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中國大陸稻米生產與消費分析

農糧處農政科 彭鳳振

  基於糧食安全,中國大陸對稻米生產極為重視。隨著經濟發展,消費水準提高,對於食米品質的要求,目前已躍升為最受重視的一項。因此,大陸配合市場趨勢的發展,增產優質稻米,來提高稻米品質,一方面可以滿足其國內消費者的需要,二方面可以增加國際競爭力,有助於因應加入世貿組織之衝擊。

  中國大陸是全世界最大的稻米生產國(佔全球產量35%)也是最大的消費國,其稻米成本與價格相對低廉,而且近年又積極推動市場化與產業化經營,故大陸稻米短期與長期之競爭潛力均不容忽視。本文將就稻作生產、種原庫與種子工程、稻米消費、市場與價格四方面概況介紹及有關政策之闡述,希望有助於讀者對大陸稻米的瞭解。

一、稻作生產

  1999年大陸稻穀種植面積佔全國總耕作面積約20%,年生產面積3千1百萬餘公頃,稻穀年產量近2億公噸,其中國營農場生產量為853.1萬公噸。近年生產面積在10﹪範圍內增減,1987~1999年生產情形如(表1DOCX / odt / pdf)。

  中國大陸稻穀每公頃單位面積平均產量介於6~7公噸之間,較我國每公頃平均4.5~6.5公噸高,但從1999年主要生產省之單位面積產量可知各省間差異頗大 (表2DOCX / odt / pdf)。

  1999年大陸每畝稻穀生產成本約人民幣330元,課稅後之成本約360元,稅費佔成本比例約10%,每公斤稅後成本為0.86元。收益方面主要受到價格下跌影響導致產值下跌,造成收益率較前1年55%減少至39%(表3DOCX / odt / pdf)。未來隨著價格下降的趨勢,將近一步壓縮稻農的獲益空間。

二、種原庫與種子工程

  中國大陸對稻米品質的要求,早期主要以外觀、碾米品質及高蛋白質、及氨基酸為主要考量。1990年代以後,受經濟改革開放影響,消費者對食味要求日趨嚴格,傳統稻米品種日漸不受歡迎,對高品質稻米之需求增加。政府為因應此種趨勢,除推動優質優價的分級收購政策,要從中拉大等級間價差,以增加優質米生產誘因之外,並積極推動優良種子之栽培、認證、推廣工作,希望能大幅度改良稻米品種提昇品質,其主要措施有種原庫與種子工程兩項。

  種原庫:1993年大陸建置完成作物種原庫,把經過數十年累積的成果儲存起來,至1999年中儲存農作物種原已高達34萬餘種,高居世界第一名,而稻種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該種原庫位於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由於大陸幅員遼闊,氣候地理條件千差萬別,有十分豐富的種子資源。因此,該庫廣泛收集各種不同基因的種子予以冷凍庫保持在攝氏零下10度,以維持種子80~100年的活性。對於種子的性狀、產地等資訊則建立資料庫提供電腦檢索。在應用方面,則不斷進行配套研究並培育優良新品種。由於種原庫扮演種子銀行的功能,奠定了大陸農業種子研究發展與提升作物競爭優勢的基礎。

  種子工程:大陸種子工程包含5大系統,分別是良種引育、生產繁製、加工包裝、推廣銷售、宏觀管理等。整體工程的策略和內容,就是利用各系統透過工程的協調聯動,達到整合應用現代化科技功能,並推動有關行業共同發展,促進多學科、多部門的配合。該工程受到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與積極的支持,紛紛撥款補貼該計畫。此外,大陸為彌補政府主辦種子流通的弱點與弊端,積極培育民營公司企業化經營種子業務,其中以中國種子集團公司經營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已擴展至國際化經營。

  透過政府與民間合力的結果,目前大陸一般食用之優質稻米生產面積擴展快速。此外,大陸藉由應用種子資源豐富的優勢,原生種與改良種眾多,在特用稻米方面也有相當成就。根據盧虎生教授之研究,大陸目前已能出產各種多用途的稻米,例如:(一)具大胚、高纖、高蛋白特性適合嬰兒、老人用的米。(二)具高澱粉、低蛋白質特性適合作味精用的米。(三)具有特殊纖維、高氨基酸特性適宜作飼料用的米等。這些特別用途稻米的生產,是採取大規模(如20公頃)契作方式經營。

三、稻米消費

  大陸隨著國民所得增加,食物消費佔支出之比重持續下降。以城鎮地區家庭為例,該區恩格爾係數(Engel’s Coefficient,表示消費支出中食物所佔之比重),1982年係數為58.6%,1986-1990隨農產價格上升而增加,1990年為54.4﹪,1998年下降至44.5%。依照聯合國標準,恩格爾係數在50~59%為溫飽水準;40~49%屬小康水準,因此,目前中國大陸城鎮已進入小康境界。此外,該區食品消費內容也有顯著變化,目前已從糧食與副食品並重,轉變為以副食品為主要食品的水準。

  1997年非農業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已從過去17%增加至29%,從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每人每年糧食消費就減少25公斤,但肉類之消費增加7公斤。大陸稻米消費以直接消費為主,1999年每人平均直接消費量97公斤,全年直接消費量為1.2億公噸,佔總消費量85%。飼料用糧亦是用途之一,政府不收購早秈稻後,使飼料糧消費大幅增加。目前稻米雖然總體呈現供過於求的現象,但是消費者對優質米需求卻大幅增加,造成好米供不應求,顯示產品結構尚需加強調整。在食米安全方面,近年大陸許多地區均出現所謂「打白塊」的問題,亦即糧商為求米的外觀好看,將致癌性化學物質摻入白米中,嚴重威脅消費者健康。

  從大陸第三次工業普查得知,食品工業總值佔全國工業比重從過去第3位上升至第1位,可知道食品工業與民眾消費及國家經濟的密切關係。大陸為因應人均糧食消費減少的趨勢,積極發展食品工業為策略,具體措施除每年辦理國際食品展、國際食品用化學品展…等外,並積極多方面開發加工技術,提昇加工水準與產品品質。現階段在產品結構、新技術應用、經濟效益、品質、數量、包裝上,已取得明顯改善成就,目前正朝向基礎原料、方便食品、營養保健食品、傳統食品現代化、出口食品等方向改進發展。

四、市場與價格

  市場:大陸近年為促進市場化經營,紛紛恢復歷史上已存在的市場,在各地重建或更新各等級市場,或在水路交通匯集交通便利之地建立新市場,並逐漸更新設施與健全市場功能。例如,建立鄭州批發市場,使其具有期貨市場功能。其它大型稻米批發市場諸如新疆糧油、西安糧油、杭州糧油、湖北糧食、浙江東南糧食、安徽蕪湖大米等。為促進市場交易功能,規定省際間的糧食交易要透過市場來辦理,此外,鑒於農村道路交通建設不足,影響運銷效能,因此,近年積極投資於鄉村道路之基礎建設,促進市場發展。

  消費地區:全中國消費地區可以分為華北(包含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人口佔11.45%)、東北(包含遼寧、吉林、黑龍江;人口佔8.47%)、華東(包含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西、山東;人口佔28.53%)、中南(包含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人口佔27.47%)、西南(包含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人口佔15.7%)、西北(包含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人口佔7.13%)六大地區,其中以華東與中南地區人口最多。

  價格:2001年9~11月中國大陸一般稻米批發價格每公斤約為人民幣1.4~1.8元,零售價格約1.5~2.5元,是我國價格的1/5~1/3。但是,由蕭清仁教授於今年4月1日所作北京市白米零售價格(表4DOCX / odt / pdf)。調查可知,大陸高品質米零售價格則與我國稻米價格接近或更高,顯示需求強勁以及不同等級間的零售價格差距大。

五、結語

  目前大陸境內區域發展程度不一,各產業別發展的程度也有相當差異,有世界先進的高科技,也有低水準的技術;有高收入追求高品質食米的消費族群,也有只求溫飽的低消費層;有規模化生產高級的特用米,也有極小規模生產一般食用稻米。這些經濟環境造就產業活動兼具多種層次的特色,是典型的雙元經濟體(Dual Economy)。因此,政府在稻米產業方面,提出投資與創新兼具的措施,可以確保產量充足並提升品質,是符合環境與國情的務實作法。

  主要參考文獻:「大陸農業資訊」第一期~第二十五期,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86年10月~90年10月;美國農業部網站 www.usda.gov;李秀恒,21世紀中國市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版等。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