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中國大陸加入WTO其農業之機遇與挑戰

施正屏

 

一、前言

 

  2001年6月8日,中共談判代表石廣生與美國貿易談判代表Robert Zoellick大使於上海APEC部長級會議期間,針對農業補貼、保險、零售行銷及貿易權利等議題達成最後協議。2001年6月20日中共與歐盟達成全面共識。2001年9月13日中共與墨西哥結束雙邊談判,完成與世界貿易組織全體成員的雙邊市場進入談判。2001年9月17日世界貿易組織宣布,中共完成加入該組織之談判,可望於今年11月在卡達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部長會議中,獲得正式通過。

   針對中共入會案的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秘書長Mike Moore指出:「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於多邊貿易體系國際經濟合作具有歷史性的意義。」美國農業部長Ann M.Veneman則公開宣稱:「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為美國農民及貿易商帶來豐碩的利益。中共承諾一年將增加20億美元對美國農產品的市場開放程度,並降低農產品進口關稅及開放禁止類進口產品。此外,中共亦承諾將消除農產品出口補貼措施 。」美國農業部世界農業展望會,Gerald A.Bange理事主席更露骨的指出:「做為美國農產品外銷最具潛力之市場與最具有競爭潛力的競爭者,大陸市場對美國出口利益有無法取代之戰略意義 」。

   當歐美等國沉醉在開發廣闊中國大陸市場的美夢中,大陸農業部門卻將面對農業貿易自由化的世界趨勢,無可迴避的迎向全球綠色版塊的變動與重組,其前途卻是充滿重重危機,令人悲觀。由於中共對美國所做出之承諾,超出中國大陸對所有進口國家開放的配額總量。因此,就中國大陸農業部門之整體發展而言,在未來十年內所面臨之內外部環境變化,將是挑戰大於機遇 。

   中國大陸農業問題十分複雜,八億六千萬農民,約有70%之農產品屬於自用,對於物美廉價的國際農產品進入中國大陸,將造成中國農村地區嚴重的影響。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陳錫文先生表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大陸農村經濟所產生之衝擊與影響將是全面性的,缺乏競爭優勢的農業部門,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衝擊,不僅將造成大量農村失業人口,甚至將撼動社會的穩定。此外,根據中共外貿部表示: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預計將增加一千萬失業農民。

   對我國而言,兩岸若在今年底分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僅兩岸經貿形勢將出現結構性的逆轉,而兩岸當局各自在面對階段性農業問題,均將出現明顯的結構性變化(Structural change)與面對政策失靈的挑戰。因此,本文之分析重點將針對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其農業部門產生的衝擊為主軸,分析現階段中共農業結構的困境與潛在危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共農業部門之利弊得失、以及中共對農業部門所做出的戰略結構調整,供我相關決策者參考。

二、中國大陸農業結構困境與危機

 

  中國以農立國,但農業部門卻長期約制著國民經濟體系的穩定與發展,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卻又最薄弱的環節,農業問題未解決,將迫使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長期處於緊張的對立狀態。由於中國大陸擁有十二億五千萬人口,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龐大人口所需要的糧食穩定供給,無疑是攸關其政治、經濟及社會穩定的重要國家安全議題。

   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農業部門所面臨之困境與危機預計將在一年內顯現。其中最為明顯的難點將分別表現在經濟層面與制度層面。就經濟層面而言,中國大陸農業結構困境與危機有二:

   第一、龐大失業人口與盲流問題:中國大陸十二億人口中的八億六千萬人生活在農村地區,並有三億三千萬人直接從事於農業生產,而糧食生產更是農民的主要就業崗位與謀生手段。但自1999年朱鎔基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城市中有數百萬下崗國營企業工人,而省際間流動的民工與盲流據估計約在四千萬左右;部分失業工人曾企圖回流農村,但在亞洲金融風暴後,面對總體經濟增長趨緩,鄉鎮企業將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也無力吸收龐大的剩餘勞動力。中共必須依靠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與增加糧食產量來解決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與農村人口的生活問題。如果中國大陸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增加一千萬失業農民,加上進口農產品之衝擊,農業部門便會出現生產萎縮或減產之情形,中國大陸就有可能在明年底前出現嚴重的農村經濟問題,影響國家穩定 。

   第二、糧食供需矛盾問題:九0年代末,中國大陸糧食市場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出現了階段性的重大變化,糧食短缺時代結束,農產品尤其是糧食出現了大量剩餘或賣難。此一重大變化,造成了農村地區嚴重的矛盾,由於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強、生產週期長之生物特性,而生產者分佈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在面對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所處之地位十分脆弱,如果面對賣糧難之問題,生產出來之糧食無法轉變成商品價值,便會嚴重的挫傷其生產積極性,導致生產大幅的波動,此一結果將造成糧食生產力的嚴重破壞,為農村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由長達半世紀的中共農業發展史觀察,中共自建政以來,長期處於年際間生產不穩定,地區發展不均衡及糧食品種結構不合理的狀態,故在糧食供需失衡時,往往造成社會面、政治面及經濟面極大的變動 。過去十年中國大陸農業生產受到循環波動的影響,以致糧食生產停滯不前,而生產要素價格卻成倍的上漲,嚴重挫傷廣大農民的生產意願,使得農業問題又再度成為中國大陸面臨的難題。中共不得不分別提出省長負責制、米袋子、菜籃子等政治手段企圖解決辣手的農業問題。此外,又由於中國大陸農政單位未能針對消費需求結構的改變,迅速調整生產結構,滯銷的農產品在地方財政困難的約制下,農民所得不但未受合理的保障,相反的農民卻須面對繁重的稅賦,造成廣大農民的反彈,更突顯出中國大陸未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對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形勢的險峻。

   在制度層面,中國大陸農業所處之困境與隱藏之危機在於:中共農業管理體制落伍與農業部門所屬之國營企業嚴重缺乏效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對外開放將進入新的階段。其中,中共為加入世貿組織所做出的三大政策性轉變 ,值得我國注意。第一、中共將由目前有限範圍和有限領域內的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開放;第二、由以試點為特徵的政策主導下的開放,轉變為法制下可預見的開放;第三、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轉變為世貿組織成員間相互開放。由中共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所提出之三大政策轉變觀察,其間所存在的制度面問題包括農業管理機構設置之缺失、農業政策的矛盾與缺乏農產品流通體系等方面 。

   第一、中共農業管理機構的設置是沿襲過去計畫經濟管理方式,形成了部門職權的割裂與行業壟斷的缺失,進一步加劇地方保護主義的興起與中國大陸諸侯經濟的尖銳對立。國營農企業長期受到中共政策性保護,缺乏經營效率導致虧損嚴重,不但侵蝕中共基層農業金融,造成嚴重的三角債問題,更抵銷了中國大陸農業部門之國際競爭力。

   第二、中共農業政策之制定,長期以來係以糧食增產為目標。決策者觀念難以扭轉。因此,可輕易發現中國各省之生產政策與銷售政策相互矛盾,出口政策與進口政策相互矛盾的情形層出不窮。政策矛盾導致了生產要素扭曲,進而造成整體自然資源之錯置與盲目重複投資的浪費。因此,農業決策者,需認清現階段大陸農產品過剩的情勢,不宜一昧擴大生產,追求產量的提昇。未來中國大陸若欲解決「增產不增收」之問題,首先必須加強對糧食市場的預測與研究,強化農民對市場需求之變化之應變能力,並透過市場需求來訂定農業生產目標。

   第三、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業部門最大罩門死穴在於缺乏農產品流通體系。由於中國大陸嚴重缺乏農業基礎設施、欠缺健全的農產品質量標準管理體系、以及未建立農產品市場交易資訊體系。因此,縱使中國大陸自1996年以來,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與消費國,但由於缺乏農產品流通體系之配套建設,故無法建立完備與透明之價格競爭機制。大陸農產品短期內將無法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之價格機制,故在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將嚴重約制中共農業部門之國際競爭力與開拓對外農業貿易國際市場。

   因此,除非中國大陸在經濟層面與制度層面做出重大改革並貫澈執行,否則中共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農業部門將面對國際嚴峻的競爭與挑戰。

三、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農業政策分析

 

  (一)中國大陸現階段農業協議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中,中國大陸已經承諾要按照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的要求,減讓農產品的關稅,並且根據多邊貿易規則來調整大陸相關之政策。其實施的範圍包括所有農產品,所涉及的領域主要有:1.市場進入之開放 ,2.出口補貼之減少,3.境內支持,4.衛生及動植物檢疫四個部份:

  (1) 市場進入之開放:
  各成員國被規定必須將非關稅堡壘中之配額、最低進口價格限制、浮動關稅以及各類限制性協議加以關稅化,且就現有之關稅加以削減。並且應以1986-1988年為計算基期,其中並規定已開發國家平均在六年內須削減36%的關稅(到2000年),且每項產品最低削減15%﹔開發中國家在10年內平均削減24%的關稅(到2004年)、每項產品最低削減10%。目前為關稅化的商品,則維持目前的進口准入量;若基期進口量未達國內5%的消費量,則應承諾最低進口量准入之機會,並要求在實施協議的第一年,進口准入量應為基期國內消費量的3%,在實施期限結束時擴大到5%。其中,最低准入的進口數量應享受較低或最低的關稅。

  (2) 出口補貼之減少:
  協議中以1986-1990年為基期,要求各成員國削減其農產品出口補貼,其中包括數量與預算開支。已開發國家接受補貼的農產品出口數量,在6年內應減少21%,而出口補貼預算支出應削減36%。開發中國家接受補貼的農產品出口數量在10年內將減少14%,出口補貼預算支出應削減24%﹔對在基期沒有出口補貼的農產品,則完全禁止該產品之出口補貼。由於多數會員國擔心中共入會後利用其優勢拓展農產品出口。因此在多數會員國之堅持下,中共於1997年在第五次工作小組會議中正式宣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將放棄農產品出口補貼政策。

  (3) 境內支持:
  協議中關於國內支持減讓的對象,其範圍包括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生產要素投入補貼,以及某些有補貼的貸款計畫等等。協議規定,只要上述境內支持總量(AMS)不超過該產品生產總值(或農業生產總值)的5%(發展中國家則為10%),就無須削減其國內支持。以1986-1988年平均AMS水準為基礎,自1995年開始已開發國家在6年內削減20%的AMS,開發中國家在10年內削減13%的AMS。根據中共所提供之資料顯示,中國大陸AMS總金額為負值,故其與美方所達成之協議為,設定1996年至1998年基期年AMS為零。

  (4) 衛生及動植物檢疫:
  協議中規定允許各個成員國採取以保護人類健康、動植物生命安全及其生長為目的的措施,但這些措施不應構成不公平的歧視,從而造成隱蔽性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限制﹔所採用的檢驗措施和依據原則應以國際標準、準則和建議為基礎。

  (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中共農業之影響

   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中國大陸農業部門所造成之影響各有其利弊。其中對中國大陸正面的影響包括:

   第一、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大陸將正式進入多邊貿易體系,並享受142個成員國無條件貿易最惠國待遇,進而改變目前外貿出口對部份國家市場過分依賴的局面 ,營造有利於中國大陸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外部條件。並藉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機會加速中國大陸農業經貿體制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使農業與自然資源之利用得到合理之分配。

   第二、有利於擴大中共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據世貿組織秘書處估計,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已開發國家關稅削減幅度為37%以上,其中鮮花、植物、蔬菜、油籽、穀物等農產品則在40%以上;開發中國家的關稅減讓基本達到烏拉圭回合確定的24%的目標。同時,各成員國在市場進入量(關稅配額量)也有明顯的增加,這對中國大陸具有競爭力的農副產品,對外擴大出口將十分有利。此舉中共可藉由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架構,扭轉近半世紀以來中共中央過分傾斜於糧食作物生產之農業結構,減輕中國大陸長期以來水土資源所承受之巨大壓力及國土資源沙漠化之速度 。

   第三、中共得以成員國身分,全面參加國際農業多邊貿易談判,維護國際農產品貿易秩序和開發中國家的利益,遏制少數發達國家的單邊貿易行動和農業貿易保護主義。中共可以靈活運用國際貿易規則及爭端解決機制,減少其它國家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非關稅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

   第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有利於中共外資的運用與引進高新農業技術,加速中共農業由傳統農業邁向現代化農業。由於中國大陸農業基礎設施落後,科技水平低落,現代化程度較低,要實現農業的根本性轉變,除了國內應增加投資外,還需要加大外資的利用度,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大陸積極參與國際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吸引外資,提供了新的機遇。其中,中共與美國在『1999年中美農業合作協議』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加強兩國未來在農業高新科技領域的合作。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中共農業部門不利的影響包括 :

   第一、中國大陸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市場將面臨對外開放的壓力。由於早期中國大陸農產品價格長期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因此農產品的關稅保護未發揮有效作用。中共對農產品的進口限制主要採取進口許口證、配額等非關稅措施,並通過國營進出口公司進行壟斷性經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大陸必須根據國際規則來保護國內市場。根據世界貿易組織之農業協議規定,今後各成員國只能通過關稅措施對農產品進口進行限制,不能再使用非關稅措施。因此,中國大陸在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中採取了約束關稅策略,對農產品進口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即對配額內農產品進口實行低稅率,配額外進口實行高稅率)。這種進口保護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意味著中國大陸將按國際規則逐步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

   1999年11月『中』美貿易談判中,美方提出了85個稅號的農產品的關稅減讓清單,平均關稅率將由現在的35%左右削減到10%(表1DOCX / pdf);允許中國大陸對小麥、玉米、大米、棉花、豆油等5種商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中共官方提出17種),對其它農產品則實行單一關稅管理(表 DOCX / pdf)。按此方案,中國大陸必須在2005年之前,開放930萬噸小麥市場,720萬噸玉米市場,530萬噸大米市場,84萬噸棉花市場以及330萬噸豆油市場,大豆則要按照3%關稅全面放開市場。據此計算,中國大陸主要糧食及油料的關稅配額量都將明顯多於近幾年來中國大陸實際進口的數量。以此基數對糧油進口關配額量進行政策模擬,根據作者建立之中共糧食模型所得出之政策模擬評估結果與美國農業部農經研究院估計值十分接近。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轉變是:一旦中國大陸開放國際糧食進口,中共糧食庫存量將由目前的淨餘糧國轉變為淨缺糧國(表3DOCX / pdf)。因此,中國大陸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將面臨國際市場嚴酷之衝擊與挑戰 。

 

 

   第二、由於農業生產成本的快速上升(糧食生產成本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 ),中國大陸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已接近或超過國際市場價格。故中國大陸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北美和歐洲廉價且優質的農產品有可能大量湧入,導致農產品價格下跌,引發市場巨幅波動,加重國內主要農產品『賣難』,影響農民就業和收入的穩定,進而影響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失去保護的中共農村經濟,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第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共對農業生產的境內支持措施需符合國際規則,特別是烏拉圭農業協議的規定,對農業的支持範圍與力度將受到影響。在目前大陸實施的農業支持政策中,有一部份不符合農業協議『綠箱政策』的規定,需做減讓承諾。尤其是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生產要素價格補貼等方面的支持措施,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利於中共通過干預的行政措施來調控市場與保護農民的利益政策目標之實現。

   第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大陸農業安全將面臨一定的威脅,這種威脅來自於兩個方面:

  (一)動植物疫病蟲害有可能通過貿易渠道,傳播到中國大陸,從而對中國大陸農業生產構成潛在的威脅;『中』美於1999年達成之農業協議關鍵是,中共在涉及小麥、柑橘、肉類進口的動植物檢疫方面做了政策調整和讓步。例如,中共取消了對美國『小麥黑穗病』(TCK)疫區進口的禁令。然而到目前為止,中共官方還沒有就TCK對大陸小麥生產的影響,做出科學的評估和論證,此舉對未來中國大陸小麥生產之安全性,埋下了巨大的變數。

  (二)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大陸從國際市場進口的糧食數量趨於增長,也就是說,糧食貿易依存度在逐步提高,自給率則逐步下降。在國際衝突仍舊是一種現實威脅的情況下,貿易依存度的提高,有可能對大陸的糧食安全供給構成一定的威脅,其極端情形是少數處於壟斷地位的出口大國對中共實行糧食禁運。儘管這種可能性較小,但一旦發生則會對進口國帶來巨大的危害 。尤其當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後,中共對阿富汗政權所採取的態度,將會是美國相關機構及智庫對21世紀美『中』關係定位的重要指標。美國未來打擊其鎖定之敵對國家與採行之政策工具是否包括糧食禁運,均將是值得我方持續觀察的重點。

   綜而言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大陸農業的影響,最終可能集中在中共農業政策必須受國際多邊貿易協議的約束,以及中國必須履行在談判中所做的種種承諾。因此,中共農業政策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預期將會發生結構性的調整。從樂觀的趨勢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有利於推動農業結構優化與提高農業經營效率;但若從保守角度觀察,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一方面受到開放市場外部因素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受到消費者需求變化的內部因素影響,極有可能導致東南沿海較富裕省份農業部門之萎縮,沿海省份的消費者在比較利益的考量下,購買進口糧食及農產品較符合其個人利益,但卻也將造成中國大陸中西部地區農產品的滯銷問題;嚴重者有可能動搖農業部門在中共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 。因此,中共在十五計畫中所提出的開放重點將全力開發中西部地區,以避免此情勢發生帶來嚴重的社會動盪。

四、中共農業結構調整策略

 

  過去15年中國大陸農業生產成本大幅上漲,造成主要農產品(稻米、小麥、玉米)國內平均批發價格高於國際市場21%左右 。根據中共官方估計,2020年時中國大陸糧食成本將高於國際市場一倍左右。在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共若欲藉由價格支持政策提高糧食增產已不可能,屆時糧食生產必將受到國際市場農產品嚴重的衝擊。

   八0年代中期起迄今,中共面對農業部門遲滯成長,而生產成本卻大幅上漲,「增產不增收」與「打白條」的情形日益嚴重。根據中共自行評估的結果指出,中共糧食作物小麥、玉米及粳米在國際市場上已喪失比較優勢 。面臨此一情勢之發展,中共卻遲遲提不出具體解決之政策,以確保達成糧食穩定生產、提昇農民收入之政策目標,又能符合國際經貿法令約制的相關措施,造成中國大陸農民不滿情緒日益高漲。若中共無法對其農業生產政策、消費政策及價格政策迅速做出結構性之調整,未來中共在解決大陸農業問題時,將面臨廣大農民嚴峻的挑戰。

   針對此一挑戰,中共曾在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於北京召開十五屆三中全會,會議主題即是專門討論有關農業與農村工作 。會中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農業與農村若干問題的決議」,確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不搞土地私有化兩項農村基本政策主軸。由該次會議所作成之決議可看出,對中國大陸領導階層而言,農業部門未來主要的任務即在維持糧食增產,以滿足國內人口不斷增長的需求壓力;另一方面,中共充分瞭解,糧食增產是多數農民重要收入來源。但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由中共中央所訂定的傾斜經濟發展戰略,造成「工農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不斷擴大與惡化,形成了中國大陸現今社會三種不同利益集團的尖銳矛盾。此不同利益集團之差距形成,雖有其歷史原因與發展因素,但其表現出之經濟差距能否縮小或將持續擴大,不僅取決於中國大陸各地區之經濟發展水平,而且還取決於中共中央未來加入世貿組織後的的相關經濟發展政策。

   若由制度面觀察未來中共政策之走向,將不難發現:中國大陸農業部門由於受到長期錯誤決策深遠的影響,市場機能遭受嚴重的扭曲。中低層農政官員之僵化觀念與農民的保守觀念,將是其推動農業深化改革最大的包袱。而「政策失靈」則是今天造成中國大陸地區不平衡經濟發展、不平等市場競爭與不公平資源分配的主要因素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大陸調和糧食增產與穩定農民收益,將是其最大的困難,而如何調整配套政策,有效發揮市場機能,無疑將是中共政權化解「工農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等利益團體尖銳矛盾的艱鉅任務。

   但就今年所觀察到的情況分析,中共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保持相當積極的態度。由決策部門所公佈的相關措施可看出,中共採取積極的腳步,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其中,為適應農產品國際貿易自由化之趨勢,中共農業政策已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其政策核心指導原則是依據中國大陸農業的比較優勢,推動農業結構的變革,追求以提高大陸農業整體效率為目標,期使大陸農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但目前中國大陸農業是否仍具有比較優勢?而比較優勢的產業為何?

   據中共農政部門自行評估,中共在糧食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上已處於明顯的劣勢,而在肉類、水產品、蔬菜和水果等勞動或資本密集型農產品上仍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因此,中共將調整傳統的農業發展目標,由過去追求糧食產量的增長,轉向追求農產品質的提昇和消費多樣化需求的滿足為目標。根據各農業生產區所處之自然資源稟賦條件及農產品市場變化,不斷優化和調整各區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重視發展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和運銷業,拉長農業的產業鏈,實現多層次增值之附加目標。同時,要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推展農業的區域化、專業化和規模經營,逐步提高大陸農業現代化水準 。

五、結論與建議

 

  農業向來為世界各國普遍重視亦為世界貿易組織新回合談判之主要議題,對中國大陸擁有十二億五千萬巨大人口壓力的國家,三農問題無疑是其經濟發展過程中最脆弱的一個環節。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農業發展不但受到美、日、歐盟等國的密切注意,尤應值得我國重視。因為與其他國家不同的關切重點是:受到兩岸長期分裂分治的影響,在中共尚未解除對我方敵意的態勢下,中國大陸三農問題的變化,將是值得我方密切注意的焦點問題。

   對台灣而言,在面對目前國際經濟朝向區域集團化與世界一體化時,兩岸所面臨的發展環境卻是越來越嚴峻。就中國大陸而言農業部門受制度面與技術面的制約比較大,而臺灣則受到資源有限與生產成本過高的不利條件限制。兩岸農業雖存在互補的條件,但就目前政策與制度的差異,中國大陸實質上存在許多隱藏性問題與不確定變數。鑒於目前兩岸在政治制度與政策方面差異很大,而農業問題又極為複雜,因此如何避免我國在積極參與國際區域經濟組織時,可能引發對我農業部門的不利因素,並研擬具體可行之農業永續發展策略,值得我國決策者重視。

   由本文之分析,值得我國農政決策者深思的重要課題有:

 

  1.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估計,自1970年至1997年,全球發展中國家由於受到武裝衝突與內戰之影響,導致糧食減產與農業損失1210億美元,平均每年造成之經濟損失高達43億美元 。鑒於中共已於1996年成為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與消費國,1996年至今其糧食產量均維持在5億噸左右,占全球糧食總產量的26.45%。在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之後,大陸農業經貿體制必然將加速融入國際經貿體系。因此,中國大陸糧食供需環節中任何細微的變化,均將左右未來全球穀物價格。

     

       由於我國已完成之國會選舉,選舉結果將牽動我方未來二年之政治布局,而中共中央亦將於明年底進行新的領導班底大換血。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兩岸農村社會,是否均能避免政經動盪的激烈衝擊?海峽兩岸是否能在新的經貿架構下,保持穩定之關係?均將牽動我國糧食安全議題,以我國現存糧食生產結構與農業貿易過分依賴對外採購之政策,是否能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之目標,值得警惕。我國未來應密切注意中共在國際穀物期貨市場之動向,以確保我國能於國際穀物市場中獲得穩定糧食之供應;另一方面,須考慮若中共選擇對我採取糧食(稻米)優勢行銷策略,而我國所能採行之關稅化模式將無力阻擋大陸稻米對我國之衝擊,屆時執政者若無法確保我國農民之收入穩定,有可能衝擊我國基層農村社會之穩定性。

     

  2. 雖然中國大陸糧食生產份額居世界第一位,但並不意謂中國大陸不存在糧食危機。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轄下全球食物及農業預警資訊中心(Global Information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on Food and Agriculture,GIEWS)2001年9月所發佈之報告指出:在今年全球共有34個國家之糧食安全被列為極度危險;其中包括17個非洲國家、12個亞洲國家、3個拉丁美洲國家與2個歐洲國家。而中國大陸糧食安全則被列為第二危險等級中的第一位,據GIEWS評估中國大陸糧食前景不利 (Country with unfavourable prospects for current crops)。此外,FAO更以1995年為例,指出該年世界糧食產量為18.9億噸,比1994年減少3%,糧食貿易量為2億噸,糧食庫存量為2.65億噸,比1994年減少14%,低於安全線17%。此一變化造成世界糧食價格飆漲30%,全球約有8億人立即陷入嚴重營養不良之困境。根據FAO預測,2030年世界人口將高達90億人,糧食產量須達33億噸才能滿足人口增長之需求。因此糧食問題在本世紀內均將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問題。以我國長期以來所擁有紮實的農業科技基礎而言,如何善用我國農業科技及生物技術之優勢,回饋國際社會,發揮我國在國際性糧農組織所能扮演的角色,將是我國相關決策者可規劃的新興議題。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4-26:2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