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水稻良質米品種及栽培技術

農業試驗所農藝系 郭益全

  稻米是國人之首要糧食,更因稻之栽培兼具生活、生產與生態性,近年來雖然臺灣地區經濟與農業環境改變,但稻之栽培對台灣地區永續發展之重要性則益趨重要。為因應未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持續提升國內稻米產業市場競爭力,保護國內稻米產業,良質米之產銷是當今糧政之重要策略之一。

  由於品種、栽培環境、氣候、栽培方法、收穫後處理及煮飯操作等,都將影響到稻米之品質表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乃整合各試驗研究單位,針對各稻米品質之有關問題,在有限之經費下,進行本土性、系統性之基礎暨應用性研究:諸如稻米之理化特性與食味之關係;品質性狀之遺傳;環境與米質;收穫、調製、貯藏及加工與米質;品質檢定與分級、良質米嗜食性調查、米食與健康等等工作,也著有佳績。

  目前,經農業試驗所及各區農業改良場之試驗研究,推薦供栽培之良質米品種計有台中秈10號、台中189號、高雄139號、台梗2、5、8、9、11號及越光(試作)等9個品種。

  而現行日趨成熟的良質米栽培技術則大別為如下:

一. 良質米適栽地區規劃:依據「台灣省灌溉用水水質標準及土壤重金屬元素含量(暫定)標準」,暨歷年「良質米生產區域之探討」及「良質米品種地方穩定性」等相關試驗結果,進行良質米適栽地區規劃及良質米產銷班組成,進行集團栽培。

二. 良質米品種推薦:採用經各區農業改良場就轄區內環境氣候、土壤、水質等綜合檢討後所推荐之良質米品種。

三. 強健秧苗培育:由指定之水稻育苗中心,採用檢驗合格之稻種,確實做好浸種、消毒及催芽等預措,統一培育強健秧苗後,供應集團栽培班或契作區農戶種植。

四. 良好整地:充分粗耕翻犁曬田,促進土壤風化、有機物之分解及有毒物質之釋出。整地時田面力求平整,均勻,以避免秧苗沉沒;整地後泥漿適當沉澱,以免插秧過深,導致分蘗節位過高,影響抽穗整齊度,間接影響品質與產量。

五. 適時插秧與力行淺植:依品種特性與各區氣候環境,適當調整插植期及秧苗密度,並力行淺植,以避開低溫冷害、成熟期之梅雨及提高低節位之分蘗數目,而獲得較高之產量與品質。

六. 合理生育期管理:鼓勵前作種植豆科綠肥,以增進地力;生育期依區農業改良場之指導,按水稻不同生育及各品種之肥料效應,施用基肥、追肥及穗肥、嚴防倒伏。同時,依各區稻作生育期,適量、適時調節灌溉水,避免太早斷水,以確保米質。

七. 加強病蟲害防治與適時雜草防除:各區農業改良場發佈之病蟲害發生預報資料及田間實際發生情形,參照「植物保護手冊」,適時、適量、適藥、適位實施共同防治。同時,按「植物保護手冊」所推薦之藥劑與方法審慎進行全面之雜草防除,以避免養份競爭、媒介病蟲等。

八. 適期收穫:稻穗金黃但基部尚有2~3粒稻穀尚呈黃綠為良質米收穫適期。水稻收穫均洽請代耕隊統一收割,並將濕穀搬運至乾燥中心,依照良質米調製技術進行乾燥、儲存與加工,以確保品質。

  自民國74年辦理「輔導良質米產銷」以來,歷經民國81年之「農業綜合調整方案」及87年之「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全面加強良質米產銷計畫已在一一落實中。而為加強消費者之認知,相關單位一方面經藉良質米宣導單張之印製、電視傳播媒體之使用等進行靜態的宣導與促銷。另方面辦理良質米觀摩品嚐會、良質米品牌評鑑、蓬萊仙子、米香之旅、稻香之旅等活動,由實際的互動中來加深消費者對良質米之認識。各項宣導與促銷都引發消費者熱烈之迴響,成效有目共睹。

  在生產方面,自民國74年辦理「輔導良質米產銷」以來,契作面積已由民國74年第二期作之970公項,逐年增加至民國86年第二期作之33,733公項。而本(87)年度更高達65,000公項,已佔本年度種稻面積365,661公項之18%。在輔導農會或糧商家數方面,也由民國74年二期作之7家農會、9家糧商與1430戶農友增加至至民國86年第二期作之29家農會,53家糧商與35,995戶農友。台灣地區稻米產銷以良質米為主軸之時代即將來臨,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6,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