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重要國際農情資訊

國合處國際組織科 林家榮
企劃處經濟研究科 林文傑

一、WTO通過採認中國大陸與台灣入會文件

  決定中國大陸加入WTO命運的工作小組第十八次會議,於日內瓦當地時間9月17日落幕,會議通過了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的各項法律文件,歷時14年6個月的中國大陸入會工作小組至此完成了歷史使命。隔天,台灣加入WTO工作小組也宣布結束審理台灣入會的談判工作,並採認台灣入會有關文件。針對中國大陸與台灣入會,WTO秘書長穆爾表示歡迎,穆爾表示,中國大陸入會對疲軟的全球經濟將起激勵作用,對所有國家都有益,而日本則希望中共入會後可以解決兩國的貿易糾紛;不過,兩岸入會案仍需獲11月WTO部長會議通過,並在各自立法機構批准入會協議與WTO有關法案,以及通知WTO秘書處30天後,才能自動生效成為會員。

二、日本驚傳瘋牛病引起東亞一片恐慌

  日本農林水產省9月10日宣布在千葉縣一家農場發現感染瘋牛病的乳牛,這是日本首次發現感染瘋牛病的症狀。日本初步認為可能是從海外進口的飼料而感染,因此決定成立瘋牛病對策本部。對此,一向以日本牛肉安全自豪的日本農民及消費者均感到十分震驚。農林水產省表示,人們如果食用感染牛的腦等部份,便可能感染瘋牛病,但只食用腿肉等食肉、牛奶就不會感染。這次發現感染的是在千葉縣白井市市內一條5歲的乳用雌牛,因為感染瘋牛病而無法站立,已於8月6日遭到屠宰。目前,日本衛生部已決定禁售受感染農場的牛肉,但並沒有在全國實施這項禁令。日本政府從今年4月份開始對出現反常症狀的牛隻進行瘋牛病檢疫,為了防止瘋牛症傳入日本,並於去年下令禁止從歐盟成員國進口牛肉及相關產品,同時不允許在英國居住的人捐血。在日本發布瘋牛症後,韓國、台灣和新加坡等國均已緊急宣布禁止進口日本牛肉及有關製品。

三、美國最新研究澄清基因改造玉米對環境破壞的能力

  兩年前的一篇科學論文指稱基因改造玉米能夠殺死黑脈金斑蝶的幼蟲,由此引起關於基因改造作物安全性的討論接連不斷。如今,新的研究發現,當初被稱為有抗蟲害能力的基因改造玉米,事實上對黑脈金斑蝶並沒有影響。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的爭論將從此結束。這場爭論的焦點是BT基因改造玉米,1999年5月,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美國康乃爾大學副教授約翰的一篇論文,引起世界關注。論文說,BT玉米被植入一種特殊基因,可使玉米花粉含有毒素,依靠玉米田附近常見乳草屬植物葉子生存的黑脈金斑蝶幼蟲,在吃了被BT玉米花粉污染過的葉子後,紛紛死亡;然而,最近由美國農業部和農業生物技術公司聯合資助的最新研究指出,蝴蝶幼蟲不太可能接觸到致命的花粉,研究人員發現,每平方厘米葉子上必須有1000個BT玉米花粉顆粒,花粉才能殺死幼蟲,而一般平均遠遠低於這一數字。他們還指出,康乃爾研究人員在實驗中使用的花粉似乎是與基因改造玉米的其他成分或與殺蟲劑混合了,殺死幼蟲的可能不是花粉,而是其他成分。

四、英國發現的口蹄疫病例共達2000例

  英國官方於9月4日証實,自從口蹄疫7個月前在英國爆發以來,目前發現的病例總數已經達到2000個。英國農業部証實,9月3日在英國國內又發現3例新的病案,自今年夏季口蹄疫暫時偃旗息鼓以來,英國所發現的新病例又有19例。迄今為止,英國在此次口蹄疫危機中屠宰的牲畜已經高達380萬頭,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為90億英鎊。英國上次口蹄疫危機發生在1967年,當時發現的病例為2,364例,有大約43萬頭牛羊被宰殺。

五、凱恩斯集團部長級會議開幕

  由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家組成的凱恩斯集團第二十二次部長級會議,9月3日在烏拉圭開幕。會議主要目的是協調成員國在農產品貿易方面的立場,為世界貿易組織今年11月在卡達啟動的新回合全球貿易談判預作準備。烏拉圭總統在會議開幕式上發表建議,凱恩斯集團應該就農產品貿易問題與8國集團(G8)舉行直接對話,他說,如果沒有世界上最富有國家對開放農業的支持,凱恩斯集團為爭取實現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努力很難獲得成功。烏拉圭和澳大利亞在會中發言強烈要求把農業問題列入WTO新一輪全球貿易談判,並要求已開發國家開放農產品市場、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以便農產品像其它產品一樣可以自由流通。凱恩斯集團成員國阿根廷、澳大利亞、玻利維亞、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智利、菲律賓、瓜地馬拉、印尼、馬來西亞、紐西蘭、巴拉圭、南非、泰國和烏拉圭的農業部長與商業部長都出席了這次為期三天的會議,美國貿易代表佐立克和農業部長維尼曼也應邀參加會議。凱恩斯集團成立於1986年,長期以來,凱恩斯集團均批評已開發國家在農產品貿易方面實行保護主義政策,據指出,1998年已開發國家對農產品的補貼高達3,620億美元,占其農業總產值6,520億美元的56%。其中日本是對農業補貼最多的國家,它每年的農業產值僅為730億美元,但補貼為560億美元。美國的農業產值是1,940億美元,農業補貼是970億美元。歐洲的情況類似,對農業的補貼占農業產值的60%。

六、安地斯集團呼籲已開發國家改變不合理的農產品貿易政策

  中南美洲安地斯集團5個成員國以及巴拿馬外貿部長於8月29日表示,他們一致要求在未來的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繼續對農業問題進行深入磋商,並呼籲已開發國家改變對農業出口不合理的補貼政策,以擴大開發中國家農產品進口。上述6國的外貿部長與到訪的WTO秘書長穆爾舉行會談,討論在貿易全球化進程中開發中國家農產品出口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與會部長對香蕉和咖啡等主要農產品的出口危機表示擔憂,他們建議WTO建立公正合理和有約束力的貿易規則,以及相關監督機制,以逐步消除已開發國家設立的貿易壁壘,改變目前開發中國家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劣勢地位。

七、中國大陸否認兩岸入會後將打壓台灣

  中共外經貿部副部長安民於9月20日指出,美國遭恐怖襲擊後經濟陷入不景氣,這將使得海峽兩岸經貿交流更趨緊密;而且兩岸加入WTO在即,台灣不要質疑大陸會趁此機會打壓台灣。在農產品方面,安民表示,只要台灣農產品符合檢疫標準,台灣農產品進口大陸「沒有設限」。不過他也強調,台灣也應該多買大陸的玉米、紅豆和高粱等農產品,兩岸在農業方面的交流,應以「互通有無、市場經濟」為原則。安民還說,台灣想藉WTO架構促使兩岸復談,這是不可能的,因為WTO是經濟性組織,而兩岸談判觸礁的根本原因在政治。

八、美國FBI要求謹慎使用農用飛機

  美國農業航空聯合會(National Agricultural Aviation Association)於9月18日表示,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已經要求該會的所有會員對可能出現的威脅提高警惕。由於擔心恐怖分子使用農用飛機投放生化武器,美國FBI向農業航空聯合會提出了這一要求,在該聯合會網站的首頁上也寫著這樣的警示語:「所有會員都應當保持高度警惕,警惕任何可疑的行為,如使用飛行器、培訓人員、提供化學藥品、脅迫、非正常購買、顧客或職員有異常行為等,一經發現,請立即告知當地的聯邦調查局辦事處。」據悉,美國境內共有2萬架私人飛機,其中包括3千架農用飛機。以往,這些飛機每天的起降次數高達13萬兩千次,自從「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以後,美國境內所有的私人飛機均被禁止飛行,直至17日禁令才被解除,而現在正是飛機向東海岸至西海岸農作物噴灑農藥的最佳季節。

九、中共中國農業銀行百家金融超市同時掛牌

  中共中國農業銀行9月16日在全國100個城市同時開設了122家金融超市,這種金融超市共開辦了142項服務,除傳統的個人存取款、代收代付、代理保險和保管箱等業務外,還經營個人住房貸款、旅遊消費貸款和助學貸款等資產業務,以及經營代繳費、信用卡、電話銀行等業務;同時,金融超市還引進了律師、保險、公證等中介機構,並受理整個環節的有關業務。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鄭暉表示,客戶在一個營業網點辦理個人信貸等業務從此不用跑東跑西,在金融超市都可以一次得到解決。

十、地瓜葉具有抑制O-157病原性大腸菌等病菌的增殖療效

  位居日本宮崎縣都城市的九州沖繩農業研究中心旱田作物研究部的山田先生長期研究結果發現,地瓜葉具有抑制O-157病原性大腸菌增殖的療效,其要點如下:

  1. 近幾年來,屬食物中毒類的O-157病原性大腸菌(註:此病菌在人體內所產生的毒素,會破壞紅血球的組織,進而影響腎臟機能,嚴重者休克而死亡。)在日本各地曾造成多起病例及多人死亡的不幸事件,而使日本人聞之色變外,更迫使日本積極進行各種試驗研究,希望能徹底解決醫療、保健等相關事宜。

  2. 九州沖繩農業研究中心旱田作物研究部的山田先生,經由長期研究各種旱田作物的心得,發現地瓜的葉子在生長過程中,似乎不易感染病蟲害,而突發奇想,認為地瓜葉可能含有某些特殊的抗菌成份,值得研究。因此,山田先生把經人工培養而得的O-157病原性腸菌、黃色葡萄菌、Salmonella(在腸內呈細長、棒狀之腸炎菌)等病菌,分別裝入10 c.c.的容器內,而後把已乾燥之地瓜葉0.1公克投入容器內,經過24小時後,發現O-157病原性腸菌的增殖反應呈中止現象;此外之黃色葡萄菌、Salmonella等病菌,亦在上述的時間內,呈現停止增殖或減緩增殖現象。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可能與地瓜葉含有耐熱之水溶性的多醣類pectin(果膠)有密切關連,宜進一步研析其成份及其抑制病菌生長的理化原因,進而精製地瓜葉抽取物等事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地瓜葉可列屬天然的健康食品,是無庸置疑。(註:近幾年來,我國未曾發生O-157病原性腸菌的流行性感染病例,與國人吃生魚片的人數及次數均比日本人少,且流行「清燙地瓜葉」之類小吃,可能有關連。)(資料來源:日本農業新聞2001.9.7)

十一、常吃蘋果有益健康

  位居日本茨城縣筑波市的農業技術研究機構果樹研究所,針對「常吃蘋果與中性脂肪增減變化相關之研究計畫」成果對外公布,希望藉以鼓勵日本消費者常吃蘋果;其要點如下:

  1. 此實驗是以30~57歲的成人男女為實驗對象,接受此實驗者必須連續3週,每天吃1.5至2.0個(或360至480公克)蘋果,並且在實驗期內,每天接受血液成分及腸內細菌等相關變化之調查。

  2. 實驗結果發現,接受實驗的14人中,有12人的中性脂肪含量比接受實驗前平均減少21%;而接受實驗者中之2人屬中性脂肪含量偏低者,此二人實驗前與實驗後之結果顯示,其中性脂肪含量沒有任何變化。此外,在腸內細菌變化方面,在免疫學上屬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細菌含量,在食用蘋果後,平均增加15%;相對的是,對人體有害的細菌含量則呈減少傾向。值得注目的是,蘋果屬維他命C含量較少的水果,在食用蘋果後的血液中之維他命C含量,比食用前之含量平均增加34%;而中止食用蘋果後,則血液中之維化命C含量呈顯著減少傾向。

  3. 負責此研究計畫的田中先生認為:1.在傳統的思想裡,大多數人容易產生「吃太多水果,容易導致中性脂肪攝取量過多而發胖」的誤解,而實驗結果證明:水果食用量的多寡,與人體對於中性脂肪攝取量的變化雖有密切關連,但並不是常吃水果就會發生中性脂肪攝取量增加。尤其是,「常吃蘋果,可以降低人體中之中性脂肪含量」的實驗結果,可以用來說明,「把蘋果視為減肥餐中之主要食品」的觀念,才是正確的答案。2.蘋果的成份中,維他命C的含量雖少,但蘋果可能含有豐富的某些成份,可以用來與血液中之某些成份結合成維他命C,進而提升人體的免疫功能。(資料來源:日本農業新聞2001年8月30日)

十二、大陸地區農業動向

  大陸地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註:為大陸地區農業政策之重要幕僚單位)副所長陳錫文,最近接受日本農業新聞記者專訪,其主要內容如下:

  1. 大陸地區的農業現況:自1991年第八期5年計畫起,大陸地區的農業生產呈快速成長趨勢,以糧食(註:大陸地區所稱之糧食,包括稻米、小麥、雜糧、大豆及地瓜等薯類)生產為例,連年呈增產或豐收現象,不但使長期以來「糧食生產不足」的壓力消失,且已確立每年糧食產量可達5億公噸以上的生產能力(註:以聯合國人口統計資料為估算基準,2000年大陸地區人口數為12.6億人,其糧食消費量約為4.5億公噸。),實現「確保糧食供需不虞匱乏」的政策目標。然而隨著國民所得的增加,對於畜產品、蔬菜、水果等之需求,呈現明顯增加趨勢,進而迫使大陸地區農業生產結構產生顯著變化;尤其面對大陸地區將成為WTO會員國(註:現今有許多大陸地區的產、官、學界人士,將大陸地區加入WTO,視為大陸地區的第二次經濟改革。),大陸地區的農業政策面臨不得不大幅度改革的壓力。

  2. 大陸地區農業經濟的主要調整方向:在以「提高農民所得」為調整體農業結構之首要任務下,訂定下述5個戰略方針:a.為符合消費需求,所有的農產品品質以優質化為努力方針,停止生產未受消費市場接納的農產品。b.努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並積極提升畜產品及水產品的產量及品質,使各地區的「菜籃子工程」在既有的基礎上,能精益求精。c.以各地區所具有的自然及人文優勢條件為基礎,自行訂定該地區農業發展願景;例如近幾年來,城市或沿海地區每人每年主糧平均消費量呈漸減趨勢,而蔬果及魚肉等副食品則呈增加傾向,各地區農政當局宜以獎勵手段,積極推展生產符合該地區需求的副食品。d.為縮減城鄉差距,進而達到將農業人口轉移到非農業部門等政策目的,自2001年5月起,部分地區開始嘗試推展「戶籍自由化」(註:大陸地區為防止鄉村人口大量流入都市,降低都市的生活品質,在戶籍管理制度方面,設有多項防止鄉村人口流向都市的措施,例如戶籍設在城市裡的女性,與戶籍設在鄉村裡的男性結婚後,女性必須放棄城市的戶籍,男性不得申請在城市設籍;設籍在城市者與非城市者,在購買位居城市裡的房子時,非城市居民所需花費的購屋成本,比城市居民高出甚多等不一而足。惟因近幾年來,有許多事業有成就或學經歷具佳的鄉村人口流向都市,而形成一股頗具影響力的力量;此外,在大陸地區農村隱性失業人口頗多、都市需要使用勞力的勞工呈短缺現象等錯綜複雜因素的助長下,迫使大陸地區當局不得不重視戶籍改革相關事宜。因此,自今年5月浙江省開始嘗試,准許縣級的鄉村人口前往縣級的城市自由設置戶籍,為大陸地區的「戶籍自由化」開創新的發展模式。),希望在未來的幾年內,能把1.5~2.0億人的鄉村人口外移到城市,加速提升大陸地區城市化的水平。e.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對策,例如長江流域的「退田還湖政策」,西部地區的「退耕還林政策」等,均為大陸地區當局重視生態環境而積極推展的重要政策。

  3. 提高農民所得的主要政策:20世紀裡,大陸地區當局長期實施「以農業支援工業政策」的結果,導致農民所得比非農民所得低(註:由2000年西北地區貧農每人年平均所得低於人民幣500元,而富裕的上海工商界年平均所得在35,000以上),可知大陸地區農民所得與非農民所得間有甚大的差距。);因此,「提高農民所得」將成為21世紀大陸地區農政基本方針,而於2001年至2005年所實施的「第十期五年計畫」中,有關此方面的重要措施為:a.改革土地租賃制度,將土地利用權讓與而得之利益,明定屬農民所有。b.各省級行政區在「米袋子工程」(註:大陸地區俗稱之「米袋子工程」,係指各省級當局必須透過各種政策手段,實現該省境內之稻米等主糧供需平衡的任務而言。)宏觀的調控下,將長期以來所實施的糧食契約收購制度或價格政策,改採「糧食保護政策」。(註:以浙江省為例,2001年該省「米袋子工程」將稻米每公斤的保護價格訂為人民幣1.6元,當該省境內稻米每公斤零售價格高於1.6元時,該省當局不會採取實施「以農業支援工業時代」所使用的糧源調控或糧價調整政策,改由市場供需自行決定其稻米價格;當該省境內稻米零售價格低於1.6元時,該省農民可自行決定是否依與政府所訂定之契約,將稻米以每公斤1.6元的價格賣給政府,或由農民自行設法銷售。此外,從浙江省糧食宏觀調控的觀點來說,該省2001年糧食產量預估為1,000萬公噸,消費量預估為1,800萬公噸;所短缺的800萬公噸糧食,該省當局必須先掌握稻米、小麥等各類主糧所短缺的數量,再以契約方式,分別向擁有餘糧的鄰近省區採購;如果鄰近省區無法提供其所需時,應經國務院批准後,才能動用外匯向國外採購。)c.大幅度修改稅制,期能減輕農民的稅賦,進而達到提高農民所得的政策目標。(資料來源:日本農業新聞2001年9月9日)

十三、日本爆發狂牛病事件

  日本農林水產省於2001年9月10日正式對外公告:位於千葉縣白井市酪農所飼養的乳牛,爆發令人聞之色變的狂牛症病變事件,其相關要點如下:

  1. 發展經過:千葉縣白井市的酪農,於2001年8月6日發現1998年4月9日向北海道佐呂間町酪農所購買,且正值泌乳盛期的乳牛(註:日本對於牛之異動訂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對於包括以活牛方式進口及日本國內自行繁殖在內的牛,自其出生至死亡止之買賣等異動、病歷等生活紀錄,均有詳實記載。)無法站立,所以請獸醫師診斷病因,於8月15日獲得初步檢驗結果,其中有關狂牛症病變方面屬正常的陰性反映,但獸醫師認為該檢驗結果有必要進一步複驗,所以將病體轉送相關單位深入研析:9月10日經病理組織化驗結果,證實該病牛感染狂牛症;為求慎重起見,一方面由農林水產省對外發布此消息,另一方將病牛的腦部等器官送請現今全球對此病變研究最具權威的英國研究單位複驗,而於9月22日確認該病牛感染狂牛症病疫。

  2. 各界反映:由於狂牛症病變的潛伏期長達2~8年,發病後2星期至半年左右的時間內死亡,以現今醫學技術水準尚無治療案例,且屬國際衛生組織及國際農糧組織等單位共同承認之人畜共同感染之重大惡性傳染病;所以當日本農林水產省正式公布此屬亞洲地區首次感染狂牛症病變事件時,引起世人震驚不已,其主要反應如下:

    1. 日本政府:由於FAO(國際糧農組織)在2001年1月曾警告世人:「以當今人類的飲食習慣,及家畜產銷技術與流程來看,狂牛症病變發生地區並非僅限於EU境內,此種以食物鏈為主要感染途徑的惡性傳染病,可能已擴散至EU以外的地區。」(註:由於現今已知狂牛症病變的原體,必須經由「以136℃的高溫,連續蒸煮30分鐘」,或「以3大氣壓、133℃的高溫,連續蒸煮20分鐘」的方式處理,才能達到殺死病原體的效果;但在歐美及歐美以外地區之所得較高人士喜歡吃五至七分熟的牛排的飲食習慣下,如果不幸吃到帶狂牛症病原的牛肉,則其可能成為狂牛症病變的病源體而不自知。此外,部分國家或地區因所需之飼料生產不足,或為提高飼料營養成份,或為降低飼料成本,或因動物用藥所需,而將部分地區人士不吃的牛等家畜內臟、骨髓等原屬事業廢棄物,予以精製成肉骨粉等產品,供做添加性或輔助性飼料使用,而使狂牛症病原體經由飼料等之產銷流程擴散傳染。亦即,FAO依據上述之各種假設,推估狂牛症病變之惡性傳染已漫延至EU境外。)不過日本農政單位於2001年3月,以「日本進口感染狂牛症病變所製造而成的肉骨粉等飼料機會很少,且日本對於動物疫病管理設有完善的監視體制,所以日本不會有狂牛症病變的問題發生。」為由,回應FAO的警告。所以,此事件發生後,日本農政機關及農業相關人員所呈現的第一個反應,類以觸電而呈休克狀況下,也立刻採取向日本全國人民道歉並教導消費者因應方法、對日本全國飼養中之乳牛及肉牛進行全面性檢驗,深入調查感染狂牛症病變的原因、著手修訂更嚴謹的相關法規等緊急應變措施,希望能達到亡羊補牢的效果。

    2. 日本民間:一般日本廠商及消費者團體,對於行政機關無法盡到新農業基本法等相關法規所揭示「確保日本國民健康所需求的糧食」的立法宗旨,相當不滿,尤其是當農林水產省公布此事件之同時,未能主動告知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之鮮乳及乳製品是否亦受影響,如何處理發病的乳牛等屬消費者關心的問題等,均未詳實說明的行政疏失,頗有怨言。而日本學者專家,在日本已被國際列為狂牛症病變污染國,所生產的反芻類動物相關產品不得外銷的禁令下,又逢美國爆發「911事件」;因此,對於日本行政機關是否有能力「確保糧食來源不慮匱乏」,憂心不止。

  3. 未來的影響:由於狂牛症病變的潛伏期長達2~8年,所以一旦被國際列為污染國,最少需經7年以上的時間,且在此段期間內無任何其他病例發生,才有機會恢復為非污染國。惟自1980年代英國首先發生狂牛症病變以來,世界各國尚無由污染國恢復為非污染國的案例,所以現今日本想要恢復為非污染國,絕非易事;而如何克服此低迷期,將是日本全國上下所面臨的重要課題。(資料來源:日本農業新聞2001年9月11、12、14、15、23日)

十四、泰國外銷至日本的雞肉含耐抗生素性腸球菌

  2000年日本所進口的雞肉約為55.5萬公噸,其中自泰國進口的雞肉量達12.5萬公噸或22.5%,為日本第二大雞肉貨源國(註:第一大貨源國為中國大陸,進口量為23.5萬公噸或42.4%)。但因自泰國進口的雞肉含有耐抗生素性腸球菌(註:一般簡稱VRE,其毒性不強,以70℃的高溫處理一分鐘,即可達到殺菌效果,在食品衛生管理方面屬容易掌控的病源體,對於身體健康的人並無大礙;但身體免疫能力較差的人而言,容易產生發高燒、發炎及敗血症等併發症而死亡。),且自1997年起,連續5年均曾被檢驗出含有VRE,所以頗令日本衛生單位及消費者不滿,除透過外交管道,請泰國改善外,日本消費者不滿,除透過外交管道,請泰國改善外,日本消費者聯盟打算發起抗議及抵制活動,日後是否發展成國際貿易糾紛,值得關注。(資源來源:日本農業新聞2001年8月24日)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