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生態旅遊年與生態綠化

中部辦公室 何偉真‧郭俊開

一、前言

  聯合國為了呼籲世界各國重視生態教育與環境倫理,訂定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並將透過各種媒體,全面推廣生態旅遊的概念。面對全球性經濟的不景氣,人們除了要致力於經濟的發展外,更肩負一項跨世紀的重要任務,那就是維持地球生物的多樣性。基於這樣的理念,生態旅遊的特點,不再是將視野侷限在觀光資源的規劃運用,而必需將整個環境資源的關懷面加以擴大。生態旅遊的範疇很廣,除了以大自然資源為基礎,提供遊客觀察、欣賞大自然及當地的傳統文化,享受多樣化的生活外。同時,也提高當地人士與遊客自然保育常識,達到保護環境的共識。

  長期以來我們過度重視經濟發展,都市或鄉村因住宅或各種公共設施用地之擴大,使原來的林野草原或濕地,逐漸減少,造成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承載過度開發的壓力,也對自然人文環境形成嚴重的衝擊。生態保育的主張,人類應珍惜所處的環境,並對不可逆的行為加以防範。因此,一切的生態旅遊設計,應朝自然化及多樣化的方向來做,才能讓生態旅遊永續發展。

  環境綠化為改善環境品質最重要的方法,自90年度本會推動一鄉一休閒漁業園區及休閒農漁園等相關計畫以來,莫不考慮藉綠化來滿足遊客的需求。但是光種樹綠化還是不夠,必須建造混合植物之複層林,提高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才能兼顧遊樂與保育。

  生態旅遊年推出生態旅遊活動,不能僅以發展觀光的角度來經營,必需結合生態綠化的手法,才能展現生態旅遊的魅力。否則,旅行業者一窩蜂打著生態旅遊的招牌,在有意無意間卻傷害了自然資源,這實非生態旅遊之福!

  本文嘗試從生態承載量的概念談起,強調生態綠化所必需把持的五化基本原則,包括樹種本土化、樹種多元化、土壤生物多樣化、地表鋪面透水化及景觀自然化。而以這些為基礎,探討山坡地、都市綠地及海岸防風林的生態綠化,如何建構成完整的生態綠網,樂見這樣的觀念能在生態旅遊年激起一些浪花。

二、遊憩承載量的概念

  一般而言,森林或山坡地遊樂區生態資源十分豐富,然而由於人們各種遊憩活動的影響,遂對土壤、植物、野生動動、水、地形地貌,乃至人文環境產生負面的衝擊。為免造成過度開發使用之後遺症,藉由環境影響評估及實驗分析,進而決定其遊憩承載量。

  承載量是一個概念,如以生態旅遊為訴求的相關承載量,就有好幾類,如遊憩承載量、自然承載量、社會承載量、管理承載量等,雖其定義不盡相同,但對環境而言,承載量最大意義,在於承載量範圍內的使用,不會降低自然環境的品質,也不會影響遊客的遊憩體驗活動與品質。

  遊憩承載量並非一個單一的數值,也並非適用在整個遊樂區內。任何遊樂區,依據其使用功能可以劃分為許多小區,如野餐區、戲水區、生態解說區、草坪活動區等,各區對自然環境的衝擊不同。因此,各分區應分別訂出最適合的遊憩承載量,以利管理。

三、生態綠化的五化原則

  生態綠化是指符合生態學理念的綠化,除具環境改善及美學等多方面功能外,還可以提供野鳥、昆蟲、其他小型動物等群棲。因此,在規劃設計及管理上,以下5個基本原則可供參考:

  1. 樹種本土化:樹種選擇是否合適?將決定綠化的成敗。綠化是百年大計的事業,選用的樹種應能長命百歲。原生樹種則有這方面的優點,能適應當地的風土條件,抗性強、生長強健,壽命長。因此,不論以生態學的觀點,或是環境功能及美學功能來看,具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樹種是最適於當地栽種的植物材料。至於引進多年,經過馴化後的樹種,如黑板樹,具有許多優點,仍然可以採用。

  2. 樹種多元化:綠化所用的植物材料很多,為營造生態綠化的環境,在適地適木原則下,將生長快速的樹種與生長遲緩的樹種混合種植,陽性樹種與陰性樹種混合,落葉樹種與常綠樹種配合來種,深根性樹種與淺根性樹種,針葉樹種與闊葉樹種,甚至為配合景觀需要,觀花植物與觀葉植物混合種植。高大喬木與中喬木、小喬木及灌木、草花、草坪等整體規劃配植,也就是將不同性質之植物予以組合起來,建造多元化的複層園林。 

  3. 土壤生物多樣化:土壤是綠色植物生長的基礎,也是許多生物生長的家。土壤裡有許許多多的生物如線蟲、原蟲、蚯蚓、馬陸、蜈蚣、小蜘蛛等,都在負責腐植土的保存工作。同時,土壤中亦含有細菌、真菌及放射菌等菌。這些生物的活動結果,將植物的廢屑分解為有機物,供植物吸收。另一方面,土壤因遊客之踐踏或工程施工等原因而受到壓實,是土壤生物多樣化的致命傷。土壤硬度過大,不僅使土壤貯存之空氣容量相對減少,也導致植物吸收土壤中水分及養分困難。因此,增加土壤孔隙,維持土壤微生物生存空間,是土壤生物多樣化的不二法門。

  4. 地表鋪面透水化:植物生長需要自土壤吸收水分。降雨時,這些水除部分順地表逕流外,其餘則滲入土中貯存。土壤貯存水分受土壤表層之滲透性影響相當大,如滲透性大,則土壤可貯存水分較多。如雨水無法入滲土壤,由地面逕流而消失無蹤,自然影響土壤水分的含量。許多地區的車道、步道、廣場、遊戲場、停車場等空間以水泥、瀝青等不透水性材料為舖面,阻絕了雨水入滲土壤的機會,這是一種十分不生態的工法。為了改善土壤的滲透功能,舖面工程應儘量採用多孔質的高壓連鎖磚、植草磚、碎石、鵝卵石、自然石等材料。

  5. 景觀自然化:山坡地或平地的綠地開發,最理想的情況是利用原有地形,並正確保留原有地被植物及表土,這種自然界和諧的美,是經年累月逐步所產生的結果。為了表現綠地景觀自然化,綠地的施工,應盡量減少機械及人為的破壞,尤其大面積的開挖整地及大量興建不調和建築物,都是違背自然的做法。自然界裡的山水,有季節的變化,有色彩及光影的變化,也有各種聲音的變幻,正因為這種無窮盡的自然美景,吸引著人們奔向公園綠地,踏上生態旅遊的路程。因此,公園綠地的規劃,也應遵循自然的原則,各項設施之位置、形式與大小規格,都應與周圍環境和諧。

四、建立都市生態綠網

  都市生態綠化意喻著一個都市環境的永續發展。建立都市生態綠網,聯結都市內各種公園綠地,包括各種類型公園、運動場、河川、工廠綠帶及私有土地的綠化等,由點而線,最後構成面的綠色網路,已成為都市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喬木、灌木、草本及地被植物所組合的都市綠地,本身就具有一種讓人心曠神怡美感。對生態環境而言,這些綠地提供了許多動物昆蟲繁殖棲息的條件。種樹以外,若能同時將綠色建築及透水鋪面大量推廣運用,將使都市的生態機制更加發揮。

五、農業下山的山坡地生態綠化

  台灣山坡地自然環境特殊,氣候溫暖潤濕,適於植物的生長。但卻因颳風期間強風豪雨,加上河川短促陡峻,涵水力低,洪峰與枯流量相差十分大,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山坡地頻頻發生災害的原因之一。

  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後,山坡地的農業經營,面臨市場自由的競爭,將逐漸改變原有耕作方式,例如採用有機栽培、減少勞力,採用機械等。在經營形式上,部分農業也將從一級的產業轉型為三級的休閒服務業。

  山坡地為整體環境的一環,其中動植物之個體或群體,都是組成大自然的一份子。一旦任何一因子失去平衡,該群落中之自然關係將引起改變,乍看之下,短期內似乎不會對環境品質造成多大影響,但事實上卻已埋下了日後的苦果。許多山坡地的開發,不論是道路、遊樂區或觀光事業之發展等,都會進行開挖整地的行為,這些工程難免會破壤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景觀美學。一些原已剩餘不多的原生林,或是稀有珍貴的動植物,可能永遠失去其原有的基因。因此,山坡地從事休閒農業的經營,適當的場地設計以及綠籬、步道、小徑等路線的選定,都可用來減輕遊客衝擊。

六、海岸防風林之更新

  大面積的單純林,由於係單一的樹種,造林成本較低,管理上較為方便,但產生了生態平衡問題。其中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台灣沿海衝風地帶的第一線,選用抗風耐鹽耐旱的木麻黃為先驅樹種,數十年後,這些樹種多已老化逐漸凋零,且係純林,景觀上顯得十分單調。若做為民眾休閒活動空間,仍受到強風乾旱之苦。沿海地區綠化涉及環境因素十分複雜,基本上,樹種應以自然化、多元化及適地適木為原則。許多耐鹽的樹種,如大葉山欖、欖仁、水黃皮、厚皮香、白水木、海檬果、榕、毛柿、棋盤腳、肉豆蔻、可可椰子等,都可以小苗方式先行間植於沿海木麻黃林,俟苗木生長二三年後將木麻黃疏開。如此,以利小苗繼續生長,以多樹種混合造林更新的方式,並配合良好的栽植方式、管理及配合景觀手法,可以提高防風林之生物歧異度,增加對環境逆壓的抵抗性及美觀性,且可提高民眾認同及喜愛程度,避免加以濫墾或破壞。

七、結語

  生態旅遊的觀念主張,須顧及跨世代間的平等原則,地球村上所有的生物,享有一切的資源。人們的開發或遊憩行為不應也不能損及後代子孫的福祉。山坡地、都市綠地、海岸林,以及河川渠道、耕地、沼澤濕地等,都是生態網路系統的一份子。面對追求自然的休閒生活熱潮,環境綠化需全面有計畫地加速推動,同時還必須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強調地域景觀的特性,反映出自然或文化環境的整體價值。只有尊重綠色的生態旅遊,玩興才能持久,也才能細細體會出大自然的奧妙。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4,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