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花蓮宜蘭區農產業之原鄉部落輔導系列報導玉山腳下南安部落有機耕作稻田推動成果

文/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潘昶儒

南安部落環境介紹

  美麗的南安部落座落於風景秀麗的玉山腳下,行政區域隸屬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部落四面環山,綠蔭茂密,上游拉庫拉庫溪清澈潔淨的溪水灌溉著山谷中畦畦相連的綿延稻田。南安地區名聞遐邇的八通關越嶺古道東段瓦拉米步道即是依傍溪流而修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及自然景觀深深吸引著各地遊客前來朝聖和觀景。

輔導原住民農友轉型栽培有機水稻

  南安住民多屬布農族群,區內主要栽培經濟作物以水稻為主,稻米同時也是部落最重要的經濟收益來源。當地水稻種植地區多位於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南安遊客中心前方毗鄰相連的 30 公頃集區栽培稻田,此區稻田擁有潔淨無汙染的拉庫拉庫溪豐沛水源,可提供全年稻作栽培期間源源不絕的灌溉用水。

  南安地區水稻多年來都採慣行栽培法,但化學農藥及肥料的長年施用無疑地也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不小的壓力。原有漫游於水圳及稻田中的青蛙及小魚的種類及數量漸漸減少了,翱翔於空中的燕鳥及蜻蜓也逐漸變少了,而化學藥劑投施後所產生的刺鼻藥味和田埂上棄置的農藥空瓶及包袋,更讓遠來國家公園旅行的遊客產生不佳之觀感。為扭轉此一劣勢及保育這片珍貴生態景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邀集了相關單位共同研商改善之道,並作成將南安現有慣行栽培水稻輔導轉型提升為友善環境的有機栽培水稻共識,希望經濟價值較高的有機稻米能為南安農友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同時藉由有機農法操作,更加豐富當地多樣性的自然生態環境。

  為讓南安地區有機耕作水稻的夢想能早日實現,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行政院農業委員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相繼投入推動南安有機水稻驗證業務及栽培技術輔導工作。在經過各單位與在地農友溝通說明後,達成 103 年一期作先行試種 6 公頃有機水稻共識,並建立由慈心基金會協助申請有機農產品驗證業務,花蓮農改場協助輔導有機水稻栽培技術之專業分工。

玉山腳下第一畝有機稻田正式投入生產行列

  為達成此一極具意義及挑戰性之工作,花蓮農改場立即邀集場內水稻、土壤肥料及植物保護等各類技術專家籌組團隊予以協助。首先透過辦理栽培技術講習等活動 , 讓農友對有機耕作水稻有初步認識,並藉此建立農友栽培有機水稻的信心。102 年 12 月當南安二期稻作收穫後,花蓮農改場工作人員立即前往南安稻田進行土壤取樣以分析當地土壤肥力,並於講習會場合解說土壤肥力分析結果及肥培管理技巧,以利農友於隔年一期稻作插秧時即可應用於田間有機質肥料施用。水稻栽培及植物病蟲害等專家也於講習會時分別講授最實用的有機水稻田間栽培管理及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提供農友種植有機水稻田間管理參考。

  在建立了南安農友對有機水稻栽培的認識及操作技巧後,花蓮農改場技術團隊 103 年一期作於南安地區設置一處有機水稻綜合栽培管理示範田,希望透過實地施作, 提供給初試有機水稻耕作農友仿行參考。示範田管理農戶賴天賜農友有感於長年施用化學農藥對農友健康及生態環境之傷害,因此在多年前即已興起有機耕作的理念。此次在慈心基金會及花蓮農改場的鼓勵下,毅然率先投入有機水稻耕作行列,並配合花蓮農改場研究人員的指導,實地施作有機水稻種植,首次耕作面積約 1 公頃。

  相較於慣行栽培稻田,有機水稻栽培示範田除透過放寬插秧行株距以增加田間通風減少病蟲害發生外,謹守合理化施肥原則不過量施用肥料,同時應用施撒有機米糠防除雜草生長及噴灑亞磷酸稀釋液預防稻熱病發生等技術,讓水稻在良好的生長環境下日漸茁壯,以確保成熟期時能有好的收成。

栽培技術示範觀摩會成果展現

  103 年 6 月 19 日花蓮農改場於賴天賜農友的有機水稻示範田區召開示範觀摩會,邀集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慈心基金會、玉溪地區農會、銀川有機農場及南安水稻栽培農友共同見證南安地區第一批有機耕作水稻的豐碩成果,初步估算每公頃乾穀產量將近 5,000 公斤。示範成果除了受到各界長官及業界讚許與肯定外,示範田管理農友賴天賜先生對於示範成果更是滿意,族人也紛紛表示未來將繼續朝有機耕作來努力,這也讓一年來辛勞規劃及協助輔導有機耕作的團隊夥伴內心充滿欣慰。

歡喜慶豐收

  有了一期作有機耕作水稻的成功經驗後,南安地區二期作有機稻田耕作面積由原有的 6 公頃擴增至 9.4 公頃,同時也已取得有機轉型期驗證, 11 月下旬起南安地區的水稻已陸續成熟,為感謝上蒼對南安有機水稻豐收的庇佑,部落族人 11 月 23 日當天在有機稻田舉行收穫祭儀式,感謝天神的保佑,讓今年的水稻得以豐收,也冀望未來繼續能有很好的收成。聽著布農族人迴盪於山谷中的八部合音演唱,看著族人熱情活力的精彩舞蹈,此時,內心中充滿著天地萬物與奧秘自然合而為一的感動。

蜻蜓、蝌蚪重現有機稻田

  自從南安農友栽培的稻田轉型有機耕作以後,水田裡出現的生物種類越來越多,生物相也越顯豐富。當花蓮農改場研究人員於田間進行研究調查時發現,水中的蝌蚪及天空中遨遊的蜻蜓數量逐漸變多了,連燕子也飛回來了,在有機稻田裡出現的多種生物就是友善耕作最好的成果展現。

  某一回,賴農友在田間巡田時遇見花蓮農改場研究人員前來調查,興奮的跑來告訴研究人員,最近他在有機農田裡發現好多密密麻麻的水生小蟲漫游其間,水田上則有蜻蜓在飛翔,更難得的是燕子成群在稻田上空穿梭翱翔的難得景象,勾起了他記憶中古早稻田所呈現的美麗景觀。賴農友更以充滿自信的口吻告訴研究人員,這種景觀只出現在他的有機稻田裡,鄰近的化學栽培稻田就看不到了。研究人員於是向賴農友說明,水田裡眾多的水生小蟲是搖蚊的幼蟲,搖蚊的幼蟲是很多水中生物及小魚的天然食餌,羽化後成群在稻田上空活動的搖蚊成蟲,又成為許多捕食性生物的可口大餐,因此有機農田裡總可以吸引多樣化的生物齊聚,更加豐富了農田棲地的完整生態鏈。

  當多樣化的生物種類回歸有機稻田棲地時,代表了一個健康的生態體系被建立起來了,希望藉由串連多處的小型生態系成為一個更加完整的生態群聚,讓南安引以為傲的豐富生態環境永久保留下去。

結語

  玉山山腳下的有機耕作風潮已卓然升起,104 年有機水稻推廣面積已擴增至 12.5 公頃,這讓團隊工作夥伴更頻繁奔波往返於南安的路途當中。雖然辛苦,但眼見玉山山腳下有機耕作水稻的成長茁壯,再多的勞累都是值得的,更期望專屬於南安部落的黑熊與斑蝶共舞的美麗圖像,能在南安這塊土地上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02-19:4,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