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跨領域青年人才導入-農村蛻變的新希望

文/水土保持局 游哲宏‧柯勇全‧陳榮俊

前言

  許久以來,農村幾乎是沒落、凋零、高齡化及無生產力的社會象徵,年輕人大多朝向都市發展;但近年來,農村發生了許多改變,越來越多擁有高學歷、或帶著豐富工作閱歷的年輕人開始出現在農村,有的是回鄉的二代、三代,有的是對農業懷抱理想的有志青年,他們為臺灣農村注入了活力與創意,讓臺灣農村有了截然不同的新風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推動農村再生計畫,提供了多元管道與機會,引動來自設計、網路、資訊、服務及媒體等不同領域青年人才瞭解農村、投入農業,促進農業加值、升級,開創在地特色產業、技藝傳承、體驗教育、生態永續及共享經濟等農業多樣價值。

一、創新行銷,加值升級

  新一代的青年農民,他們懂得運用網路、資訊科技及大數據分析,進行農產品生產規劃及銷售管理,打破農業靠天吃飯和產銷資訊不對稱的劣勢,突破時間及地域限制,將產品從傳統批發零售市場延伸到網路交易,除提高農產品收益外,更穩定其經營發展。另外,也有許多年輕人,透過創意設計,將農產品包裝賦予文創氣息,並於精品百貨、咖啡店、書店、文創商店等通路上架,貼近都市消費者,讓農產品不只是食物,更傳遞著在地情感與故事。

  電影系畢業的張若婷,透過了農村再生青年回鄉築夢計畫與苗栗縣頭份鎮流東社區結緣,她發揮自身天馬行空的想像及創意,帶領了社區茶產業蛻變驚奇。喜愛烘焙的她,配合當季在地農產,研發了多種口味茶醬,並為這些茶醬取了讓人充滿好奇的名字,如:閨蜜、流年、美人妃、一克拉、傷心烏龍、綠茶大盜等。另外,她也利用了社區隨手可得的五葉松針葉,與檸檬、龍眼蜜、東方美人茶結合,研發了爽口潤喉的「美人松飲」,並將紅茶和檸檬結合,研發出另一款酸甜清新的「紅茶沙瓦」。除此之外,更研發了避邪又能去角質的「黑鹽道長」及清熱解毒的「強制驅痘」兩款茶皂。張若婷成為熬製茶醬和茶皂的「另類導演」,帶動流東社區茶產業大變身。

  工業設計專長的廖怡雅,透過參加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來到了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日漸凋零的藺編老工藝,讓她深感可惜並決心留在社區紮根。廖怡雅為社區帶來設計新思維,引進現代多元設計,重塑藺草新價值,傳統藺編蛻變成新潮時尚的手提袋、包包、紅酒袋、手記本,並將年輕人慣用的文具用品、手機帶、書籤列入開發生產選項,打入書店、咖啡店、臺北臺灣好店、臺南林百貨等新興通路。

  另外,廖怡雅更放眼國際,全新設計的「藺暖簾」拿下了102年日本MUJI Award銅牌獎,103年至日本千葉大學工學部及東京民藝協會進行交流,並遠赴德國參加柏林工藝展,臺灣藺編工藝在國外大放異彩、廣受好評,並打入了國際市場,除此之外,更獲得大人物攝影展代言人舒淇青睞,穿著藺草禮服壓軸登場。「小小草,也能有大大夢想」,廖怡雅為藺草工藝師找到了自信與價值,將臺灣藺編的堅持與感動傳遞全世界。

二、友善環境,永續發展

  因應貿易自由化、極端氣候快速變遷且消費者對食安要求意識高漲,台灣農業可說是面臨重要轉型升級的關鍵。有機、安全農業將是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基礎,如此理念成為了新世代青農的共同價值,更加認同友善對待土地與環境的重要,因此,他們減少化學肥料與農藥使用、採有機與友善環境耕作、復育生態、復耕農地,也協助其他農民或長輩朝向友善耕作等,不斷以創新思維,希望證明在生態保育與農業發展間,能找到齊頭並進的平衡可能。

  資訊背景出身的陳新豪,有感於故鄉南投埔里土地汙染危機,茭白筍田因長期施用大量化肥及農藥,而快速造成土壤酸化、鈣化及硬化等問題,導致地力耗竭不利作物生長,連雨水也無法透過鬆軟的表土滲入地下,湧泉漸漸消失。台灣特有的保育類台灣白魚,也因此陷入生存及數量銳減的危機中。

  陳新豪毅然決然辭去倉管工作回鄉從農,率先以自家田地做為示範,打造生態池並引入潔淨的湧泉水,讓鄰近農戶們看見魚田共生成果後,將綠色保育農場的理念推廣至數10家,幾年的努力,台灣白魚數量已回升至4,500多尾。另外,他也積極協助社區農戶進行友善耕作,逐步找回家鄉珍貴的湧泉。

  除此之外,陳新豪運用自身資訊專長,和與當地農友合作,進行氣象數據收集,紀錄溫度、濕度、土溫的變化,開發出一套切合農家所需的監測系統,透過智慧型手機即可隨時監控微氣候變化數據,並從遠端遙控溫、網室的遮蔭、灑水,因此讓他有了「農夫鋼鐵人」的稱號。

  陳新豪引領著一群回鄉青年,懷抱著健康農作的理想,運用新知多方尋求資源,帶領社區透過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計畫,推廣安全農業、復育臺灣白魚,為社區產業開創永續道路,成為臺灣生態農業的新典範。

三、社區共好,同享幸福

  現代青農總懷抱著理想,他們不再只是追求個人收益,而是希望整個農村社區能「共好」,擁有開闊的心胸與群體共同成長、進步的展新觀念,不只行銷自身農產,也行銷社區。越來越多返鄉青年,以自身開創的產業,帶動社區發展共同品牌並成立合作社,促進社區永續發展,除此之外,也積極投入社區公眾服務,凝聚社區居民情感,共創幸福園地。

  曾經在中國擔任有機米品牌總監的羅永昌,藉由自身市場分析專長,看好有色水稻在全世界的獨特性,透過文獻研究,找到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黑米品種,並爭取與擁有專利的臺灣農業博士合作試種。他透過試驗分析,找出黑米比白米擁更高營養價值,如:花青素、人體必需胺基酸、微量元素、膳食纖維等,此外,黑米稻穗大、稻稈壯、抗風害、不易倒伏等特性,羅永昌運用黑米高差異化優勢,並因應都市人需求,開發出小包裝、免浸泡方式的混米、糙米、甚至握壽司等,同時也透過農村再生計畫,運用電子商務平台成功將隱藏在台東山腰的全新產品銷售全台,年收入突破500萬,一公斤黑米市場售價300元。

  今年起,羅永昌帶動老家振興社區邁向友善耕作,進行黑米試種,以每公斤高出市價3成收購,並結合電光社區推動生態保育工作,以獲得綠色保育標章為目標,希望能夠建立至少50公頃世界獨一無二且具生態保育價值的黑米產地,未來更想成立合作社,集結社區力量,走向世界市場。

  現為南投縣魚池鄉拾參村紅茶品牌經理的陳泰儒,曾是臺北電子業新貴,因2008年的金融海嘯,讓他選擇回到家鄉打拼,恰巧正值農村再生推動起步初期,陳泰儒揮發年輕優勢,投入社區公共事務,成為社區參加農村再生計畫的最佳幫手,更被推舉為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帶領社區構築願景並逐步實現。2013年,社區參加了農村再生產業發展跨域合作示範計畫,討論著紅茶產業整合時,他意識到社區翻身的機會來了,善於經營管理的他,深知農民大多處於銷售劣勢而無法取得高獲利,他透過與農友們不斷溝通,取得成立合作社共識,整合了魚池鄉十三個村,以高於市場批發價約二成的價格收購優質茶業,並以「拾參村」共同品牌做為推廣,另外,更成立高規格的大型加工廠,解決單一茶農機械不足、製茶環境不佳的問題。

  除此之外,陳泰儒以開拓多元通路為目標,於日月潭成立了拾參村紅茶門市,並將產品重新設計包裝,與各大企業洽談禮品合作,今年才過三分之一,業績已經是去年的兩倍了。陳泰儒帶動魚池鄉的茶農們,秉持著友善、共好、傳承的理念,希望打造地方子弟回鄉打拼的舞臺,更鼓勵有意返鄉的年輕人能投入社區公益,共同把社區夢想做大。

結語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積極推動農村再生,透過系統性的教育訓練課程與長期的陪伴關懷,臺灣許多農村社區已蛻變轉型,近年來,農村的改變觸動了青年返鄉風潮,特別是水保局透過了青年回鄉築夢計畫、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跨域產業合作計畫、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等,皆提供了多元管道與機會,促進年輕人了解農村、投入農業,並給予實質的協助。年輕農世代展現創意及活力,運用自身專長在農業產業發展、農村生活環境改善、文化技藝傳承、生態保育、農村小旅行等方面展現出農業多元價值,值得一提的是,這群年輕農世代有個共同點,他們不再只是追求個人好,而是希望整個農村社區共好,除積極投入社區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居民情感外,更以自身開創的事業深根社區,帶動社區產業發展及收入。跨世代農村younger的崛起,啟動農村改變的進行式,建構起新希望農村幸福方程式。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09-19: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