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加入WTO對中國大陸蔬菜貿易的影響

徐柏園

  加入WTO尤其是對農業的影響,舉世關注。據分析,在農業中,中國大陸在國際蔬菜貿易上,還具有優勢。但是,究竟如何,筆者做一粗淺分析:

  1999年11月15日達成的《中美簽署WTO雙邊協議》有關規定。根據美國政府網www.whitehouse.gov公布的《協議》內容公布。

  (一)市場準入

  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許多WTO成員國一樣,中國政府承諾對一般農產品進口採取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撤銷與WTO規則不相符的非關稅措施﹔對敏感商品(如﹕大宗商品)採取關稅配額制(即對配額內的農產品進口實行低稅率,對配額外的實行高稅率和國家專營制(即國有貿易實體和非國有貿易實體均有權得到規定配額)。同時,降低進口關稅,增加配額額度,提高配額管理透明度,實現部分農產品非關稅措施關稅化,授予外國企業貿易權和分銷權。具體做法是:

  1. 削減稅率。到2004年1月1日農產品簡單平均關稅稅率將從目前的22%降至17.5%。對美國優惠農產品稅率從目前的31%降至14%。

  2. 關稅配額管理。中國特別承諾,將以經濟標準,而非政治標準來管理關稅配額。確保關稅配顆管理制度的透明性和連貫性,並將制定相應法律法規以保証配額的使用不受妨礙。中國要充分利用配額。如果國有貿易公司持有配額在當年10月未簽約使用,這部分配額將重新分發給非國有貿易實體使用。

  3. 撤銷與WTO相背的非關稅措施。中國承諾保持非關稅措施(如動植物檢疫措施、衛生標準、國內稅等)與WTO相關條款的一致性,確保措施的透明性和可預見性,使其建立在科學依據上,而非僅出自政治或保護主義的需要。

  (二)國內支持和出口補貼。

  在出口補貼方面,中國大陸在加入WTO後對所有農產品均不給予補貼,同時提高國內支持措施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

  (三)貿易權和分銷。

  除特定產品清單中的商品(包括小麥、玉米、大米和棉花)外,中國大陸承諾將分3年逐步授予所有貿易實體貿易權,實現所有的貿易實體均有把大多數商品進口到中國各地的權利。同時,3年內中國大陸將逐步批准外國企業參與進口商品的分銷業務,併允許提供與分銷相關的一系列服務,如維護、保管、倉儲、包裝、廣告、貨運、航運快遞、市場營銷、客戶支持等。

  (四)反傾銷標準和特定產品保護條款。

  《協議》允許美國在中國加入WTO 15年內對中國產品仍適用“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標準,在中國加入WTO 12年內可以針對中國大陸出口或可能引起市場混亂的特定產品實施保護措施。

一、中國大陸蔬菜貿易現狀和國際比較

  (一)中國大陸蔬菜貿易現狀

  就蔬菜而言,中國大陸是世界生產大國,大批規模化、集約化的蔬菜生產基地已經建立,蔬菜的品種、數量、總產量和人均消費量均居世界前列,生產成本也遠低於國際水平,國內的大流通已基本形成,國家宏觀政策與措施也逐步完善,具有較強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進入9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蔬菜貿易大增,特別是1993年以後,蔬菜貿易出口量加速增長。至1999年,中國大陸蔬菜貿易量已經達到286.8萬噸,貿易額達到了18.6億美元。其中,出口量為278.1萬噸,出口金額為18.6億美元。但是,近年發生了如下變化︰

  1. 保鮮蔬菜出口急劇增加,蔬菜出口價格趨於下降,從1996年到1999年,雖然保鮮蔬菜出口量佔大宗,但其出口額呈下降趨勢(但在全國蔬菜出口額的比重中,只有冷凍蔬菜的比重是上升的)。

  2. 出口蔬菜的平均價格從1996至1999年的3年間下降了26%。除蔬菜汁以外價格均下降,保鮮蔬菜達到了41.4%,脫水蔬菜下降了21.1%,調理加工蔬菜下降了18.1%,冷凍蔬菜下降了5.4%。結論是︰較高程度加工的蔬菜品種,出口價格下降慢;初級產品,下降快。

  3. 出口單價下降非常快,雖然出口量增加額補償出口減少額,但出口額仍從1996年的19.6億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18.6億美元。

  (二)國際比較

  中國大陸不僅蔬菜出口量增加,進口量也在增加。出口以保鮮和調理加工蔬菜為主,進口以冷凍蔬菜為主,特別是甜玉米、土豆、美國豌豆的進口居多。

  出口方面,以日、韓較集中,歐洲市場仍在開拓。對日本出口從1996年的81.3萬噸,增加到1999年的103.4萬噸,增加量為22.1萬噸;對韓國從1996年的的5.9萬噸,增加到1999年的13.1萬噸;對德國、荷蘭兩國分別從1996年的5.9萬噸、3.9萬噸,增加到1999年的8.9萬噸、8.5萬噸。

  進口方面,冷凍蔬菜為主的蔬菜進口增加。從1996年到1999年,蔬菜進口量從3.6萬噸增加到8.7萬噸,其中冷凍蔬菜進口增加2.2萬噸,1999年達到了3.4萬噸。進口來源以美國較多,從1996年2.3萬噸增加到了1999年的5.3萬噸,占進口量的61%,占進口額的65%。其中,冷凍玉米和冷凍馬鈴薯(大陸稱為土豆)居多。

二、中國大陸蔬菜國際貿易特質比較

  (一) 生產優勢比較

  中國大陸蔬菜生產具有比較優勢:國內平均價格都低於進口平均價格。主因蔬菜加工是一種勞動密集型加工過程,從而發揮了中國大陸勞動集約型生產的比較成本優勢。

  (二) 蔬菜運輸優勢

  主要是對日蔬菜出口運輸比較,表現在時間短,運輸成本低。以保鮮洋蔥為例:集裝箱從美國西海岸通過海洋運輸,到達日本橫濱需21天,而從山東安丘到日本僅需7天。前者的運輸成本(一般的集裝箱)約為9美分/公斤,後者為8美分/公斤,充分體現中國大陸地理優勢。更重要的是節約了14天的運輸時間,得以維持蔬菜鮮度。

  (三)蔬菜產品的差異性。

  以麥當勞為例,薯條的消費成為青少年的時尚,這同連鎖和廣告有關,從而形成了消費習慣和適應口味;中國大陸也有薯條,但是口感和品質同美國薯條有差距,因而增加從美國進口。差異性主要表現在蔬菜加工和包裝及廣告兩個方面的不同。

三、加入WTO對中國大陸蔬菜貿易的壓力和挑戰

  加入WTO,可以從貿易制度上保障中國大陸蔬菜出口,比如歐洲以檢疫為由,禁止進口中國大陸的一些蔬菜,大陸就可以通過WTO條款進行交涉。但同時,也面臨兩方面壓力:

  (一)反傾銷壓力。面臨美國蔬菜出口的巨大壓力和更大挑戰,中國大陸不得不低價銷售,已經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1. 是中韓貿易戰:2000年6月1日,韓國宣布自6月1日起對進口大蒜徵收315%的高額關稅。2000年6月7日,中國大陸決定自2000年6月7日起對於激增的原產於韓國的手持(含車載)無線電話機、聚乙烯採取暫停進口的措施,並保留採取進一步措施的權利。2000年8月1日,韓國和中國大陸已經簽定協議,兩國7月中旬在北京進行為期約兩周的談判達成初步協議,終止由大蒜引起的貿易爭端。據正式協議,中國大陸恢復進口韓國的行動電話和聚乙烯;韓國則將在3年內,以30%和50%的關稅率每年各進口中國大蒜3.2萬噸、3.3728萬噸和3.5448萬噸。2000年8月3日協議生效。韓國將對超出配額的進口大蒜徵收更高關稅,也就是在配額外的大蒜出口韓國,中國大陸將無利可圖。

  2. 在日本方面,依日本農林水產省最新貿易統計:2000年1月到10月份日本生鮮蔬菜的進口量達74.6萬噸,比創下歷史最高記錄的1999年仍高5%。洋蔥進口達20.6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26%;西紅柿達到1.02萬噸,增加一倍;大蔥進口量增加到3.29萬噸,增加了60%;青椒進口量也增加了43%,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

      日本是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而其中進口蔬菜約占農產品貿易總額的11%,約占日本蔬菜消費的15%,日本進口蔬菜國家達70個以上,其中中國大陸蔬菜占日本進口蔬菜的40%,品種超過50個。

      中國大陸蔬菜進口日本,主要是便宜的價格打敗了日本本地蔬菜。目前,在東京批發市場上,一噸大白菜400美元,一噸大蔥700美元以上,而中國大陸同類農產品價格不到日本同類產品的1/3,因此迅速擁有了日本40%蔬菜市場。先前大多數從中國大陸進口的是日本在中國大陸合資廣生產的產品,日本扮演的角色是用他們的資金和技術換取中國便宜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但是,這一關係已經在日本較為敏感的農產品領域產生了變化。中國蔬菜改良冷藏技術,較高效率的分銷,以及在困難時期日本商家的成本考慮,使得中國大陸的馬鈴薯、茄子、洋蔥、大蒜大量占領了日本超市的貨架。

      根據上述情況,日本農林水產省認為中國大陸蔬菜進口,對日本國內農作物的批發和零售價格構成很大威脅。日本國內要求採取緊急措施限制進口。據外經貿部負責國外反傾銷的法律處認為,國內蔬菜價格遠低於在日本價格所以不構成傾銷行為,日本對中國蔬菜實施高關稅的目的顯然是為保護本國農民的利益。日本如果單方面採取行動,貿易戰恐不可避免。

  (二)本質的挑戰

  1. 來自農產品較高程度加工及現代流通業

      加入WTO,中國大陸農業遇到的本質挑戰來自外國農副產品的較高程度加工及現代流通業。以麥當勞﹑肯德基﹑雀巢咖啡為例,他們將種植業、加工業與流通業融為一體,將科技、文化、管理融為一體,整體性滲透,占領外國及中國大陸的市場,賺取了高額利潤,已開發國家加工產值大都是農業產值的3倍多,中國大陸還不到80%;已開發國家加工食品約占食物消費總量的80%,中國大陸還不到30%;已開發國家的農業製成品的銷售已普遍發展到自動銷售機、連鎖店、超市、網上購物、倉儲式商店,集娛樂購物於一體的超大型商城等多種方式,而且與時尚、文化、保健等現代消費理念及行為相結合。而中國大陸總體上則剛過溫飽階段,現代的流通消費方式剛剛在大中城市萌芽,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也沒有銜接。因此,6年前上海榮華雞撤出京城,敗北肯德基就是證明。

      更主要的是外國資本的農產品加工業與流通業利用WTO將與緊隨其後進入的金融業相結合,兼併重組外國相關企業,加速其產業體系在國外的擴張,並進一步開拓、培育其產業體系賴以生存的消費群體及消費行為。

  2. 消費者福利增加與生產者巨大的損失。

      加入WTO後,國內外非生產者福利的利基,是以生產者的巨大損失為代價的。福利淨額一般都僅為生產者剩餘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也就是說生產者剩餘的減少通常是福利總變動的幾十倍。以中國大陸水果為例,加入WTO消費者得到的福利是以生產者損失代價5.5倍(柑桔)、6.6倍(蘿蔔)﹑9.4倍(蘋果)。

      中國大陸如何面對加入WTO對農產品生產者進行補貼,如何輔以相應的土地政策刺激農業發展,如何把多餘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其他產業,很重要。由於農產品關稅減低,福利收益的消費者大都是城市非農業者,如何處理部門、群體利益的轉移,應給予高度重視。這都是深層次的、本質的挑戰,考驗中國大陸之農業能否永續發展。

      比如山東金鄉縣大蒜的農民購銷組織發展很快,也是四、五年。1994年前,有的還是地道的農民,現在已是擁有相當固定資產的產、供、銷公司的經理,並把金鄉大蒜銷售到了國內外市場。其中,大蒜出口一項就占全國總出口量的70%,到1998年己達12.3萬噸,“中國金鄉大蒜“馳名日本、東南亞、港澳農產品市場,並已與美、日、澳、俄、英等地區100多家客商建立了穩固的業務關系,出口合格率全國最商,達90%。

      金鄉出口大蒜的成績是主要的。但是,仔細分析一下這支購銷大軍,據了解,目前金鄉農民的購銷組織,大多數是代銷代購,很多是嫌取一點手續費。而實際銷到國外、國內的消費者手中前,最多的一塊利潤──中間利潤,可以說大部分的效益都流失在中間經營者手中,而很多農民組織本身,對現代營銷知識、國際貿易規則、國內外市場調研,特別是國際市場的價位等等方面,茫然無知。這種落後局面,必須奮起直追,如果金鄉農民大部分購銷組織能夠直接參與全過程的營銷,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將是目前盈利的幾倍、幾十倍。

      因此,蔬菜的購銷組織迫切需要以海爾張瑞敏式的人才為榜樣,培育、引進大批人才,而這些人才在蔬菜市場的國際競爭中,必須要具備下列意識:

    (1)既然要“與狼共舞”,你就必須先成為狼,否則就全被吃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資格。

    (2)在新經濟時代,如果生產沒有訂單的產品,就等於生產庫存,新經濟不僅僅是眼球經濟﹑點擊率。

    (3)國家的金融市場逐漸開放,名牌蔬菜產業化組織應該積極進入,這些組織的明天就是抓好資本和品牌的兩個運營(比如:肯德基和麥當勞的模式)。

    (4)市場經濟時代沒有個人崇拜,只有市場認可,今天市場認可你,你說崇拜也好,狂熱也罷都無所謂。

  3. 對整個農業戰線而言,要增強五個意識。即:

    (1)市場意識。除了培育開拓市場外,要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

    (2)開放意識。要把眼光放在開拓國際市場和參與國際競爭上, 要打破地區和行業的自我封閉,形成國內統一大市場。

    (3)創新意識。不但要重視經濟體制、運行機制和工作思路的創新,還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村經濟兩個根本性轉變,以創新促進發展。

    (4)可持續發展意識。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把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使用資源放在突出位置,真正把農業和農村經濟轉到可持續發展軌道上。

    (5)服務意識。要在加強政策引導和法律規範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轉移到為農戶和企業服務上來,特別在調整結構,促進增收的 形勢下,必須增強服務意識,搞好信息引導,技術推廣和產銷銜接等多方面服務上下功夫,在為農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上下功夫。

  (二)在農民合作組織體制上、機制上要有重大創新。

  中國大陸即將加入WTO,正是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組織,使農民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成為抗衡力量的有利時機。但是中國大陸目前是兩億多農民如何同國內和國際市場銜接,形勢嚴峻。在外部環境對商品化農業發展不利的情況下,農民只有組織起來,開展各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以便與市場中各種經濟力量相抗衡,以較低的成本,較快捷的方式整體進入市場。可以說,中國大陸即將加入WTO及農民面臨嚴峻挑戰的農村經濟形勢,正是提高中國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組織,使農民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成為抗衡力量的有利時機。

  國際合作杜運動迄今已有105年的歷史,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中 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合作社有其獨特的質的規定性,即;民主管理和剩餘主要按交易額(惠顧額)返還。在中國大陸發展合作社同樣要保持質的規定性。

  農村基層組織改革具體有如下建議:

  1. 實行“土地股份制”。這種股份制,其實質都是由每人擁有具體、一定面積的承包土地,變為每人擁有抽象的、一定量的土地份額,即實現十地承包權的股份化。如:山東恒台做法;第一、以土地承包權做股,凡是戶口在農村的農民每人獲得一股土地承包權,變“以人配地”為“以人配權”;第二、原有土地承包關係不變,當人口增減時以及實際承包土地面積增減(轉出、轉入)時,通過“股利”調節(增人及轉出土地者獲得“股利”,減人及轉入土地者交納“股利”。顯然,這種土地承包權股份制,為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開闢了比較順暢的通道。

    土地股份制的高級形式,則是士地承包權的貨幣化。這種形式有利於農民進一步擺脫土地的束縛,在具備其它條件時更便於轉營他業。因此,土地股份制在農村中的普遍採用,將是指日可待的。

  2. 讓農民變“股民”。就是在明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家庭承包權、放活土地使用權的基礎上,由有經濟實力的大戶、集體經濟組織或投資於農業的工商企業發起,農戶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按照自願原則組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股份合作制農業企業。企業統一經營農民的土地,農民既可按股分紅,又可在企業工作,按勞取酬。在股份的構成上,農民主要以土地使用權入股,也可以資金、技術、設備入股。在用人機制上,企業與農民實行雙向選擇,企業原則上優先招收土地股民。

    上述辦法可解決我國農村“承包制”的四個突出矛盾:

    一是農戶超小規模經營與現代集約化的要求相矛盾。

    二是農民因地承包而產生的戀土情緒與發展土地規模經營的客觀需要相矛盾。

    三是按福利原則平均分包十地與按效益原則,由市場機制配制土地資源的要求相矛盾。

    四是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與社會大生產的要求相矛盾。

  3. 實現農村股份合作化企業。上述兩個方面的做法使中國大陸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實現了:

    一是股份合作制是正確處理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所繼承的過去遺留下來的土地及其它公共財產的最恰當形式(如,土地產權股份制)。

    二是實現股份合作制可有效地吸收農民群眾的資金,辦好合作經濟。

    三是在全部農戶和農民都擁有股份產權的情況下,便會更認真的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實現民主管理,管好合作企業。

    四是實行股份合作制,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相結合,有利於實現有差別的共同富裕,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精神。

  (三)綠色消費和名牌策略

  1. 在蔬菜貿易的國際、國內布場競爭中要特別適應綠色消費的興起

      綠色消費是近年來隨著環保運動發展興起的一種理性的高層次消費。也是指消費者從有助於健康與生態環境保護等角度出發對綠色產品進行崇尚、選購、使用以及對殘餘物進行良化處理的總和。其要點是:綠色消費的主體是具有地球人良知與尊嚴的消費者;綠色消費的客體是對環境無污染的綠色產品;綠色消費涉及到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崇尚、選購、使用與對剩餘物有良化赴理等四個環節。首先是一種觀念,即意識到環境惡化已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及生活方式,應積極消費綠色產品及承擔環境質量提高的必要支出,把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反對浪費,看作是個人素質、修養﹑身份和地位高低的主要標誌和社會責任;其次是積極關注綠色信息,積極選擇購買綠色產品;第三是根據綠色產品的要求進行科學使用;第四是對使用過後的殘餘物積極進行以分類回收為基本內容的良化處理。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綠色食品為代表的產品綠色革命已成為國際潮流,這股潮流是環保科學和技術工作者互相協作的結果。中國大陸為使“菜籃子”商品生產和流通適應居民對各類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綠色食品的要求,有關部門在啟動,以開闢綠色通道、培育綠色市場、提倡綠色消費的“三綠工程”。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政府重視環境保護與綠色消費的推動,但缺乏科學獎懲的力度;消費者綠色消費觀念增強,但真正行動不多;廣大企業的環保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著差距。

      今後,要繼續提高群眾對環保、綠色消費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並要強化耕地及農業基礎資源的保護力度,在《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的執行力度上要加大;從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上保證綠色產品的開發;最後是政府調控目標與綠色食品政策的細化及強化。比如促使和鼓勵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戰略、建立ISO4001認證制。

  2. 實施名牌戰略

      名牌是高質量的代名詞,是消費者青睞的標誌,是企業獲取厚利的"法寶"。創出消費者信任的"名牌"產品意味著在國內外市場外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並會取得客觀的經濟效益。

    (1) 創造名牌的客觀性是:

      推進現代化農業步驟的必須;是農業產業化的內在要求。創出名牌,就會具有產品創利、市場擴張與產業升級的巨大功能。因此只有在名牌功能的作用下,各經營主體才能獲得經濟效益與經營目標,同時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形成利益共同體,使產業鏈形成、鞏固、延伸與發展;是進入現代國際市場的必要舉措,特別農業企業在網頁上的品牌形象設計與營銷決策的運用和進行電子商務活動,這是新世紀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必然選擇。

    (2)創造名牌的市場機遇是:

      消費者的潛在需要;適應21世紀潮流:即“保護環境,崇尚自然“,並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未來發展的道路;是科技革命與機遇。因為名牌一半是科技,另一半是文化,是勞動成果與產業文化的結合體,是科技與文化內涵的優化結合。尤其在因特網上設計品牌與特色形象,就更有特別價值,誰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誰就是贏家。

    (3)創造名牌的營銷思路是:

    一是要名牌闖關。農產品創名牌的難點在於自然環境因素影響大,品質質量不穩定;動植物都具有遺傳性,農業生產者很難獨占某種農產品的品質特徵;不同生產者的產品品質差異性難以區別,所以防治仿冒難度大。

    而名牌產品的基本要求是產品品質穩定,美譽度高和市場占有率大,同時經過注冊的名牌商標具有知識產權的獨占性。因此必須克服“不生產:”不流通“狀況,闖關的關鍵是要由分散的家庭經營向集團化、產業化經營轉變,使創名牌活動成為農業企業的集團活動,發揮產業優勢作用。

    二是名牌的途徑。其模式:自然資源型一企業加工型一產業文化型。

    三是名牌的定位。也就是選擇目標市場的過程,要根據企業實力避開強大對手,選擇尚未控制(或無法控制)的細分市場,開闢市場,占領市場,擴大影響創造名牌。

    四是名牌的促銷。通用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四大媒體外,以及顧客參與的評品活動。

    五是名牌的保護。多方位註冊和運用法律手段。

    (4)創造名牌的措施與建議:

    1. 要強調名牌意識。其質是可以帶動農業走富裕之路,可以帶來高效益,是一項戰略性的長期行為,並要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及支付能力而確定,一定要深入市場調研。

    2. 要實現科技與文化結合。名牌文化含量,實質是企業經營理念與消費者價值觀念的統一體,而不是簡單的產品命名。

    3. 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龍頭企業關鍵是要以誠信為本。

    4. 建設專業批發市場,創造名牌效應。比如以特色名優農產品產地為依托的專業市場;以基地大戶和龍頭企業為依托,走產、供、銷一體的發展路子;以股份制形式辦專業市場;利用“農產品信息網“發展網上批發市場。

    5. 政府做好創造名牌產品的服務工作。如為企業名牌正名。除利用法律打假外,還應從管理角度製作一面甄別真假名牌的“鏡子”;為企業名牌鋪路。如制定名牌品評價體系、規範評選行為;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學會品牌資產經營;進行科學的品牌管理;對商標註冊主體的資格審查避免搶註行為。製定傾斜政策,推動農業創名牌的積極性。如國家政策性銀行對名牌農業企業給予資金支持,特別運用法律權威,保護名牌利益,旗幟鮮明地扶持農業創名牌,堅決打假,保護名牌。

  (四)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面向全球的電子商務。

  1. 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中的中心環節。大力辦好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搞好以蔬菜為主的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依然是我們的關鍵任務。

      從1984年長江以北出現第一個產地批發市場-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至今,全國有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發展到4000多個。批發市場的出現對中國大陸活躍以鮮活為主的農產品流通的市場經濟,極大改善城鄉居民,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歷史性的功績作用。

    (1)在市場主體培育中,市場建設中的問題

    1. 農民合作組織的價格談判的主體地位始終沒有形成。這表現在農民進入收購市場的合約化和組織化程度低。多數農民是先將產品生產出來,然後再尋找收購者,這意味農民在與收購商議價過程中處於不利地位,利潤分配向收購商傾斜。

    2. 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拍賣機制還未形成。考察東南亞和發達國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一般都採取拍賣機制。根據各國經驗,拍賣通過買方對同一批產品的競價購買,使價格形成過程公開透明,明顯提高信息的集散傳播效率,節約交易主體的信息搜尋成本,有利於理性的交易決策。另一方面拍賣能使同一批產品賣出最高價格,買方投標競價在公開場合短時間內做出決策,依據是其經營效率和預期利潤的約束。這既符合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又有利於利潤的分割公平、公開。如買方是生產者或其代理商,則能減少生產利潤流失,改變其交易的不利地位,有效避免價格歧視。可惜我國拍賣機制運用,僅鳳毛麟角。

    3. 批發市場缺乏統一的布局規劃,規則不健全,功能不完善、重複建設、空殼市場、欺行霸市等現象屢屢出現。

    4. 根本的問題是國家還沒有一部《農產品批發市場法》。日本早在1923年就建了《農產品批發市場法》,以後每5年都修改一次,而且就責成農林水產省來修改和實施,對其規劃、建設、交易方式、布局、籌資方式、經營主體、資格審定、違規違約行為的處罰、管理方式、主管部門等方面都有詳盡的規定。而且,隨著經濟發展根據供、需市場的情況,不斷修改。中國大陸正是沒有這麼一部法律規範,因此大集貿市場的狀態還不能進一步的改觀。

    (2)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對策。

    1. 大力培育農產品市場主體,繼續鼓勵農民進入流通領域。特別是農民購銷的合作組織,要大力扶持並制定傾斜政策;並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配套運作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把農產品加工業逐步移到農產品產地,把建設龍頭企業作為貸款投資的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優先上市和減免稅收;改造傳統的國合商業組織,引導他們與農民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從利潤返還入手,逐步形成利益共同體,以保持和占有市場份額。

    2. 繼續加強有形市場建設。重點是農產品批發市場。搞好市場布局規劃,對產區批發市場建設給予重點支持。產區批發市場具有社會效益的明顯特徵應界定為非經濟性農業基礎設施,納入國家農業基本建設投資範圍。完善市場基礎設施和強化市場管理。

    3.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法》。逐步開展農產品批發市場拍賣交易方式。達到公開、公正、公平,提高效率的目的。

  2. 建立面向全球的電子商務。

    (1)發展概況和問題

    1. 概況

        全球電子商務飛速發展所形成的一種廣義的商業環境,給經濟生活帶來機構、產業和市場的根本性變革。據國際電信聯盟的統計,1996年互聯網上交易額為500億美元,而2000年達到3000億美元。1999年第7期美國《經濟學家》雜誌載文指出,今後5至10年,任何企業不轉向電子商務,都將趨於消滅。其優勢表現在:它能簡化我國傳統商品的流動方式,最大限度的節約流通成本;是實現跨越時間交易的有效途徑;可以反過來改造中國大陸相對落後的傳統企業,推進企業經營管理現代化;有助於規範市場、穩定市場秩序。從上述優勢看,特別對蔬菜的國際、國內貿易帶來了嶄新的機遇。比如湖南省長沙縣黃興鎮桂花村農民通過蔬菜信息網路了解到無公害蔬菜不僅好銷,而且價格業比普通蔬菜高出30%一50%,就及時規劃1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

    2. 問題。

        中國大陸電子商務剛從理論研究走向實際操作摸索階段,制約因素多;難度大。其一是計算機網路知識貧乏,信息化觀念淡簿;其一是國內計算機網路設施尚有很大差距,比如寬帶入網問題。其三是物流配送的缺陷。其四是網上支付的效率和安全性不適。其五是電予商務人才缺乏,缺少深諳計算機技術,又掌握一定金融商務知識的複合型人才。其六是電子商務立法滯後。電予商務是全球化、數字化、虛擬的,它涉及關稅、稅收、信息安全、知識產權、隱私權等諸多相關問題。

        從農產品信息網路上看,一是網上,信息老化、空的、宏觀的多。二是互聯網功能單一,僅僅相互瀏覽,還不能完成整個交易。

    (2)發展電子商務對策。

      加快中國大陸電子商務努的健康、有序發展是必然大趨勢,今後;

    1. 從宏觀方面:其一,加強政策研究,創造政策環境。特別是扶持性政策,包括金融財政等政策,以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其二,加快電子商務的相關法律建投。應組組銀行、信息產業、稅務、法律等部門集中攻關解決電子商務保密,電子支付、安全及法律識可等。其三,加強國際國內電子商務發展的交流和合作。其四,建立電子商務風險投資基金。其五,普及電子商務知識和加強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發展。其六,國家與企業共同參與,共建電子化的物流系統。比如在高速公路和鐵路、航空.信息網路等方面,加大獎金的投入,形成交通流、信息流的覆蓋網路。

    2. 從微觀方面:其一,廣大企業必須正確認識電子商務發展大勢,做出戰略性選擇,企業高層組織專門班子進行運作。其二,現階段應致力於建立傳統營銷與網路營銷之間相互支撐結構。實現兩者之間的良好配合,既充分利用網路互動性特點帶來的營銷觀念與功能的變革,又避免自身的不足,形成兩者支持,增強競爭力。其三,創新營銷體制及改善經營者的知識結構。比如在網路營銷的目的,為消費者提供什麼,並要熟悉網路技術和銷售產品,並與消費者溝通,預見消費者的需求,以便做出科學的生產決策。並要了解網路市場決策對企業組織的影響,以便對經營管理問題加以控制和解決。

        總之,在解決上述諸方面電子商務的情況下,農產品的電子商務上,首先,要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信息網路並視作公共產品,讓農民免費入網。比如在價格、生產、庫存、供需、氣象及中長期市場預測分析等方面。其次,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盡快實現方便、快捷、高效的交易方式。目前要解決的障礙是支付、配送的障礙。廣東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已經有了開端,藍田公司投了1億元與美國IBM共同發展軟件和國外100餘家科研機構,並與國外100餘家農產品市場信息共享協作關係,可以運用網上電子貨幣交易、安全認證、密@管理一系列功能,順利完成異地交割、資金回籠其至實現訂單化生產。

參考文獻

陳智運:“《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中國農村經濟》2000.5

葉興慶:“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中國農村經濟》2000.8

陳良珠等:“實施農業產品名牌戰略問題探討《福建論壇》2000.8

周誠:“農村基層組織改革若干問題淺談”2001.2.7.5版《中國經濟時報》

陳永福:“加入WTO對我國蔬菜貿易的影響”《中國農村經濟》2001.1

胡學君:“綠色消費浪潮與我國的對策”《審計與經濟研究》2000.5

謝仁壽:“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理性分析”《南方經濟》2000.10

劉善璧:“讓農民變股民”2001.3.22《報刊文摘》1版頭條轉2001.3.13《中國經濟時報》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