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北部地區水田二期休耕土壤管理技術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羅秋雄

 

  由於國內經濟發展快速,國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副食品及麵食產品消費量增加,米食的需求量相對的減少,導致稻米產量過剩。因此,行政院乃於民國73年推動稻田轉作雜糧及園特產作物,冀望減少稻田種植面積,以紓解稻米產量過剩問題。推動稻田轉作雜糧及園特產作物對減少稻田面積確具成效,但除部分園特產品較具發展潛力且有較高之收益外,主要的雜糧作物如飼料玉米及高粱,由於生產成本高,其收購價格往往高出進口產品數倍之多,長此以往政府勢必難以負擔為數可觀的收購價格補貼經費。雖然園特產作物具發展潛力且有較高之收益,但其產品之消費量有一定限度,無法大面積推廣,另外,我國已於今(91)年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政府為因應開放國外進口144,320公噸糙米,除繼續接受農民申請自願性休耕外,並自本(91)年至93年之3年間,針對國內第二期作推動分區輪流休耕措施。國內農民大部分為兼業農,一旦休耕後如疏於管理,對稻田土壤肥力之維持影響頗大。因此,為期使休耕稻田於需要時能隨時恢復生產,並維持在高生產力的狀態,就須提供一套完整而簡便的土壤肥力管理方式,供休耕農戶採行。

  在北部地區辦理稻田休耕,目前政府規定農戶採取第一期作種植綠肥,第二期作可選擇種植綠肥或辦理翻耕方式管理。其中第二期作採取翻耕不種植綠肥管理方式,雖然簡易方便,但管理不善則不但滋生雜草,且將成為病原、害蟲及害鼠潛伏的良好場所,對休耕及鄰近未休耕之農田恐易造成不良影響,況且,此種休耕管理方式是否有利於土壤肥力的維持,並未長期進行評估。因此,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為提供休耕農田良好的土壤管理方式,於本場試驗田進行為期六年的休耕農田不同管理方式下對土壤理化性及肥力影響評估。評估試驗包括下列六種管理方式;

 

  1. 放任雜草滋生(對照):第二期作休耕期間放任雜草滋生,期間不作任何耕犁,直至下作種植前2週翻犁入土。

     

     

  2. 種植盤古拉草:第二期作休耕開始時種植盤古拉草,並按所需肥料推薦量施用,生長至一定高度時割取供飼料用,反復進行至下作種植前2週翻犁。

     

     

  3. 種植綠肥作物:第二期休耕開始時播種田菁,適期翻犁入土,再播種埃及三葉草,並於一期水稻插秧前二週翻犁,一期水稻按推薦量減施氮素60 kg/ha。

     

     

  4. 同1處理,但於休耕期間翻犁一次,第一期作水稻按推薦量施肥。

     

     

  5. 同1處理,但於第二期稻作生長期間採灌溉蓄水方式,以模擬水田狀態,爾後則採自然蓄水(雨水)方式,直至下作種植前2週翻犁,一期水稻按推薦量施肥。

     

     

  6. 全年休耕:全年放任雜草滋生,但每年於3~4月間翻犁一次。

     

     

 

  根據6年的試驗結果評估分析;第二期作休耕期間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對一期水稻之產量略具影響( 圖 1),年平均稻穀產量以種植盤古拉草處理約 4.6 t/ha最高,較放任雜草滋生(對照)增產 4.0 ﹪,其次為種植綠肥作物及休耕期間灌溉或自然蓄水處理約 4.5 t/ha,增產2.0 %,餘休耕期間翻耕一次之處理則與對照區無顯著差異。第二期作休耕期間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對土壤理化性之影響;有機質含量,以全年休耕、種植綠肥作物及盤古拉草處理較高,平均較放任雜草滋生(對照)提高約 0.5~1.5 %(圖 2)。土壤有效性鉀含量,全年休耕區明顯較各處理為低,且有逐年下降之趨勢(圖 3),主要係鉀無供源且易溶於水流失。(圖1~圖3 DOCX / odt / pdf)

 

  水田採取全面或選擇第二期作休耕,係減少稻田面積之政策調整方向之一,但世界局勢之變化無常,日後糧食政策可能再進行調整,為應休耕農田隨時復耕之需求,必需有良好的管理及維持高的土壤肥力。因此,全年或第二期作休耕農田應獎勵推廣農戶採取休耕期間連續種植荳科綠肥,並適時翻耕以增進土壤肥力,或種植牧草等方式管理,但種植牧草提供為飼料用,尚牽涉到畜牧政策之飼料供給問題,能否順利推廣農戶採用,應再由相關單位評估其可行性。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