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出席亞洲食品及農業綜合企業大會「加強農業綜合企業和食品工業等企業生產力及永續經營之創新」會議報告

文/企劃處 黃志堅‧農糧署 李雅蓁‧張惠萍1

註1:財團法人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

一、背景與目標

  本次研討會議由亞洲生產力組織(Asian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PO)主辦,會議主題為「Asian Food and Agribusiness Conference: Innovations for Enhancing the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Enterprises in Agribusiness and the Food Industry」,主要目標在提供公私部門領導者討論亞洲農業綜合企業和食品工業現有及重要新興議題特有論壇,俾來自農業綜合企業和食品業之領導者、政策制定者及利害關係人能分享討論及結合目前亞洲農業綜合企業及農食品業主要的進步範疇,並學習創新的成功模式,用以增進特別是中小型的農業企業之企業生產力及永續性。

  本次會議於斯里蘭卡舉行,時間為今(105)年8月2-5日,計有超過10國40人參與,參與成員有政府機構人員、學術及政府研究人員、產業界人員等,主題計有七項,分別為(1)農業綜合企業和食品工業之全球及區域創新模式及走向;(2)亞洲中小型之農業食品業之成功創新模式;(3)創新之農業食品業其產品與服務之新興市場,以及中小型企業進入策略;(4)農業食品業之電子商務與線上行銷:對中小型業者之機會與創新挑戰;(5)經由創新與國際化整合亞洲中小型之農業食品業進入全球供應鏈;(6)綠色食品鏈及永續成長:採用更潔淨技術以及改善農業食品產品之環境品質;(7)藉由農業綜合企業和食品工業之中小型企業創新,創造有利環境。

二、重要會議內容摘要

(一)農企業的世界潮流與創新

  在全球都市化的發展下,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勢必增加,產業規模化、加工技術發展、產品依賴盤商分配及供應鏈整合等已成為農業不可避免的趨勢。

  開發中國家的農企業發展仍處於起步發展階段,以斯里蘭卡為例,農產品在採收後到販售前的耗損率達60%以上,藉由運用改善措施如採收方式改善、採後裝運容器、採後冷鏈處理、智慧化包裝技術等,將耗損率降為30%以下,並取得ISO, HACCP及SLS(Sri Lanka Standard)等認證,開拓國際市場,但尚未能以自有品牌行銷;孟加拉生產各種水果和蔬菜,以農村為基礎的食品加工產業主要是提供當地市場,由於缺乏資金和技術,故該國鼓勵外國投資者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與此同時,孟加拉農村發展學院(RDA)其中一個農產品加工保鮮及行銷部門(APM)亦推出名為RDA-KFBIL農產品加工和營銷項目公私合作項目,創建小規模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村水準。

  已開發國家的消費市場,隨著消費型態轉變,面臨了許多環境和社會挑戰,價格不再是消費者唯一考量,對食品安全、健康、社會責任、口味及方便性等因素的重視,顯著提升有機耕作、友善環境、公平貿易及可追溯農產品的消費量,對於中小型農企業和生產者而言,可能為發展的契機。

  在歐洲的超級市場,標章制度的運用已成為主流,消費者願意以較高的價格購買具有保障之農產品,不同的標章制度可揭露不同的訊息,例如來源、品質、符合農業殘留標準及耕作制度對環境友善等,中小型農企業及生產者可善用標章制度增加產品價值,並運用不同的銷售管道例如直銷站縮減運輸距離,以及藉由與消費者直接接觸使之了解產品背後的意義與價值。

  地理識別標章(Geographical Identification, GI)對於在地生產之特色產品及其名稱之智慧財產具保護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理識別標章也被逐漸視為農村發展的重要工具。在歐盟,產地標章是具有一定產品品質要求的,而目前全球約有80個國家之產地標章保護著約500億歐元的農產品營業額,其中位於歐洲南部的義大利與法國就佔了31億歐元。

  一個成功的地理識別標章是完整落實其或規格或產品品質的規範,故對於農產品的價值鏈而言,產品品質的控管與認驗證就為極其重要的營銷戰略。對於中小型生產商或製造廠,在保護當地特色和實施地理識別標章的過程必須進行組織變革和遵守使用標章的要求,包含品質管控、依循標準、可追溯性、內外部檢查與稽核等要求。

  此外,許多國家都在使用地理識別標章,介紹當地特性與靈活的調節當地農產品,讓中小規模的農民或微型工廠得以登記註冊並供主管機關檢查,當與銷售對象進行溝通時,標章的獨特性就是最好的行銷重點。

(二)中小型農企業的創新案例

  馬來西亞K-Farm公司負責人以本身經驗講述如何以創新的作為增加農產品的產量、附加價值、管理效率、收益及降低成本。以酪梨的產銷供應鏈為例,每個環節都可以創新作為來降低成本及增加效益,於生產端可進行良好農事操作、適期採收及分級,集貨者可改善採收技術(例如植株矮化)及包裝方式,中盤商可藉由適當的分級及冷藏貯存減少損失,批發商可進行適合零售的包裝、運用標章制度及做合適的標價,而零售端可藉由產品的陳列及教育消費者如何食用促進消費。

  目前印度的中小型加工產業為農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使農村地區的人口得以維生,然而對專業知識、採後處理技術、科技運用、銷售管道、農民自我意識及組織化發展的不足,皆對產業發展造成很大的挑戰和威脅。來自印度之講者以自身創立的Nectar Fresh為例,從鄉村地區開始發展蜂蜜及果醬加工產業,因為對品質的控管和要求,以及開發多元化及創新的小包裝產品,逐漸取得消費者信賴,取代進口產品,並取得高級飯店早餐小包裝蜂蜜及果醬的穩定銷售管道,進而創造鄉村就業機會,活絡地方經濟。

(三)農產品的網路及社群媒介行銷

  在亞洲地區電子商務的成長非常迅速,已經成為B2C商務模式成長最快速的市場,然而,如何行銷及如何使用有效的管道成為關鍵因素。在農產品的行銷方面,Facebook、Alibaba及Youtube等都是被廣為應用的管道,要進行全球化的銷售,必須被顧客輕易地找到,可藉由在google置入廣告、或善用社群媒體,例如在FB上發表有趣的影片、吸引人的照片或舉辦活動,也可建立專屬網站並時常更新資訊及進行網頁的優化、多申請幾個網域使各地區使用者搜尋時皆可以找到、甚至進行國內或國際的群眾募資網路平台計畫(需視各國對募資平台的規範),這些都可作為中小型農企業或生產者進行網路行銷的參考。

(四)運用現代化科技增進農業及食品業在環境面的表現

  農業食品體系對環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及生產加工食品的負面影響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甚鉅,如土地轉做農用造成動物棲息地喪失、水資源的浪費、水土流失和退化污染、溫室氣體(氣候變化)、遺傳(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而這可以通過技術和適當的政策與輔導改善。

  在農業食品系統提高環保性能技術或採環境友善方式生產,可以減少農業食品體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以及減少“從農場到餐桌”食品鏈對環境的影響,藉由知識技術到物理技術(保護性耕作減少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病蟲害綜合防治、減少農藥)到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微生物和植物),資訊通信技術和生物技術(生物修復和善用轉基因作物),應可使農業系統對環境友善部分有加分效果。

(五)參訪行程

  SMAK(SMAK COUNTRY STYLE FOODS(PVT)LTD, Sri Lanka)為一家農產品食品業,成立於1981年,目前員工數約350人,主要為瓶裝水、蘇打水、各類果汁製造及銷售,於斯里蘭卡境內銷售,各項產品在國內之市占率約30%;並有代工外國食品業(亦即整個生產流程皆完成,但是標籤不貼,等運送至購買地,由購買公司自行完成),銷售中東、美國加州、及歐洲地區,如芒果汁、鳳梨汁,但這亦表示利潤不高且缺乏市場議價能力。

  目前SMAK其果汁產品原料來源,約80%為當地經其公司自行驗證及簽約的農民,每年該公司都會派員前往契作農戶進行輔導、說明(包括生長照顧、採收方式、運送規範等),以維持原料之品質,約20%之原料來源則由專人前往拍賣市場採購,但因市場上驗證系統尚未成熟,該公司稱仍在測試中。

  目前經營團隊為家族成員,主要經營幹部為第二代,而且都曾在歐美留學取經,對於工廠生產設備及流程的現代化著墨甚深,如果汁產品之中間生產過程以自動化為主(增加清潔可靠度),前端清洗、削檢及後端品管、裝箱則以人工為主,員工皆為當地居民,兼顧在地就業及社會責任;為產品品質控制,每批果汁成品(因蒸煮之故,剛生產出來之溫度約攝氏80-90度)需先用冷水降溫,經人工貼上生產標籤後,再靜置5天作為品質管控,確定無問題之後才能移往倉庫存放及運送上市;該公司亦有設立果汁品管實驗室,試驗出最佳果汁濃度及甜度、進行新產品試驗、配合出口國要求試驗產品,並保存樣本以為查驗;該公司所生產之果汁產品亦遵循斯里蘭卡當地(SLS Certification)及國際規範(如HACCP、GNP、ISO 22000)。

  SMAK公司亦以零廢生產為目標。生產廢棄物如果皮等,於混合發酵後作為有機堆肥,提供給其原料供應者(農民)使用,以鼓勵原料供應商生產符合該公司品質要求的水果產品,讓該公司之果汁產品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亦形成農民與農食品加工業間的正向回饋機制;工廠生產過程之廢水如清洗水果原料、工廠清潔所產生之廢水,亦皆回收再利用。

三、心得與建議

  本次會議之參與者及講座人員透過案例分享、經驗交流,對於增進亞洲農產品綜合企業及食品業之競爭力、運用創新以增加生產力及永續性(企業與環境),有一系列的討論,並歸納出5大面向建議如表:

面向 建議

政策層次

˙增進國際間的網路交易行為 ˙增加需求為導向的創新政策並成立專責機構 ˙加強貿易政策以支持各關係權益人的創新作為

研究與發展

增加地區性研究與發展機構的技術發展能力,以利小農(或小權益人)及農食品中小企業增進生產力及永續性
行銷 促進多管道方式行銷及創新性財務管理 灌輸價值鏈中各權益關係人建立市場導向的創業心態 減少依賴政府干預市場的心態與行為 環境友善生產將是另一關鍵 採用合乎道德的行銷策略
管理系統 ˙以永續性包裝方式來促進產品加值並活化地方資源 將永續性發展目標整合到農中小企業及小農組織的管理策略中
教育 ˙找出並執行替代性學習系統以增強教育水準較低的小農組織、農食品業、農中小企業的能力 網路(線上)學習方式亦為可考量之方式

  台灣平均耕作面積小,囿於地理環境的限制,中小型的生產者仍佔多數,藉由本此研討會講者分享農業產銷供應鏈各環節的創新作為、有效的網路行銷方式以及各國中小型農企業的成功案例,可應用於我國農產業,強化農產品溯源制度、產業加值、行銷規劃、環境友善等課題,並持續整合小農鼓勵擴大經營規模,成立集團產區,並藉由科技研發能量持續改善從生產到物流的關鍵技術,以增加台灣農業競爭力,建立優質而精緻之農產品形象。

  本次會議中針對價值鏈(Value-chain)的討論相當踴躍,好的價值鏈可以讓農產品產生3~30倍以上的利潤,如一棵檸檬草,整株或是曬乾賣,是以斤計價,但若提煉成為精油,經過合適的包裝及行銷,單位價格成為以毫升計價,差異以千倍計,若是以環境友善、有機方式生產,將可產生更大的經濟收益;如何將這些概念傳達給我國的農民、農企業、國內及國際市場,將會是農企業成功的關鍵;會議中並討論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關鍵,如運輸及保存、各國農產品進出口規定、用藥規範等,而各國間之貿易協定,亦將扮演關鍵角色。

  另外,如何在主流市場中為小農留一條路,亦是本次會議的一個重點,各式的農產品認驗證都應該有幫助小農的方式,讓小農不會被剝削、邊緣化,讓認證費用以比例分攤的方式來推動,增加小農參與認證與成長的意願與機會,或許是政府與農企業的道德責任。

  多元化的行銷方式中,是網路行銷已是趨勢,本次會議所討論到的臉書、網路行銷公司、拍賣網站等,都有許多成功案例,如何在眾多產品品項中脫穎而出,獲得消費者青睞,各式的促銷、行銷手法,甚至網路募資平台行銷,都是值得參考的做法。

  品質、價值鏈、行銷等3面向的發展,將是將一項農產品推向成功的關鍵,透過教育訓練讓農民農企業從心態上調整、推動以農民生產需求為導向的的技術及設備研發、配合國內外市場需求進行產品加值及執行有效的行銷,雖然與會者都同意,但知易行難,需要產官學各面向相互配合,方能有成效。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5-11-18: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