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出席APO「都會地區農產品流通與零售」研討會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系  李皇照 教授
行政院農委員會輔導處 夏聰仁 技正

壹、前言

  亞洲生產力組織(Asia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APO)在日本國際農林合作協會(AICAF)贊助下,於本(91)年1月22日至1月29日,於東京舉辦「都會地區農產品流通與零售」研討會議。會議目的主要在探討亞洲國家都會地區農產品零售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如何提昇農產品運銷效率。本次會議參加國家共有13個,依英文字母次序分別是中華民國(台灣)、斐濟、伊朗、印度、印尼、韓國、馬來西亞、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及越南等國,我國則由筆者代表參加。

 

貳、亞洲國家都會區農產品流通與零售現況

  此次會議中,專題演講的部分,內容主要涵括兩個主題:一是介紹日本農產品流通與零售之演進;另一主題是亞洲都會區食品零售系統之發展與趨勢。茲分別就此兩個主題重點摘要於下:

一、日本農產品流通與零售概況

  首先,就食品配銷環境的變化而言,日本面對「資訊技術對食品配銷通路的衝擊」及「消費者日漸重視食品的品質和服務的提供」兩大環境因素的變化之影響。在資訊技術對食品配銷通路的衝擊方面,日本目前所產生的現象包括:

  1. 網際網路(Internet)的盛行與普遍:以2000年為例,日本當年國內雇用員工人數300人以上的公司中,使用internet的比率已達96%,而全國家計單位約有34%使用internet。
     
  2. 發展產品標準條碼,俾利電子資料交換:目前日本已完成制定了生鮮食品13碼的電子資料交換標準(EDI standards)。
     
  3. 食品零售商店廣泛採用電子訂貨系統(the 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 EOS):根據1998年的調查,超級市場約有35%,便利商店約有65%利用線上網路架構,以電話溝通系統與批發商和加工業者,進行電子化的訂購作業。

  至於「消費者日漸重視食品的品質和服務的提供」之現象包括了:

  1. 消費者愈漸重視食品的品質和安全性:根據農林水產省1998年的食品消費監測調查結果,94.8%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會更加重視食品安全,83.8%表示他們有興趣知道食品品質包括是何處和如何生產的,以及如何加工的。
     
  2. 對食品服務需求的增加:當婦女就業人數和獨居者增加後,消費者需要熟食、加工食品和外食的機會亦會隨之提高。根據日本食品服務產業研究中心的估算,1999年外食消費佔食品產業的支出比率約為38%,若再加上熟食零售部分,兩者合計約佔食品產業的支出比率46%。

  其次,就日本食品流通現況而言,可就「食品整體產業趨勢」、「食品零售產業現況」與「食品批發業現況」三方面加以論述。在食品整體產業趨勢方面: 1975年日本全國食品飲料的消費支出總金額31.5兆日元,1995年增加為80.4兆日元。消費支出結構上,近年來農漁初級產業之消費支出逐漸降低,而食品產業則顯著增加。1995年之食品飲料消費金額中,食品配銷業佔34%,食品加工業佔28%,食品服務業佔19%,合計佔81%。1995年食品整體產業支出佔總消費支出比率13%;而在2000年日本全國就業人口中,食品產業雇用員工人數佔12%。

  再就食品零售產業現況而言,1999年日本食品零售產業的銷售值為44兆日元,零售商店數目約49萬家,雇用員工人數311萬人,分別佔整個零售產業銷售額、商店數和就業人數之比率為30%、35%和39%。近年來日本食品零售商店之數目已持續減少,零售商店業態之組成結構也有變化,食品專賣店以及零售商店中銷售食品比重佔一半以上的店舖數目已逐漸減少,而食品超級市場和便利商店的數目則顯著成長。此外,國外大型量販店業者如Carrefour和Casto已進入日本市場,搶攻零售市場佔有率。

  至於食品批發業現況方面,1999年日本食品批發產業的銷售值約為100兆日元,食品批發商9萬4千家,雇用員工人數102萬人左右,佔批發產業銷售值的20%,商家數的22%,雇用員工總數的23%。食品批發產業近年來在銷售金額、批發商人數和雇用員工人數等方面都呈現減少趨勢。

  另外,在1999年食品批發產業中,生鮮食品批發銷售值為36兆日元,3萬5千家生鮮食品批發商,約雇用38萬的就業員工。該年日本全國有86個中央批發市場,1427個地方批發市場,中央批發市場交易金額5.7兆日元,地方批發市場交易金額合計4.8兆日元。近幾年生鮮果菜經由批發市場交易的比率已有降低之趨勢,1999年生鮮果菜透過批發市場交易之比率71.6%。

  由上得知,日本食品流通包括以下兩點特性:

  1. 多種和多層次通路在農產品運銷體系中並行:日本食品流通的通路型態存在著多種型式,有直銷的零階通路,也有經由農業合作社銷售的一階通路,也有透過批發市場的傳統多層次通路。
     
  2. 零售商店密度高,但是食品零售商店數量則正在減少:日本食品零售商店總數正在減少,然而就人口數與零售商店數目與歐美國家比較,日本食品零售商店密度相較高於歐美主要國家。1999年日本平均每萬人口有食品零售店38.5家,相對高於美國(1997年)6.6家,英國(1992年)13.7家,法國(1990年)29.7家,西德(1990年)19.6家;日本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食品零售店129.5家,而美國僅1.8家,英國32.2家,法國30.4家,西德50.2家。

  基於以上之情況,日本農林水產省為回應食品流通環境的重大變化,以及改善食品流通各個階段的結構,乃制定統一的政策。「食品流通結構改善促進法」乃在農林水產省制定的政策下,提供財務和稅賦上的協助,以促使食品流通產業的企業經營者自願地改善食品流通結構。

  本法內容主要係說明食品流通部門結構改善的基本方向。農林水產大臣在每五年修正公布一次前,會先聽取食品、農業及農村政策委員會的意見,並考慮到食品特性與流通狀態的配合。其中,日本政府為強化批發市場功能,採取支持性方案,以財務補助方式,改善批發市場設施,範圍包括如交易場地、倉儲、冷凍和冷藏等主要設備;衛生、運輸等相關設施;以及加工等附屬設施。另外,日本政府並運用財政和補助方案,鼓勵私有企業經營的市場,藉助整合和擴大規模方式,活化現有批發市場商業機能。

  有關「食品流通結構改善促進法」在補助、貸款和稅賦等對批發市場的財務支持架構如附表: DOCX / odt / pdf

二、亞洲地區大都會零售體系之趨勢與展望

  食品和農產品的零售在亞洲國家是一項可廣泛討論的主題,由於每個國家發展程度、經濟條件,以及社會文化特性各有不同,因此其發展趨勢也有不同。零售趨勢與發展同時受到供給面和需求面的影響,食品供應鏈的改變不僅影響食品零售活動,也會改變消費者的需求。

  亞洲地區由於鄉村人口外移至都會區,使得都會區人口成長速度遠大於鄉村地區,都市地區糧食安全性逐漸成為一項重要問題。預估西元2030年,亞洲地區居住於都市地區的人口佔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將由目前的37%提升至57%。隨著都會區人口數的增加,都市內窮人的數目亦隨之遞增,例如拉合爾市(Lahore)窮人人口佔該市總人口的比例即超過一半。

  另外,經濟自由化的結果也使得如印度的國營食糧公司(The Food Corporation of India)對都會區窮人配銷支援的比例逐漸減少。亞洲金融風暴對該地區的窮人產生極大衝擊,金融風暴造成更多的失業人口,使得人民的實質所得降低。在人們殷切期盼獲得便宜的農產食品,和增加收入的雙重影響下,街頭路邊飲食攤數量乃隨勢增加。

  至於亞洲某些城市,其人口年成長率已超過5%,但老舊的運銷基礎設施,往往達不到現有人口分佈所應有的基本水準。當城市因實體建設擴大與延伸時,正意味著都會區的食品供應鏈會隨之延長,運進城市的生鮮農產品及承載的卡車數量皆會增加,同時也會增長這些卡車滯留於城市內的時間。

  不合時宜的運銷基礎設施,如:大都會市中心之農產品批發和零售市場,以及缺乏足夠的聯外道路等問題,導致都會區內交通擁擠,運銷商耗費更多運輸和裝卸時間。這些情形都將造成農產品的嚴重損耗、都會區內的環境污染,以及市場內的髒亂和擁擠,凡此皆有礙食品衛生管理,並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威脅。

  綜合而言,亞洲都會地區的農產食品零售階段之市場特性包括:

  1. 大部份都會區的居民,均有可觀的購買力。對於高品質、高價值之加工或包裝的農產食品,有較高的需求。
     
  2. 由於人口密度很高,使得連鎖零售商店有生存的空間。
     
  3. 住家距離工作地點較遠的居民,通常多住在零售服務較差的地點,這些較窮的居民也是較難惠顧當地農產食品零售市場的一群人。
     
  4. 在亞洲都會區已有不少上班婦女族群,這些婦女族群對如「已處理好可直接烹煮的食物」或「熟食」等加工食品之需求正在增加當中。
     
  5. 當食品冷藏鏈延伸至個別家計單位時,將使消費者對農產食品購買的選擇性大增。
     
  6. 即使都會區平均所得已經提高,但都會區內貧民所佔的人口比例仍高。
     
  7. 由於低所得的人口比例提高,居住在都會區外圍的居民,由於工作地點與其住家有一段距離,因此每天三餐中必有一兩餐是在市中心的路邊攤解決。

    當貧困的生活條件導致家計單位無法每天三餐均在家中消費時,街頭飲食業乃隨之盛行。

 

參、解決「亞洲國家都會地區農產食品零售問題之策略與措施」分組討論

  分組討論大致依地域和經濟發展程度分為兩個小組,第一組屬經濟發展程度較高之區域國家,包括台灣、韓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越南和斐濟等國代表;第二組屬經濟發展相對較低之區域國家,包括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伊朗、巴基斯坦等國代表,主要就亞洲國家都會地區農產品和食品零售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有效解決都會地區農產品和食品零售問題之策略與措施加以討論,以強化食品零售效率。茲將兩個小組討論後提出的總結報告,摘要於下:

  ▓第一組(經濟發展程度較高之區域國家)提出的策略與方案:

  1. 提供即時的市場訊息(包括品質、價格、價值及食品安全)。
     
  2. 技術移轉,包括:生產、採後處理、農民組織,和管理技能等知識技術。
     
  3. 政府政策性的支持:包括基礎建設、法令/制度、信貸基金。

  以上策略與方案建議之執行單位包括:政府部門、農民團體、國際協助團體及私人部門。

  ▓第二組(經濟發展相對較低之區域國家)提出的策略與方案包括:

  1. 制定法令/規章,組訓農民建立農民組織。
     
  2. 設置典範性農產品運銷作業模式,供做學習仿效。
     
  3. 辦理人力資源發展和管理技能訓練。
     
  4. 提供政策性支持的誘因和配套方案。
     
  5. 鼓勵私營企業投資農產品運銷事業活動。
     
  6. 建立農產運銷訊息系統,透過運銷推廣單位、大眾媒體廣泛傳播訊息情報,利用網際網路與市場資料庫連結。
     
  7. 提供農家能簡便申請的信用貸款和合理的資金成本。
     
  8. 農作物保險機制的建立。
     
  9. 市場交易資料的電腦化。
     
  10. 建設完善的冷藏設備與足夠貯藏容量。
     
  11. 引進公開、公平和透明化的拍賣交易制度。
     
  12. 合理規劃批發和零售市場的區位和營運作業規範。
     
  13. 重視農產運銷職能工作的有效執行(如分級、包裝、貯藏等)。

     

肆、心得與結論

  此次研習會議在聆聽專題演講和各國國情報告,以及實地參訪、小組討論和總結報告後,圓滿結束全程活動,可謂收穫良多。不僅對參與會議的13個國家農業生產、運銷和農產食品零售現況有所了解,更進一步知道不同國家農產品運銷通路結構和未來可能發展趨勢。此外,也搜集到日本農產品通路型態與零售業態的演進相關資料,這些資訊將可做為台灣地區農產品流通演變趨勢研究之參酌。茲將參與此次研討會的一些心得與結論釐列於下:

  1. 提昇農產運銷效率是許多中亞國家迫切需要改善的議題。
     
  2. 農民組織、農場經營知識與技能、農產品採收處理與運銷職能活動是改善發展中國家運銷效率的具體工作項目。
     
  3. 農產品決價效率的提昇,在中亞地區各國家須賴引進公開、公平和透明的交易制度,並制定法令來規範。
     
  4. 一個國家的農產品零售系統,與其經濟發展程度、社會文化因素、農產品產銷環境以及消費者的購物行為等因素息息相關。
     
  5. 消費者所得提高後,日益重視農產品營養、安全性,以及綠色消費概念。消費者自覺地組成"消費者合作購買組織",並與經認証的個別生產者或生產團體,簽訂購買合同契約,以保障購買的食品之安全性,此外,也重視生產者在生產過程是否能與自然環境友善和諧共生,俾利農業的永續發展。這種生產者與消費者緊密結合的相互溝通,彼此信賴的產銷合作型態之發展,值得台灣地區相關單位深入探究。
     
  6. 日本農林水產省為回應農產品流通環境的重大變化,改善農產運銷各階段的結構,在「食品流通結構改善促進法」的架構下,每五年檢討制定基本政策方向,並以財務補貼和賦稅優惠手段,激勵食品流通產業的商業經營者改善結構、提昇流通效率,值得我國學習。
     
  7. 資訊科技之運用對農產品流通產業的影響深遠,值得國內農產品運銷業者深入探討研究,農產品交易的標準條碼體系的建立應加速推動,以利電子化交易之實施。
     
  8. 農產品零售商店的規模化和連鎖化,對農產運銷體系的衝擊,如決價制度、小農戶的銷售管道等,值得進一步研究。
     
  9. 如何確保都會區消費者能在零售商店購買到真正的有機農產品,是都市地區消費者面臨的一項難題,因此,研擬一套有機農產品的生產管理與建立認証制度,是農政單位在推動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工作上的一項要務。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6,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