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日本農村建設成功的經驗

輔導處農業推廣科 林梓聯

  10年前,日本超過1千個地方自治單位,制定與造町(村、里)相關的法令,期望嚴格的條件保護地方自然環境。而民間主導的造町活動,也逐一發展出各地方的特色產業或觀光資源。從造町(村、里)出發,到重建家園新生命,日本的經驗,或許能帶給台灣一些啟示。以下將以本會輔導設立之聯合農產品網路商城為例,透過分析網路商城之發展過程、網站之設計理念、經營模式、配送、付款、後台作業配合與客戶服務機制之設計等,以具體說明農業資訊科技之運用與建設,最終並檢討其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做法。

一、認識環境與創造聚落特色的五大資源

  1. 人:地方意見領袖,有組織有活力喚起造村運動共識,帶領農村建設者,以及著名的歷史人物、擁有特殊技藝的人、有特色的帶動地方住民活動。如環境保護、國際交流、節慶祭典等活動。

  2. 地:指自然資源,如特殊的溫泉、青山、綠水、雪、土壤、植物、梯田、鹽田、沙洲、濕地、草原、鳥、魚、昆蟲、野生動物等生態環境。

  3. 產:指生產資源,農林漁牧產業、手工藝、飲食、加工品、藝術品..,以及拓展產業機能之觀光、休閒、教育、體驗農業、市民農園及農業公園等。

  4. 景:指自然或人文景觀。如森林、雲海、湖泊、山川、河流、海岸、夕陽、星星、古蹟、地形、峽谷、瀑布、庭園、文化財、建築等。

  5. 文:各種文化設施與活動,如寺廟、古街、礦坑、傳統工藝、石板屋、童玩,有特色的美術館、博物館、工藝館、研究機構、傳統文化與習俗活動等。

 經過了30多年的淬煉,日本人慢慢發展出一套邏輯思考,認為地方的活化,必須從盤點自己的資源做起。只要針對一、兩項資源特色好好運用、發展,就可以讓地方免於持續蕭條。

二、家鄉1億日元開創活性化計畫

  日本農村活性化相關的基礎建設已推動一段很長的時間,以往均依中央的決策,並經嚴密的審查後執行。因此許多鄉鎮地區為了獲得中央核准,而委託專業人員規劃設計,立意與構想雖佳,惟類此假手於他人的計畫有農村居民參與不足的缺憾。乃於1990年開始頒行「家鄉1億元之創生計畫」,內容是由農村當地居民對自己農村之發展怎做建設自己的家鄉,由他們自己商量,自己提出,由於「鄉鎮建設發展的主題是鄉鎮或村里」、「鄉鎮應自行思考,自行實施」為主旨,鼓勵自治團體發揮自主性、創造性,針對地方需要作最好之地方建設用途。但是要求每個鄉鎮或村里在建設上應保有其傳統特色,包括其歷史性產物及人文等,讓原本從各鄉鎮聚集到都會生活的人,能夠重溫舊時的農村景觀回到自然田野之間,結果根據調查地方因為受到尊重,所以更加自重,將補助款用到真正能促進地方繁榮之事項上作集中使用,絕大部分是用在軟體建設與策略性產業之上。因此給予當地居民對他們自己居住地區活性化想法的思考是有其價值和意義。

三、日本成功的個案

  (一)傾力捍衛文化遺產,化鄉愁為雨露的妻籠宿

  長野縣南木曾町的妻籠驛站,古時曾經是官道上的驛站之一,車水馬龍,繁華一時。但自從鐵路交通發達之後,妻籠就一蹶不振,人口大量外移。缺乏地方傳統產業的妻籠驛站,就像被人遺忘的古董,抖落不去一層一層的灰垢。

  當地妻籠的命運,並沒有如此一路黯淡下去。近兩年,每年都有超過60萬的觀光客湧入妻籠,帶來為數可觀的觀光收入,到底是什麼緣故?

  原因其實很簡單,過去30年,妻籠居民致力於維護舊有驛站景觀,成功地把妻籠變成充滿歷史風情的觀光據點。活動的起點是,妻籠國小父母會(PTA)在1967年開始的民俗資料蒐集活動。這個活動團體日後還擴大發展在「驛站資料保存會」。不過,當初發起並不順利,許多人懷疑用這種不合流行的方式,是否真的能夠為衰頹中的妻籠帶來生機,但後來證明是成功的。更使得「妻籠模式」的造町(村、里)方法,成為日本全國各地爭相仿效的對象,每年的觀光客人數也不斷直線上升。

  觀光客的大量湧入,不但沒有破壞妻籠站景觀,反而更刺激居民對保存文化遺產的行動。現在,當地居民仍然尊重以前訂立的「妻籠驛站居民憲章」,不興建可以接納大批旅行團住宿用餐的設施,以保存原有的街道風貌。

  10年前,妻籠驛站保存財團法人正式成立,主要目的在於以資金支援居民,堅守居民憲章三原則:「不轉賣,不出租,不破壞」。想想妻籠人口只有1千多人,不得不佩服其居民在保存文化上,所展現的團結力量。

  (二)星星也可以賣錢

  活化一個地方,只要善用自己的資源就可以達成。日本廣島有一個小村落「美星町」,是偏遠山村,入夜之後,街燈稀疏,長夜暗闇,只剩滿天星斗。當地人聚在一起感歎,「除了滿天星星,這裡什麼也沒有。」結果,這句話啟發了居民,「為什麼不可以將星星變成特殊景觀,讓外人來參觀。」

  現在美星町,成為日本天文研究的重鎮之一,也是日本第一個制定「光害防止條例」,規範全町照明方式,以保護這片夜空下永遠閃爍的星星。

  30年前的日本,跟今天的台灣情況很類似。農業沒落、人口外流,環境生活品質惡化,跟著消失的是傳統及地方特色。自那時起,日本就有一股振興地方活力的運動。

  經過了30多年的淬煉,日本人慢慢發展出一套邏輯思考,認為地方的活化,必須從盤點自己的資源做起。只要針對一、兩項資源特色好好運用、發展,就可以讓地方免於持續蕭條。

  (三)湯布院以「地」取勝-小鎮之春

  善用「地」的自然資源,同樣可創造地方活力,日本九州的湯布院、人口只有1萬2千人,一年觀光客3百多萬人次,比台灣1年觀光客還多,原因就是有效運用當地的「溫泉」。

  湯布院地區自1960年代起,由熱心地方發展的居民,開始推動具特色的觀光事業,以溫泉為主要訴求,並刻意保護當地的群山景觀、清澈流水、開發美食、民藝等,營造出1個高品質的遊憩休閒區。終於,在1987年遊客數衝過3百萬人次,據聞要在當地住上一晚,必須1年前預約。

  (四)福島縣金山町(村、里)活性化事業

  金山町是福島縣位於只見川之上游,距東京鐵公路均約270公里(直線距離只有100公里),雖然町內風光明媚,但也是個大雪紛飛的山村,人口繼續減少的鄉鎮。

  在1968年開始開創夏季學生體驗營,地區配合民宿業為起端。1973年設立自然休養村,配合推動造村運動,雖然計畫書研擬很踏實,但是獨缺農民的參與和意願,因此缺乏居民帶著便當拼命努力工作活動的產業場所。一時之間也無法減少人口外流,所以在1975年代為辦理學生體驗營,由於年輕人離村,留村者均過於高齡,致人力不足,幾乎沒有辦法辦理的情況。金山町之活性化產業發展計畫有:

  1. 生活改善班之農產加工,兼辦加工品之郵購業務;同時該生活改善班也參加町內之各種慶典活動、町村形象活動,還有地區食的文化系列活動。並以金山之山菜加工品和所創之郵購業務而榮獲農水省首獎,正在朝日本最好之山菜加工招牌發展。

  2. 開闢滑雪場:做為寒冷的冬天吸引遊客的活動場所。

  3. 開放只見河釣香魚,開發四處溫泉,三處瀑布群,露營場與森林遊樂區各1處。

  4. 辦理燒木炭、納豆加工、製作麵條、劈柴、種香菇、採山菜等農村生活體驗活動。

  5. 與羽生市締結姐妹市辦理學生交流,每年舉辦老年人槌球比賽,釣魚比賽,沼澤湖之船釣及各種水上活動;溫泉祭、文化祭、雪祭、町祭等各種慶典活動,以招徠遊客。

  該町於1990年將以上各項計畫,去蕪存菁,融合為一「妖精之故鄉」的造町運動計畫,增加居民的意願,導入較為生活化、生動活潑,適合老、中、青各年齡之農、林、漁、特、教育、體驗與生活活動,農家生活設計,老年人安養中心,輔導高齡者將農業的棒子交給青年經營,以及準備讓年輕人願意住下來的生產與生活環境。初步的結果吸引了都市回流的農村青年,廢棄的水田、山林開始恢復耕作,民宿也因之周年有遊客利用,而在蓬勃發展中。

四、日本成功經驗的啟示

  日本自40年前開始,為了振興農村地區活力,在中央農部成立構造改善局,並陸續推動4次全國性的農村綜合性建設計畫,期望有效縮短城鄉差距,振興農村經濟。但是前3次的30年,由政府主導的政策,成效深受限制。最近10年由地方自治單位與居民,自動自發的主導,由於激起居民的參與,帶領推動發展的熱力,而發展出「農村活性化的建設模式」。其經驗有助於調整目前台灣的腳步。

  (一)從認識環境與學習盤點家鄉的資源做起:

  一般居民如果不用心去留意家鄉景物一草一木,不認真去注意圍繞在自己聚落周邊的人、地、產、景、文等廣大資源也不自知。為了農村聚落建設,必須引導當地居民瞭解和盤點家鄉聚落的資源,整理出幾項資源特色,把它家鄉的寶挖出來,加以規劃設計,營造地區性或全國性之最出色的聚落和最獨特的產業。

  (二)提出明確、清楚、易懂的訴求和目標,供居民共同努力

  農村聚落建設規劃計畫,要提出很明確、清楚易懂的主要訴求和共同的目標。以行銷自己與贏取認同和支持。如山口村以「驚奇的、飄然的、熱情的、跳動的故鄉山口村」,成為都市居民嚮往的農村。在台灣農村建設,甚少居民自己共訂其目標,作為其共同追求的境界。這是今後審核農村建設的必要條件。

  (三)制訂居民規約、宣言或公約,供居民共同遵守

  日本妻籠宿訂有「妻籠驛站居民憲章」,約定不興建可以接納大批旅行團住宿用餐的設施,以保存原有的街道風貌,結果大量觀光客湧入,不但沒有破壞景觀,更刺激居民更加愛護文化遺產。

  美星町制訂「光害防止條例」規範全町照明方式,保護了全町夜空下,永遠閃爍的星星。經由當地居民訂定公共遵守的公約,是台灣今後農村建設所要取法和借鏡的地方。

  (四)農部成立構造改善局專責單位,全力推動農村建設

  日本於1972年在其農林水產省成立構造改善局之專責單位,從事農業經營、構造改善、地區振興、資源管理、規劃設計農村、水利建設和農地重劃等工作,並制訂集落地域整備法,積極推動農村建設,其經費預算更冠於其他局室。以專注於農村規劃、建設與加強產業發展。值得台灣今後亟待仿照學習的。

  (五)村町聚落居民自主自動自發,人力組織動員的倫理建設

  聚落的振興不能等待政府代為決定,居民自主性的參與共識,是需要經過事前的準備和醞釀,學習認識聚落,尋找大家所關心的共同事務、公共設施、產業與文化建設的議題,提出居民的實施方案,參與施工建設,在建設過程培育與發掘人才,經營聚落產業與維護其公共設施,岩手縣澤內村更提出「人類因為不斷學習而提高人生的價值」來激勵村民。

  (六)拓展農業機能,營造有魅力的產業建設

  農業本身除供應軍糈民食的基本功能外,亦具景觀、生態、教育、醫療、健康、觀光、休閒和體驗等的機能。因此,配合地區聚落的基礎建設特色,結合地方民俗之藝術性的、祈求儀式的、紀念性的或種族歡慶活動的祭典,以及農產品本身產期之節季活動,培植農產業更具活力與魅力,創造商機,以維繫產業之興盛發展。

  (七)以共同利益出發,創造聚落特色的基礎建設

  聚落的公共設施,最基本的巷道、街道、農路、灌排水、簡易自來水、停車場、涼亭、活動中心、廣場、農產品集貨場、環境綠美化、農村建築、聚落外圍的環境等,均可配合塑造出聚落的形象特色,以其特色行銷打開知名度,來吸引都市居民,回味農村生活情境,重溫農耕時代的舊夢。

  (八)為民俗文物注入新生命力的文化建設

  民俗文物,可引發人懷古幽思,中老年人藉此回憶童年時期的生活情趣。而青少年的參與及其體認先民生活方式,進而賦予現代的新觀念,做到傳統與創新。西方國家的嘉年華會、日本的祭儀、台灣的拜拜與原住民的豐年祭等,都牽動對鄉土民俗的感動與功能,以及民俗、藝術與文化本身的價值和意義。這些民俗文物,有的從歷史特色出發,有的從特有的農產著手,為民俗文物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力。

  (九)軟硬體並重,長期經營維繫家鄉不凋零

  農村活性化建設計畫,包含倫理、基礎、產業和文化四大項融合為一體的建設,由小而大,軟硬體並重,農村聚落間的關心互助、經驗交流、資訊共享、聚落協調和制約規範,維護過著有尊嚴和有內涵的生活。創造聚落地區特色及品牌產業,不斷努力永續經營,則商機信譽不墜,故鄉可免於凋零。

  (十)政府在制度上的支援活動,不替居民做規劃建設決定

  由政府制訂農村建設方案、執行策略、支援補助作業要點,整合與分配資源,專業規劃團隊提供地方聚落規劃之諮商服務、人才與志工培育、地方文史工作室與非營利組織活動之輔導,提供專案貸款和產業經營之輔導,政府站在輔導支援和協助的角色,讓居民認定是自己的建設事業,才能激起自行推動地方建設的熱力。

  (十一)吸納日本經驗注入本土營造精髓,構築有效策略

  從認識環境、盤點家鄉資源、明確的訴求與目標、制定居民規約、中央政府成立專責單位、充實人力與經費,在建設過程由政府轉為居民主導,由居民自主自動,由小而大,軟硬體並重,民俗文物給予新的生命力,以及創造有魅力的產業等,將中日雙方的特點融合為一,更明確嚴謹的清楚政府與居民的權責,則農村建設願景可期,理想和目標才能實現。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