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加強科技研發與運用 提昇農業附加價值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 劉廷英

一、科技對農產附加價值的影響---提高價值

  1. 農業產品用途由多數直接用於鮮銷鮮食逐漸轉為少數直接鮮銷鮮食、多數經加工調製後販賣再煮食。

  2. 食品加工與食品科技扮演越來越吃重的角色。

  3. 早期的農產品經過簡單的加工就成為加工農產品,這類加工行為把可能在鮮銷鮮食市場過剩的農產品變成可存放更久、可在更多地方銷售的產品,如此,生鮮農產品的價格不至降低、甚至價格提高,農產品及加工後的加工品因而附加價值提高。

二、科技對農產附加價值的影響---降低成本

提高生產效率與良率,解決技術瓶頸。

  1. 民國50~60年代,製罐技術與罐頭食品加工技術落後,工廠面臨很多技術問題,造成外銷退貨及損失。

  2.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的成立,運用食品所提供的技術來解決加工業的技術問題,減少產品不良的損失,提高整體加工食品及相關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3. 近幾年,無菌包裝技術蓬勃發展,快速包裝的無菌加工系統降低了成本,鋁箔包產品已是當今市場最流行的主流產品。

三、科技對農產附加價值的影響---滿足需求

  1. 結合技術發展與消費趨勢,滿足與創造市場需求。

  2. 隨著飲食環境的變遷,加工食品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食品科技益形重要。

  3. 食品科技提升食品加工業之農產品原料用量,提高加工食品以及農產品原料的附加價值。

  4. 飲食費之變化是:生鮮食品支出佔全部飲食支出的大部分,但比率逐年遞減。加工品及在外飲食支出佔全部飲食支出的小部分,但比率逐年遞增。使得加工品及在外飲食產品,對農民所得的貢獻愈來愈重要。科技注入,使加工食品更加發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四、科技對農產附加價值的影響---創新農業

  1. 近10年來,台灣農產品及加工農產品已經不是以外銷為主的產品,而是以供應國內市場需求為主的產品。

  2. 由於國內消費者需求改變,其所需求的產品品質要求不斷提升、變化,保健食品受到重視,便利性的食品也受到消費者喜愛,品質更好、更高層次的新產品必需不斷研發、推出,才能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偏好。

  3. 更需要更高層次的食品科技來帶動加工食品的生產,帶動加工食品及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五、過去台灣農產加工之發展----台灣主要外銷罐頭之發展

  (一)鳳梨罐頭

  1. 產業發展:
    1965~1975年間種植面積約1萬餘公頃,產量30多萬噸,半數製成罐頭外銷,是台灣罐頭食品業大力發展的第一支產品,產量以1971年的440多萬箱達最高記錄,賺取外匯2200萬美元,其中鳳梨原料成本佔40%。

  2. 技術發展:
    鳳梨自動6M封罐機、真空脫氣技術、碎肉回收加工以及酵素抑制等技術之開發。

  (二)洋菇罐頭

  1. 產業發展:
    1956年栽培面積4,000坪,1957年增為80,000坪,產量於1977年達11萬公噸,九成以上供加工製造罐頭,外銷歐美。自1958年洋菇罐頭開始外銷80箱起,逐年增加,1977年外銷640萬箱賺取外匯1.1億美元,其中洋菇原料成本佔55%。

  2. 技術發展:
    洋菇切柄機開發、洋菇殺菌步驟研究、殺菌液回收香氣研究、罐頭腐蝕研究、高真空罐技術開發、洋菇硫化氫芽孢細菌問題及含鉛量問題之改善,以及洋菇罐平酸之解決等相關技術。

  (三)蘆筍罐頭

  1. 產業發展:
    1963年蘆筍栽培面積僅有320餘公頃,1965年增為12,000公頃以上。1980年產量11萬公噸達高峰,近九成供加工製造罐頭外銷歐美。1965年出口達600萬箱,躍居世界之首,至1978年外銷近800萬箱之高峰,賺取外匯1.2億美元,其中蘆筍原料成本佔60%。

  2. 技術發展:
    蘆筍自動削皮機開發、蘆筍組織變化量測、高溫短時間殺菌研究、罐頭脫錫研究、馬口鐵皮塗漆對脫錫影響研究,以及蘆筍罐頭平酸腐敗細菌及其熱死滅時間研究等。

  (四)竹筍罐頭

  1. 產業發展:
    除鮮銷外,大部份製成筍乾及竹筍罐頭,銷往美、港、荷、日、英、及東南亞等地。1971年產量5.6萬公噸,1985年達35萬公噸。竹筍罐頭生產數量由1965年的72,000餘箱至1985年輸出量達400餘萬標準箱,創歷年最高紀錄,賺取外匯4100萬美元。

  2. 技術發展:
    竹筍剝茸機設計、竹筍收穫後老化及苦味物質產生抑制研究、竹筍預冷機設計、竹筍殺菌基本條件建立,五加侖桶殺菌槽設計、條件訂定及生銹改善等技術。

六、近年農產品加工技術之成果----農產品保鮮及處理技術

  1. 冷藏庫內相對濕度改善之技術

  2. 保鮮蠟對蔬果保鮮之應用技術

  3. 調理園產品保鮮液應用技術

  4. 建立農產品低溫運銷系統

  5. 截切蔬菜之衛生管制與保存期限延長技術

七、結 語

  農業不僅照顧著我們食、衣、住、行、育、樂的各項生活需求,同時也帶動台灣的蓬勃發展,更進一層地融入和豐富我們的文化內涵。台灣即將加入WTO之際,我國農業政策必須從過去「提高生產力為核心」轉型為「提升競爭力為主軸」同時,把過去產、製、銷單打獨鬥之經營模式,整合成分工合作之「策略聯盟」。未來我們的農業應多與科技及文化結合,讓農業商品化、市場化,則農民必能獲利。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