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臺灣蜂產業發展及挑戰之因應策略簡介

文‧圖/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盧美君

前言

  臺灣氣候溫和,蜜源植物豐沛,為蜂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除原生的野生東方蜂(Apis cerana)外,自1910年引進義大利蜂種(Apis mellifera),開展經濟養蜂規模以來,蜂業蓬勃發展。養蜂主要以蜂產品生產為主,授粉應用為輔,蜂產品主要有蜂蜜、蜂王漿及花粉。蜂農於初春整備蜂群採蜜,9月開始蜂王漿的採收、換王、育新王等工作,之後進行花粉採收,並為入冬飼育作準備。

臺灣蜂產業現況

  臺灣地區主要蜜源以龍眼及荔枝為主,每年2-5月因南北地域氣溫的差異,蜜源具由南往北開花之趨勢,蜂農逐花而居,為當年度蜂蜜之主要產期。蜂蜜以龍眼蜂蜜為主,其產量深受當年龍眼開花、流蜜與天候變化影響;其它月份尚有茶花(10月-翌年2月)、柑橘類(7-8月)、油菜(12月-翌年2月)、羅式鹽膚木(10月)及咸豐草(全年)等蜜源,其中茶花粉為主要的粉源,花粉年產值約8-10億元。

  根據臺灣農業統計年報資料,近5年全臺蜂群數在10-11萬箱之間(圖1),養蜂戶逐年成長,99年僅733戶,103年成長至816戶(圖2),增加約10%。蜂蜜年產量在11,131-15,089公噸之間,蜂王漿則界於209~416 公噸之間,併計花粉年產值約27-30億元。目前全臺養蜂產銷班共計67班,主要集中於高雄、臺南及臺中等縣市,佔全臺蜂群數的4成左右,66.4%養蜂戶為飼育箱數為小於200箱的小規模農戶,大於300箱之農戶只佔10.9%(圖3)。推測主要的原因是蜂農多以家族為單位,兒孫輩從小在父執輩調教下承襲養蜂技術,以家族的人力配合四處遊牧的採蜜、採粉工作,200箱以下之飼育模式為最適當,因規模不大生產成本高,但與國外動輒上千箱的大規模飼育相比,對蜂群的照顧更為妥適,國外之蜂群崩解症候群在國內並未發生,可能與臺灣之蜂群飼育模式息息相關。

  臺灣之蜂產品銷售多以自產自銷或微型企業經營模式進行,近10年來休閒農業盛行,也有部分蜂農改行兼作大盤商與蜂農契作,收購蜂產品進行加工,並自創品牌行銷;或是配合蜜蜂生態教育,以體驗行銷方式進行蜂產品販售。蜂產品貿易部分,進口蜂蜜主要來自泰國,出口則以美國為主,近3年進口量約2,000-3,000公噸,以龍眼蜜為主,出口量1,000-2,000公噸,多為百花蜜。蜂王漿屬高單價農產品,主要出口日本,惟出口量逐年遞減,102年僅剩16公噸,進口蜂王漿多來自泰國,約20-30公噸,可能與蜂王漿生產成本逐年增加有關。

圖1 臺灣地區蜂群數量消長(資料來源:臺灣農業統計年報) PDF

圖2 臺灣養蜂戶數(資料來源:臺灣農業統計年報) PDF

圖3 產銷班員平均養蜂箱數 PDF

(外圍數字為百分比,資料來源:農委會產銷班班員資訊系統)

養蜂輔導措施

  為穩定國產蜂蜜銷售通路,區隔合成蜜、進口蜂蜜市場,保障蜂農及消費者權益,促進養蜂產業永續經營,於97年由農委會農糧署、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苗改場)、臺灣養蜂協會及產官學專家,檢討修訂「臺灣養蜂協會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核發管理要點」,輔導臺灣養蜂協會建立「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供養蜂業者申請使用,據以行銷國產蜂產品。每年配合苗改場主辦之「全國國產蜂蜜評鑑」作業,檢驗蜂蜜成分、抗生素及農藥殘留等,合格者即賦予標章使用權,在政府的宣導及安全蜂產品行銷策略配合下,參與驗證之蜂農逐年增加,103年度驗證蜜達739,606公斤、蜂王漿8,515公斤(表1),其中蜂蜜部分較驗證推動初期成長7倍以上。105年度起配合「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平台」政策,鼓勵蜂農及業者申請蜂產品QR code,消費者購買時即能據以瞭解蜂產品生產源頭以減少疑慮,蜂產品安全也更有保障。

  蜂產品行銷上,農糧署每年均補助委辦「國產蜂蜜評鑑」活動,鼓勵優質蜂蜜生產。其中以苗改場主辦之「全國國產蜂蜜評鑑」最為盛大,參評蜂蜜高達207件;地方評鑑部份則有新竹、苗栗、臺中、臺南及高雄等5縣市舉辦。評鑑採兩階段辦理,初評依照CNS1305蜂蜜國家標準進行儀器檢驗,10種抗生素及農藥均不得檢出,符合者始進入複評;複評為感官品評,評審委員根據蜂蜜的色、香、味分別給分,依排名分別給與特等及頭等獎。獲獎者由農委會主任委員親自授獎,為蜂蜜行銷的最佳招牌,估計每年的評鑑活動使蜂產品收益增加40%以上,蜂農多肯定苗改場主辦的公平性。地方政府藉由蜂蜜評鑑搭配品牌行銷,例如過去高雄縣的「大崗山龍眼蜂蜜節」活動及臺中市的「臺中蜂華」品牌,均為政府輔導帶動在地品牌行銷的指標性成功案例。

  除此之外,例行的蜂農教育、蜂產品安全與農藥殘留監測、養蜂資訊服務及蜂場生產輔導等均持續辦理。若有最新之研發成果,亦透過觀摩會、記者會或新聞稿週知蜂農,蜂場病蟲害診斷、鑑定及養蜂技術輔導等,均為苗改場例行性業務。

表1 近6年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使用數量統計

  年度 蜂蜜 蜂王漿
重量
(Kg)
標章數 重量
(Kg)
標章數
2009 100,298 98,900 11,660 11,750
2010 197,923 176,040 11,145 22,470
2011 361,329 300,712 7,680 15,360
2012 359,885 334,190 9,223 18,410
2013 223,168 301,620 8,515 17,980
2014 739,606 763,356 6,187 11,040

(資料來源:臺灣養蜂協會)

蜂產業未來的挑戰

  養蜂業屬農業一級產業,蜜蜂亦為農業生產上之重要媒介昆蟲,除幫助植物授粉繁衍的生態功能外,具生產蜂蜜、蜂王漿及花粉等「可量化」蜂產品的產業價值。蜂蜜內含60-70%的糖類,不肖業者為謀取暴利以高果糖糖漿混合色素及香精調合成「假蜜」亦時有所聞。因國內龍眼蜜生產不敷內銷所需,業者由泰國進口之較低價之龍眼蜜混充臺灣蜜販售也屢見不鮮,諸如此類「標示不實」的造假事件不僅打亂蜂蜜市場行情,也損害了蜂農權益。爰此,政府推廣「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及「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系統」,使消費者於購買蜂產品時有所遵循,未來仍將以此為基礎提高蜂農參與意願,以杜絕假蜜。另外,高達2-3萬隻以上的蜜蜂群體生活在小小的蜂箱中,病蟲害用藥在所難免,惟蜂產品中農藥殘留常造成消費者疑慮。爰此,目前政府辦理之評鑑已要求參評樣本均需符合農藥殘留標準,並加強查驗市售蜂產品之農藥殘留量,確保消費者權益,苗改場亦配合開發蜂蟹螨用藥,宣導安全用藥原則,建立蜜蜂病蟲害整合性管理模式,以減低蜂群農藥使用。

  此外,養蜂與大多數農作一樣靠天吃飯,氣候變遷導致之蜜源植物物候期改變、耕地開發以致野生蜜源、農藥使用導致的蜜蜂中毒、少雨、澇災或低溫影響開花流蜜、養蜂人力老化等問題,使得養蜂產業發展更加嚴峻。未來應加強農業科技研發,選育抗蟲、抗逆境之蜜蜂品種,或是設置哨兵蜂群監測流蜜、蜂病蟲害及分蜂等資訊,以減輕氣候變遷對蜂產業的影響。

結語

  蜜蜂有「農業之翼」的美譽,為植物繁衍及生態上重要的媒介昆蟲。美國1996年始蜂群崩解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發生至今影響仍尚未停歇,蜂群每年以30-40%之損耗消失,對農業生產造成莫大的威脅。2015年美國白宮授粉昆蟲健康專案小組(Pollinator Health Task Force)提出「促進蜜蜂及其他授粉昆蟲健康之國家策略(National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health of honey bees and other pollinators)」,由此顯示出對保護蜜蜂的決心,已提升到國家的層級。

  當然我國養蜂業雖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生產管理方式也全然不同,但美國跨部會蜜蜂調查計畫、農藥評估及蜜蜂保護政策擬定等措施值得我國參考。尤其是CCD發生後務實面對的態度,包括:公私協力挽救蜜蜂族群、蜂場病蟲害監測;全面進行農藥風險評估,挽救蜜蜂棲地及環境;展開全美蜜蜂調查計畫,建立蜂產業大數據;由白宮宣告拯救蜜蜂的決心,將授粉昆蟲保護之提升到國家級地位。臺灣蜂產業目前面臨氣候變遷、農藥使用導致蜜蜂中毒及蜜源植物短缺等諸多風險,美國之策略及方向,應可供我國參考。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08-18: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