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業是整體國家經濟之一環,亦在穩定糧食供應、維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維繫農業文化等層面,與全民生活息息相關,提供多功能價值。隨著農業面臨氣候變遷加劇、貿易自由化等挑戰,農委會遵循總統施政藍圖,以「創新、就業、分配及永續」原則,打造強本革新的新農業,並擘劃「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追求永續發展的新農業模式,期望透過建立農業典範、建構農業安全體系、提升農業行銷能力等三大主軸,創新並強化臺灣農業體質與價值,讓臺灣農業走向世界。

  2016年是天災頻仍的一年,卻也是轉機的一年,新政府於520上台後,針對農業面臨之外在挑戰與農業人力老化短缺、農地規模不足、農村產業待提升等內在問題所需之結構調整,研擬各種因應對策,於各界督促及農委會全體同仁努力下,獲致一定成果,其中幾項較重要的,如:

推動農業保險法,維護農業環境資源

  臺灣由於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小及經營規模零細,一旦遭受極端氣候影響,則易造成農民收益減少及不穩定,2016年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計約30.5萬戶、救助金額約100.2億元。為分散農民經營風險,規劃推動農業保險,試辦項目擴及梨、芒果、稻米、農業設施、石斑魚及釋迦收入保險等,以穩定農民收入;並研擬「農業保險法」草案,俾利農業保險正式推動之依據。

  面對農地資源日益流失、農業用水不穩定,除強化水利建設,確保農業用水量與品質,藏水於農外,將配合國土計畫法劃定農業發展地區,預定於2017年底前完成農地之區位及面積盤查作業並公告,以訂定應維護農地總量,維護農地農用。

推廣友善環境農法
及學校午餐採用在地食材

  為推廣環境友善的耕種方式,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給消費大眾,至2016年底通過有機驗證農戶2,932戶、驗證面積6,784公頃;2017年並將投入12億元補貼友善耕作肥料,輔導農民正確施用肥料,循環利用農業資源,預計2020年底友善及有機生產面積達1.5萬公頃;本會亦將推動有機農業法立法,並於2017年呈送行政院審議中。

  因應家長日益重視學童午餐食材品質,有必要加強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在地安全農產品。規劃推動中小學校午餐採用在地食材,2017年2月起,於新竹縣、宜蘭縣等6縣市學校試辦午餐採用「四章一Q」(有機、產銷履歷、CAS、吉園圃或QR code)食材,並於2017年下半年全面推動。

推動對地綠色給付及大糧倉計畫

  現行稻穀保價收購和休耕補助每年支出超過200億元,而我國糧食自給率仍偏低,顯示產業結構尚待調整,因此在符合WTO規範下,將「保價收購」與「休耕補貼」整合調整為對地綠色給付;2016年第2期試辦雙軌制,計有1,446位農民、999公頃領取直接給付,減少農民對保價收購制度依賴;2017年第1期擴充辦理到20鄉鎮;預計2018年將保價收購與休耕政策整合調整為對地綠色給付。

  為提高國內雜糧自給率,鼓勵休耕地種植進口替代作物或非基改大豆、玉米,建構契作、採後處理與農產品加工體系,2016年透過大糧倉計畫建構代耕體系及契作契銷耕作方式,擴增國產雜糧集團產區18處、5,281公頃。已規劃北中南東共四區,將以雜糧集團產區模式,推動契作契銷合作經營,預計2020年雜糧種植面積預計達10萬公頃(增加3萬公頃),產值達180億元。

提升畜產競爭力,打擊非法漁業

  面臨畜禽疫病風險威脅、國內畜產結構亟待更新及畜牧排泄物未能有效利用等課題,將加強研發,提升畜產品品質及安全;強化禽流感防疫,確保安全;推動沼氣發電,創造循環經濟等三面向提高畜產附加價值。

  有鑑於全世界漁業資源逐漸減少,且漁業資源保育意識已成為普世價值,為扭轉歐盟及其他國家認為我國遠洋漁業捕撈未符合相關國際規範,引導4個縣市傷害性漁具漁法退場轉型、落實執行遠洋漁業條例等3法、相關15個子法規,共同打擊「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IUU)漁業,俾利於2017年向歐盟積極爭取解除黃牌。

改善季節性缺工,培育新農民及專業農

  臺灣農業面臨短期缺工及從業人口老化結構性問題,已成立農業人力發展辦公室推動「改善農業季節性缺工2.0試辦方案」,藉由訓練並僱用農業師傅、成立農業專業技術團,協助高技術農事工作、並透過NGO團體積極擴增新勞動力來源;亦將推動智慧農業,自動化及機械化省工經營模式,以專案計畫引進、修改或研發新型農機,以降低農業對人力之依賴。

  持續系統培訓專案輔導百大青年農民,並以農地銀行媒合青農所需農地,2017年增設4班農業公費專班,輔導學生畢業後從農,預計未來10年可培育3萬新農民。

穩定農產品供應,
建構農產品多元行銷通路

  因颱風豪雨動輒造成農業及農業設施損害,農產品無法穩定供應,農民及消費者同蒙其害,將藉由整合產銷資訊,提高產業韌性及應變能力為方向,推動整合公開產銷資訊、擴大滾動式倉儲面積、增設平價蔬菜專區;推出「農業精準氣象」,服務農友,5年內輔導建置加強型溫網室2,000公頃。

  為避免農產品外銷過度集中於單一市場,開拓新興市場並分散外銷市場有其急迫性及必要性,透過推動新南向農業,積極拓展農產品外銷新興市場(東協、南亞、紐澳等);另輔導成立台農發公司,擇定香蕉、鳳梨、鳳梨釋迦作為推動外銷主力品項,並肩負「農產品進出口」、「技術輸出」及「海外投資與資材外銷」三大任務。

  臺灣農業發展不能偏離農地,要緊扣農民與農村,農業才能永續經營,聰賢來自宜蘭,對農業的感情不亞於任何人,更重視農業的永續發展,充分感受農民對改善生產環境的殷切盼望,也看到臺灣農業具有高度潛能與未來性。

  未來將帶著宜蘭經驗中生態、創意、友善的精神與農委會同仁持續努力,一起推動讓農民、消費者有感的新農業,打造幸福農民、安全農業、富裕農村的全民農業新願景。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林聰賢主委簽名樣式謹識

  • 回上一頁
  • 106-04-21: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