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謝天─台灣人的米食文化」活動

第二辦公室 吳淑慧

  為加深國際人士對台灣文化的印象,認識台灣人的米食文化,行政院新聞局特委請華岡興業文教基金會製作,葉鴻洲先生導演,拍攝「謝天─台灣人的米食文化」紀錄影片,這部影片是新聞局90年度為國際傳播所製作之紀錄影片之一,並於10月9日國慶前夕在台北市政府兒童育樂中心舉辦首映發表會,由新聞局蘇局長正平與本會陳主任委員共同主持,邀請各國駐華使節、商務代表、國慶訪賓,及國內藝文界、民俗界、傳播界、稻米產業界等相關人士共同參與。

  這部影片係以生活化的敘事風格,引用和米食有關的故事、傳說與俗諺,引領觀眾在「聽故事」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進入台灣豐富的米食文化世界。主要內容係敘述在台灣這塊豐饒的土地上,「稻米」依著春、夏、秋、冬四季更嬗,不斷循環生長;各種與稻米有關的食品,也在漫長歲月裡,發展出不同的風貌,而與台灣人民的禮俗及信仰,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成為重要的文化符碼。新聞局蘇局長正平於致詞中指出,紀錄影片「謝天─台灣人的米食文化」,就是按照這樣的理路邏輯,在導演的巧思及專業人員的通力合作下,呈現出台灣米食發展多樣化的風貌,並進一步闡揚米食與庶民文化的關係,實為難得的影像佳作。

  本會陳主任委員在致詞中表示,「米」在人類的生活中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國人與其他亞洲人最鍾愛的主食,其盛行區域甚廣,包括台灣、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及印度等地的居民,無一不以「米」為三餐主食,可見米食在亞洲人的飲食中,佔了極為重要的地位;除了亞洲人愛吃米食,其他歐美地區的國家如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美國、南美洲國家等,也多會利用傳統的烹調技巧,以及當地盛產的食材,為米食做另一番風味的詮釋;如印尼人喜歡加入其特產的香濃椰子漿及其他食材,使單調乾硬的米飯變得豐盛可口;其他如日本的壽司、韓國的什錦湯飯、新加坡的海南雞飯、印尼的椰漿飯、泰國的菠蘿炒飯、印度的咖哩飯、西班牙海鮮燴飯、義式燴飯、歐式米布丁…..等,均各具有其特色。

  台灣的「米食」更是琳瑯滿目,除了有美味可口的滷肉飯、雞肉飯、各式炒飯與燴飯外,並依不同種類稻米之米質特性,做成各式各樣的米食糕點,例如將在來米磨製成粉漿,再經烹調製成碗粿、蘿蔔糕、九層糕、發糕….等,及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的麻糬、紅龜粿、粽子、年糕、珍珠丸子……等。每逢歲時節慶時,家家戶戶便用這些糕點來祭拜護佑農作的上蒼和土地,與天地神明共享,並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這也反應出台灣子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尤其是「靠天吃飯」的農家們,經由四季交替,週而復始,勤耕不息,由年頭至歲尾,辛勞載日,及歡享饒富情趣的歲時節慶,這正孕育出今日台灣的「米食文化」。

  本會陳主任委員亦特別指出,台灣四面環海四季如春,早年即有「蓬萊仙島」的美名,而台灣出產的「蓬萊米」更是遠近馳名,香甜可口,外觀圓渾透明,煮熟後粘性適中,口感極佳;加上近年來政府不斷地加強輔導生產高品質的稻米,從種植的稻田、水稻的品種、田間栽培管理、儲藏、加工、包裝與行銷等,都有嚴格的管制措施,食米品質已大幅提昇;因此,特向與會貴賓鄭重推薦台灣寶島生產的良質米與精緻米食,並感謝新聞局製作這部深具文化傳承之紀錄影片。

  本會第二辦公室為藉此活動向國際人士與傳播媒體,宣導推廣台灣傳統風味之精緻米食,及配合影片內容之米食介紹,特於活動當日在兒童育樂中心之民俗文化區舉辦「米食饗宴」,共推出27道精緻米食餐點,分別由大甲鎮農會、圓山大飯店、竹田和風料理小吃、新竹縣北埔與苗栗縣三義九鼎軒客家米食等五家烹調製作。這次的米食饗宴係以自助酒會方式進行,有熱騰騰的擔擔米粉、米苔目與現煎的蘿蔔糕、芋頭糕,也有影片中提到的炒米粉、粽子、年糕…..等,其中以擔擔米粉、擔擔米苔目最受青睞,嘉賓絡繹不絕大排長龍等著品嚐。除了美食佳餚,現場並有台灣古農具展示,及夙享盛譽的光復國小國樂團的民俗歌謠演奏,與北新國小的舞獅團表演,為活動營造熱鬧活潑的節慶氣氛。

  「米」已不僅是一種食物,也是一種禮儀,這份大地恩賜的寶藏,完全融入到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它與國人之各階段生命歷程同時共存,生生不息的稻米,就如同台灣生命的原動力,不斷成長茁壯。「米」在國人的習俗和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就像台灣人不斷地謝天感恩一樣,希望歲歲年年都能豐足富饒。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3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