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綠肥作物推廣與未來發展方向

農糧處 洪偉屏

一、前言

  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雨季集中且多豪雨,因此土壤中有機質分解甚速,一般耕地土壤常出現有機質缺乏的問題。在農田休閒期種植綠肥作物,為我國傳統有效之肥田方法。台灣光復初期,物資缺乏,化學肥料未能充分供應,當時農作物所需之養分多仰賴農民自給之有機肥料及於農田休閒期種植綠肥作物提供。民國34年至50年代,綠肥作物栽培面積每年維持在12至21萬公頃間,民國57年更達300,746公頃之最高峰。近年來由於工商業之迅速蓬勃發展,農業產值與比重正逐漸下滑,加上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即,為遵循WTO在農業方面之規範,以及因應開放國外農產品自由進口之衝擊,整體農業結構將面臨大幅度轉變。鑑於農民種植綠肥作物,除提高農地合理利用與管理外,且可節省施用化學肥料成本;因此,本會配合農業之結構調整,並兼顧生態環境及農田地力之維護,自民國73年推動稻田轉作計畫以來,已將綠肥作物列入各地區耕作制度之重要輪作標的作物,俾利於農業永續經營。

二、台灣地區近年來綠肥推廣情形

  (一)針對農田第一、二期作方面:

  1. 稻田轉作期間:

      由於國人所得提高飲食多樣化,稻米消費數量逐漸降低,為防範稻米生產過剩,紓解糧食平準基金營運壓力,有必要適度調降稻作面積。本會乃自民國73年起推動「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6年計畫」,79年起賡續推動後續6年計畫,其後再展延至86年6月結束。

      該計畫獎勵稻田轉作其他農作物或休耕、種植綠肥作物,依據執行成果報告分析,稻田休耕、種植綠肥面積,由73年之8.8%,躍升為86年之37.6%,成長約4.3倍。由於本計畫期間對於稻田休耕或種植綠肥補助標準一致,稻田轉種植綠肥面積未單獨分列。

  2. 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期間:

      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放稻米進口,以及在公元2000年底前必須調降農業境內支持20﹪的目標,政府自民國86年7月起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除繼續獎勵稻田輪作地區性特產,並提高休耕田休耕及種植綠肥的補貼標準外,同時將保價收購雜糧田及農民與台糖公司契作田區,其自願辦理轉作、休耕者,比照稻田之轉作、休耕,提供相同補助標準。因此,種植綠肥面積由86年之2萬7千公頃,大幅提高至89年之9萬9千9百公頃,增加幅度為270%,其推行實績詳如圖1xls / pdf

  3. 規劃性休耕田區種植綠肥:

      本會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放稻米進口之壓力,自88年第二期作起遴選桃園、新竹、苗栗等3縣轄內低產、稻米品質較差地區,由政府提供綠肥種子,並補助綠肥代耕費,並宣導鼓勵農民參加集體休耕種植綠肥之規劃性休耕計畫,當年期參與規劃休耕種植植綠肥面積為3,576公頃,89年初步統計達8,260公頃,有效調降稻作面積。

  (二)休閒期綠肥作物推廣方面:

  鑑於農田長期大量施用化學肥料,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不足,土壤理化性呈現劣化之結果,本會及前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於民國79年起,在夏季及冬季休閒期推廣綠肥作物,並由種苗改良繁殖場統籌供應國內所需之綠肥種子。經各級農政單位與各種媒體宣導與推廣,農民休閒期種植綠肥之面積逐漸增加,主要之綠肥作物夏季以田菁為主,冬季以油菜、埃及三葉草及苕子為大宗。民國79年至89年之11年間,該計畫之推廣情形如圖2xls / pdf。最近3年推廣情形尤見成效,87年度推廣夏季綠肥26,530公頃,冬季綠肥100,220公頃;88年度推廣夏季綠肥36,960公頃,冬季綠肥115,640公頃;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推廣綠肥作物經費因部分保留移供921震災用途,辦理88年冬季綠肥43,653公頃,89年度夏季綠肥12,383公頃,冬季綠肥34,205公頃,推廣面積比前兩年降低。

三、國內推動綠肥作物遭遇問題

  (一)國內綠肥種子仰賴國外供應:

  基於綠肥種子之採種量、機械收穫技術、乾燥儲存調製成本及收購價格等因素考量,為降低生產成本及擴大採種面積,並掌握種子來源與數量,現階段均由本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委託業者辦理國內品種至國外採種(田菁及油菜),或直接進口國外品種(埃及三葉草及苕子)等兩種方式並行,以利用國外廉價人力、氣候環境及適宜機械採收之有利條件穩定供應各項綠肥種子,執行至今皆能充分配合國內綠肥栽培需求。惟如何發展國內綠肥採種,以利用休耕田為當前重要之課題。

  (二)休閒期綠肥執行遭遇之困難:

  近年來休閒期綠肥種子費用由本會編列預算全額補助,農民種植意願提高,每年登記需求數量,大幅超出預算,必須提出因應處理方式。按現行之耕作制度,介於第一期作與第二期作之夏季休閒期短,除少數特殊作物之耕作方式,絕大部分似無利用此段期間密集種植綠肥之必要,所以自90年度起夏季休閒期綠肥種子之補助停止辦理,農民若需要於夏季休閒期進行地力改善,由其自行價購,或由縣市政府(農會)或鄉鎮農會籌措經費補助。休閒期綠肥推廣重點朝向冬季裡作,以防範冬季蔬菜產銷失衡問題。

  (三)休閒期綠肥流用正期作綠肥使用問題:

  「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推薦之正期作綠肥與「綠肥作物推廣計畫」補助休閒期綠肥種類部分相同,易發生將休閒期補助之綠肥種子移供正期作使用,造成農民認為不公平之誤解。對於正期作辦理休耕種植綠肥之田區與裡作休閒綠肥者應有明確規範區隔,宜推廣種植不同之適栽綠肥作物,以落實計畫目的,並減少基層勘查困擾。

  (四)綠肥作物病蟲害防治問題:

  由於綠肥並非現金作物,農民為減少支出,播種後缺乏田間管理,在大面積粗放栽培下,陸續衍生不少後遺症。例如:綠肥作物雖適應性強,但病蟲害問題卻接踵而來,尤其種植的綠肥與鄰作物或後作物之病蟲害相通時,極易發生病蟲棲息與傳播,必須預先防範。

四、未來發展方向

  (一)優先規劃國內辦理綠肥作物選育與採種

  本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已培育台南四號大豆類綠肥,除將於國內建立繁殖制度,增加休耕田之利用。但為求綠肥種類多樣化,本會各試驗改良場所應積極蒐集綠肥作物種原,進行評估與選育工作,積極開發適合種植之正期作綠肥作物。

  (二)提升綠肥作物用途

  綠肥作物具有維護農田地力功能,但如何進一步選擇擁有景觀美化與休閒價值的多用途綠肥作物,配合發展地方特色之休閒農業,建立綠肥作物與休閒、綠美化景觀多功能用途。

  (三)研究縮短國內進口綠肥之流程:

  對於國外進口綠肥種子,於進口後載運本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儲存,並進行種子檢驗與發芽試驗,未來可研究綠肥種子採購進口,直接配送各縣市政府逕行發放,以縮短作業流程。

  (四)全面推廣綠肥機械化耕作技術:

  為符合並依循WTO之規範與限制,國內生產經營結構正面臨調整與轉型,因應加入WTO之衝擊所釋出之大量農田,在尚未有較水稻、玉米、高粱等更具競爭力之土地利用型作物取代前,綠肥作物極可能是過渡階段之選項。未來應發展適合國內綠肥機械耕作之技術體系,俾提高農民種植綠肥意願,以及簡化綠肥栽培管理。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