿易商開拓市場,及回饋利益於生產方,達到互利 、共生、共榮效果。

(四)依消費市場需求進行產區規劃:在生產模式方面,利用產期調節技術,搭配市場需求,作不同產區之整體生產規劃,以穩定生產供貨,提昇內外銷市場開拓之基礎。

(五)發展農糧產品加工業: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可促進產品之全方位利用,突破時間、地點、保鮮、檢疫等限制問題 , 將我國優質產品行銷出去,帶動前端生產。

(六)引進青年農民提升專業生產比例:加強青年農民之培育, 包括技術、資金、產銷管道的協助,為農業帶來許多新思維與作法,提升專業農經營比例,並持續推動小地主大專業農與營管中心的成立,發展專業農競爭力,根本改變農業人力結構問題 。

各產業發展與調適重點

一、稻米產業:

  稻米生產涉及糧食安全,除作為安全存糧外,其生產總量仍需配合市場需求量作調整,初期先適量減少稻米產量,鼓勵種植良質米、加工用等特色米或輔導轉作,朝精緻化發展,並輔導擴大個別農民經營規模,提昇經營效率。 第二階段再研擬建立符合國際規範的所得支持制度,並兼顧優良農地資源維護與產業永續發展。

  在減量方式 部分,包括:(1) 對於非稻作適栽區,優先推動轉作 。(2) 公糧已調整不收購再生稻 ,輔導轉型提升品質。(3) 配合活化休耕地政策,輔導轉作具外銷潛力 、 進口替代作物 、地區特產等。(4) 對於適合生產有機米地區,則輔導發展有機米, 以替代慣行農法面積,增加農民收益 ,及增加有機米的外銷 。(5) 未來搭配其他外銷潛力作物 的發展,引導產業版塊移動 。

  除進行減量外,亦加強品質的提升,鼓勵以低溫筒倉維持貯存米的品質,並推廣臺灣米標章,養成國人愛用國產米的習慣 。另外,開發多元化米產品,如米泡麵、 米卡龍等, 亦可吸引年輕族群增加消費,促進稻米產業之產銷平衡 。

二、蔬菜產業:

  發展優勢蔬菜外銷產業,包括毛豆 、結球萵苣、青花菜 、小果番茄 、金針菇 、杏鮑菇等,以集團產區契作 、安全供應為策略 。利用集中化群聚化管理,引進大型生產與採後處理機械,如青花菜截切機等, 再輔以符合外銷市場所需檢疫 、保鮮、管理要求的集貨包裝場建置,及保鮮技術的改進,可有效拓展國外市場 。

  對於具儲藏特性之蔬菜 , 如香菇 、大蒜等,發展產地標示與導入生產追溯制度,協助消費者選用優質而安全的國產品。

三、花卉產業:

  對於已在外銷市場佔一席地位之花卉,如蘭花、洋桔梗、馬拉巴栗等,加強育種、商品化量產、儲運技術開發等,並藉由外銷檢疫條件之突破,開創新市場。部分可接力生產模式者,運用全球各地優勢資源與行銷條件,建立海外基地與分工模式,布局全球,並以臺灣品牌行銷,形成產業價值鏈。

  輔導集團產區利用溫網室設施生產高品質且穩定供貨產品,加強農業生產力 4.0 的研發量能,發展智慧型生產模式,以利與國外集團式、資本投資密集之對手抗衡。

  對於較無競爭性花種,輔導轉型生產品質高、市場需求產品,並結合育種技術生產多樣化花色種類,引導市場流行。或發展盆花,以相關推廣活動,建立民眾花卉使用量。

四、水果產業:

  對於具競爭性之熱帶果樹,尤其是能突顯臺灣特色、產品與國外有明顯區隔者,優先發展外銷,輔導集團 產區 全力依據國外市場規格與需求進行調整,並加強採後貯運技術的研發,以帶動產業之擴張,引導產業版塊的移動。未來需加強產銷雙方的結合,建立契產契銷合作體系,確保產品及供應安全性之穩定,促進市場能量的開拓。

  對於防守型的溫帶果樹,透過育種方式,發展低需冷性、多樣化品種,例如低需冷性水蜜桃 、多樣化梨品種等,可形塑在地特色,利用在地生產採摘成熟度足風味佳之果品的特性,形成市場區隔 。再搭配高品質安全的形象建立,如近年推動的水果品質基準標示,如糖度、糖酸比等客觀標示,與生產追溯制度等措施,可讓消費者容易辨識,產生信任感,以強化消費者忠誠度。

  在加工研發方面,例如果乾、芒果冰 、鳳梨酥等加值產品的開發等,促進產品的多元利用, 擴大國產水果版圖,及行銷國際,帶動前端產業的穩定發展,形成產業價值鏈。

五、雜糧特作產業:

  雜糧為土地利用型產業,引導生產區域集中化導入大面積 、機械化生產,以克服農村人力問題,可替代稻米生產面積。而國產茶極具特色,在外銷市場上已具知名度,並受到國人認同,屬攻擊型產業,持續領先研發品種與調製技術 ,及發展六級化產業, 如特色茶莊 、發展茶食等 ,加入文創等元素 ,可擴大產業規模。

  由於雜糧及特作產品具儲存性, 且國內生產成本較高, 消費者由外觀較不易辨別,易受國外低價產品的競爭,但國產雜糧與特作產業, 具非基改、新鮮 、或具在地風味特色 ,藉由推廣地產地消理念,導入產地證明標章(如茶、咖啡 等產地或團體標章 )或追溯標示(如生產追溯、產銷履歷、CAS 等),建立市場分流,引導消費者優先選擇質優安全的國產品,擴大消費量。

六、種苗產業:

  種苗產業為農糧產業之根本,需利用技術研發與資本投入創造優勢 。例如我國瓜類、十字花科蔬菜耐熱品種種子與抗病嫁接苗(小果番茄、苦瓜、甜瓜、西瓜)技術領先全球,具有擴大佈局之商機,且可利用 F 1 種苗進行品種保護 ,強化其生產、供應、銷售等 供應鏈的整合, 有助於 發展 亞熱帶種子(苗)市場。 對於果樹種苗部分,結合客製化生產模式 、疾病篩選與管控制度,生產健康種苗,行銷國內外。另輔以育種人才的培育 、智慧產銷調控體系的發展、國際行銷能力的加強,建置種苗供應鏈,拓展產業發展量能。

結語

  危機就是轉機,臺灣未來加入TPP或RCEP勢在必行,農糧產業雖將面臨挑戰 ,但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機會 。經分析我國農糧產品因生產成本較高,不易以低價方式競爭,但我國仍存在氣候、品質、安全、特色等優勢,倘能積極轉型,由根本作好結構的調整,以集中 、群聚 、外銷導向的大而美產業 ,在國際市場主打金字塔頂端客群,搭配在地 、新鮮、優質 、健康 、安全、特色 、多樣化訴求的小而美產業 ,並引進青年農民的新觀念 、新的經營與行銷理念 ,增加專業經營比例,將可創造新的契機。然而產業的發展轉型無法一蹴可成,期望各界即刻共同進行相關調整努力,以利我國產業的永續發展,共創美好的未來。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02-19: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