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再生產業活化的策進作為

文‧圖/水土保持局 陳明賢‧王翔榆

一、前言

  農村是人口與經濟活動聚集的地方,推動產業才能讓農村經濟活絡並永續發展,提高農村居民所得、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並吸引年青人回鄉工作及生活,具備如此經濟基礎之農村社區也才有可能追求農村再生之實現。

  鑒於農村社區產業發展涉及跨領域專業及資源之整合,非屬單一部門可以解決,加上缺乏產業經營人才、無法建立有效經營模式等課題,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相繼推動跨域合作發展價值型農業及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希望協助農村社區核心產業價值鏈發展,並健全企業化經營組織;提升經營能量,以帶動農村經濟成長,進而厚植農村社區自主發展與活化再生基礎。

二、農村社區產業發展契機與課題

(一)農村社區產業發展的契機

  臺灣產業結構的轉變帶來了科技的發達、所得的提升、觀念的改變以及消費習慣的改變,例如「健康與安全的消費需求備受重視」、「運輸系統的改變提高農村地區之可及性」、「網路的發達促成農村與消費者的對話」、「便捷的物流改變農村產業銷售方式」、「都市人嚮往農村的幸福感」等,讓農村社區產業,在面對快速變遷的市場競爭環境及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挑戰下,有了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二)農村社區產業發展的課題

  農村社區產業發展牽涉非常多元的環節,包括有:農業相關的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土壤及肥料、病蟲害、安全用藥、生態環境、灌排水設施,農產品的製造、儲運、加工、包裝、品牌、行銷通路,及休閒體驗等等,涉及廣泛跨領域專業,亟需跨部門技術與資源共同輔導協助。

  此外,農村社區產業的經營組織多為社區發展協會或類似屬性之非營利組織,由少數對於社區公共事務具有高度熱誠之人士負責推動,有別於一般企業經營組織,這類社區發展協會基於本身組織章程、架構與營運目的,在發展農村社區產業上往往受到部分限制,存在著「1不4沒有」的問題,一是經營主體不明,如社區組織存在四年改選的問題,而農村社區產業的興衰易因主事者而有所差異;另外則是農村社區沒有專責人力、沒有專業能力、沒有營運資金、沒有行銷通路,導致無法建立有效商業營運模式,甚至諸多政府產業補助或輔導計畫之對象均為企業組織,而非農村社區常見的社區發展協會,成為農村社區產業永續經營管理之隱憂。

三、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

  基於上述農村社區發展之課題,農委會水保局積極輔導農村社區產業轉型企業化經營,於今(105)年1月25日發布「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作業要點」,作為推動農村社區產業企業經營輔導計畫之依據,依據農委會「提升農業行銷能力」-茁壯小農、扶植企業農之重要施政措施,建立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機制,協助農村社區產業經營主體朝向企業化經營或結合企業加值發展,提供必要之專業育成輔導及資金補助,健全其企業組織與提升經營能量,目的係為扶植其為農村社區產業領頭羊,期盼提升農村產業的競爭力,活絡農村經濟力,落實農村社區的自主永續發展。

(一)輔導對象有別於以往的社區發展組織

有別於過去農村再生的社區組織,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對象以國內依法規登記設立或預定設立之公司、合作社、獨資或合夥事業且其經營項目與農村社區產業生產、製造、加工、行銷相關之業者為主,主要目的就是透過遴選具潛力的優質農業生產或經營主體,輔導轉型公司或合作社之組織型態,藉由扶植在地農企業,培育具企業經營能力的青年農民。

(二)提供資金補助與專業輔導、培訓

  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的受輔導企業所提經營計畫得分2年執行,由農委會分年撥付補助款,補助款總額上限300萬元,同時針對農村社區小農轉型企業農發展上面臨資金不足與急需專業輔導等二項最主要課題,適度放寬補助款用途,協助農企業投注於研發創新、關鍵設備、多元行銷或延攬專業經理人等面向。

  除了提供營運資金補助外,農委會水保局也委託專業產業輔導機構,結合創投、財務、企業管理、農產業發展等領域專家,即時提供受輔導企業所需之諮詢、輔導或資源轉介等服務。同時,安排受輔導企業的經營團隊接受系列課程培訓,課程設計以「解決農企業在營運上所遇到的問題」為主軸,以基礎理論結合實際操作、討論的方式進行培訓,從培養企業經營共通能力至進階訓練,協助受輔導企業之經營團隊強化經營管理觀念、企業經營新思維及執行能量。

(三)引導農村社區企業落實社會回饋

  為落實農村社區企業扮演活絡農村社區經濟與促進農村自主永續發展的角色,並有利農村再生基金之永續利用,除引導朝向社會企業發展,兼顧社區、環境及居民照護等社會責任外,接受農村社區產業企業經營輔導計畫補助之農村社區企業須於一定年期間推動社區回饋,如提供在地就業機會、認養農村再生公共設施、提供老人照顧或愛心餐飲等。同時,在計畫結束後隔年起至第五年間,每年依該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所載淨值總額之百分之五作為計畫之衍生收益,提撥農村再生基金專戶。

四、跨域合作發展價值型農業

  跨域合作發展價值型農業係以農村社區既有農產業為根基,運用延伸農業價值鏈新思維,主動規劃推動跨域合作發展價值型農業計畫,透過農村再生跨域合作機制與平臺,結合中央部會、地方政府、農民團體、大專院校及民間組織等產業技術輔導資源共同投入資源,針對價值鏈缺口,以補不足之概念,經由專業分工透過新農業技術導入或生產環境改善等手段協助農村社區核心產業價值鏈發展,或強化農村區域產業整合輔導與品牌行銷。

(一)農村再生跨域合作平台

  農村再生跨域合作平台係連結全國農村社區與公私各部門,作為農村社區產業發展需求與各部門間的媒合者,從選定輔導對象、盤點資源及研擬計畫,並與各單位協調確認,再將計畫內容依專業分工原則,由各單位執行或協助輔導。(圖1)

圖1 農村再生跨域合作架構
圖1 農村再生跨域合作架構

(二)產業發展需求與資源整合

  結合農產業集團化、企業化發展、休閒體驗產業特色化發展之需要,透過跨域合作平台邀集農委會產業相關單位參與,由水保局(各分局)提出跨域合作產業主軸及發展區域,調查產業發展現況,分析產業新技術導入、產業環境改善需求,經評估重要性與優先性後研擬計畫,經審核通過後依專業分工執行,導入農業新技術、改善區域性產業發展基磐,將不同單位技術、資源、人才整合投入農村,以促進多元產業加值發展。

(三)強調跨領域、跨空間的多面向跨域合作

  跨域合作發展價值型農業計畫的輔導對象不以單一農村社區為限,而以跨區域或跨經營主體之產業為範圍。依據產業發展需求與專業分工原則,協調相關單位依權管之部門計畫與專業提供支援、技術、諮詢、輔導、培訓、補助、建設、行銷等各領域之協助、配合與資源投入等。並積極結合私部門或第三部門資源共同投入農村社區產業發展,建構農村社區與政府部門、非政府部門的共同合作、互利共贏。

(四)案例分享: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

  農委會水保局自101年試辦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示範計畫,於102年正式推動。一新社區位於南投縣埔里鎮,埔里地區最重要農作物為茭白筍,其種植面積達1,200公頃以上,而一新社區約佔40公頃,從業人員約150人,其中約60人為中壯年人。一新社區在青年農民的帶動下,致力於茭白筍質量升級、加工保存、包裝行銷及農村遊程體驗等,進一步在農委會水保局輔導下以推動友善耕作茭白筍結合復育臺灣白魚及生態旅遊,來區隔目標市場及消費族群。輔導過程中林務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以臺灣白魚復育取得綠保田標章,並與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導入安全農業與科技農業技術,降低夜間光害,復育生態環境等工作,其不僅解決在地環境問題,亦創造出社區產品與其他競爭者的市場差異,並確實達到友善大地之農業生產。(圖2)

  如後續能藉由農委會水保局後續所推動的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對於一新社區由農戶所成立之合作社或單一企業主所經營之企業,給予相關的專業育成輔導及資金協助等,使其進一步成熟營運模式,再將其經驗複製於其他農村社區,期能建構屬於農村社區產業的成功典範。

圖2一新社區跨域合作策略示意圖
圖2一新社區跨域合作策略示意圖

五、結語

  農村再生條例自99年8月4日公布施行以來,恰恰過了第6個年頭,初期致力於農村人力培育,爾後施政重心從生活環境改善漸漸轉變為農村產業活化,這是因為農村社區產業是農村經濟活動的基本組成,能夠維繫或吸引人才回流農村,為農村注入源頭活水,才是實現農村社區永續發展與活化再生的重要基礎。而農委會水保局因應產業環境快速變遷及社區多元化發展需求,推動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與跨域合作發展價值型農業等計畫,作為農村社區產業活化之重要政策工具,務求讓農村再生政策推動更顯扎實完整。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09-19: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