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農業個別計畫摘要

企劃處企劃科 黃馨儀

壹、前言

  為迎接全球化挑戰,建設台灣成為綠色矽島,行政院業於5月30日核定「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計有投資重點計畫10項。我國已於今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農業轉型升級等議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為加速農業轉型升級及發展,於10項投資重點計畫中之「產業高值化」、「觀光客倍增」、「數位台灣」、「水與綠建設」及「新故鄉社區營造」等分項計畫項下納入農業相關建設項目計20項。

貳、計畫內容

  行政院所納入農業相關建設項目計20項,相關建設項目重點說明如次:

一、花卉生物科技園區

  為發展台灣深具潛力之花卉產業,將於南投及台南等縣之台灣高級花卉主要產區,整合既有重點花卉產區、研發機能及生物科技人才之優勢等產業基礎,並結合當地觀光休閒資源,先透過舉辦國際性花卉博覽會的方式,逐步推動提昇花卉產銷及研發機能,以增加台灣花卉競爭優勢。

二、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針對本省中南部農業生產區之氣候及土壤條件,選定具發展潛力之農業生技產業,例如屏東的水產、畜產及熱帶花卉果樹,整合鄰近試驗研究機構及周邊產業,共同推動生物技術產業之研發、技術轉移、量產、產品、認證、出口檢疫及產品拓銷等。園區之區位條件、土地取得、租稅優惠、週邊研究機構之支援及未來商機等為目前規劃考量之重點,未來園區將兼具研發、產銷、加工及轉運功能,並輔導鄰近農場成為衛星農場,發展為高科技農業產業中心。

三、建立現代化農產品物流體系

  在本省中南部產地樞紐地區設立農產品產地處理及物流中心2至3處,改進產品供應之品質與規格,強化內、外銷市場之供貨與後勤支援能力。整合現有農民團體倉儲資源,配合大都會區之物流通路發展,針對北、中、南三大都會區之物流體系與批發市場之功能設備加以整合,發揮物流中心之集中、均衡、分散等多角化功能。

四、阿里山登山鐵路及森林遊樂區之整建

  阿里山森林鐵路已行駛逾90年,不僅是台灣重要文化資產,具有旅遊發展指標性,亦是串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與周邊鄰近遊憩景點重要交通動線,對嘉義地方發展深具意義。多年來由於經費拮据未能大力汰換設施,亟需全面改善,以確保阿里山森林鐵路營運安全,提高鐵道遊憩體驗品質,增加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遊憩選擇機會,提供鐵道文化研習場所,動態保存文化資產。

五、阿里山住宿品質及品質改善計畫

  針對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區內住宿設施進行設施改善及品質提昇,包含住宿區鄰近景觀之維護,以美化住宿區周邊環境,改善住宿軟硬體設施,提高服務品質。另為有效解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住宿空間不足之情形,將規劃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遊樂設施區部分土地提供民間投資經營渡假旅館,以引進民間資金及營管技術,投資興建高品質渡假旅館,改善住宿不足之情形。

六、觀光漁港

  為提供國人利用漁港從事海上旅遊觀光及休閒遊憩活動,針對現有具觀光價值之漁港規劃整體觀光遊憩動線,加強改善遊客服務設施、港區周邊綠美化、增設停車場、增建防波堤及必要之泊船設施,提高娛樂漁船旅客登船之安全及建設漁業文物展示、漁產品展售相關設施等工程,以提升服務品質,提高觀光遊憩效益。

七、國家花卉園區

  為提昇台灣花卉產業之競爭力,將利用彰化縣之花卉產地條件,先透過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的方式,逐步發展為結合花卉生產、育種、買賣交易、展覽、研發、植物園、遊憩等多功能之國家級花卉產業園區。仿效德國聯邦公園博覽會之理念,對低度利用或機能不當土地,由政府給予適當補助,定期舉辦博覽會,展覽主題以環保、科技、生態、能源為原則,並透過展示創造商機,及鼓吹人文關懷的價值觀。

八、國家自然步道系統

  將以國家步道系統為骨幹,規劃整合國家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等遊憩據點之步道、古道,依森林景觀遊憩資源條件及遊憩需求,建構適合國人生態休閒遊憩之國家步道系統,兼顧當地居民經濟與生活,並結合周邊山村社區之民宿及生態導覽系統,發展以體驗自然野趣及山村文化為主之森林生態旅遊。

九、推動農民終身學習計畫

  將以行政院農委會所屬試驗改良場所及已輔導建立之區域農漁會資訊共用中心為主幹,建立區域性遠距教學中心及農漁民教育訓練和農業經營諮詢服務體系,辦理農民網路技能、農業推廣人員職能、農業經營者、鄉村青少年、鄉村婦女及草根性研究者之相關訓練,及開發農業知識技能e化學習資源和教材,透過農業遠距推廣教育體系,提供農民網路學習之管道。配合農業證照制度,提升農業人力專業水準,增強農業競爭力。

十、發展重要農業產業知識管理應用計畫

  為協助農民及農民團體取得農業生產及經營管理之核心知識,改善生產管理、經營績效與創新,相關具體工作重點包括規劃建立農業知識庫;蒐集及探索農業知識元件,發展農業知識檢索工具;規劃建置總體農業環境資料庫,開發知識管理資訊應用系統,逐步建立功能模組化專家系統,推廣及宣傳農業知識管理運用。

十一、林地分級分區管理

  將透過結合「森林永續生產」、「森林資源多目標利用」及「維護生物多樣性」三大理念,建構以生態系為規劃單元的林業經營體系。自91年度起國有林班地全面規劃森林生態經營,並依據第三次全島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所得之林地土壤及位置(坡度)資料等,配合國有林事業區經營計畫檢訂調查資料及事業區經營目標、交通狀況及海拔等因子,將林地區分為自然保護區、國土保安區、森林育樂區及林木經營區等四區,建立林地分級分區管理體系,據以經營管理國家森林。

十二、保育天然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建構「中央山脈保育廊道」,自北而南連接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到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等保護區,形成一條南北綿延達300公里的連續自然保護廊道,面積約63萬公頃,佔全島面積約17.5%。以天然林保育、國土保安及生物多樣性資源維護為主的國土保安區及自然保護區佔國有林地達七十九%,並修正「森林法」明定對天然林、保安林及自然保護區應予保護。另將善用原住民生態智慧,秉持新環境主義精神,以「社區林業」之模式,促成山村社區民眾的共同參與,杜絕天然林盜伐情事的發生;強調社區民眾參與林業經營,並與林業機關分擔責任、分享成果,將當地住民由原來「旁觀者」之角色轉變為實際「參與者」,使其與林業機關之關係亦由「事不關己」轉變為利害與共之「夥伴關係」。

十三、平地景觀造林及綠美化

  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調整國內農業產業結構,主動規劃並輔導農民及農企業實施平地景觀造林,藉以有效利用農地,並紓解農產品產銷失衡。又為追求綠色居家新風貌,提昇生活環境品質,從地景觀點,加強都市及鄉鎮邊緣、公園綠地、社區、學校、工業區、風景遊憩區及道路兩側等之環境綠美化,全面營造團狀、帶狀之綠境空間,提昇都會區生活環境品質,讓社會各界認識綠資源,了解綠資源,親近綠資源。同時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於適當造林季節,在全國各地擴大辦理植樹活動,再透過社區及民間組織,鼓勵民間認養,建立人與樹間自然和諧之新倫理。

十四、國、公有租地造林回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經管國有林地總面積一五四萬餘公頃,其中約9萬公頃為放租造林地,因社會環境變遷、產業經濟轉型、加入國際貿易組織,及鑒於近年國土災難頻仍,在歷經賀伯颱風及921大地震、桃芝颱風侵襲後,國有林部分放租造林地違約違規種植檳榔、茶、果樹等農作物,形成大面積土石流危害地區,嚴重影響國民身家財產安全。為配合國土保安政策,尋求根本解決,將優先針對位於土石流危險區、重要集水區、重要河川兩側等國、公有放租造林地(或違規、違約使用嚴重影響社會公益安全)地區,比照82年行政院核定實施辦理「德基水庫集水區陡坡農用地(超限利用地)處理方案」原則,以逐年編列經費補償地上物方式積極推動,並邀請林農懇談,鼓勵承租人申請終止租約、交還林地完成造林,如違規、違約使用之承租人或占用人不肯繳回,則循司法程序起訴請求返還林地強制收回,納入整體國家森林經營計畫中妥善管理。

十五、林務、林政一元化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經管國有林地,為全國最大的自然資源管理機關之一。台灣光復後,因應各時代背景之國家發展特定目的需要,政府同意在森林區域設立退輔會森林開發處、國家公園、國家風景特定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機關,致使林地分割管理,不利生態系整體經營。配合現代自然資源管理新趨勢,以及政府組織再造目標,將促使森林與自然保育事務、行政管理一元化,以有效整合國有林地各經營管理單位,減少國家人力、財力、資源之浪費,排除自然資源管理機關間之扞格,達成森林與自然資源行政管理一元化目標,改善施政績效,發揮自然資源整體效益。

十六、海岸林生態復育

  海岸地區之地理環境與氣侯條件殊異,造林成果不易保持,對於栽植初期苗木,常在強風、高溫、鹽害及乾旱等逆境下陸續枯死,或因造林木受季風挾帶鹽霧吹襲、颱風災害或遭風砂掩埋而受損或生長衰退,必須妥善補植及經營更新。另於已成林之木麻黃防風林,可在林間空隙地逐步混植深根性之喬木或原生植物,全面構築複層混合林,形成空間參差之配置,使海岸防風林兼具景觀及保安效果,亦可使海岸林成為遊憩休閒、健身活動之據點。

十七、整合鄉村社區組織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將輔導下轄之7個地區農業改良場,整合區域性農業試驗改良場所,結合縣市政府輔導各級農、漁會、農田水利會、農業合作社場、財團及社團法人、文史工作室等自主性組織,建構區域性社區營造中心,並重整村里組織、社區發展協會、農、漁事小組、農業產銷班、四健作業組、家政改進班等基層單位,建構社區總體營造由下而上的組織體系,落實「以民為主、以農為本」的理念,建立鄉村社區營造學習組織,推動學習活動,以凝聚社區營造共識,增強社區營造工作知能及社會服務能量,活化社區營造組織。

十八、活化鄉村青年組織與活動計畫

  培養「全方位的農村青少年」為四健推廣教育的最終目標,本計畫從基層四健作業組落實「做中學」的理念為始,以四健會員、四健義務指導員及四健指導員的教育訓練為本,鼓勵地方自主性活動為輔,建立四健會學習型組織,以一系列的人力培育工作,共同營造青少年正常學習及發展的環境。並培養鄉村青少年愛鄉愛土之情懷,參與社區營造及鄉村建設之志願服務工作,透過不同縣市之交流活動,建構全國四健會人力資源網絡,落實農業人力紮根基礎。每年亦透過大型活動之辦理,凝聚鄉村青少年共識及培養承辦活動之能力。本計畫將選擇重點示範鄉鎮,逐年推動各鄉鎮地區農會辦理四健會推廣教育計畫,活化鄉村青年組織與活動,每年並配合辦理全國性大型活動。

十九、地方料理特產營造計畫

  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農業與農村的衝擊及挑戰,本計畫配合農業新興科技、農地型利用服務業的興起及農產品品質的提升,輔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與料理、加強農特產品包裝設計與行銷,結合農漁山村休閒旅遊及政府輔導發展之休閒農漁園區,配合農業產業文化活動,帶動農村經濟繁榮,創造在地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所得,以期加速農業轉型升級並輔導安置受加入WTO影響之農業勞動力。

二十、輔導地方產業文化化

  結合當地農產業、自然景觀及地區人文特色,發掘地方上具發展潛力之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使文化能與生活、生產相結合,建立區域性產業文化的特色,促進地區的發展,並建構人文、產業、休閒及生態兼備的新農村,以農業產業技術人文生態化,應用本土地區創新技術及經驗知識,創造地區草根性農業文化。

參、結語

  當前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時刻,極具挑戰,也充滿機會,農業委員會將配合行政院所提「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本於「以人為本,永續發展」理念,採取「全球接軌,在地行動」策略,以全新的思維,全新的做法,進行結構性與制度性的調整,以企業的活力與效率,營造出一個有效率及安定的農業經營環境,促使農業轉型升級,並充分發揮農業與農村的多元功能,讓全民共享農業之美。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7,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