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中國大陸蔬菜產銷概況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 李皇照

壹、前言

  中國大陸蔬菜產銷體制,在過去50年間經歷三個發展階段:1949年至1984年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1985年至1990年的過渡時期;以及1990年以後的市場經濟體制時期。

  1949年以來,大陸地區蔬菜產銷體系,歷經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體制的大變化,蔬菜生產方式由指令性計劃轉向指導性計劃,進一步轉換為由市場機制引導資源配置的生產型態,蔬菜流通體系也由計劃調撥,走向尊重市場機能的自由流通型態。在計劃經濟時期,蔬菜是允許議購議銷的第三類產品,但在大中城市為保証居民的蔬菜基本供應,蔬菜主要係由單一的國有流通公司實行統購包銷。直至1985年,蔬菜的經營和價格才開放,蔬菜產銷體制開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體制,此後並逐步擴大市場調節的範圍,然而,蔬菜市場開放的政策,在大陸各地貫徹執行的程度並不相同,不同地域放開的時間有先後,開放的程度也有差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國有流通公司統購包銷的做法,一直延續到1992年。

  1988年中共國務院批准實施「菜籃子」工程建設,1990年進一步提出「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從此之後,大陸地區的蔬菜產銷體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菜籃子工程的初期任務,主要是解決生產問題,藉增加產量紓緩城市地區蔬菜供應不足問題,待生產問題解決後,菜籃子工程建設乃開始重視蔬菜品類和品種的結構調整,蔬菜品質的提高,以及流通階段不順暢等問題,同時進一步改善對蔬菜產銷的宏觀調控。90年代以後,大陸地區蔬菜產銷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調節供需平衡,多種不同經營的經濟組織進入蔬菜流通領域,蔬菜運銷的多通路型態,跨區域的銷售營運的活動也蓬勃發展,各地區大中城市也投入蔬菜批發市場建設,蔬菜產銷活動在這時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文旨在介紹大陸地區近年來蔬菜產銷變化情形,包括播種面積和產量的變化,生產地區的分佈,主要種植的蔬菜品類,以及蔬菜產銷的重要變化趨勢。

 

貳、蔬菜播種面積和產量

  根據中國大陸出版的農業統計年鑒資料,1980年大陸地區蔬菜種植面積為3,163千公頃,1990年增加為6,338千公頃,10年間成長了一倍,80年代的10年間蔬菜生產面積平均年增長率為7.25%。90年代由於菜籃子工程的推動,引進市場機制,允許跨省區的大流通等有利生產蔬菜的經濟誘因,蔬菜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快速成長,2000年大陸地區蔬菜種植面積增加為15,236千公頃,短短20年間蔬菜種植面積增加幾近四倍,90年代的10年間,大陸地區蔬菜種植面積平均年增長率高達9.21%。

   圖1DOCX / odt / pdf顯示大陸地區近20年間蔬菜種植面積的成長趨勢,由圖中變化趨勢可明顯看出,1990年是個重要的分界點,在此之前的10年,種植面積的增加是呈穩定成長方式,而在此之後的10年,種植面積的增加則呈加速成長,種植面積增長趨勢的變化型態,反映大陸經濟體制的改革,對蔬菜生產面積增長變化的影響。

  大陸地區蔬菜生產數量之統計,相較於生產面積的統計資料而言,並不完整。推斷可能與種植的蔬菜種類繁多,且不同蔬菜生產期的時間長短不一,每一塊土地每年生產蔬菜之期次不一,使得蔬菜生產數量統計較為困難。據估計,1990年大陸地區蔬菜總生產量17,519萬公噸,1995年增加為26,090萬公噸,2000年的蔬菜總生產量為43,398萬公噸,90年代的10年間,蔬菜生產量約成長1.5倍。

 

參、蔬菜生產地區分佈

  大陸地區幅員廣大,各省區由於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條件有相當大的差異,不同省區用於種植蔬菜的土地面積多寡有所不同。以2000年蔬菜播種面積為例,播種面積最多的前5個省區依序為:山東省1,788.4千公頃,佔11.74%,河南省1,189.2千公頃,佔7.81%,江蘇省1,056千公頃,佔6.93%,廣東省1,010.1千公頃,佔6.63%,湖北省968.6千公頃,佔6.36%,和河北省866千公頃,佔5.68%,5個省區合計約佔大陸地區蔬菜總種植面積的四成左右。

  另從蔬菜生產數量來看,1999年大陸地區蔬菜生產數量最多的前5個省區依次是:山東省6,407.2萬公噸,佔15.81%,河北省3,815.4萬噸,佔9.41%,河南省3,392.3萬公噸,佔8.37%,江蘇省2,726.9萬公噸,佔6.73%,以及湖北省2,631萬公噸,佔6.49%,5個省區蔬菜生產數量合計18,972.8萬公噸,佔該年蔬菜總生產量的46.82%。大陸地區蔬菜生產數量的集中程度,略高於蔬菜種植面積的集中程度,這與各省區生產的蔬菜種類、單位面積產量和複種指數等等有關。 表1DOCX / odt / pdf為1999年和2000年兩年大陸各省區蔬菜種植面積和生產數量之統計,

 

肆、7種主要蔬菜生產與地區分佈

  2000年大白菜,蘿蔔,黃瓜,大蔥,蕃茄,茄子和辣椒7種主要蔬菜合計生產面積達8,052.7千公頃,佔該年蔬菜總生產面積的53%,其中大白菜生產面積2,023.4千公頃最多,約佔總生產面積的13%,其次是辣椒種植面積1,309.1千公頃,約佔8.5%,再其次是蘿蔔生產面積1,213.9千頃,約佔8%。

  大白菜種植面積最多的前五個主要產區省分是:河南省(315千公頃),廣東省(268千公頃),山東省(173千公頃),廣西省(164千公頃)和河北省(155千公頃)。蘿蔔種植面積最多的前五個省區依次是:廣東省(115千公頃),河南省(106千公頃),四川省(105千公頃),安徽省(93.2千公頃)和廣西省(86千公頃)。黃瓜種植面積較多的前三個省區分別是:廣東省(185.6千公頃),河南省(152千公頃)和山東省(150千公頃)。大蔥種植面積以山東省(88千公頃),河南省(77千公頃)、安徽省(74千公頃)和廣東省(50.2千公頃)較多。蕃茄種植面積超過十萬公頃的省分包括:山東省(123千公頃)、河南省(112千公頃)、遼寧省(106千公頃),和廣東省(103.5千公頃)。茄子種植面積以河南省(93千公頃)、山東省(60千公頃)和安徽省(53.6千公頃)三個省區最多。辣椒種植面積以湖南省(130.5千公頃)、貴州省(109.3千公頃)、河南省(109千公頃)、山東省(101千公頃)和安徽省(97.7千公頃)較多。

  七種蔬菜合計生產數量高達27,686萬公噸,佔大陸地區該年總蔬菜生產數量的65.3%,其中大白菜的生產量為8,594萬公噸,僅大白菜一項就佔蔬菜總產量的二成左右;黃瓜生產量4,454萬公噸,佔蔬菜總生產量的10.5%,蘿蔔生產數量4,114萬公噸,佔蔬菜總生產量的9.7%。

  大白菜生產數量最多的前三個省區是:河南省(1614萬公噸)、山東省(1305萬公噸)和河北省(978萬公噸)。蘿蔔生產量最多的前三省區是:河南省(441萬公噸)、山東省(431萬公噸)和四川省(366萬公噸)。黃瓜生產量以山東省(771萬公噸)最多,遼寧省(637萬公噸)居次,廣東省(550.9萬公噸)和河北省(538萬公噸)分居第三和第四位。大蔥生產數量以山東省(490萬公噸)產量最多,約佔全國的三成。蕃茄生產量以山東省(669萬公噸)、遼寧省(521萬公噸)和河北省(431萬公噸)分居前三位。茄子生產量最多的前三個省區是遼寧省(361萬公噸)、山東省(307萬公噸)和河南省(276萬公噸)。辣椒生產量最多的前三個省區是山東省(343萬公噸)、安徵省(303.3萬公噸)和河南省(247萬公噸)。

 

伍、蔬菜產銷趨勢

  整體而言,目前大陸地區一般城鎮和農村大致都可就地解決蔬菜需求的供應問題。大陸地區在大中城市的蔬菜產銷運作方式,基本上係實行「郊區為主,農區為輔,外埠調劑」的蔬菜供應模式,滿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蔬菜需求。至於跨越省區的蔬菜大範圍流通形式,主要有「南菜北運」、「西菜東運」和「北菜南運」等方式。事實上,大陸地區於80年代就建立可供應大範圍區域的蔬菜生產基地,其中五大蔬菜基地更成為跨省區蔬菜大範圍流通的主要供貨來源。

  大陸地區南菜北運的罕見蔬菜基地包括: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和四川等6個省區,這6個省區可謂是天然大溫室,80年代蔬菜的種植面積就已經超過400萬畝,這些地區不僅可以常年生產,而且複種指數和單位面積產量都高,每年皆可源源不斷北運蔬菜,因此豐富了北方城市的蔬菜市場,其中粵西、海南省和廣西地區,利用天然溫室的大面積種植非季節瓜果菜,每年都以200萬噸以上的規模,運銷至華東、華北,以及東北、西北等地區。黃淮海經濟區的春淡蔬菜基地,主要以徐州、蚌埠及6個主產縣為主產區,每年春夏向大陸各地區提供超過千萬噸的各類蔬菜。河北壩上張家口經濟區蔬菜基地,該地區蔬菜生產面積40萬畝左右,每年秋天蔬菜供應淡季時,可供應大量鮮菜給北京、天津地區。西菜東運基地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該地區可利用季節差異,為東部地區補充淡季所需的蔬菜來源。山東和河北兩省12個主要生產縣為主的大白菜基地,生產種植面積約800萬畝,一年可供應大白菜千萬噸以上給北方城鄉。

  蔬菜生產農民在自由市場制度的經濟誘因下,種植生產的蔬菜僅少量用於滿足自家消費,大部份採收的蔬菜都進入市場交易,隨著上市的蔬菜數量大幅增加,各種新品種蔬菜的引進,以及跨地區蔬菜大流通情勢的發展,大陸地區目前各地蔬菜不僅供應數量充足,且供應的蔬菜種類也日漸繁多。此外,各地區大中城市發展的特種蔬菜種植面積也迅速擴大,罕見蔬菜和非季節蔬菜的種類和供應數量也增加快速,在此同時,清潔蔬菜和小包裝蔬菜等也陸續不斷地推出進入零售市場銷售。近年來,為順應城市居民方便,衛生和營養等蔬菜消費需求新潮流,清潔蔬菜和有機蔬菜也發展迅速,並贏得消費者的青睞與歡迎。

  大陸地區改革開放20餘年來,蔬菜產銷流通體制有幾項明顯的變化,包括:經營型態由統購包銷轉向自由購銷;經營者由國營商業一家獨佔經營轉為多種經營組織的多家競爭局面;價格形成方式也由政府制定價格轉為市場機制的供需決定價格;流通模式由就地採購、調撥供應、單一垂直式通路,發展成為批發市場、集貿市場,以及多種零售業態並存的多元運銷通路結構。此外,大中城市蔬菜產銷也有些明顯的發展趨勢,諸如:常年生產供應的罕見蔬菜種類和數量日漸增多,非季節蔬菜供應明顯增加,而大宗蔬菜卻有逐年減少趨勢;春、秋季節的葉菜類產品消費需求日漸增加;高所得居民對無污染、無公害之有機蔬菜的需求殷切。

 

參考文獻

  1. 丁國文,2002,「2001年我國蔬菜生產與市場供求形勢分析」,中國大陸農業部信息中心
  2.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0年版,中國統計出版社
  3. 李皇照,2000,「大陸農產品市場發展與概況」,農產運銷半年刊,第122期,第19~30頁
  4. 房愛卿主編,2000,「WTO與中國消費品流通」,中國商業出版社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