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友善環境的理念及堅持-苓雅部落推動有機水稻栽培

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潘昶儒‧林立‧徐仲禹

苓雅部落環境介紹

  美麗的苓雅部落座落於風景秀麗的秀姑巒溪支流苓雅溪匯流口東側河階的緩斜坡上,行政區域隸屬花蓮縣玉里鎮德武里,住民多為阿美族原住民。德武里有2個部落,一為下德武部落,一為上德武部落。上德武部落原稱Ligacay(苓雅仔),阿美族語Ligacay是一種俗稱「月桃」的植物,部落名稱也以早年當地遍生月桃而得名。野生月桃早期在部落使用甚廣,葉片可做為包覆、烹煮食物之用,莖桿的纖維韌性強,可做為結繩綑綁物品,及編織框籃、圍籬及床墊等材料。苓雅部落座落山谷台地中,環境優美,經濟栽培作物有水稻、雜糧、箭竹筍以及著名的「金多爾筍」等農特產。

輔導原住民農友轉型栽培有機水稻

  苓雅住民主要栽培經濟作物以水稻為主,稻米同時也是部落最重要的經濟收益來源,全區稻作栽培面積約30公頃。上德武地區因地理環境優越,加上山區潔淨水源充沛,發展有機農業極為合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多年前即曾規劃在此區推動有機水稻栽培,發展有機農業,然因部落農友當時尚未形成共識,只得再等待時機成熟時,推動部落農耕轉型有機耕作。

  由於部落水稻多年來都採慣行栽培法,化學農藥及肥料的長年施用日漸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不小的壓力,原在山區溪溝及稻田中的青蛙及小魚的種類和數量漸漸減少了,空中翱翔的燕鳥及蜻蜓也逐漸變少了,而化學藥劑投施過程中飛散的農藥藥液更對農友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噴灑農藥所產生的刺鼻藥味和田埂上棄置的農藥空瓶及包袋,也讓原本美麗的山野景觀大受打擊。為減緩農事生產對環境帶來的壓力,及因噴施化學農藥對農友健康的威脅,部落農友開始有了轉型有機耕作農法的共識,希望藉由友善耕作農法的推行,讓苓雅豐富多樣化的自然景觀得以永續利用,也渴望以生產附加價值高的有機稻米來增進農友收益,改善部落經濟。

  苓雅部落現有水稻栽培產銷班目前多與當地花蓮縣龍鳳甲良質稻米運銷合作社合作,契作生產高品質良質稻米,雙方合作多年來也已建立起良好的稻米產銷運作體系。當社方在104年下半年得知苓雅稻作農友期盼轉型種植有機水稻的心聲後,隨即與花蓮農改場聯繫,希望場方能予以協助有機水稻栽培技術,讓有機水稻產業能就此在苓雅部落生根,進而日漸發展茁壯。在獲知此一訊息後,花蓮農改場立即指派稻作研究人員與苓雅當地稻米產銷班第十三班鄭德財班長聯絡,商討如何推動有機水稻栽培相關事宜。也多虧了熱誠、積極的鄭班長全力協助,號召有志轉型有機栽培的班員共同參與,為成立有機聚落的願景一起努力。由鄭德財班長所帶領的原民稻米產銷班,由部落14名阿美族人組成,因班務運作表現優良,拿下全國優良產銷班殊榮,也創下全台第一個原住民稻米產銷班獲獎的紀錄。

  為讓苓雅部落有機耕作水稻的夢想能早日實現,花蓮農改場在經過多次與在地農友溝通說明後,達成105年一期作先行試種6公頃有機水稻共識,並指派人員協助申請有機農產品驗證相關業務。當此ㄧ極具意義及挑戰性之時機來到時,花蓮農改場相繼投入推動部落有機水稻驗證業務及栽培技術輔導工作。並立即邀集場內水稻、土壤肥料及植物保護等各類技術專家籌組團隊予以協助。首先透過辦理栽培技術講習等活動,讓農友對有機耕作水稻有初步認識,並藉此建立農友栽培有機水稻的信心。104年11月當苓雅部落二期稻作收穫後,花蓮農改場工作人員立即前往當地稻田進行土壤取樣以分析當地土壤肥力,並於班會及講習會場合解說土壤肥力分析結果及肥培管理技巧,以利農友於隔年一期稻作插秧時即可應用於田間有機質肥料施用。水稻栽培及植物病蟲害等專家也於講習會時分別講授最實用的有機水稻田間栽培管理及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提供農友種植有機水稻田間管理參考。

有機稻田在苓雅部落正式投入生產行列

  在建立了農友對有機水稻栽培的認識及操作技巧後,花蓮農改場技術團隊105年一期作於苓雅地區設置一處有機水稻綜合栽培管理示範田,希望透過實地施作,提供給初試有機水稻耕作農友參考仿行。示範田管理農戶曾志成副班長有感於長年施用化學農藥對農友健康及生態環境之傷害,因此在鄭德財班長的盛情邀約下,隨即應允將自有及委託經營的1公頃餘稻田全部轉型有機耕作,並配合設置有機水稻示範田及協助田間管理工作,讓初次種植有機水稻的班員得以依循參考,讓有機水稻就此在苓雅落地生根。相較於慣行栽培稻田,有機水稻栽培示範田除透過放寬插秧行株距以增加田間通風減少病蟲害發生外,謹守合理化施肥原則不過量施用肥料;同時應用灌排水管理防除雜草及噴灑亞磷酸稀釋液預防稻熱病發生等技術,讓水稻在良好的生長環境下日漸茁壯,以確保成熟期時能有好的收成。

積極辦理有機教育訓練講習

  苓雅部落水稻多年來都採慣行栽培,轉型有機耕作後,農友勢必對有機稻田病蟲害威脅深感憂慮,為消除農友疑慮及建立有機操作之信心,花蓮農改場研究人員多次於班會及講習會場合講授有機水稻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以加深農友對有機耕作之信心。本(105)年度一期作苓雅部落有機水稻插秧前,花蓮農改場即規劃辦理一系列原住民農業專業訓練(行動教室),首先在1月中旬安排於苓雅地區辦理有機水稻栽培管理訓練,邀集有機水稻栽培、田間肥培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有機驗證等專家為農友講授有機水稻栽培技術,以便將來落實於有機水稻田間管理作業。講習會場合除解說稻田土壤肥力分析結果及肥培管理技巧,以利農友於一期稻作插秧時即可應用於田間有機質肥料施用。水稻栽培及植物病蟲害等專家也於講習會時分別講授最實用的有機水稻田間栽培管理及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提供農友種植有機水稻田間管理參考。

  除了年初所舉辦的原民農業行動教室外,花蓮農改場為推動有機水稻產業發展,加強有機病蟲草害管理技術,提升稻米產量與品質,於本年5月3-5日為期三天在農業推廣訓練中心一樓教室辦理農民學院進階選修訓練-有機水稻病蟲草害管理技術班,3天的有機水稻病蟲草害管理相關技術,課程內容新穎與觸角廣泛。有從栽培技術、採收後田區管理、天敵生態環境營造、專業徵狀判斷與防治等全方位角度切入,課程涵蓋了有機水稻栽培技術於病蟲草害管理之應用、有機水稻病害徵狀判斷及防治技術、有機水稻蟲害徵狀判斷及防治技術、有機水稻生態環境營造與田間害蟲辨識、有機水稻採收後田區管理與病蟲草害之關係、水稻病蟲害有機防治資材介紹、有機水稻病蟲害管理經驗分享、有機水稻病蟲害現場觀摩等,由農改場研究人員深入探討有機水稻的病蟲草害管理相關技術,還有專業有機水稻農友與大家分享田間的實際操作。

  本次參與的學員就有17位是來自花蓮德武部落的原住民水稻農友,可見族人朝向友善農業的決心非常堅定,對有機生產管理技術需求殷切。參與訓練學員鄭德財班長即表示,花蓮農改場安排的課程非常實用,講師把艱深的學理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知識與技能,一般農友都可以接受的知識,讓此次來參與訓練的農友獲益良多。

結語

  苓雅部落環境優美,土壤肥沃,向以生產高品質稻米著稱,為守護及永續經營這片美麗的山野田景,族人希望轉型有機水稻栽培,友善農耕大地。本年苓雅部落一期稻作栽培面積除了原先規劃種植的6公頃有機稻田外,當地稻米產銷班第十班班長楊文雄農友也響應投入有機米生產行列,種植有機水稻1公頃,希望經由在地多位農友的參與,成就苓雅有機聚落的美夢。花蓮農改場研究人員深感推行部落轉型有機水稻意義之重大及責任之深重,研究團隊當即頃全力投入部落有機水稻栽培技術輔導,讓有機產業在這秀姑巒溪畔美麗的部落裡落地生根,永續茁壯。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08-19:5,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