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邁向新世紀的農業團隊

彭作奎

  林副主任委員、李副主任委員、陳副主任委員、各位顧問、各位貴賓、各位媒體記者、各位同仁:

  今天,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回顧過去,各位同仁在基層默默奉獻,在不同的崗位上貢獻所能,配合中央政策,與農民們共同打拼,引領台灣農業達到蓬勃發展的局面,作奎首先要對各位多年來的努力,表達誠摯的敬意。從今天起,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與糧食處將滿載豐厚的工作成果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原農林廳與糧食處所隸屬的機關也改隸整併,成為繼本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與漁業署後的五十一個新隸屬機關;同時,本會新任陳副主任委員武雄博士亦於今日到職履新。可以說,一個具有嶄新生命力的中央農政機關於焉誕生。在此,作奎要對各位新工作夥伴表示歡迎之意,也希望這樣一個結合各位智慧、經驗與能力的黃金組合,在大家攜手奮鬥下,成為迎向新世紀農業發展的夢幻團隊。

  本次農政組織的調整是「政府再造」工作的一環,而政府再造運動已成為近年來世界各國進行跨世紀改革,提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策略,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紐西蘭等國都在大刀闊斧的進行政府改造工作,以促使政府職能從傳統無所不包的「大政府」轉變為「精簡政府」(Less Government),由「政府萬能」逐步轉向「政府授能」。回顧過去五十年農政組織的沿革,從民國三十七年成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民國六十八年改組為「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二十日農發會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成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轉眼迄今本會成立已近十五年。本會人員編制(僅就職員計算)亦由農發會時期的二百一十二人,農委會的三百五十一人,成長至去年八月一日成立本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暨所屬四個分局與漁業署後的六百二十七人;每一次的組織變革無不是為因應時代變遷與環境需要而調整,當然,在制度創建與調整過程中,亦難免會經歷短暫的陣痛期,不過在調適之後仍大步向前,終能建立今日農業發展的堅實基礎。從今天起,我們已經是一個擁有五千一百九十位職員,一年半的年度預算達到一千一百二十億元的中央農業主管機關,也是有史以來最堅強的農業團隊,如何在新世紀的挑戰中,發揮團隊戰力,共創農業新生命,實在是大家的責任與應深思的課題。

  邁向二十一世紀,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因素將日趨複雜,包括本土內在條件、國際規範與競爭,乃至大陸農業發展情況等,大致可以歸納為國際農業競爭及環境生態保育兩大課題。為因應急遽轉變中的農業發展環境,並配合政府再造工程的推動,新世紀的農業施政將從「科技、市場、人才、資源、制度」進行農業再造,同時,要推動結合產業、文化與自然景觀的農漁村整體建設,增進農漁民福利,發揮農業在生活面與生態面的積極性功能。有關農漁村建設與農民福利的工作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在這裡,我要特別針對上述五個面向,與大家共同討論。

一、整合科技與資訊,厚植產業利基

  科技發展是產業創新的原動力,農業科技必須朝向自動化及生物科技發展,結合產銷技術的創新,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未來,農業科技與工業科技將更進一步結合,自產品開發、改良、生產,以至行銷,都將因科技與資訊的高度發展而展開結構性的變革,在十倍速的時代裡,科技與資訊已成為創造產業優勢的主要動力。本會已研擬「農業科技五年發展方案」,預定在五年內籌編一五?蒚鶪虜g費,加強農業科技的研發與運用,並透過科技與資訊的整合運用,精確掌握氣候、土壤及資源運用情形,提高農場經營效率,使農業朝精準農業的發展層次,成為先進的產業,創造更多的發展利基與更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根據美國IBM公司的估測,至公元二○○○年,全球零售業務將有八%到十二%透過網路來進行,網路經濟的持續發展,將開闢另一個天涯若比鄰的經貿戰場,促銷活動也可以遠距進行。由於此種型態的經營規模門檻較低,而且很受職業婦女、單身人士、高齡社會的歡迎,應是台灣小農產銷可以發展的方式。

二、重視市場取向,創造競爭優勢

  消費者主宰農產品市場的主權時代已來臨,尤其當今國際農產品市場,高度商品化的行銷手段早已跳脫比較利益,轉而重視以產品為基礎的競爭利益。我國若欲創造農產品的競爭利益,除了以技術創新來提昇品質、降低成本外,更應從提昇策略競爭力觀點,發展本土性及有產品差異的優勢產業,提供消費者新鮮、衛生、質優、價格合理的農產品,建立國產農產品品牌形象,以獲得國內消費者的支持。本會自八十七年起以「科技、資訊、品牌」為產業發展重點策略,加強從生產到運銷各階段的科技研發與品質管理,建立優良國產農產品品牌,並開闢多元管道,提供生產者與消費者充分資訊,應用網際網路,建構網路商城,以提昇產業整體競爭力,創造農民與消費者雙贏的局面。未來產業輔導策略應以「消費者導向」,指導農民生產高品質、精緻的農產品,健全農產品衛生安全檢驗制度,建立正確品質保證觀念,才能獲得國內消費者的信任,使品牌得以永續經營,並能與國外企業化經營及注重行銷的農企業競爭。

  為喚起國人「愛鄉、愛土、愛咱的農產品」的情懷,將「生產者與消費者」、「國產農產品與國人生活」結合成生命共同體,來支持本土農業發展,本會特別設計一個識別標誌,象徵陽光普照、生生不息的台灣農業,也代表國產農產品在國人愛心灌注下落地生根、蒸蒸日上、永續發展。這個標誌應伴隨高品質國產農產品推廣,成為國產農產品的共同標誌,如同韓國所推動的「身土不二」運動,使「愛鄉、愛土、愛咱的農產品」與國人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

三、培育人才及強化農民組織,注入農村新活力

  人才是農業發展的靈魂,人力資本投資可提高生產力或生產潛力,是農業施政的無形投資,也是一項影響深遠的工作。組織是凝聚人才的利基,尤在面對國際競爭的大環境中,藉由組織力量來創造競爭優勢,是很重要的課題。

  多年來,我國已建立一套農業人才培訓體系,循序推動各項人才培育工作。未來農業人才培育除了技術面的指導外,必須強化企業管理理念與作法的推廣,結合技術與管理知能,推動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培訓,建立諮詢輔導體系,協助農民提高產銷效率,加速農業經營合理化,使農業朝企業化方向發展;且要特別重視農業繼承人與領導人才的培育,這對產業發展及農村活力均極有助益。

  就農民產銷組織輔導而言,在農作物部分,應以產銷班為重心,結合農業資訊與經營管理諮詢系統,在中央與地方分層負責下,建立整體輔導架構;未來,各地區農業改良場組織功能亦應配合調整,廣納經營管理與行銷人才,結合技術專家,辦理整合性的產銷輔導工作,成為具有多元功能的地區農業中心。在養殖漁業部分,則繼續推動養殖漁業生產區建設,組織區內漁民,共同建立地區品牌。在畜產部分,組織運作已較其他產業成熟,應加強組織整合及自主運作功能的發揮,建立區域聯盟體系,推動資材共同採購及產銷協調等工作,達到提高經營規模效率,提昇產業競爭力的目的。

四、加強農業環境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

  為子孫留下一片青山綠水是農業永續經營的基礎工作,在地球村的趨勢下亦已成為國際社會所關切的課題。而隨著國際間貿易障礙逐漸撤除,一些國家亦紛紛以環境保護為理由,實施貿易限制措施,運用策略性環境政策(Strategic Environmental Policy)替代以往的策略性關稅政策(Strategic Tariff Policy ),求取國家利益,形成農業、環境與貿易糾結的三角習題,是值得注意的大環境趨勢。

  為確保國內農業生產環境安全,健全動植物防疫檢疫管理體系是當務之急的工作,除了要強化農民自主防疫觀念,督促地方政府嚴格依法執行外,對於進口動植物的檢疫追蹤,以及與緝私單位密切配合查緝走私農產品,都是應再加強的工作。此外,在生態環境維護與產業發展兼顧的原則下,將依據「畜牧法」規定,辦理畜牧場登記,成立「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以有效管理、輔導畜牧產業,並在符合環保法令及消費者要求下,讓「養豬不等於污染」,確保產業的永續發展。

  水、土資源將配合國家整體發展及農業產銷結構調整重新規劃,合理且有秩序的移至高生產力部門,使農業資源配置更具效率。對於適量保留的優良農地,應加強農業公共建設,達到確保糧食供應與維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同時,現行的「農地農有、農地農用」政策亦將調整為「放寬農地農有、落實農地農用」,引進資金、技術,加速農業升級;另將放寬耕地最小分割面積限制,建立合理耕地租賃制度,解決農村陳年土地產權糾紛問題,促進農地使用權流通。在水資源方面,應積極推動灌、排分離措施,以有效維護水質,並建立全方位開發水資源的用水策略,善用豐水期的水資源,加強蓄水及地下水補注,減低枯水期的缺水程度;養殖漁業則以輔導高密度、高科技養殖,發展海水養殖與循環水養殖,減少陸上魚塭及養殖地下水抽用量,使「養殖不等於地層下陷」。

  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涵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與生態系多樣性三個層次,所牽涉的工作範疇相當廣泛。國際間,自一九九二年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迄今已有一七四個締約國,我國雖非該公約之成員,但為維護生態環境,增進公共安全,並善盡國際一員之義務,亦應建立機制,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

五、建置法令、制度,落實政策推動

  法令是政策推動的工具,制度是施政依循的遊戲規則,任何政策的順利執行,必須築基於健全的法令與制度。新世紀的農業施政,除了必須因應經貿自由化的發展、國人飲食消費習慣的改變而調整產業結構外,也要配合政府再造,調整組織架構,落實中央與地方權責分工。不論是產業或組織體制的變動,政府均須在「依法行政」的原則下推展政務,而中央與地方執行人員,亦須在新規範、體制下推動新工作,因此,從政策及實務上審慎衡酌制度,制定合宜的法規、命令,是促使我農業建設朝向健康體質邁進的重要工作。

  現代的農業施政不僅要照顧農民,也要服務廣大的消費群眾。因此,農業政策目標不僅在於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也在於保障全體消費者的權益、維護共有的環境資源。展望未來,台灣農業還要面臨諸多艱鉅的考驗,如何善用本土農業資源,結合國際資源,發揮潛在優勢,讓農業不僅是提供糧食的經濟性產業,更是滿足精神與心靈需求,兼顧生活與生態的公益性事業;讓農民成為運用尖端科技的企業經營者,農漁村成為具有人文與產業特質的祥和生活空間,和諧的自然生態成為全民共享的資產,使台灣農業蛻變為廿一世紀的明星產業,對國家發展、國人生活提供更卓著、更高品質的貢獻,這是新世紀農業的施政願景。作奎相信,以各位同仁豐富的工作經驗,未來均能在自己的崗位上,以宏觀的眼光、創新的理念、效率的作為,成為擘畫與推動農業施政的舵手,以「邁向新世紀的農業團隊」,帶領我國農業發展再創新紀元。

最後,敬祝大家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