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村友善環境營造-旅遊安全兼顧之公私協力案例

文/水土保持局 田倚寧‧鄭旭涵

一、緣起

  根據衛生福利部所發佈之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台灣是全球人口老化速度最快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比率在2010、2020、2030年將分別達到10.5%、16.1%和24.5%;到2050年老人佔總人口比率則將高達35.5%,為因應高齡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未來衝擊,改善農村無障礙旅遊環境正為當務之急,如何改善軟硬體環境以便利所有行動不便的民眾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

  另依據交通部觀光局推估,每年約有20至30萬的國內外觀光客造訪農村社區,農村無障礙環境的建置不僅對於農村在地居民生活極為重要,更可透過改善軟硬體服務,以進一步推動農村無障礙旅遊發展,不但強化與推動在地農產品消費,更能活化農村多元產業發展。

  然而,當前國內外各項研究與實務計畫大多聚焦建築法規和都市的改善,相對忽略因人口快速老化,再加上隨都市化引起的青壯年人口外流,其實農村才是高齡海嘯首當其衝的重災區,水保局極力推動農村再生政策,因此農村安全和無障礙環境的營造方式正是刻不容緩的政策議題和落實場域。

二、以宜蘭枕山望龍埤及新竹深井田心園為例

(一)宜蘭枕山望龍埤

  望龍埤為宜蘭枕山社區著名觀光景點,望龍埤湖邊的環湖步道可供人行走遊玩,涼亭可供人休憩,水面上曲橋蜿蜒,環湖漫遊充滿了閒逸氛圍,也因此,身障團體(如台北市無礙協會)或民間的身障旅遊團體(如歡樂電輪)都有多次帶團前往觀光。

  此景點可接待的身障旅客數目從小團體4-5人甚至大型遊覽車(具備低地板及升降接送設備)兩台以上,此外身障團體對於望龍埤湖畔觀光以及附近餐廳的餐飲、無障礙礙設施皆能使用,設備較完善,故被選為農村友善設施營造示範點之一。

  環湖步道因部分路段設置階梯設施,致老年者及殘障人士通行不易,水保局邀請身心障礙者、私部門與民間團體等專家(如王武烈建築師事務所、鄭豐喜文化教育基金會及众社企股份有限公司等)至現場體驗,並給予相關設施改善建議,如停車場水溝蓋、停車場廁所、步道入口處斜坡、步道入口引導標示、步道中段高低落差、景觀台高低落差、步道後段斜坡等,使來到此處之兒童、高齡者或身障者都能夠走進社區,認識農村。

  於是,枕山社區於100年通過農村再生計畫,透過提報年度農村再生執行需求,藉由「由下而上」之提報機制,由水保局編列經費核定工程,針對木棧階梯、木構步道加寬、連鎖磚地坪鋪面、友善空間路線導覽牌等先予改善,未完成部分亦由社區逐步主動改善或視社區需求陸續納入相關提案中處理,漸漸使望龍埤設施更佳友善。

(二)新竹深井田心園

  深井社區內最有名的景點為田心緣生態園區及深井生態園區,兩者皆為社區自主營造之生態體驗觀察園區,因離科學園區近,假日已成為都市人享受自然田野生活之寶山後花園。

  「田心緣生態園區」這裡有15種以上的青蛙,豐富的生態,還有飄落的螢火蟲,此園區完全開放式提供民眾體驗生態,適合學校戶外教學,但設施老舊損壞及動線未能完整串連,社區協會經由農村再生提報機制,在水保局整體規劃及邀請無障礙專家建議下,於園區內進行改造,提供居民與到訪遊客具有知性教育與農園體驗之空間,對於生態與高齡友善空間營造的重視,更讓本工程獲得金質獎佳作的肯定。而完工後的園區,也讓周邊民眾、鄰近之科技廠的員工及企業主,紛紛表達認養或要當義工,共同維護這塊環境。

三、農村社區常見設施改善重點

  除了宜蘭縣枕山縣及新竹縣深井社區外,亦在新竹縣大坪、苗栗縣山腳、臺中市永豐、彰化縣大有、南投縣桃米、臺南市無米樂、屏東縣萬金、臺東縣永安、南竹湖、花蓮縣大全及馬佛等13社區,針對社區中主要動線、觀光遊憩步道、室外公共設施、停車場與停車位、引導標誌進行盤點,並將農村社區中常見設施,歸納設置時應注意的事項如下:

(一)出入口高低差斜坡化

  對於輪椅使用者來說,平坦有斜坡的出入口是進門的第一要件。重點如下:

  1. 門口只要有高低差,就要設置斜坡道;坡道之坡度以不得大於1/12為原則,高低差小於20公分者,其坡度得酌予放寬。
  2. 入口處可設置移動式斜坡道或服務鈴。
  3. 高低差大於20公分就要設置扶手。
  4. 高低差在0.5公分至3公分者,應作1/2之斜角處理;高低差大於3公分者,應設置「坡道」、「昇降設備」或「輪椅昇降台」。

(二)無障礙停車位之設置與標誌

  需考量輪椅族下車活動空間。重點如下:

  1. 建築物只要有停車空間至少設置1處無障礙停車位。
  2. 地面應堅硬、平整、防滑,表面不可使用鬆散性質的砂或石礫,坡度不得大於1/50。
  3. 與其他停車位有所區隔。
  4. 標示白色輪椅標誌以利辨識(標誌圖尺寸不得小於90公分×90公分)。
  5. 室外停車場應豎立無障礙標誌。
  6. 停車格線淺藍色,下車區為白色斜線及直線。

(三)步道平整化及必要考量

  應注意行走步道寬度、路面平整度或間隙大小。重點如下:

  1. 通路鋪面材質應利於輪椅及輔具使用者行進,需堅固、平整及具防滑功能。
  2. 水泥或柏油路面尤佳。
  3. 步道可設置等候轉向平臺,並有適當照明。
  4. 人行步道動線寬度不得小於1.5公尺;因地形限制只能單向通行時,不得小於0.9公尺。
  5. 棧道型步道因與地面具有高差,為防止輪椅滾落,應於邊緣設置防護緣。
  6. 階梯如為同材質同色調,為防止社區老人步行跌倒,以顏色加強區隔。

(四)告示牌可及性

  需考量高度及角度。重點如下:

  1. 高度60公分至75公分,傾斜30度至40度為佳。
  2. 注意字體大小,且應清晰可辨識。
  3. 設置位置應考量輪椅及輔具使用者易靠近閱讀處。

(五)休憩設施留設空間及人體工學考量

  考慮保留輪椅與輔具使用者進出、停留及使用空間。重點如下:

  1. 出入口鋪面應利於輪椅及輔具使用者行進。
  2. 進出涼亭應有平順斜坡。
  3. 休憩區桌子高度約70公分,桌面下深需25公分並距地面高度65公分容膝空間。

(六)無障礙廁所

  屬室內空間,設置時考量輪椅或輔具使用者使用方便性及安全性。重點如下:

  1. 應設置迴轉空間,其直徑不得小於150公分。
  2. 採用橫向拉門,出入口之淨寬不得小於80公分,以方便輪椅進出。
  3. 廁所盥洗室內應設置兩處緊急求助鈴,一處在距離馬桶前緣往後15公分、馬桶座位上60公分,另在距地板面高35公分範圍內設置一處可供跌倒後使用之求助鈴,且應明確標示,易於操控。
  4. 使用一般形式之馬桶,馬桶不可有蓋,且應設置靠背。
  5. 洗面盆兩側及前方環繞洗面盆設置扶手,扶手高於洗面盆邊緣1-3公分,且扶手於洗面盆邊緣水平淨距離1-4公分。
  6. 馬桶至少有一側為可固定之掀起式扶手,以使輪椅乘坐者方便移位。

四、無障礙資訊提供─友善農村影音平台

  為提供更多安全與無障礙環境實作參考,友善農村影音平台蒐集了前往13個農村再生社區實地拍攝之解說影片,並分成停車場、出入口、走道、廁所、旅遊安全資訊與其他共六大類項目。

表一 農村無障礙資訊平台
設施分類 網址 QRcode
停車場 https://goo.gl/YmX4NS 停車場
出入口 https://goo.gl/VZILmk 出入口
走道 https://goo.gl/qZlkRQ 走道
廁所 https://goo.gl/7E8uJc 廁所
旅遊安全資訊 https://goo.gl/yIdItJ 旅遊安全資訊
其他 https://goo.gl/VvkHGp 其他

五、結語

  高齡化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營造友善、安全、可親近的環境是農村刻不容緩之事。將一個已經蓋好的工程重新進行無障礙設計,要比原本多花120%的經費。因此,對無障礙工程知識,以及對身障朋友友好的同理心,如果能逐漸融入公部門、設計施工團隊,還有社區夥伴的心裡,從工程設計開始就要有友善環境的構想加入,這樣「友善農村」也就能夠水到渠成。

  農委會水保局自104年開始「友善行動」,並不是為了推動觀光而去營造友善環境,而是為了社區內越來越多的老人家,而改善環境的過程,也讓人看到高齡臺灣的幸福希望。本行動不僅便利社區長者,更讓身心障礙民眾能夠參與、近用和體驗臺灣農村再生成果,並由此延伸至無障礙旅遊領域,為農村產業發展找出一條創新的路徑。這是我國簽訂並落實國際人權公約(CRPD)的重要政策實踐,而經由政府、社區與民間社會企業合作,共同參與、資源互賴、目標共享的過程,不僅改善了工程,更改造了人心,彰顯運用公私協力機制共同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政策典範。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09-19: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