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提升產業競爭力 引領臺灣農業國際化

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

推動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產業化

  本會積極保護與運用研發成果,智財權獲證包括專利22件及植物品種權15件,首次技轉133件,研發成果收入7,466萬元,其中品種授權表現亮眼,蓮霧臺農3號、洋香瓜臺南13號及番木瓜種苗7號暨全兩性品系計865萬元。農業科技專案計畫至2015年計推動115項,經費達8.60億元,學法科專帶動業者研發投入6,454萬元,衍生投資2.90億元;業界科專帶動業者研發投入2.90億元,衍生投資10億元,產值5.20億元。另推動44項產學合作計畫及8項企業技術商品化計畫,包括「建立本土鏈黴菌微生物殺菌劑產業之研究」政策型產學合作計畫。於2015年臺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之農業館,行銷41項潛力技術,已技轉24項,技轉金1,682萬元,另並辦理「農業生產力4.0—科技物聯智慧運籌」研討會,產官學研計151名參與。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 以下簡稱農科院)以3所1中心之服務能量,提供GLP實驗室、SPF實驗豬動物供應體系及檢測技術平臺等產業化服務,受委託檢測41案,收入5,877萬元,技轉收入617萬元,並輔導業者增資5.20億元。

發展高效節能農產業

  整合雨水收集處理與管路肥灌管理,搭配遠端監視、控制應用,可達省工時、高效能及節水節肥之功效,並降低對地下水之依賴,發展具競爭潛力蔬果及花卉產業。完成愛玉子高產能省工栽培法,降低栽培用水量達50%以上,並降低能源用量成本每公頃近6千元。研發熱泵系統冷凝乾燥機,經熱交換後可依溫度需求應用於溫室設施或農產品乾燥,具節能、無污染且運轉費用低之特點,若配合大型冷熱水槽使用離峰用電運轉,可節省更多能源成本,總能源效率 ( COP)值達3.60以上。

輔導科技農企業

  輔導8個科技農企業體系網絡,另推動10案企業提升輔導,促成農企業投資5,312萬元,營業額提升9,718萬元,其中首度嘗試「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與「太陽生鮮農產股份有限公司」之雙體系輔導案,共同強化互補品項之品質,提升對外接單能力。持續辦理第10屆農業科技跨領域人才培訓課程,培訓55名學員,提升農業智財、創新研發保護及運用相關知能。舉辦「2015農業好點子群眾集資競賽」,51隊上架募資,24個團隊成功募資,資金計868萬餘元,有助產業創新創意之實踐。另輔導22家農企業調整資本結構及財務模式,成功媒合創投業者投資3家農企業計5,199萬元,並有焌達科技及芒果恰恰2家農企業順利登錄創櫃板。

推動動物用疫苗產業國際化

  為促進國內疫苗快速國際接軌,農科院導入cGMP、GLP、GCP及GLP種毒轉移平臺等4種品質系統,並建置動物生物藥品審查機制與檢驗登記支援平臺,加速藥品審查時程;應用先進成熟疫苗技術,成功吸引德國Erich Wesjohann ( EW)集團來臺設立臺灣威新華有限公司,並簽署合作意向書;預定與德國拜耳公司簽署單劑型豬肺炎黴漿菌死菌疫苗之全球授權合約;另透過國際展覽促成美國Pacific GeneTech公司 ( PGT)來臺設立太平基因公司,並申請進駐農科院育成中心,為國外廠商進駐之首例。

建置農業雲端服務

建立「農業資料雲」

  為推動農業生產資源整合,規劃建立農民、土地、作物及行政措施檢核勾稽機制,已彙整完成209萬餘筆農地資料、耕地面積約50萬公頃及43萬餘名農民資料之串聯,加速農糧救 ( 補)助作業處理程序。完成10類350項計781萬筆農業資訊開放,由民間主動開發20個以上系統,擴大資料加值應用。以雲端多元傳遞管道整合市場行情、成本及產量等資訊,掌握產銷供應狀況,建構完整農業雲端服務;擴大推動農產品追溯,其中國產牛肉追溯每日屠宰銷號除籍之勾稽已達100%,強化有機農產品、CAS優良農產品及國產茶葉產地追溯,並擴大推動農產品追溯範圍,建立農產品(含散裝雞蛋)生產追溯QR Code制度供各界查詢。

推動「農民資訊整合服務」

  配合農業雲端服務發展,利用身分證統一編號條碼提供農民整合性服務,2015年已全面應用於農機用油與肥料補貼作業資訊化。農機用油部分,系統每年自動核給農友免稅油量,農友只要憑身分證及農機使用證,即可享有免稅購油,無須往返公所領取油單。截至2015年計逾6萬3千名農友申請資訊化核給免稅油量,並有72萬餘筆購油交易紀錄。另肥料補貼部分,全國計1,843個肥料經銷業者應用農民購肥資訊管理系統辦理農民購肥補貼登錄,取代原紙本手寫登錄方式,累計逾34萬名農友以身分證統一編號登錄補貼購肥達180萬筆。

農業資訊化

  針對農業生產管理開發「農務e把抓」系統,導入行動化應用、近距離無線通訊 ( NFC)、QR Code及全球定位系統 ( GPS)等技術,連接內政部地籍資料庫及農產品產銷履歷系統,強化生產作業、耕地管理及農產品安全管理監控,簡化生產管理操作流程,提升耕地管理與田間作業效率。

  發展E化智慧水產養殖技術,整合太陽能發電、數位電表、數位水表及水質監測等儀器及模組,進行水產養殖環境監控,達到節能、節水及降低投餵成本,透過加溫裝置水溫能加溫3℃以上,降低寒害發生機率。太陽能發電1年約可節省4萬6,800元電價,10池規模養殖場每月可節省約2萬5,920公噸用水。

  建立「選留高產蛋種鵝監控辨識系統」,可淘汰寡產母鵝群約20%,降低飼料餵養成本。相關技術已申請中國大陸與我國發明專利,並輔導業者進駐本會畜產試驗所育成中心,提高種鵝產業競爭力。

  建置農產品產銷供應鏈整合服務平臺,完成供應人、耕地、作物、藥檢及蔬果交易等供銷資訊介接、提供汛期資訊收集、市場(一市、二市、新北市、臺中、屏東及高雄)標籤掃描理貨驗證,串起農產品「生產」到「運銷」的供應鏈資訊,可提升批發市場交易效率及快速追蹤產品來源與流向。

  透過全國各級農漁會430處「農業資訊電子看板」,播放與農友相關的農業影音動態資訊,且鑑於行動載具普及,透過多元發布管道及手機App主動傳遞個人化農業訊息服務量逾161萬人次,協助農業政策與農情資訊快速有效傳遞。

自由經濟示範區農業加值產業資訊化

  配合自由經濟示範區農業加值政策之推行,積極致力農業加值產業資訊化之建構,本會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農科園區),納入生產力4.0概念,深化「農科園區廠商服務e網通」農業加值雲平臺功能及與通關網路之介接,提供園區事業採單一簽入方式,線上操作進出口通關簽審、保稅業務管理、管制性貨品品質控管、水族生物進出口控管、檢疫及原產地證明申辦、電子帳冊管理及海關遠端稽核之雲端服務,藉由資料匯流,簡化行政程序達快速檢疫通關並能有效控管貨物數量及流向,同時匯集所有系統資料進行各項統計分析,符合開放與有效管理之政策要求。

  為輔導園區事業經由農業加值雲平臺使用各項系統服務,針對進駐企業提供客製化諮詢及教育訓練,以智能系統化作業及應用,提升國際競爭力。

拓展農業國際與中國大陸市場

推動農產品國際行銷

  為拓展農產品海外市場,2015年輔導國內公(協)會及農民團體海外參展39場次,舉辦國外通路宣傳促銷活動42場次,設置2處農產品海外長期展售據點。為促進我國優質安全農產品走向國際,同年特以「臺灣食品安全啟航」為主軸,甄選99家優質廠商組團設置「2015臺北國際食品展—臺灣館」,並邀集食品產業專家組成創新產品評選委員會,評選出「2015臺灣館十大創新產品」。

  為掌握東南亞及中東地區之未來貿易商機,本會徵集我國農業相關業者如資材、花卉、觀賞水族動物、動物疫苗、農產生鮮及加工品等廠商,參與2015東南亞食品原料展(9月9-11日)及第4屆卡達農業展(11月10-12日)。

  本會執行「農產品國際行銷人才培訓」計畫,積極培育國內優秀農產品貿易人才,計辦理海外研習團1梯次、培訓課程及論壇計89.50小時;另執行「外銷農產品品牌輔導專案管理」,完成輔導10家農產外銷業者完成包裝改善與品牌建立。

  本會漁業署於11月19-21日參加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及貿有展覽有限公司主辦,假高雄展覽館舉辦之「2015臺灣國際漁業展」,並建置「科技領航臺灣領鮮—臺灣漁業形象館」,展現我國漁業科技化管理成果,行銷我國漁業,並帶動廠商參展;11月20日舉辦「漁業永續利用、發展與管理國際研討會」,計有12個國家及我國產官學界人士參與,本會漁業署派員專題演講「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 for Sustainable Fisherie」,分享我國漁業管理經驗,增進跨國交流機會。

  2015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值為48.76億美元,年出口值增加前5大品項依序為鰻魚、稻米、鳳梨、茶葉及芒果,成長率分別為130.36%、568.74%、187.16%、24.50%及55.72%。

開拓中國大陸農產市場

  受惠於兩岸直航及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政策利多,中國大陸已成為我國農產品外銷第1大市場。至2015年已開放活魚運搬船直航中國大陸地區23處港口,穩固活石斑魚市場,2015年運搬量1萬3,515公噸,另輔導業者參加當地綜合性或專業性展覽計19場次,及舉辦農產品通路促銷活動6場次,積極宣傳我國花卉、水果、茶葉、觀賞魚及農漁會百大精品,協助外銷業者建構長期穩定行銷通路。

  2015年外銷中國大陸出口值10億美元,較2014年成長0.29%,兩岸農產品貿易差額亦由2008年的逆差2.82億美元,於2013年轉為順差1,397萬美元,2015年的順差已達9,012萬美元;生鮮農產品年出口值增加前4大品項依序為鳳梨、茶葉、釋迦及芒果,成長率分別為207.51%、74.63%、47.13%及166.07%。

推動農業科技全球運籌

  在產業推動方面,整合農業育成中心能量,培育56家企業,投資2.7億,促成美國PGT公司來臺設立太平基因公司,並進駐農科院育成中心,為國際廠商進駐首例。媒合3家農企業取得5,199萬元創投資金,並輔導農企業申請創櫃或興櫃計10件及上市櫃2件。透過技術整合包裝,促成2家新創事業投資2.3億, 成功銷售6套設備至中國大陸及馬來西亞,另積極申請中國大陸及泰國肥料證。在科技發展方面,完成9項動物疫苗及飼料添加物商品開發,提供國內外業者技術服務增加獲利1,500萬元,成功吸引德國EW集團來臺設立臺灣威新華有限公司;盤點68株生物農藥菌株,開發7項菌株商品化 ,並與亞洲生產力組織 ( APO)及亞太農業研究機構聯盟 ( APAARI)國際組織合作邀請6個東南亞國家來臺召開研討會;研發製冷機、浮性上蓋、魚缸內部鍍膜及外部貼膜技術,可降低溫度2-3度並減少50%成本,成功拓展觀賞魚中東市場。

強化國際與兩岸農業合作

配合區域經貿自由化趨勢,推動洽簽自由貿易協定

  由於WTO杜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世界各國已加速洽簽FTA,排除彼此間之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對於倚賴外貿市場甚深的我國帶來不利影響。基此,行政院各部會正積極推動各項準備工作,以利儘速加入TPP/RCEP,確保我經濟持續發展。

  面對加入TPP與RCEP對我農業部門之影響與契機,本會以提升農業競爭力、維護農民權益為目標,依區域經貿整合情勢及談判進展,評估對我國農業影響,擬定我國加入TPP/RCEP之農業因應對策,作為各產業因應之細部規劃基礎,並進行我國與TPP法規落差盤點及調整工作,以做好加入TPP之準備。此外,本會持續透過各項因應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及開創新經營模式與新市場,降低對我農業之影響,掌握有利契機。

積極參與國際組織

  我國於2015年組團參加亞非農村發展組織(AARDO)第18屆會員大會,獲選為執行委員國,提升我國參與該組織決策層級;另於APO第56屆生產力機構主管工作會議成功爭取「生物農藥及生物肥料國際論壇」5年期計畫。2015年我國並與AARDO、APAARI及APO等在臺舉辦重要活動包括:與APO、APAARI共同舉辦「2015農村再生促進包容性發展多國性考察團」;與APAARI、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 ( FFTC)合辦「合理化施肥訓練班」;與APAARI共同舉辦「2015生物農藥與生物肥料在永續農業上之應用國際研討會」及「2015年家禽流行性感冒預防與控制國際研討會」;並舉辦「AARDO資通訊技術(ICT)在農業與鄉村發展及管理之角色」專家來臺研習等活動。

  為維持我國鮪類及類鮪類漁獲配額及維護美洲大赤魷及秋刀魚漁業權益,持續派員參與重要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會議,包括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IATTC)、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國際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CSBT)及南太平洋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SPRFMO)與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等年會及相關工作小組會議,密切掌握國際情勢,2015年爭取漁獲配額約8萬4,125公噸。

  持續參與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 ( APEC)架構下以森林復育及永續經營為目標之會議包括:2015年參加在菲律賓召開的第7次及第8次APEC「打擊非法採伐林木及相關貿易專家工作小組(EGILAT)」;加入EGILAT之木材合法性資訊平臺架構構想任務小組,展現我方推動合法木材貿易決心;參與2015年4月亞太森林復育與永續經營網絡(APFNet)第1屆理事會會議,強化我國與各經濟體及國際組織的聯繫。

  補助「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推動我國蔬菜產業合作發展與人才培育計畫,補助FFTC及國際土地政策研究訓練中心辦理7場次國際研討會及4期訓練課程,強化與國際農業組織之合作。

推動農業合作

  2015年與各合作國家召開雙邊農業合作會議計8場次,重大成果包含:加拿大於2015年2月25日修正通過該國「植物品種權」法規,將WTO會員國(包含我國)列入受理申請之國家;我派員赴越南香菇產地採樣及蒐集資料案,獲越方正面回應;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政府對我荔枝於該州進行反季節生產模式表示高度興趣,雙方持續洽談具體合作方式。

  於2015年促成本會與IRRI、本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特生中心)與越南林業大學、本會畜產試驗所與菲律賓水牛研究所簽署合作備忘錄,並舉辦「臺—丹麥養豬產業研討會」、「臺—匈牙利養鵝及羽絨產學交流活動」、「臺—日本茶葉技術交流會議」,深化雙邊農業合作,帶動雙邊經貿商機。

  陳前主任委員保基於2015年7月上旬率團赴歐洲訪問,加強我國與法國政府及歐盟執委會之高層互動,並與歐盟植物品種保護局(CPVO)推動植物品種權保護,促成CPVO總裁於2016年3月來臺召開蝴蝶蘭品種檢定技術研討會。

  漁業合作部分,臺日雙方於2015年3月7日完成第4次臺日漁業委員會協商,並更新「臺日漁業協議適用海域漁船作業規則」,考量雙方漁船的作業特性,同意採「日夜輪作」、「分時分區」並「考量小型漁船作業」等原則進行合作,讓雙方漁船可共同作業,確保漁船作業安全,期能達成共存共榮的目標。

  巴布亞紐幾內亞水域為我圍網及鮪釣船重要入漁漁場,亦為我業者之重要投資國,為與巴紐合作,我國於2015年6月22日與巴紐簽署「中華民國政府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政府間漁業合作瞭解備忘錄」,並在簽署後繼續與太平洋其他重要沿岸國洽簽漁業合作,同年11月18日與索羅門群島政府簽署漁業合作協定。

  我國與菲律賓於2015年11月5日簽署「臺菲有關促進漁業事務執法合作協定」,建立避免使用暴力及非必要武力、1小時前通報機制、3日內迅速釋放機制,保障我國漁船在重疊經濟海域內的安全。此外,陳前主任委員保基於12月上旬赴菲訪問,並偕同該國農業部官員出席全興國際水產股份有限公司(Grobest Group)飼料生產園區新廠落成典禮,強化漁業產業鏈結及拓展貿易。

加強兩岸農業交流

  持續推動農業專業人士交流,2015年本會審查中國大陸人民來臺從事農業專業交流參訪432團、5,168人次,另審查中國大陸農業商務人士來臺50團、145人次(以上均不包含內政部自行審查通過之跨部門交流)。此外,亦向中國大陸爭取我國農產品輸出之項目,並於2015年6月新增葡萄品項,成為我國自2005年以來第24個准入中國大陸之水果品項。

  持續管制中國大陸830項農產品進口,防止赴陸投資生產農產品回銷臺灣地區;將具技術優勢之農產品列為禁止赴陸投資項目,並適時檢討放寬產業進行市場布局所需項目。在維護農業產業發展、避免具競爭優勢技術外流前提下,以產業價值鏈架構,建立兩岸合作雙贏之投資模式。

  2015年推動農業行政機關次長級主題式定期交流機制各2次,在林業政策、農地政策、漁業資源放流、農產品產銷與食品安全等面向獲致豐碩之交流成果。

推動農業旅遊

推展休閒農遊

  滾動式檢討修正休閒農業相關法規,提升產業營運量能,辦理休閒農業區公共設施定期維護檢查及休閒農場查核工作,持續營造休閒農業旅遊主題特色及促進友善旅遊環境。訂定休閒農場經營管理師職能基準,強化產業人力產學合作、專業培育、農業導遊訓練及就業媒合。

  為擴大客群市場,推動農業體驗戶外教育工作並完成操作手冊20套,以拓展中小學生客群;輔導業者通過穆斯林友善餐飲認證達8場次以開發回教市場。擴充農業易遊網、農村風情網網站功能,提供無障礙網頁及英日語版服務,並擴充農旅玩家、農村好讚App之行動使用便利性,增加社群媒體互動性;輔導並遴選特優田媽媽班50班及在地農特產展售點15處作為農業美食棧點,便利遊客農村深度之旅。

  推出16條「水果旅行」、13條黃金廊道「烏金、黑金、綠金」農遊趣、26條「食材旅行」、136條農場趴趴走及143條「賞蝶、賞花、泡湯、採果、親水」農村旅遊體驗等主題遊程,及「繽紛十年花漾臺中」新社花海、「食在.很慢」花東農遊趣行銷活動,積極參與國內外旅展及辦理推廣活動,加強異業合作,拓展農業旅遊實體與虛擬銷售通路,深耕團客市場,並拓展自由行客群。截至2015年計公告劃定78處休閒農業區,輔導45家休閒農場通過服務品質認證;2015年吸引逾2,450萬名遊客前往農村休閒旅遊,其中外國遊客38萬人次,較2014年成長26%,創造產值105億元。

發展漁業休閒旅遊

  2015年與地方政府及漁會合作辦理漁業產業慶典及休閒漁業推廣活動52場次,持續推動以漁港為中心的休閒旅遊活動;輔導漁會及漁(業)民團體研發漁村特色漁產品9項,辦理漁產品展售宣傳活動,增加休閒漁業活動多樣性。

  擴充公民科學家賞鯨紀錄App平臺功能,培訓賞鯨解說團隊,提供國內外遊客從事賞鯨豚及海洋生態活動及娛樂漁業漁船相關資訊。2015年海岸漁業及生態旅遊參與人數957.70萬人次,創造產值37.40億元。

推廣森林生態旅遊

  持續提升國家森林遊樂區及平地森林園區旅遊品質,2015年旅遊人次逾557.23萬人次;阿里山森林鐵路並與日本大井川鐵路及黑部峽谷鐵道交流合作,運量達194.53萬人次。另與部落及社區生態旅遊策略聯盟開發19條生態旅遊路線,再結合旅行業者發展6套國家森林遊樂區遊程。

  為推展自然步道生態旅遊,以能高越嶺古道為例,培力部落生態及文化導覽能力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出版「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榮獲第 39 屆金鼎獎,吸引國人透過健行探尋古道歷史。另以守住「山林保育與文化傳承的種子」信念發展調適性生態旅遊,讓阿禮部落串聯大武、達來與德文等部落,形成原鄉生態旅遊廊道,並獲得「 2013 年國家永續發展獎—行動計畫類第 1 名」。 2015 年持續完成「臺 24 線生態旅遊輔導計畫」 2 年計畫。
  • 發布單位:農業部(秘書處)
  • 回上一頁
  • 105-05-12: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