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有機舞米與成長中的織羅部落

文/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黃佳興‧游之穎‧林泰佑‧孫正華

前言

  織羅部落位於花蓮縣玉里鎮的春日里,主要栽培作物為水稻,唯栽培方式主要仍是慣行農法,但部落族人有感於近年國人愈來愈重視食品安全及環境保護,開始積極思索轉型有機栽培,部落青年更以「舞米」作為部落稻米產業的品牌,也積極發展葛鬱金及金多兒筍,希望藉由多樣化的農產品讓大家能了解織羅部落,更了解部落生產健康安全農產品的用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自 103 年開始至部落輔導農友有機水稻栽培技術,希望藉由提升農友的有機水稻栽培技術,能逐年增加部落的有機水稻栽培面積,也讓部落農民能夠增加收入,進而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舞米這個名字據部落農友提及是因為阿美族人喜歡跳舞,也用跳舞來表達內心的心情,因此族人希望這些收穫後的稻米,能帶有族人快樂的心情,消費者吃了部落生產的米之後,都能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跳舞。

有機舞米栽培技術的提升

  水稻是織羅部落最主要的農作物,因此,在有機的轉型上必需扮演先鋒的角色,成為部落轉型有機栽培的先行者。花蓮農改場農藝研究室為增加農民轉型有機栽培的信心,至部落設立有機水稻綜合栽培管理的示範田,將整套的有機水稻栽培技術教導部落農友,希望透過技術的提升能改善有機水稻的質和量,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對於有機栽培而言,品種的病蟲害抗性是優先考量,因為有機栽培最重要的觀念就是預防重於治療,如能在一開始就選擇抗病性較佳的品種,就能降低栽培期間的風險,因此推薦農友栽培在玉里地區病害抗性表現較佳且米粒外觀及口感上也有不錯的表現的品種‘台稉 2 號’。

  第二個預防重於治療的可行方法就是在插秧時放寬行株距,示範田的行株距放寬至 30 公分 x27 公分 , 行株距放寬能減少生育後期水稻葉片彼此摩擦的機會,如此一來,就能減少葉片產生傷口,降低病菌感染的機會,此外更能增加水稻田間的空氣流通,通風較好也能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機會。

  在栽培上第三個預防勝於治療的方法就是肥料的控制,示範田施用有機質肥料,每分地全期氮素施用量僅 9.3 公斤 ,有機水稻栽培管理不似慣行栽培能夠使用化學農藥的殺菌劑及殺蟲劑,因此利用控制肥料的施用量,避免氮肥過量造成植株柔軟而容易感染病蟲害,為第三個預防勝於治療的方法。雖然農友覺得行株距放寬會造成產量的減少,但示範田區收穫前調查的結果發現,相較鄰近慣行田區,有機田區雖葉色值較低,穗數較少但穗肥施用得宜,每穗粒數反較慣行田區較多,最終有機田區相較慣行田區稻穀產量並無顯著減少,而有機田區的株高較低更能降低後期倒伏的機會,田間觀察二期作盛行的水稻白葉枯病在有機田區的發病情形也明顯低於鄰近慣行田區,透過這次示範田的成效也讓織羅部落的農友在有機水稻這條路上更堅定了信心。

生態的舞米

  就像科技日新月異,農友對於新技術更需不斷學習,基於部落農友和花蓮農改場研究人員在有機水稻示範田合作建立的信心,部落農友和本場研究人員討論後也希望能在田埂種植草毯及梯田的坡面種植綠籬植物,一方面能美化環境並減少田埂除草劑的使用,俟草毯生長茂盛覆蓋田埂更可抑制其他雜草生長,降低除草的頻率,更重要的是綠籬能建構適合水稻天敵棲息的環境,讓水稻田中的舞米受到大自然中有益生物的保護。因此,本場研究人員去年與族人一起進行田埂草毯及坡面綠籬植物的種植,雖然附近的水稻農友經過皆很好奇為什麼要在田埂種草,但農友還是堅定的相信,有機生態這條路是部落最好的未來,本場研究人員也在現場向路過的農友解釋栽植田埂草毯及綠籬的好處,希望有更多的農友能接受,加入在田埂栽植草毯及綠籬的行列。

多樣的織羅─葛鬱金、金多兒筍

  織羅部落緊鄰海岸山脈,除了坐擁縱谷美景,也保有許多自然資源,更發展出了所謂的「織羅三寶」,除了花蓮農改場輔導的有機米外,尚有當地特有的金多兒筍,產季為每年 6-10 月,口感香脆,自然回甘,產期更與一般民眾較知道的箭竹筍分開,成為部落的另一特色作物。

  此外織羅部落已有數十年的葛鬱金栽培歷史,其富含澱粉,為早期太白粉的原料,唯加工過程費工,無法量產,但部落生產的葛鬱金粉末目前已可少量提供糖果工廠使用,目前更積極開發葛鬱金的相關產品,如布丁或飲品等。花蓮農改場也積極針對葛鬱金的肥培管理及加工流程進入部落輔導,希望能降低加工過程的繁瑣並透過肥培技術提升部落葛鬱金的產量和產值。

方興未艾的部落旅遊

  織羅部落的農友近來積極透過部落產業與部落傳統文化兩樣主軸的結合推動部落旅遊,也針對不同的客群及需求,設計了半天、 1 天及 2 天的客製化遊程,除了阿美族的捕魚體驗、石頭火鍋等特色遊程外,也利用「織羅三寶」發展出各式特色餐點與伴手商品,如果凍、茶飲及五色蓋飯等,讓來訪的遊客能深刻體驗到部落農業的特色文化,花蓮農改場也與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協會合作,至部落輔導,盤點部落資源,提升部落旅遊的精緻度,使其能更多樣化又能符合部落在地特色,以吸引更多遊客前來。

結語

  織羅部落是一個阿美族小部落,但在部落族人的努力下,漸漸朝向有機這條路前進,也在花蓮農改場的輔導下,將生態的元素加入有機水稻的整合性栽培技術中。葛鬱金及金多兒筍的產銷,更增進了部落產品的多樣性,部落旅遊的發展也讓大家能更了解織羅部落,相信在花蓮農改場的持續輔導及部落的努力下,部落的六級產業定能持續精進,促進地方發展。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04-20:5,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