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全國農地野鼠全面防除推動情形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陳保良˙高清文

前言  

  台灣之鼠類依據台灣農家要覽所載,計有2科7屬13種,分別為高山田鼠、台灣天鵝絨鼠、台灣森鼠、巢鼠、刺鼠、高山白腹鼠、月鼠、赤背條鼠、小黃腹鼠、鬼鼠、溝鼠、家鼠及家鼷鼠等,其中前六種為高山產鼠類。而危害農作物的野鼠以月鼠、赤背條鼠、小黃腹鼠、鬼鼠及溝鼠等五種為主,另溝鼠亦會和家鼠及家鼷鼠一樣常在倉庫及住宅環境等地區出現。

  野鼠對農業生產之影響甚大,除直接危害各種農作物,造成作物減產及農民收益損失外,亦因其穴居之習性,會到處挖洞築穴,毀損農路、田埂及灌溉排水系統,故破壞農田環境設施之損失亦相當可觀。為降低野鼠的危害,農政單位每年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經費辦理農地野鼠防除。鼠類不僅對農業造成危害亦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媒介,重要之疾病如假性結核病、鉤端螺旋體病、土拉倫斯病、鼠敗血症桿菌、腦炎、漢它病毒、狂犬病、廣東住血線蟲、斑疹傷寒、腺鼠疫、萊姆病等,可經由鼠類傳播至人體,因此鼠類之防除必須持續性辦理。

全國性滅鼠工作

  國內早期的農地野鼠防除工作是由各鄉鎮依其需要自行推動執行,20多年前始由中央統籌辦理並成立共同滅鼠計畫,由中央、縣市政府及鄉鎮公所分別編列預算共同執行全國農業公共地及一般耕地之滅鼠工作,當時並由前農復會,後來接續由前農發會(後改制為農委會)及前台灣省政府農林廳邀集衛生、環保、國防、交通等機關共同推動「台灣區滅鼠週」,辦理農地、住宅、公共地、港區、駐地營區及高速公路邊坡兩側等地之鼠類防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以下簡稱防檢局)成立後,野鼠防除工作則由該局自農委會接手辦理,繼續會同相關機關推動「全國滅鼠週」的活動。

  全國農地野鼠共同防除工作,在各級農政單位的努力下,自74年起執行野鼠全面防除計畫以來,至89年止累計毒殺鼠隻約2億3千萬隻,平均野鼠防除率在80%以上(表1),估計減少農作物損失累計達160餘億元。惟台灣地區由於氣候溫和,農作物種類繁多,終年不斷生產,提供鼠類充足的食物來源,致野鼠繁殖迅速,族群恢復力強。依據歷年由各區農業改良場所執行的野鼠密度測定結果,顯示防除後殘存野鼠經一年繁殖後,其族群密度約可增加為原殘存數量之4、5倍以上,因此野鼠防除工作需每年持續辦理,才可避免農作物因遭受鼠害而導致嚴重之損失。

緬甸小鼠防除

  民國88年4月間,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在花蓮縣吉安鄉進行野鼠棲群密度測定調查時,捕獲一種不明種類之野鼠,經送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原田正史教授鑑定,係廣泛分佈於中南半島及南太平洋各群島的緬甸小鼠,使得本省野鼠種類又增加一種。據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及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於89年的調查,發現其密度有逐漸升高之趨勢,為防範其繁殖蔓延,防檢局立即補助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花蓮縣政府、吉安鄉公所及農會,經費共計85萬元,推動加強防治工作,辦理面積450公頃。由於防除得宜,經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調查結果顯示,該鼠密度從89年5月間平均每公頃15.5隻降至同年11月間之0.3隻,已有效抑制其發生,且該鼠亦未蔓延至鄰近鄉鎮。

花蓮市漢他病毒疫情之因應

  本(90)年元月間花蓮市美崙工業區發生漢他病毒疫情,由於該病毒所造成之疫病係老鼠媒介之人畜共通傳染病,防檢局因此亦加強野鼠防除工作,並採取下列因應措施包括(1)立即增撥毒餌1,500公斤至花蓮縣,加強重點地區及其鄰近鄉鎮之耕地及農業公共地野鼠全面防除;(2)持續進行田間野鼠密度及分佈監測調查,並援例將所捕獲之老鼠,交由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作病原檢驗;(3)督促各縣市政府利用防檢局89年底增購撥交各縣市政府之1萬8千公斤毒餌,加強推動農地滅鼠工作;(4)積極推動籌備本年度全國滅鼠週事宜。

90年度全國滅鼠週

  為籌備推動全國同步滅鼠工作,防檢局於本年2月5日主動邀集衛生、環保、國防、交通等機關及各縣市政府共同研商,擬訂本年度全國滅鼠週日期於3月30日至4月5日,將由上述機關及各縣市政府等單位同時實施。本年度防檢局編列滅鼠經費1千零50萬元,各縣市編列滅鼠經費約4千6百萬元,總經費計5千6百50萬元,將於全國75萬公頃農業公共地及一般耕地執行野鼠防除工作。防檢局為配合加強宣導,將製作電視插撥卡於電視上撥放,編印宣導單張摺頁分送農民,另將統一購置宣導紅布條,分送各農業鄉鎮市,於地方重要路口或清潔車上懸掛。

  為加強田間野鼠之發生監測,農委會所屬各區農業改良場亦將於桃園縣、苗栗縣、彰化縣、台南縣、屏東縣及花蓮縣等六縣設置測定點,執行野鼠發生及防除效果之測定工作,藉以瞭解國內野鼠之分布動態及防除情形,作為爾後研擬改進防除技術之依據。

野鼠之防除

  鼠類的壽命約為1至3年,幼鼠出生2個月後即具生殖能力,雌鼠懷孕期約為4週,每胎可產4至8隻,全年均可懷孕生殖。據估計一對老鼠經一年繁殖後,即可繁衍後代達2千隻之多,繁殖力相當驚人!野鼠一般喜沿土堤、溝堤、田埂、雜草及矮樹叢下等地築巢,其活動及攝食通常在傍晚開始進行。野鼠具有貯食的習性,而對於陌生的食物及環境,則非常小心謹慎。因此對於鼠類之觀察,通常係藉由觀察其糞粒、通道、足跡、鼠洞及對作物的危害狀,來判斷其種類及危害程度。

  野鼠的防除首重預防,且必須持續進行。目前政府核准使用的殺鼠劑為抗凝血性滅鼠餌劑,有0.005%的可滅鼠、撲滅鼠、伏滅鼠及達滅鼠等4種,皆屬第二代抗凝血性滅鼠餌劑,對鼠隻的毒性極高,鼠隻取食餌劑5至10天後其體內的凝血機能會逐漸被破壞,導致內出血而死亡。多年來全國農地滅鼠所用之毒餌為臘米毒餌之配方,在農地防除野鼠效果甚佳,對降低鼠隻的密度,減低野鼠對農作物的危害效果相當顯著。

結語

  全國滅鼠的工作已行之多年,其目的在於適時降低野鼠的棲群密度,以減少農田設施遭受破壞俾保護農業之生產安全。由於從生態學觀點來看,野鼠是生態食物鏈上重要的關鍵物種,且其繁殖力強,故不可能將其完全撲滅,惟鑑於鼠類對農作物之危害及具有傳播傳染病之危險性,長期性滅鼠工作仍有必要,因此特呼籲全國民眾配合政府的政策及措施,共同配合滅鼠工作。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