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北植物園水生植物池外來種生物危害之問題與維護研究

林業試驗所生物系 高瑞卿‧洪聖峰

壹、前言

  台北植物園隸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管轄,佔地8.6公頃,水域面積遼闊,約佔全園區面積之1/7,其中尤以荷花池最為著名,不但是民眾攝影、寫生、賞鳥、觀賞水生動、植物的重要景點,也是台北植物園的精神象徵。

  台北植物園水域,經筆者去年(89年)調查結果共發現軟體動物3種,甲殼動物1種,魚類10種;兩棲類7種,爬蟲動物4種;且有翠鳥、夜鷺、小白鷺、紅冠水雞、雁鴨等水鳥駐足其中,是台北都會區中少數的溼地,為水生動、植物提供相當重要的生育地環境,但外來物種所佔的比例頗高,顯見原水域生態已失去平衡,本文謹就台北植物園水域外來種的生物簡介、危害情形、造成原因、預防管理方法略為介紹,希望政府各單位及民間人士能更重視這個問題。

貳、外來種的衝擊

  外來種(Exotic species)是指一種生物出現在其自然狀況下可分佈的範圍以外的地區。當外來種生物在進入一個新的生態體系後,對於新環境的影響有相當大的不可確定性。尤其因為台灣為一島嶼,島嶼生態系是經過相當長時間獨立而較封閉的演化而來,因此對於外來生物的入侵顯得相當敏感,若沒有經過謹慎評估就貿然引進其他地區的動、植物,常會造成本土生態相當大的危害。

  外來種生物對原生生物的負面影響;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點:

一、資源的競爭:包括生育地與食物的競爭,例如銀合歡、馬纓丹等外來植物的引進,侵略了台灣原生植物的生育地,使台灣東部及南部某些地區原生植物種類數量銳減、植物相漸趨貧乏;降低了生物多樣性。

二、掠食:例如牛蛙、吳郭魚、泰國鱧魚、美洲鱸等掠食性動物的引進,使得許多原生動物變成了外來種動物的食物,數量急遽的減少,甚而消失;

三、福壽螺的引進,危害水生作物,更造成經濟上嚴重的損失。

四、疾病傳染:如幾年前台灣引進琉球松時也伴隨著引進松材線蟲結果造成大量松樹的死亡。

五、基因混雜:例如由寵物業所引進的大陸畫眉,因有部分逃逸至野外,而與台灣畫眉有雜交的現象,造成遺傳資源的流失,減少了基因的多樣性。

參、外來種生物造成的原因

  外來種生物的引進管道,可分為非蓄意引進與蓄意引進,非蓄意引進常是伴隨著車輛、船隻等交通工具入境的蟑螂、老鼠等小動物或是依附著貨品及合法引進生物上的病菌、寄生蟲等;這種引進的管道一般較不易預防與控制。而蓄意引進通常是由農、林業、水產養殖或寵物業者所引進的生物,而台北植物園所見的外來生物通常是經以下兩種管道而來:

一、棄養與飼養溢出:許多人喜歡飼養寵物,一旦興趣減退時就有意、無意的放走寵物,或因疏於管理而令其逃逸,台北植物園荷花池中許多種水族觀賞魚類即是由此管道產生。

二、放生:放生是台灣民間普遍存在的一種活動,藉以消災、祈福,原有尊重生命的內涵,但近年來由於放生原意的誤解,反而造成許多野生動物的死亡,台灣生態遭遇浩劫;乃因於商人因為要供應宗教團體放生之需要,常不擇手段地濫捕野生動物,捕捉時常造成野生動物之大量死亡;而遭放生的動物,離開原有生活環境,常卻因適應不良而死亡。另外放生的外來種生物常會帶來病菌、或捕食原生動、植物或佔據原生種的生育地,造成原生態系之動盪不安。台北植物園中的紅耳泥龜及牛蛙即是民眾放生而來。

肆、台北植物園水域外來種動、植物簡介

一、動物

  (一)福壽螺(Ampullarium insularum)

  俗稱蘋果螺、金寶螺、農民謔稱夭壽螺,原產阿根廷,當地華僑見福壽螺體型大、繁殖力強,於1979年引入台灣作為食用螺類,並於1980年開始大量推廣養殖,但因肉質不佳,養殖業者求售無門,因此紛紛棄養,造成稻米、筊白筍等作物的重大危害,目前為止,福壽螺的蹤跡已廣布整個東亞和東南亞。

  (二)美國螯蝦 (Procambarus clarkii)

  由水族業者引入,原準備做為觀賞用,因繁殖力驚人,價格陡降,且肉質不佳,無人食用,業者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放流、棄養入溝渠自生自滅。但螯蝦適應環境能力很強,近來各處農村稻田經常發現螯蝦蹤跡;而螯蝦的利爪會剪斷農民插植的秧苗,造成農民嚴重的損失。牠們多會築巢於植物根部附近,台北植物園各處水域螯蝦氾濫是水生植物成長不佳的主要因數之一。

  (三)牛蛙(Rana catesbeiana)

  因叫聲似牛而名之,原產美國東部及南部,為食用養殖溢出或放生至野外,體大型會捕食他種蛙類,蝌蚪會捕食同類或他種蝌蚪,而台北植物園有數種原生蛙類,其中包括稀有的貢德氏蛙與金線蛙,倘若牛蛙族群增大恐怕會危害原生種蛙類的生存。

  (四)吳郭魚(Tilapia sp.)

  包括莫三鼻吳郭魚(1946)、吉利慈鯛(1963)、尼羅口孵魚(1966),等慈鯛科魚類的通稱,目前已有雜交種產生。吳郭魚性兇猛、會捕食其他種魚的幼魚,在生殖季節有其獨特的築巢領域行為,對環境適應力強、耐污染,因此成為台北植物園水域中最強勢的魚種,由於其與原有的淡水魚類競爭食物及生存的空間的影響,造成原生魚種的消失,並且會危害水草,造成水生植物生長不良。

  (五)琵琶鼠(Hypostomus sp.)

  棘甲鯰科,俗稱垃圾魚,原分布南美洲,由水族飼養所遺棄。主要生活於水流緩慢之水域底層、環境適應力強、可生活在優氧化水域。雜食性、嗜食附著性藻類、有機碎屑、會吸食行動緩慢或受傷之魚的傷口使之死亡。且其身上之鱗片已角質化,特別堅硬,任何魚類都不敢吃牠,因而大量繁殖魚水池中。

  (六)鯉魚(Cyprinus haemoto)

  鯉科,為中國最早的養殖魚類,為四大家魚(草、鰱、?、鯖)之一。1950年由中國大陸引進台灣、有鬚兩對,底棲性、耐寒、耐污染。雜食性、主要攝食底棲動物(如螺、蜆)、水生昆蟲、水生植物。

  (七)大肚魚(Gambusia affinis)

  原分布美國中部,為蚊子幼蟲孑孓的天敵1913年(一說1911年)為控制瘧蚊由夏威夷引進。喜生活於靜水池塘或緩流之表層以小型昆蟲為食、耐污染。

  (八)鯽魚(Crassius auratus auratus)

  中國大陸引進、初級性淡水魚、廣溫性、亞底棲性、環境適應力強、耐污染、可生活在優氧化水域。雜食性、主要攝食浮游生物、水生植物、亦可食有機碎屑及底棲動物等。繁殖力強、成長緩慢。

  (九)其他魚種

  例如高身鯽(Crassius cuvieri)、錦鯉(Carprio caprio)、紅魔鬼(Cichlasoma

citrinellum)、雀鱔(Lepisoteus sp.)等水族館引進魚類。

  (十)紅耳泥龜(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俗名巴西龜,原分布於美國中部至墨西哥灣,頭後兩側各有一塊明顯的紅斑,因而常稱之為紅耳泥龜,會大量捕食小型魚、貝及蛙類的卵及蝌蚪,如此將使部份水域的無脊椎物種或蛙類消失,進而使整個食物網瓦解;在台灣許多地區已能產卵繁衍後代,屬歸化種的淡水龜。

  目前美國的許多州政府已立法禁止紅耳泥龜輸入。因為爬蟲類動物身上常帶有會使人類致病的病原菌,容易使抵抗力較弱的幼童受到感染,而幼童又常是這些寵物的主要買主,因此美國許多州政府的衛生或環保部門嚴格禁止此類水生生物進口。

二、植物

  (一)大萍(Pistia stratiotes)

  天南星科,又稱水芙蓉,原產南美洲,為園藝業者所引進,繁殖力強,常長滿水面、淤塞河道。

  (二)粉綠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

  小二先草科,原產中國大陸及歐洲,為水族業者所引進,繁殖力強。

  (三)布袋蓮(Eichhornia crassipes)

  雨久花科,由巴西引進作為觀賞之用,繁殖迅速、適應力強。大部分的水生植物在水分不足的時候,大多是採用快速形成種子或孢子的方式來渡過惡劣環境,已達成種族的延續。但是布袋蓮則是在缺少水分的時候,原本莖部膨大的通氣組織會萎縮,莖向上抽長。這時原本懸浮於水中的根也會向下固著於泥土中,由浮水植物轉變為挺水植物,常大量生長阻塞河道。

  (四)人厭槐葉萍(Salvinia sp.)

  槐葉萍科,又稱速生槐葉萍,葉型較原生槐葉萍大,生長迅速及競爭力也較本土種的槐葉萍強,在野外對原生槐葉萍造成不小的影響,因此稱它「人厭槐葉萍」。

伍、維護與管理方法

  就台北植物園水生植物池來說,外來種生物的危害是一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著手去維護水生植物池的生態,而在眾多的方法中,又以下列4項方法佔了極重要的位置。

一、教育宣導

  近幾年來保護動、植物的種子,在人們的心目中逐漸的生根萌芽,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但有許多人誤解了愛護動、植物的真正意義。生活富裕、經濟繁榮地區的人民喜歡飼養寵物,商人們紛紛至世界各地蒐集野生物種,在蒐集及運送的過程中造成了許多生物的死亡;而當少數的倖存者到了寵物飼養者的手中時,卻又因為對其習性的一無所知,常常造成寵物的死亡,或是因棄養、逃逸成為外來種,危害本土生態。不當放生的結果已如前述,放生的美意原值得尊敬,如果我們能將放生的錢與活動用來宣導不捕食野生動物的觀念,或用來購置野生動植物保護區、資助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活動。如此才是真正的愛護動、植物;因此對於外來種的問題,我們應當進行教育宣導,讓民眾有愛護環境的正確觀念。

二、立法管制外來種

  台灣過去曾經引進稻米、蔬菜、吳郭魚、鯉魚等各類農作物供作食用,而這些外來物種也確實改善了台灣人民的生活,但近年來松材線蟲、福壽螺事件對台灣本土生態造成嚴重的危害並且造成經濟上重大的損失。因此我們應更能體會到引進種對人類生活的不確定性而更謹慎的管制外來生物進口,政府應成立專業單位來評估允許外來物種進口的種類、數量;而機場、海關等國家門戶應有專業人員嚴格把關,謹慎地控制外來生物的來源。

三、加強對外來種生物之偵測與研究

  外來物種在成為強烈的入侵生物初期,常有一段適應環境的潛伏期,此時影響範圍較小,防治與維護較易,政府部門應成立一個專責對外來物種的監測單位隨時監控各種外來種的影響性,並加強對外來物種的研究,在外來生物嚴重危害本土生態之前明快的防止其族群的擴大,如此才可以免去長久控制入侵種的龐大經費以及犧牲掉自然環境的無限代價。

四、撲滅或移除

  撲滅或移除是處理外來種問題的最後一個手段,常耗費龐大的人力與經費卻成效不彰,一般除了網撈、捕殺外來水生動植物外,民眾多使用各種農藥、除草劑等方法來樸殺外來生物,但這個方法對環境的傷害較大,目前農委會台南農改場有鼓勵民間利用菸葉殘渣防治福壽螺,取代化學合成肥料,如此對環境的危害較小,另外可以考慮使用生物防治技術來消除入侵種,但在使用這種方法前需先謹慎評估,在非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要引進外來物種作生物防治,有需要引進外來種作生物防治時需經嚴謹的實驗確定無危害本土生態之虞時方能引進之,以免造成更嚴重的環境傷害。

  總之,台灣平地水域環境或被填平或遭受嚴重的污染,而少數輕度污染的地區卻遭受到引進生物的危害,原始生態遭迫害殆盡,台北植物園僅是這個問題的一個縮影,希望大家都能重視這個問題,因為唯有全民齊心協力,民眾不任意飼養寵物、不隨意放生;立法院訂定更專業的法令規範外來物種的引進;海關、機場嚴謹把關;研究單位加強對外來生物的監測與研究,唯有如此,我們才有更美好的自然環境,我們的後代子孫才能享有珍貴的野生動、植物資產。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38,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