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中國大陸畜禽產業的現況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事業管理系 許應哲

一、前言

  中國大陸早期農業的發展型態是以農作物為主,畜禽產物為輔;甚至在糧食不足的時代,飼養牲畜的主要目的是要替代一些粗重的勞力工作,尤其是位於人口稀少、土地空闊、資金貧乏等尚未開發的地區;隨著農作物的生產逐漸充裕、農業機械逐漸被引用之後,才開始利用餘糧來飼養畜禽,以補充肉源的不足。近20多年來,中國大陸受到市場開放,經濟體制改變、科技進步、營養需求結構改變等的影響,加以畜禽產業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產業,因此部分畜禽產業的轉變非常快速,甚至一日千里,值得重視。

  如表1所示,以最近10年(從1990年至1999年)的資料來看,4項主要肉類總成長為2.07倍,其中豬肉為1.76倍,牛肉為4.01倍,羊肉為2.35倍,禽肉為3.46倍,禽蛋為2.69倍,乳品為1.64倍;其次,近20年(從1980年至1999年),4項主要肉類總成長是4.88倍,其中豬肉成長3.53倍,牛肉成長18.7倍,羊肉成長5.71倍,至於禽肉與禽蛋,在1980年時由於數量不多,未被列入統計,無從比起,乳品為12.38倍。若以前20年與前10年加以比較,4項主要肉類從1980年至1990年總成長2.34倍,其中豬肉成長2.01倍,牛肉成長4.47倍,羊肉成長2.43倍,乳品達7.54倍;中國大陸近10年畜產品的成長率有較前20年有略為緩和的現象,然而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較,仍屬於高度成長。本文僅就中國大陸畜禽產業生產概況、近幾年的蛻變、面臨的挑戰等做扼要性的介紹,提供大家參考。

二、畜禽產業的生產概況

  中國大陸畜禽產業的種類有上百項之多,無法一一列舉,只能以其中比較重要的項目,如豬肉、牛肉、羊肉、禽蛋、禽肉、乳品等加以說明。

  (一)畜禽產品總生產量是世界生產大國

  中國大陸的畜牧業原本不是很發達,1978年起才決定積極發展畜牧產業(表1),分別提出「六五計畫」及「七五計畫」,工作內容有八大項(註1),不久之後,畜禽產品的產值及產量即有很明顯的上昇。根據1999年的統計資料,中國大陸肉類的總生產量是5,949萬公噸(世界第二),禽蛋是2,135萬公噸(世界第一),乳品是780萬公噸(牛奶是718萬公噸);就飼養頭數來看,1999年毛豬的年出欄產量是5.2億頭,綿羊是1.3億頭,山羊是1.9億頭,這些均居世界各國的首位,其中毛豬約占世界總產量的50%(許桂森 2001),禽蛋約占世界總產量的40%;其次,禽肉類是74.3億隻,居世界各國的第二位,其中鴨肉約占世界總產量的69.8%(世界第一);牛隻是1.04億頭,居世界各國的第三位(郭式建 2000)。

  (二)平均每人每年消費數量大幅增加

  根據台灣大學蕭清仁教授所著「兩岸糧食消費變動之比較」文中,將中國大陸的糧食供應分成三個時期,分別是:1952~1979年的食物緊缺期,1980~1984年的進入基本溫飽期,1985年迄今的實現小康期。本文以這三段期間及最近10年的資料來做比較,如表2所示,1952年中國大陸平均每人每年肉類消費量為7.27公斤,1980年為12.79公斤,1999年為48.5公斤,分別成長6.67倍及3.79倍,其中又以禽肉的成長最快,分別成長22.09倍及11.88倍,牛(羊)肉在1980年後高速成長,達7.35倍之多;其次,1952年平均每人每年禽蛋消費數量為1.02公斤,1980年為2.27公斤,1999年為17.40公斤,分別成長17.06倍及7.67倍;再其次,1952年平均每人每年乳品消費數量是微不足道,1980年為0.06公斤,1999年為6.19公斤,成長103.17倍。另外,若以最近10年資料比較,成長速度由高至低的項目為:禽肉(5.49倍)、牛(羊)肉(3.53倍)、禽蛋(2.78倍)、豬肉(1.98倍)、乳品(1.47倍)。 (表2 )

  (三)畜禽產業已逐漸轉型為專業式的飼養

  中國大陸從1978年起對畜禽產業實施「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的生產責任制之後,由於取消限養及禁養政策,使原為家庭式的副業明顯轉向專業化,1983年畜牧專業戶即達500萬戶,這個數字在近期內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此外,由於畜禽產業的飼養比較不會受到自然季節的限制,甚至有一些畜禽產業的生產週期較一般農作物為短,市場交易轉換成現金的速度較快,引發農民的興趣,進而轉型為專業式飼養的比率逐年明顯的增加。

  (四)畜禽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以台灣發展畜禽產業的經驗來看,畜禽產業的產量增加之後,由於市場擴大,不僅帶來產業本身的繁榮,且可以帶動飼料原料生產業(如玉米、大豆)、飼料製造業、皮革業、毛紡織業、藥品業、食品加工業、運輸業、機械業、屠宰業、生物科技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以1999年來看,中國大陸單就前4項(飼料原料生產業、飼料製造業、皮革業、毛紡織業)已創造出4000多億元人民幣(約500億美元)的產值,總共約解決將近1億人口的就業(郭式建 2000),實令人訝異。

三、畜禽產業結構性的蛻變

  (一)產業比重重新調整

  早期,幾乎家家戶戶皆有飼養少量的毛豬、家禽及役(肉)牛,前兩者主要是用來吸收農作副產品及家庭糧食殘料,轉換成農家的肉源或金源,後者主要是用來替代家庭勞力的不足,通常是不食用的。因此,豬肉可說是中國大陸民眾肉類的最主要來源,台灣早期亦是如此。1980年中國大陸豬肉占肉類總生產量的94%,到了1999年,豬肉僅占肉類總生產量的67%,較1980年減少27%;同期牛、羊、禽肉由1980年的6%增加至1999年的32%,其中又以禽肉增產的速度為最快,目前是占肉類比重的19.5%。由此可知,中國大陸近二十年來,禽肉與畜肉之間的結構比率已有很明顯的調整。

  (二)生產技術顯著提高

  目前中國大陸毛豬年出欄率(註2)由1978年的58%增加至1999年的125%,同期,牛隻年出欄率由4%增加至29%,羊隻年出欄率亦由19%增加至73%。此外,毛豬屠體重量由1978年的51公斤增加至1999年的78公斤,同期,牛隻屠體重量由94公斤增加至143公斤,羊隻屠體重量由10.6公斤增加至12.4公斤,這些數據的成長生產技術(如飼料調配、疾病防治、品種改良等)的進步扮演很重要的因素。

  (三)逐漸朝向規模化經營

  中國大陸在1949年實施共產制度之後,由於市場封閉,所有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幾乎是以自給自足為主,惟仍存有少數的買賣,1979年實施經濟改革,發展市場經濟及開放市場買賣之後,農家增產意願大幅提高,如於1980年時毛豬的出售率(商品化程度)僅53%,實施專業承包之後,出售率有明顯的提高,1989年提高到85%;出售率愈高,表示專業化的比率愈高,而專業化的比率愈高,其經營規模則會逐漸的擴大;最近10年,國內的大成、卜蜂等集團亦以契約飼養之模式進駐中國大陸,更加速其朝專業化及規模化進行。1999年飼養50頭以上毛豬的農戶產量已占毛豬總生產量的20%左右,飼養2,000隻以上蛋雞的農戶產量已占雞蛋總生產量的30%左右,飼養10,000隻以上肉雞的農戶產量已占肉雞總生產量的50%左右,由此可知,平均每戶農家的飼養規模正在擴大中。

四、加入WTO之後可能面臨到的威脅

  (一)市場被分割

  根據中國大陸農業部的評估報告指出,國際畜產品貿易對中國大陸畜產業構成最大影響的項目是細羊毛及乳製品;在加入WTO之後,市場會更加開放,關稅會更加降低,目前已有不少畜禽產品生產強國目標將中國大陸做為準備大力開發的市場,甚至已建立分銷體系,像一些生產高品質的部位肉、加工類產品之廠商,已紛紛利用各種管道進駐,在都會地區吸收高購買力的消費群,因而大陸市場被分割是必然的。

  (二)廣大農村的購買力無法提昇

  目前中國大陸民眾依賴農業維生的比率高達70%以上,尤其在內陸地區其比率更高,然而中國大陸近年來由於市場資訊的不足、銷售通路的不良,經常出現糧食階段性及結構性的過剩,糧(肉)價偏低,造成農民所得不高,購買力不強;加入WTO之後,關稅降低,進口品會增加,這種現象可能會更嚴重,市場無法吸收國內增產及國外進口的農(畜)產品,其價格很難上揚,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三)城市居民改變糧食消費結構

  城市在工、商、服務業的發展上原本就較鄉村擁有較強的優勢,加上國內外相關訊息取得容易,因此,城市居民的消費型態經常是消費市場的風向球,領導著糧食消費結構的改變。按照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居民的教育及所得水準提高之後,比較有能力消費較高價位或高品質或較多數量的畜禽產品;可是目前卻又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受外來因素的影響,會基於健康因素或宗教信仰的理由,減少對畜禽產品的消費量,改以蔬菜或水果為主。因此,畜禽產品市場的成長率可能不會再有預期中的快速。

  (四)很難跨入國際市場

  僅管中國大陸有多項畜禽產品是世界生產的大國,可是長期以來,受到品質不良、藥物殘留、疫病感染流行等的影響,尤其是偶蹄類的生鮮肉品(如豬、牛、羊、鹿等),很難以高品質或高價位的型態進入國際市場(李長勝等 2000),像鄰近的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生鮮豬肉進口國家,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皆被阻絕於外。加入WTO之後,短期內要改善肉質、減少藥物殘留及根除疫病是一件不易達成之事。雖然可以用生產特區的方式來生產,惟其成本偏高,而且數量要多,市場風險很大,值不值得投資有待考量。因此,短期內大部分的畜禽產品仍將是以留在國內以低價的方式銷售,少部分以外銷的方式進行;由於能夠外銷的數量不多,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有限,短期間不致於成為世界生產的強國。

註1:摘自行政院農委會「大陸農業情勢」 p13~20

註2:所謂出欄率是指全年出售頭數除以年初飼養頭數。通常飼養期間愈短、死亡率愈低、出生率愈高、自給率愈少者,其出欄率會愈大。

參考文獻:

  1. 李長勝 孫鳳俊 劉雲波 劉春龍,2000.8,生態畜牧業是中國加入WTO畜牧業發展的根本途徑與方法,黑龍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研討會論文集。

  2. 許桂森,2001.10,中國大陸毛豬產銷現況,畜產報導。

  3. 郭式建,2000.8,充份發揮資源優勢躋身國際畜牧業貿易市場 海峽兩岸新世紀各牌精緻農產品促進研討會論文集。

  4. 蕭清仁,1995.12,兩岸糧食消費變動之比較 行政院農委會、

  5. 大陸農業情勢,1991.12,行政院農委會。

  6. 中國農業統計資料,1999,中國農業出版社。

  7. 中國大陸農業統計要覽,1984.6,亞洲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8. 中國統計年鑑,2000,中國農業出版社。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7,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