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觀果用鳳梨組織培養繁殖技術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林學詩‧蔡月夏

前 言

  由於國內經濟環境的改變,本省的鳳梨產業原來是以加工出口為導向,逐漸轉向內銷市場,而以鮮食用途為主、觀賞為輔。近年來育成的鳳梨新品種如台農11號、13號、16號、17號等相繼推出,頗受歡迎。

  鮮食鳳梨新品種推出後,改變了國人對鳳梨的印象,提高民眾購買意願,提昇了鳳梨在水果界的地位。但國內市場終究有限,於是部份鳳梨產區,不得不尋求轉型。例如位於花蓮縣中區、北迴歸線通過的瑞穗鄉,其酸性砂質土壤頗適合於種植鳳梨,向來是生產鳳梨的大本營,現今仍然有80公頃的鳳梨園,近年來生產型態已經轉變,不再以鮮食為主要目標,而以生產祭祀用鳳梨為大宗。所謂「祭祀用鳳梨」顧名思義,是以民間拜拜用為主,由於鳳梨的台語諧音為「旺來」,有「好運旺旺來」的意涵,常用來擺放在供桌上討吉利,因此在民俗節慶時頗為搶手。

  祭祀用鳳梨的特點是必須保留果實頂端的冠芽,而且冠芽越大越好,有「旺」的意思,這一特點剛好與鮮食鳳梨的要求相反。鮮食鳳梨要求果實大而甜,冠芽越小,採收越方便。栽培祭祀鳳梨為了得到大冠芽,在生育後期要增施氮肥,因此鳳梨果實糖度會降低,冠芽大而果實變小。

  祭祀用鳳梨兼具觀賞與食用的特性,頗為特殊,在栽培品種方面,目前並無專屬品種,多數採用「開英」種。開英種鳳梨為本省加工用鳳梨老品種,成熟時果皮金黃色,除了冠芽之外,果實上很少具有裔芽,容易栽培為其優點。近年來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致力於引進觀賞用鳳梨新品系,於瑞穗地區試種,主要目的是希望選出具有特殊形色,適合於祭祀用的品種,使本項產業朝多樣化發展,為地區建立一可長可久又有特色的鳳梨產業。經二年研究後,評估其中有數個品系頗具有發展潛力,正努力加速繁殖種苗中。

  鳳梨一般採用分芽法繁殖,舉凡冠芽、裔芽、吸芽均可成為繁殖體,將芽體自母體切取下來,放在陰涼處陰乾,待切口處傷口癒合,確定沒有雜菌污染,即可定植於田間。用分芽法繁殖,一年只能進行一次,且一株只能產生數個芽體而已,對於新品種而言,繁殖速度過於緩慢,在目前求新求變的競爭市場中,頗為不利。本場研發鳳梨組織培養繁殖法,以大量繁殖種苗,估計培養成功一個芽體,在一年內即可以繁殖出數千個植株,對於繁殖新品種種苗很有幫助。

組織培養繁殖技術

  鳳梨組織培養繁殖種苗過程,可大略分為5個步驟:一、建立無菌培養體系及誘導產生叢生芽體;二、大量增殖均一枝條;三、植株發根;四、出瓶馴化;五、定植田間。

一、建立無菌培養體系及誘導產生叢生芽體:

  切取鳳梨冠芽帶回實驗室,先行剝去外層葉片,一直到露出最內層的莖頂部位為止。接著放入稀釋5倍的市售漂白水內消毒20分鐘,再以無菌水漂洗3次,每次10分鐘,如此即可除去芽體表面上附著的大部份雜菌,以便建立無菌體系。之後切取莖頂部位組織,橫切成片狀,放在培養基上培養,培養基之基本成份為MS(Murashige & Skoog, 1962)配方,加上微量細胞分裂素(BA)即可。

  無菌培養體系之建立需時6週左右,期間必須淘汰掉被雜菌污染的培植體,留下完全無菌者,此時培植體已經開始成長,組織逐漸發育膨大;3個月之後,含有莖頂的培植體,向上延伸長大變成冠芽狀;未含莖頂的培植體,則在側面長出若干芽體。

  將前述建立完成的無菌芽體切下來,轉移到另一種培養基上培養,培養基仍然採用MS配方,再添加BA及NAA。培養一個月之後,在培植體基部開始產生小芽體,2個月後變成叢生狀芽體,每一個培植體可產生20~30個叢生芽。

二、大量增殖均一枝條

  前一階段所產生的叢生芽,為量產幼苗之最佳材料,其後的培養程序分為2種:一種是切取叢生芽,移到同樣含有BA、NAA的培養基上培養,則會持續產生叢生芽體,因此形成一個芽體循環再生系統,可不斷地、大量繁殖叢生芽體。

  另一種則是將叢生芽取出,分切成數塊,每一塊帶有數個芽體,放到含低濃度BA的培養基上培養,6週之後,叢生芽體分別長大,其葉片和莖部抽長變成枝條,枝條生長狀況頗為均一。切取這些枝條,使其發根,就成為鳳梨幼苗。

  藉由操控這2種不同程序,交互運用,一方面不斷產生叢生芽體,另一方面產生大量枝條,於是建立起鳳梨組織培養種苗繁殖體系。

三、植株發根

  前一階段所產生的均一枝條,可以直接取出瓶,沾發根劑後扦插於噴霧扦插床,使其發根成為完整植株,但由於其發根程度不一,嚴重影響苗的品質,因此還是先在瓶裡發根為佳。

  發根用培養基仍是採用MS,再添加NAA即可,將枝條切下,直接放在培養基上,經一個月後,植株基部長出不定根,成為完整植株,無菌培養階段至此完成。

四、出瓶馴化

  具有根、莖、葉的鳳梨組培苗,可以出瓶定植田間,但在定植之前必須經歷一個「馴化」過程。馴化之目的是讓幼苗逐漸適應,從完全人工提供養份的舒適環境下,到行自營生活的自然環境,植株必須靠其根部吸收水和養份,葉部必須自行進行光合作用,而且還要具有抵抗乾燥及病菌侵襲的能力。

  植株夾出瓶後先以清水洗去根部附著的洋菜,再以殺菌劑(如免賴得2000倍溶液)浸漬30分鐘,再種植於清潔無病菌的栽培介質中,然後放置在密閉、高濕環境下30天,即可完成馴化作業。馴化室可採用塑膠布覆蓋的隧道棚,剛開始時全部密閉,第三週以後塑膠布掀開一部份,使濕度稍微降低,第四週後全部塑膠布撤除,植株即可適應外在環境。

  另外一種馴化方式,採用具有間歇性噴霧裝置的栽培床,噴霧可維持高濕度之環境,但必須注意不可積水,以免幼苗腐爛,剛開始時噴霧間距短,例如一小時噴一次,每次30秒鐘,以後逐漸拉長噴霧間距,使植株適應外在乾燥的環境,最後完全不必噴霧植株也能生存,即可完成馴化程序,期間約需30天。

五、定植田間

  植株馴化完成之後即可定植田間,組培苗看起來嬌小,比一般鳳梨冠芽苗、吸芽苗小很多,但由於它們已經俱備完整根系,而且沒有雜菌污染,移植成活率達98%以上,且定植後生長甚為快速,甚至比吸芽苗生長還要快。

變異體之發生與利用

  組織培養大量應用於營養繁殖作物上,然在種苗繁殖上有一點非常重要必須注意,即所繁殖出來的幼苗必須達到「型實合一(true to type)」的要求,換言之,組織培養法繁殖出來的種苗,其園藝性狀必須與其母株一樣,若有變異存在可能會產生商業糾紛。

  由於組織培養所用的培養基中,含有許多化學藥劑,以及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加上培植體的任何組織均有分化出芽體的能力,所以新生芽體可能會發生突變,而與原來的母體植株的外觀不一樣。出現變異個體的機會視植物品種及繼代培養次數而異,鳳梨為容易產生變異體之一種植物,組織培養時要注意分切代數不宜太多。

  變異體的發生固然是一種必須防範的情況,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變異體常具有意想不到的觀賞價值,常見的鳳梨變異苗體葉片出現嵌紋現象,栽種田間後植株葉片表現出紅色、黃色、綠色條紋間雜的情形,比原來全綠的植株更具有觀賞價值。篩選外觀優美、且突變性狀穩定植株,則可培育成另一觀賞用品種。因此,利用組織培養法,還可創造觀果鳳梨新品種,本場目前正應用此項技術,以人為方式創造變異,期能在短期間內選育出具有新形色之觀果鳳梨品種,以推廣供農民種植。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