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調整產業結構 推動整合性加值發展

擴大產業規模效益

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農業加值政策

  為因應自由化及區域經濟整合趨勢,本會推動高附加價值之「加值型農業」理念,規劃以 「 自由經濟示範區 — 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 為農業加值政策之優先推動區位,並選定觀賞魚及周邊產業、農業生技(如動物疫苗)等具潛力產業,透過創新加值,擴大農業技術優勢,促進農產業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自由經濟示範區第1階段於2013年8月16日正式啟動,截至2015年計40家廠商獲准投資進駐農科園區,總投資金額達38.75億元,主要投資項目包括:生技(含疫苗)產業、機能性食品、生物農藥及肥料、科技中草藥、觀賞水族生物及其相關產品等。

推動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產業聚落

  農科園區2006年12月21日開園以來,各項管線、道路、給排水等基礎工程,以及亞太水族中心、進出口貨棧、倉儲物流區等營運設施均已陸續完工啟用,海關、本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本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物流業者等服務單位亦均入駐提供快速通關及檢疫支援等服務,目前已有日商木德神糧株式會社、臺灣畜產公司、萬家香醬油等102家企業投資進駐,總投資金額94億元。另外因應企業進駐投資建廠之土地需求,吸引國內外更多高產值、高創新及具全球競爭力之潛力廠商進駐,園區已獲行政院同意擴充167公頃腹地面積,刻正辦理開發計畫及環境影響評估作業,預計2019年完成開發,進一步擴大農業價值鏈產業聚落規模,增進國內投資及就業機會。

發展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

  園區占地175公頃,溫室興建面積為95公頃,園區公共工程已於2012年完工,包括營運服務中心、廢污水處理廠、蘭花公園、花卉展覽中心、3棟展覽用大溫室、3棟研究用小溫室及7棟先建後租溫室。截至2015年計80家業者簽約,其中75家業者進駐興建溫室,68家業者開始營運生產,累計投資額為108.50億元,累計營業額為105.36億元。

推動農糧產銷集團產區

  農業經營專區建置23處,4,510公頃,培育青年農民150位,通過安全驗證564公頃。建構香菇產業價值鏈、推動紅豆環境友善契作及機械化生產與產銷履歷驗證,並加強通路販售,有效提升農民收益。

  集團產區設置稻米38處,1.65萬公頃(兩期作),由營運主體依品種分級加價全數收購,推動品牌行銷,平均契作收購價高於同年新期米市價,每期作每公頃約增加收益1.90萬元;倘稻穀全數不繳交公糧,並可減少政府公糧收購支出10.70億元。另推動集團產區蔬菜11處,8,300公頃;花卉16處,246公頃;水果35處,1,520公頃;茶產業30處,498公頃,及推動大豆、胡麻、甘藷等雜糧契作達3千餘公頃, 發揮規模經濟效益。

輔導精緻化漁業

  2015年觀賞魚博覽會於10月16-19日假高雄展覽館南館舉辦,以「悠遊港都,樂活魚博」為主軸,約14萬餘人次參觀,零售金額為4,306萬元。

  成立觀賞魚繁養殖技術服務團,提供協助與諮詢,計辦理33場現場訪視及走訪63家觀賞魚養殖場。

  設置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亞太水族中心,集合研發、蓄養、檢疫、包裝、物流及進出口報關一貫作業,加速進出口流程,未來將利用境內關外特性,以前店後廠模式,由園區廠商帶動鄰近衛星養殖場,形成外銷導向的產業專區。

  2015年觀賞水族活體產值為10億元,加計水族周邊產業如飼料、水族維生系統、照明等產業產值,總產值達37.50億元,觀賞魚活體外銷出口值達466萬美元。

輔導畜禽產業企業化

  協助畜牧農民採用新式高效高能自動化生產系統,建構適地性飼養及精準管理模式,推動新科技技術深化產業應用,輔導專業分工及強化契約生產比例,擴大契養規模,進行垂直統合企業化產業體系,提升產製運銷各效能,有效延伸產業價值鏈,並依社會環境變化,進行法規及制度檢討。另透過自由經濟示範區—整備畜禽產品外銷供應鏈計畫,媒合家禽加工業者採實體或以前店後廠方式進駐示範區,鼓勵業者示範來料加工加值出口模式,整合禽品產銷價值鏈串聯,建構完整契養產銷制度及進出口模式。

推動林業合作社

  為協助林農與林產加工業者合作,將生產、加工至銷售一貫化,建立林業產業鏈,2015年累計輔導成立4處林業生產合作社,以永續生產經營為前提,由各地區林農以自主性方式結合,提出具體可行之產品開發、財務及行銷計畫,政府則擔任媒合角色,期能將林產業由傳統以勞力密集為主,轉向多元、精緻與技術密集的方向創新發展。

推動特色型產業加值

建構茶產業價值鏈

  為提升及延伸茶產業價值鏈,截至2015年計輔導81家具優良生產與加工之製茶廠、茶企業及農民團體投入經營茶莊或茶服務產業,將1、2級生產與加工結合文創、觀光休閒及茶文化歷史等服務,朝6級化產業發展,並遴選5處具亮點茶莊作為推廣標竿,將優質茶及茶文化行銷予消費者。

輔導農村製酒產業

  2015年輔導20家農村酒莊,利用地區性農產原料釀製風味酒品,製酒量19萬公升,產值1億7,800萬元,並結合地區產業、文化及特色景點推廣農村休閒旅遊,創造觀光人潮約120萬人次。另舉辦農村酒莊及酒品評鑑,通過評鑑酒莊計有12家,並選薦優質酒品參加知名國際酒類競賽獲得6金、5銀質獎佳績,促進農村美酒國際化。

推廣水產精品

  本會漁業署每年舉辦「全國優質石斑魚、臺灣鯛」及「海宴水產精品」、「十大烏魚子」等競賽,期藉業者良性競爭及建立品牌行銷,並形塑優質國產水產品精品形象,優化整體產業及提升產業價值鏈。

創新精緻林產製品

  2015年開發4項竹材創新加工技術,完成1項技轉,輔導47家次林產業者參與國內外展覽會,舉辦5場次林產品創新技術推廣與業界媒合交流活動,建置網際跨域平臺「竹產業技術諮詢中心」,整合全臺379家竹產業商家電子地圖資料庫,估計竹製產品產值30億元。

推動農業精品

  近年來本會所評選之農漁會百大精品,已創造品牌價值與口碑,秉持「嚴選製造、在地生產」之特色,堅守讓消費者安心的品牌信賴,也是各農漁會產品之最高榮譽。本會於2015年12月24-27日在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辦「2016臺灣農業精品展」,展現我國農業高活力、高競爭力且所得穩定的農漁產業新樣貌,該精品展除評選2016農漁會百大精品產品參加展售外,並將本會漁業署輔導的水產精品、國際處輔導的外銷精品、畜牧處輔導的優良畜產品、水土保持局輔導農村再生社區生產的農村好物,以及第1、2屆輔導之百大青年農民生產的優良農產品一併展售,使全國農漁業精品好物齊聚一堂,一次呈現給消費者。

強化產業與農村再生結合效益

提升農村環境品質

  考量農村特色風貌與生活、生產及生態等多面向需求,並導入在地性元素、材料,使農村再生軟硬體建設展現整體且具在地特色的農村美學,營造適居安全之生活空間。2015年協助農村社區辦理農村基礎生產條件改善、農村生活機能改善及窳陋地區改善等,累計辦理1,836社區。

推動農村社區產業活化

  以農村社區現有產業為基礎,補助辦理產業資源之盤點與分析,協助農村產業多元活化活動,促進農村社區產業行銷,累計執行954件。

  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計畫,透過產業價值鏈之討論,凝聚農村社區產業推動方向及輔導策略,深入探討農村社區所面臨的產業發展課題,嘗試整合本會所屬產業單位,與社區組織、民間營利與非營利組織、政府機關等各單位,經跨域合作總平臺及6個區域平臺的討論與研商,2015年核定辦理22社區示範計畫,創造農村社區產業亮點。

輔導農村社區企業化發展

  本會依「農村再生條例」積極結合產業發展,為輔導、鼓勵農村社區產業朝向企業化經營,扶植農村社區企業,提升農村社區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加值創新,研擬「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作業要點」,自2016年起針對以農村社區範圍內之生活、生產、生態或文化為基礎,並連結產業價值鏈相關資源之公司、合作社、獨資或合夥事業進行補助與陪伴輔導。

培育農業人力

輔導青年農民

  • 建立陪伴與資源整合輔導平臺,協助穩健經營,進而擴大規模或創新發展,加速育成標竿青年農民。第1屆百大青農輔導累計投入5,668專家輔導人次、國內外標竿研習4場次、設施設備補助2,486萬元、協助申請專案農貸1億3,927萬元、導入新品種或技術189項次、協助產品或故事設計269件、導入資訊或自動化系統逾36項、補助創新加值經營企劃執行409萬,青年農民擴大規模約500公頃、產品通過驗證243項、加工研發102項、通路拓展353項等,整體產值平均提升61%。第2屆個人組82名、團隊組6組,總計106名青年,104年1月 啓 動為期2年之輔導。
  • 輔導直轄市、縣(市)農會建立在地平臺,透過辦理觀摩、研習、講座、達人諮詢及資訊服務等活動,營造交流、互助合作及農事傳承環境,引導組織化與資源整合。已建立16個交流服務平臺,1,850名在地青年農民加入,舉辦研習活動209場次、協助展售1,376人次、各項聯繫會議115場次,並舉辦全國青農派對暨展售活動、青農幹部共識坊2場次、國內標竿研習5場次,聘請專業顧問協助現況盤點與檢討,產出15個未來輔導重點報告。

整合農業教育訓練

  • 辦理農業入門班51梯次1,568 人次、初階班18梯次524人次、進階班98梯次2,725人次、高階班3 梯次85人次、蘭花人才培訓召募式專班1班33人及菇蕈產業人才培訓召募式專班1班29人,總計172梯次4,964人次。
  • 建置農民學院網絡,辦理訓練公告、報名、農場見習媒合、訓練成效調查分析及製作數位課程,協助1萬239名學員完成報名作業;並完成20門線上學習課程影片數位化轉檔服務,新增菇類數位化影片開設,總計開設66門數位化影片,上網觀看並結業之人數達4,415人次;建立農場見習媒合平臺,登載見習農場環境與名額之圖文資訊,並以電子推薦信提供符合資格之學員申請農場見習。
  • 為加速農業新生代人才的培育,2015年於嘉義大學招收進修學士班園藝學系農場管理組公費生30名,由本會提供公費生待遇補助,經考核及格後由學校發給畢業證書,約定畢業後必須從事農場經營4年以上。對於畢業後實際從農者,將由政府積極輔導其經營農場,並優先給予政府辦理之購地、創業等貸款。
  • 建置「青年農民創業入口網」 ( http://ifarmer.coa.gov.tw),提供一站式查詢服務,落實政府「網實合一」政策。以「成功者經驗、產業特性、諮詢服務、技術協助、土地需求、資金需求、交易行情、行銷通路」等內容,系統化、流程化方式整體呈現。已逾60萬人次瀏覽量,並提供「諮詢服務」功能,針對青年從農問題具體回應。

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

  自2009年5月起積極推動小地主大佃農(大專業農)政策,鼓勵無力耕種之老農或無暇耕作之農民,將自有土地長期出租給有意願擴大農業經營之年輕專業農民或農民團體,獎勵承租農地種植具進口替代或出口競爭力之農作物,並提供資深農友離農獎勵,使其安心享受離農或退休生活,促進農業勞動結構年輕化及經營規模擴大化,提高整體農業競爭力,並可提高就業機會及創造產值。截至2015年,輔導經營規模1萬6,041公頃,小地主3萬3,880名,大專業農1,782戶,平均年齡45歲,相較國內農民平均年齡約62歲,農業勞動結構已年輕化;大專業農平均經營規模9公頃(連同自營),為國內農戶平均經營農地面積1.10公頃之8.2倍。

培育農村社區優質人力

  深入全國農村社區辦理人力培育,厚植社區在地人才,建立社區資源整合能力,累計培訓 2,260 社區, 14 萬 8,188 人次,並有 622 個社區自主提出農村再生計畫。另針對已核定農村再生計畫之社區,辦理「農村再生社區關懷與陪伴」機制,提供社區發展地方特色所需的培訓資源,已協助 551 個農村社區落實農村再生計畫。
  • 回上一頁
  • 105-05-12: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