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知識經濟與農業策略聯盟

企劃處副處長 廖耀宗

壹、前言

  人類歷經5千多年的農業經濟,與約300年的工業經濟,已進入一個嶄新的年代--知識經濟時代。隨著全球化、資訊化的快速推展,世界各國均致力發展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體系。依國際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的估計,其主要會員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一半以上,均與知識的生產、傳遞、應用及擴散有關,顯示知識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資源。世界銀行1998年世界發展年報即以「知識與發展」(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為主題,說明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是支持一個國家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亦即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值此知識經濟時代,政府與產業如何篩選核心知識,利用資訊與網路工具,進行知識管理,以提高效率與競爭力,值得深思與努力。

貳、知識經濟的內涵

一、知識經濟的定義

  簡單來說,知識經濟就是直接依據知識和資訊進行生產、交換和分配的經濟。知識經濟的特徵,應該包括四個方面:

(一)知識、資訊等智力要素成為生產力中決定性的要素;

(二)知識以及與知識相關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較高的知識內涵Knowledge-content);

(三)知識成為經濟成長的最重要源泉;

(四)全球經濟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的國際新分工。

  依OECD的定義,知識經濟的內涵主要包括兩部分:

(一)知識密集型製造業包括航太、電腦與辦公室自動化設備、製藥、通訊與半導體、科學儀器、汽車、電機、化學製品、其他運 輸工具、機械等10類工業;

(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包括運輸倉儲及通信、金融保險不動產、工商服務、社會及個人服務等4類行業。

  OECD認為知識經濟模式之動力主要表現在編碼型知識(指語言、文字及電腦語言等可以利用編碼的形式記錄與轉化的知識)的不斷成長,而通信網路技術的高速成長對此種知識的傳播,創造極佳的發展條件。因此,知識經濟的快速推展加快了資訊化社會的形成。

二、知識的種類

  1991年日本野中郁次朗(Ikujiro Nonaka)教授於「哈佛企管評論」提出種類,將知識區分為:

(一)顯性知識(Articulated Knowledge),包括:

 

  1. Know-what的知識。是指關於事實方面的知識。例如蘋果是由花托發育而成。

     

  2. Know-why的知識,是指自然原理和科學理論,是在如實驗室和大學完成的。例如光合作用可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

(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其為推動知識經濟之重點,包括以下二類知識:

 

  1. Know-how的知識,是指做某些事情的特有技藝和能力,如企業專有技術、祖傳祕方、遵古法釀造黑豆醬油之技術、萬巒豬腳配方等,這一類知識為推動知識經濟之重點。

     

  2. Know-who的知識,涉及誰知道如何做某些事(know-how)的資訊,這在社會高度分工的經濟中顯得尤為重要。即誰擁有上述的Know-how知識,或培育人力使其擁有上述的Know-how知識,成為推動知識經濟的另一個重點。

  這4類知識的獲取有不同的途徑。Know-what和Know-why類知識可以通過學校求學、書本、參加講座、處理資料庫等獲得;而另兩類Know-how和Know-who知識則主要植根於日常實踐中所獲得。

三、知識經濟與工業經濟的區別

  知識經濟與工業經濟的區別主要包括:

(一)經濟發展的動力不同:知識經濟強調知識、資訊與電子與工業經濟利用蒸氣機與電氣不同;

(二)產業結構不同:知識經濟強調數位經濟、網路經濟、虛擬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不同;

(三)生產效率標準不同:知識經濟強調知識生產力與工業經濟注重勞動及資本生產力不同;

(四)管理重點不同:知識經濟強調研發創新、行銷及人力訓練,工業經濟著重產品生產;

(五)生產方式不同:知識經濟強調小量、多樣與工業經濟著重大量、單一或數種產品之專業生產不同;

(六)生產集中型態:知識經濟強調分散生產,工業經濟著重集中生產;

(七)勞力結構不同:知識經濟勞力大都用於知識生產與傳播,工業經濟產品製造勞力比重高);

(八)經濟之核心:知識經濟強調知識與資訊,工業經濟著重物質;

(九)生產要素投入報酬變動不同;知識經濟具有邊際報酬遞增率,工業經濟受邊際報酬遞減率之限制。

參、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的內容

  行政院通過實施中之「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有六大具體措施,包括:一. 建立蓬勃的創新與創業機制,以扶植創新的企業。二. 擴展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在生產及生活上之運用。三. 建構網際網路應用之基礎環境。四. 檢討教育體系並積極培養及引進人才,以因應知識經濟發展之需求。五. 建立顧客導向服務型新政府。六. 規劃預防措施,避免經濟轉型產生之社會問題。

  「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主要施政目的有二,即一、針對既有產業,如何透過網路及資訊科技的運用,以及政府所建構之良好的創新與創業機制,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使企業得以永續發展;其二為針對創新之知識與構想,如何運用政府所建構之良好的創新與創業機制,協助其取得所需之資金、技術與經營管理人力,而及早育成為新創事業。知識經濟發展方案農業部門應配合辦理事項有二,包括一. 推動農民終身學習計畫,涵蓋規劃設置農業教育訓練學院,規劃及辦理農漁業教育訓練與農業經營諮詢服務,建立農業經營者能力認定及農業推廣人員證照制度。二. 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絡計畫,將分3年完成全國344個各級農漁會之網路基礎建設,建構農民組織與產銷資訊體系,推動農產品交易資訊體系,加強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促進物流運作。

肆、知識管理的內涵

一、知識管理之定義

  依日本野中郁次朗(Ikujiro Nonaka)教授之農業知識管理系統(Spiral of knowledge),所謂知識管理係指一個機關或企業從策略、組織、流程及科技應用面,建構有效的知識系統,讓組織中之核心知識與能力能夠有效的創造、分享與加值,不斷地產生創新性產品或服務,以提昇產業附加價值的綜合對策。

圖1:野中郁次朗(Ikujiro Nonaka)之農業知識管理系統 DOCX pdf

  而一個單位或組織知識量之多寡,可由以下之知識方程式K=(P+I)S 表示,式中K表知識之數量,P表示人員之多寡,I表示使用網路與資訊之多寡,而S表示分享,其為S次方,表示越是採取開放心胸來分享每個人所擁有的Know-how,則單位內累積的知識數量就越多。

  知識經濟之推動,主要在於使前述之Know-how 及know-who等隱性核心知識得以顯性化,透過外顯知識的產權化,推動其市場化或商品化,再經由產業智慧財產及核心競爭能力之知識管理,使核心知識得以常態化與模組化,協助產業或政府部門提升競爭力。以宜蘭縣舉辦之綠色博覽會或國際童玩節為例,即透過蒐集與整合該縣傳統生產、生活、生態與文化知識,推動商品化(常態性每年辦理2項大型活動),以吸引外地遊客至宜蘭消費,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按照Arthur Anderson之知識管理模式,知識管理之促進推動要素包括領導、組織文化、績效考評與資訊科技(或知識庫之建立),其步驟則涵蓋1.確認、2.蒐集、3.導入、4.組織、5.應用、6.分享及7.創造等七個步驟。

  知識管理促進推動要素與流程 DOCX pdf

二、推動知識管理的步驟

推動知識管理的步驟包括:

(一)確認組織之核心知識或競爭能力;什麼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就是一條共通的線,貫穿企業不同事業部門,讓企業具備競爭力。核心知識或競爭能力即創造價值的能力,也是賺錢的能力,台灣的筆記型電腦排名前三名分別是廣達、仁寶及英業達。分析這三家公司的總經理都是來自仁寶母公司金寶公司,為什麼?因為金寶是生產計算機的,擅長小零件,這就是他們的核心能力。

(二)為推動策略創新,策略創新是我們能不能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做法,在產業間重新洗牌,制定新的遊戲規則。例如Swatch的出現,澈底改變鐘錶產業,手錶不僅需要準確的時間,同時還要趕時髦。

(三)為進行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的程序是創造、編碼、分享、應用與再造。首先,組織必須是一個以流程為基礎的環境。企業最基礎的流程就是作業流程,最好的新產品點子都是來自行銷人員,所以流程不能從研發開始,而要從行銷開始。企業必須要有一個流程與機制,讓員工願意把新想法發展出來。所以領導、組織文化、流程控管與績效誘因機制就成為推動知識管理的四個主要促進推動要素,透過這四個面向,鼓勵員工創造、保存、分散與應用知識,以提高產品之附加價值。

(四)運用資訊與網路工具:界定核心知識,並進行策略性創新後,要利用電子商務,以傳遞與運用知識及創新產品或服務。

(五)運用策略聯盟,共創價值鏈:農業部門以往常常單打獨,如何透過農業策略聯盟,透過結盟與利用外圍資源,共享資源,發揮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價值鏈,以整合發揮競爭優勢,允為發展農業知識經濟之當前要務。

  所以,以往談自動化、電子化與資訊化,在知識經濟時代都已經落伍了,知識經濟時代強調的是知識化(K化),什麼叫知識化呢?所謂知識化即先確立單位或組織之核心知識或競爭能力後,再參照上述步驟,推動其自動化、電子化與資訊化,而以往組織內最重要是執行長(CEO),現在決定組織能否永續發展,恐非知識長(CKO)莫屬。另知識經濟時代掌握經濟優勢的將是「知」本家,而不是傳統之資本家。

三、推動知識管理的關聯技術

  知識管理之促進推動要素包括領導、組織文化、績效考評與資訊科技之運用,知識管理相關促進推動要素之關聯技術如圖2知識管理推動關聯技術 DOCX pdf所示。

伍、農業知識經濟與策略聯盟推動步驟

一、確認農業之核心知識或競爭能力

  依據前揭核心知識或競爭能力是一條貫通農業部門的線,甚至於貫穿農業與其他部門的線,藉此要讓農業更具有競爭力。那麼什麼是農業的核心知識或競爭能力呢?就是農業特有的三生(生產、生活、生態)六覺(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及感覺)等非貿易財及地方文化特色。也就是要結合農業生產科技、農村生活體驗與生態景觀並重,並有效運用其非貿易財之特質,以與進口品產生區隔,並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及農民持續永久之收益。

  農業之核心知識或競爭能力在農業生產科技方面,如光波蓮霧係利用近紅外線之非侵入式檢測甜度,使蓮霧分級更為精準,其他如音波鳳梨、蘭花組培苗、種畜苗、基改木材、螢光觀賞魚、生物性農藥、生物晶片、藥物殘留檢測簡易試紙等。在農業生活體驗方面,如農村民宿、國際童玩節、中元節、休閒農漁園區、米糧文化祭等。在生態景觀方面,如花東之金針山、集團休耕景觀綠肥、七股白鷺鷥、綠色博覽會、森林生態休閒之旅等。

二、推動農業策略創新

  策略創新是重新界定遊戲規則,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做法、或有別於傳統之產品,在產業間重新洗牌,制定新的遊戲規則。以台鹽公司為例,鹽價長期維持一包15元,並無利潤可言,惟台鹽公司卻是少數保有盈餘之國營企業,主因是其不斷針對核心競爭能力進行策略創新,台鹽公司為增加食鹽之消費,除生產一般食用鹽外,尚有高價之健康低鈉鹽,由於烹飪之用鹽量有限,乃推出洗滌鹽,用以清洗蔬果,並進一步將食鹽用於沐浴之沐浴鹽,且發展出一系列之含鹽化妝品,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也就定說鹽巴除了可以吃(鹽巴冰棒),也可以用來洗,更可以用來把玩(去七股爬鹽山,眺望鹽田),還可以體驗鹽業文化(台鹽公司正於七股設置鹽業博物館),這就是針對食鹽之策略性創新。策略性創新包含面向甚廣,可以是質的創新,如螢光觀賞魚、米酒純化機、含生薑之洗髮精及洗顏乳;也可以是服務的創新,如於網路行銷農產品且於便利超商取貨;也可能是包裝的創新,如農委會苗改場於「柚香柚美」中使用小型謝籃裝柚花出售;也不乏消費之創新,如新鮮芒果冰,芒果加破布子之雙胞胎包裝加工品。

三、進行農業知識管理

  最好的新產品點子都是來自行銷人員,所以流程不能從研發開始,而要從行銷開始,採取市場或需求導向之產業發展策略。為使一個組織或企業的員工願意把新想法發展出來,必須要有一個流程或機制,因此如何塑造一個創新機制,十分重要。為推動農業知識管理,個別業務單位除了要有強烈企圖心的領導人,與明確之組織發展願景外,運用策勵營之導入與示範學習、設置知識管理資料中心、管理成果分享常態模組化,均十分重要。以本會建置之休閒農業資訊服務網(農業易遊網http://ezgo.coa.gov.tw/)為例,即針對全國之休閒農業核心知識,建置知識庫加以管理、運用與分享,透過縣市政府,縣市農會,改良場站等學習型組織之建立,選擇知識長,並確立其職責,迄91年初已整合全國森林育樂、休閒漁業、休閒農業區、休閒農場及農會資源,農特產品、農業文化節慶等資訊達7千多筆,並參加90年底之第九屆台北國際旅展,目前全民均可上網擷取相關資訊。

四、有效運用資訊與網路工具

  為傳遞與應用農業知識及創新產品或服務,必須善用資訊與網路工具,網路效果無遠弗屆,惟虛擬之網路市場仍必需與實體市場相配合,才能產生效果,在運用資訊與網路工具之前必需針對農業之核心知識或競爭能力,透過適當之策略創新產生具體之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再運用網路搭配實體市場,進行行銷工作。為使農業部門得以有效運用資訊與網路工具,行政院農委會正推動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絡計畫,將自90年起3年內補助完成全省344個各級農漁會網路基礎建設,建立連結網際網路機制,開發共用軟體,以便於網際網路的運用與電子商務之推動。

五、透過策略聯盟共創雙嬴

  當前台灣農業發展的戰略布局,要利用農業生產科技、生活體驗、生態景觀及地方文化特色等農業的核心知識或競爭能力,並利用資訊與網路,推動知識管理與行銷,發展休閒農漁業,活絡農漁村經濟,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及永續收益。使農業由以往的一級產業,推向二、三級產業,以建立一利用非貿易財、具有特色、高度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惟由於國內個別農場生產規模小,加以農民年齡相對偏高,教育程度則偏低,因此,必須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才能達成上述農業發展願景。而透過策略聯盟可使農民與農民、農民組織與農民組織,甚至於非農民組織彼此結成盟友,交換互補性資源,以達成階段性成長或雙贏目標,以維持市場的長期競爭優勢。

  推動農業策略聯盟,首先要確立策略,甚麼策略呢?就是要界定核心知識與競爭能力等競爭利基的策略,例如不能所有改良場之未來發展籃圖與工作內容都一樣的,而應針對轄區之競爭利基特色建立核心競爭能力,確立競爭利基後,儘量導引資源(人力與經費等)投入,經營相關活動與業務,如此就能形成個別地區改良場之競爭優勢,而成為下一階段之發展利基。

  農業策略聯盟的推動策略有四,即

(一)建構農業核心知識與資訊體系,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

(二)整合性規劃經營與行銷,提高農業產銷效率;

(三)發展食品加工,創新商品文化及服務價值;

(四)推動農業組織與體質再造,促進農業組織企業化。

  農業策略聯盟有二個主要特色,即

(一)透過簽訂合作意願書或契約,結盟(networking)以推動相關業務運作。

(二)為充分發揮利用現有及外圍資源(out-sourcing)的精神。

  農業策略聯盟經過去一段時間的推動,舉凡農業生產、加工、物流及休閒聯盟均有相當的進展,原則上均能掌握本文所述模式與精神,逐步推動,但是不乏遭遇一些問題,包括:對於農業策略聯盟之認知及作法仍待加強,透過共識營界定或開發個別農業核心知識耗時,為蒐集、傳播與應用核心知識,需投資建置農業資訊基礎建設,限於經費需分年完成,以及農業核心知識之應用或市場化缺乏既定模式可資遵循等。

陸、結語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成為支持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知識經濟並非僅侷限於資訊科技或高科技產業,只要能有效強化核心知識的激發、擴散與應用,包括農業等傳統產業都可以發展成為「知識產業」。當前我國面臨加入WTO的衝擊,除必須發揮傳統克苦耐勞精神,主動出擊,以知識為軸心,科技與資訊為手段,掌握研發及市場開拓的新方向,追求創新、速度、 價值,才能維護產業的永續發展。

  農業策略聯盟不只是農業施政理念的創新,更應是以往農業施政工作的整合與具體落實,為農民福祉所寄託,而工作推動成敗除需持續創新、激發創意、有效品管外,關鍵仍在於有強烈企圖心的各級領導人(領導),精誠合作的團隊(創新組織文化),整合規劃(利用資訊與網路科技),最後劍及履及採取行動(設計績效誘因),才能真正產生力量與效果。而我國農業面臨經營轉型之挑戰,未來能否突破困境,順利轉型,則端視能否發揮『千方百計求發展,日以繼夜找資源』的持續改革創新精神。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4-27: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