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參加APO「如何加強對小農提供農業性支援服務研習會」紀實及心得

輔導處農產運銷科 陳建斌

一、前言

  亞太地區的農業於1960年代初期開始導入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數十年來已有明顯的成就。在投入技術的同時,農業性支援服務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為其促進了技術在農業現場的利用及落實,因而改善農業經營效率,例如提供信用貸款、推廣農業經營技術、建立運銷體系等,都對農業的發展有卓著貢獻。

  然而,前述各項改善措施,對於亞太地區農業必須持續增產的需求,卻仍無法完全滿足地因應。例如:在不少的國家中,有許多缺乏營農資金的小農,卻在申請貸款時,受到許多限制,而無法從事營運改善工作;又如在許多國家的農業政策中,僅將提昇生產數量列為最優先考量,針對改善農產運銷體系的支援服務則迄未受到重視。

  亞太地區人口幾佔全球總人口之半,面對今後持續增加的人口壓力,農業生產的角色及功能的重要性,勢必日益提昇。因此,如何對佔有農業從事人口絕大比例的小農提供各項農業性支援服務,以協助其提昇經營效率是極迫切的課題。

二、參加成員及議程構成

  亞洲生產力中心針對前述問題,為圖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乃於2001年7月3日至11日假日本東京舉開「如何加強對小農提供農業性支援服務研習會」,有孟加拉、斐濟、印度、印尼、伊朗、韓國、馬來西亞、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不丹、巴布新基內亞及我國等共計18國的19名代表全程參加,筆者有幸奉派擔任我國代表。

  本次研習會舉開方式仍沿用APO的慣用模式,即包括(1)專家講授(2)各國代表國情報告(3)實地參觀(4)workshop(5)檢討會。

三、重點內容

  (一)專家講授

  1. 印度政府農業部農業合作局副局長Dr. Rita sharma主講「亞太地區農業性支援服務的現狀及挑戰」,由於Dr. sharma曾赴美國康乃爾大學修得農經博士學位,甚具國際觀,她的講課中特別提到:

      印度和亞太地區國家的農業情況類似,雖然近年來印度的資訊工業急速興起,但農業產值仍佔其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且農業還維持印度三分之二以上人口的生計,不過從事此一重要產業的農民,其中有70﹪以上是耕作面積未及兩公頃的小農。

      印度和亞太地區國家的小農都具有如下特徵:(1)僅能從事季節性的農業生產,無法全年生產。(2)耕作面積太小,家庭式經營缺乏經濟規模。(3)不論是農業資材採購、農產品的出售或是營農資金的借貸均缺乏暢通的管道。(4)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5)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及技術訓練。(6)大都單打獨鬥,欠缺組成團隊合作經營的輔導。

      針對前揭問題與要點,除了需要個別對策之外,Dr.Sharma指出兩點可適於東南亞國家的方向,其一為導入民間企業的活力,如鼓勵肥料、農藥或種苗企業經由商業銷售管道,將新的農業資材連同新的使用方法快速傳播予農民;其二是政府必需隨之調整角色,定位為催化者或協調者,亦即要營造出適於民間企業樂於提供農業性支援服務的環境,同時亦要具有裁判者及監督者的功能,例如要建立農業資材的品質規格標準,事先防範民間業者以劣質商品或服務欺騙農民,萬一發生惡性事件時,政府也要能適時妥當維護農民的權益。

  2. 日本政府農林水產省經營局金融調整課石毛克昌副課長

      日本的國家農業金融政策是以制度金融體系(Institutional Credit System)為主軸,此一體系包含許多不同型態的融資貸款計畫,其均來自政府預算或由基金補助利息差額的方式來支持,也都透過農協貸給農民;支持前列貸款計畫的基金包含「農林漁業信用基金」、「農業現代化基金」、「農業改善基金」等,其主要功能就是補貼申貸農戶的利息差額,以減輕農民的負擔。

      日本政府一直努力要將農業施政輔導方式由「補助金」逐漸改為「低利貸款」方式,故「制度金融體系」是日本政府在農業施政措施上甚為倚重的工具之一,其放貸對象包括個別農民、農民團體及小規模的農企業,實施事業內容除個人農場的設施及農機具之外,尚包括農村基礎公共設施如醫院、診所、加工廠、排廢水處理、人員訓練設施等,冀其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並留住青年農民。

      唯石毛副課長亦表示,「制度金融體系」近年來的執行成效並非十分理想,其原因包括受核貸的農民仍欠缺強烈的企業經營精神,許多個別農民又過度投資於大型機械化及自動化,以致負債甚重,加上農產品價格低迷,所以徒然增加兼業農家戶數,然而最重要的專業農家卻未明顯增加耕作面積。

      為有助於解決前述問題,日本政府於1994年起以指定農家(註:由縣政府輔導認定的專業核心農家)為對象,導入「特別綜合貸款計畫」,期以鼓勵指定農家擴大耕地面積及經營規模。同時,由於近年來農地價格下跌,農民往往不易提供足夠的擔保品,因此農業信用保證體系亦極待加強發揮功能。另外,強化農協本身的體質、經營及服務的能力,更是迫切的課題,因此日本政府和全農中央會正如火如荼地輔導地區農會合併,迄今績效甚佳,未來將再繼續朝向全日本只剩500處大型地區農會的目標邁進。目前,更已將各地區的農協信用部整合,統一形象名稱為「JA Bank」,並透過媒體積極對社會大眾宣導,以提昇農會金融的形象地位,並開創業績。

  3. 日本政府農林水產省經營局普及課真田光明副課長

      為因應農村人口老化及農戶數日益減少的問題,日本政府對農業推廣的重視程度越加提高,並將農業推廣的基本目標設定為:依各地區的實際需求,開發實用技術,移轉予農民,同時提昇農家生活水準,以留住農村地區經營農業的下一代繼承人。

      日本的農業推廣工作係以「農業改良助長法」為法源根據,並依據該法「農業推廣係中央和地方的共同事業」的規定,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依據產業環境及狀況,每五年共同研訂農業推廣的施政重點方針。至於經費預算方面,以2000年為例,全日本47個(都、道、府、縣)地方政府共有農業推廣職員10,243名,均為地方政府依法錄用的公務員,其中含專門技術員638名,以及改良普及員9,605名,為了支應員額龐大的10,243名農業推廣人員薪資及業務費,中央政府在年度預算編列283億日圓補助款,各地方政府則合計自行編列575億日圓,總預算達858億日圓。

      再以縣政府為例說明,其下分別轄有以技術研發為職責的縣農業試驗場,及縣政府本身的農政部(即農業局),前述的638名專門技術員約有六成分發至縣農業試驗場,其餘四成則留在縣政府農業局內;至於改良普及員則全數分配在縣內各地區的農業普及中心(即我國所稱的推廣中心)。我國的農改場內設有推廣中心,但日本各縣級政府的農業普及中心卻是和縣農業試驗場分離的。目前,日本全國合計共有485處農業普及中心,平均每一處農業普及中心約有20名農業推廣人員,業務區域約涵蓋7個鄉鎮;平均每一位普及改良員要輔導260戶農家。

      「農業改良助長法」於1963年完成修訂後,規定地方政府農業推廣部門的專門技術員薪資要較一般職員高出8﹪,改良普及員則要高出12﹪,迄今各地方政府仍據以實施,故農業推廣人員的素質一直維持良好的水準,尤其是專門技術員的招考資格係由中央政府統一規定報考人至少需大學畢業10年以上,應考科目為21科(去年才修訂為16科),能獲得錄取者均是精通學理及實務經驗豐富的農業專家,也是地方政府策劃推動農業推廣業務的核心力量。

      日本在農業人力資源培訓方面,另有一項值得借鏡的是在47個(都、道、府、縣)地方政府中,已有41個地方政府各自設有縣立「農業大學」,以縣內農業從業人員為對象,開辦短期、一年或二年的訓練課程;中央政府的農林水產省則設有更高水準的「農業者大學校」,招募對象為未來願意成為專業農業經營者的青年農民,全期課程為三年。

  4. 全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營農對策室營農企劃課前田健喜副課長,先就日本的農產品運銷體系做一概略說明後,特別介紹日本正在積極推廣中的「地產地消」普及運動。

      由於日本的全國食物自給率已降至4﹪左右,而對數量龐大且價格低廉的外國農產品,日本的農協組織正大力針對地區居民消費者推動「地產地消」活動,期能為日本國產農產品確保基本的生存空間。多年來,日本在農產運銷體系中推行「產直」(產地直接配銷予都會區消費者)業務,由於「宅急便」的普及與發達,農產品「產直」業務的成長十分順遂,已成為農民最重要的行銷通路之一。目前正大力推行中的「地產地消」和「產直」在策略及措施上並不盡相同,「地產地消」強調以當地整體農村社區為主軸,經由當地居民(含農民、加工業者、商店主、消費者等)對當地自產農產品的特色與魅力的再認識,透過當地生產、加工、銷售及消費的一貫機制,而達到促進在地產業活絡的目的。

      在日本的許多鄉村地區,農民的高齡化問題十分嚴重,農業經營方式已無法如早年般地採大量生產方式,並以嚴格的品質分級,供應至大型都會區消費市場,更遑論和價廉的進口農產品做價格競爭。然而,日本消費者的飲食健康安全意識高漲,對外來農產品是否遭受污染,或經過基因重組等問題抱持高度關心。地區消費者對於當地自產的生鮮農產品,由於能就近確認安全性且有多樣化、高鮮度的特色,故開始改予高度支持。許多地區基層農會掌握此一趨勢改變,近來新增設半自助式小型生鮮農產品專賣店,由農民將自產的農產品自行清洗,並以標有農民個人名字及條碼的套袋包裝後,再貼上自行決定的零售價格標籤,逕送至當地農會經營的生鮮自助商店,並在獲分配的櫃架上鋪貨。

      對消費者而言,由於包裝上標有當地生產者名字,甚具安全感及信賴感。農民生產者則於每日傍晚專賣店打烊後,回去查看個人專櫃的銷售情形,並載回未售出的剩餘品。農民生產者為了要令自己的產品每日順利銷售一空,就必需每日在出貨產品的品質安全、鮮度、及價格設定上用心努力,方能得到地區消費者的信賴,有效促成當地堅固的「產、銷、消」連貫體系。同時,地區的食品加工業者,為了突顯產品的特色與價值,例如:選用當地生產的有機大豆加工製成具地方特色的豆腐、味增或醬油等食品,加上意圖以地方特色商品來爭取消費者支持的地區商店也大力促銷,「地產地消」的活動內容,更已擴大至「地產→地工→地商→地消」的規模。

四、各國代表國情報告

  本次研習會的參加國,除中華民國、韓國及地主國日本之外,其他國家的農業生產值仍各佔其GDP的比重極高,且其農民大都是平均耕作面積未達1公頃的小農,很多小農若無外界的支援,仍將處於難以持續經營的窘況。

 能夠提供小農支援服務的除了政府及民間營利性企業之外,許多NGO(非政府組織)在柬埔寨、泰國、印尼等參加國都有很值得稱道的貢獻。然而,也有與會代表表示,某些NGO並未有明確長遠的目標及完整的措施,往往導致部分地區農民養成依賴救助心理,若NGO因為經費不濟或其他因素而撤走之後,留下一群失去依靠的農民,仍須當地政府慢慢去處理善後。

  基礎公共建施往往受限於政府財源不足,較難有立即明顯的突破,但在農民組織及營運方式的改進方面,許多國家如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印度等,強調輔導小農以班型態(group farming)經營的成效,甚至在小額農貸業務也在推行group lending及group guaranty。小額農貸是要解決貧困小農於下一季耕作之前取得必要的營農資金,因此採用班員集體申貸及集體連保的做法,不但能解決小農缺乏抵押品的問題,更可大幅節省金融機構的作業時間及成本。

五、實地參觀

  (一)群馬縣館林市農會

  館林市是日本皇室美智子皇后娘家正田氏的發源地,該地距東京市中心僅約60公里,地形平坦,自古以來受惠於周圍兩條大川的灌溉,豐富的農產品又可就近供應鄰近的東京消費圈,故農民生活富足。館林市農會現有7000戶農家會員,其中僅十分之一是專業農家,但去年度的農產品運銷金額達100億日圓,其中小黃瓜及蕃茄的出貨值就佔了75億日圓。農會推廣人員輔導農民採用設施園藝方法,並和種苗公司合作開發可全年栽培及連續不停收穫的小黃瓜品種,令人讚賞。此外,館林市農會為替缺乏勞動力的高齡化農家紓解人力不足的問題,傾於7月1日奉群馬縣政府核准開設免費為會員農戶媒介短工的農業勞力仲介服務中心。

  (二)群馬縣館林地區農業普及中心

  館林地區農業普及中心隸屬於群馬縣政府轄下的「東部農業總合事務所」,共有幹部及職員計17名,業務轄區包括館林市和鄰近5個鄉鎮,服務對象農家6,607戶,其中僅1,023戶是專業農家,主要產品除蔬果之外,尚有稻米、大麥、花卉及畜產。其中水田面積有7,800公頃,但經水旱田調整措施之後,目前實際播種面積僅5,700公頃。據該中心岡島所長表示,在對農民的通信連絡工具上,該中心並不仰賴電話或電腦網際網路,推廣人員的最高工作要領就是每日外出實際訪問農戶。對一位新進的推廣人員,在經過不同階段的實務歷練之後,快則10年晚則15年,即可成為獨當一面的幹部。

六、心得與建議

  1. 日本為確保其國產農產品的生存空間,正大力推行「地產地消」運動,此和韓國的「身土不二」運動,以及國內也曾推動的「愛鄉愛土愛咱的農產品」計畫都是強調本國本地自產農產品的高鮮度、高品質及高安全度,並以濃濃的鄉土情及愛國心向在地消費者動之以情。然而,開發中國家的與會代表對此類活動卻深不以為然,認為是一大貿易障礙,而引發了冗長的辯論。筆者倒認為這是一個有可能創造雙贏的方向,亦即需要保持高鮮度的易腐性生鮮蔬果可望由靠近消費地的鄰近產地供應,至於耐運輸或耐凍存的大宗農產品終將由擁有充沛勞動力與低生產成本的國家所掌握。我國的農產品生產地和消費地相距很近,以地利之便,加上高鮮度及安全性的優勢,值得參考日、韓的做法更加努力向本國消費者推銷國產農產品。

  2. 相較於日本、韓國及我國,大多亞太地區國家仍嚴重缺乏足夠的灌溉系統,健全的水利會組織及綿密的農會組織,所以小農十分不易取得最低限度的農業性支援服務。我國的農民也大都是小農,但身在福中,應該更加惜福;同時,農會、水利會也更應該和農政單位密切配合,以為農民提供更貼切的高效率服務。

  3. 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小農人口眾多的國家正努力於全面推行集體小額農貸,以提昇小農的營農能力時,日本很多農家卻有過度相信機械化及自動化而致過度投資,衍生負債難償的問題。如何協助農家於申貸大額款項前,做好投資效益及風險評估,是我國值得重視的課題。

  4. 不論在哪一個國家,小農都是弱勢族群,他們所需要的協助,除了技術訓練、資材供應、耕地取得之外,生活習慣指導、居家環境改善及副業收入管道的開拓等,也是未來極待加強的領域。

  5. 筆者由於早年曾奉派留學日本,深諳東京的生活環境,會期間乃主動協助各國代表解決很多生活起居的疑難,加上我國的國情報告圖文並茂、內容充實,甚受好評,故在會期末段進行workshop時,受各國代表推舉為主席,就本次研習會主題,釐清問題點,並羅列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以讓各國代表每人一份攜帶回國,也藉此加深了彼此間的互動。因此,代表國家出席國際場合,「主動出擊」仍是爭取友誼及支持的最佳方法。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4,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