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家步道系統建設規劃之面向與內涵

林務局森林育樂組

一、前言

  台灣,一個北迴歸線橫越的島嶼,擁有熱帶至寒帶的植物相,綿連多變的海岸,素有「福爾摩莎」的美稱。曾經,它是梅花鹿、黑熊和雲豹的故鄉,也是先民生活的地方。從西部的河口、谷口到東部後山的綠野平疇,台灣的山地林野間,布有眾多先民所走出的山徑步道,蘊涵了先民於這片土地上所刻畫的歷史人文與生活軌跡;而在這繁忙的現代社會中,將逐漸轉換為台灣子民體驗自然、觀察生態、認識鄉土、增進健康及提供旅遊之重要處所。本會林務局期望藉由「國家步道系統」的規劃與建置,協調各相關管理單位,整合自然遊憩據點,依據資源條件,發展不同型態之生態旅遊,使自然及人文等環境資源在兼顧生態保育、經濟發展及社區福利之生態系經營原則下永續發展與利用,進而展示台灣自然美景,重塑福爾摩莎新形象。

二、國家步道之定位

  國家步道應為台灣山岳、海岸及郊野地區,經過審慎勘察、評估擇選所得,具相當條件的步行體驗廊道。國家步道除提供國民生態旅遊、自然體驗、環境教育、休閒遊憩、與景觀欣賞機會外,還應具備台灣地區的自然資源代表性、或文化歷史的特殊性、或景觀的自明性等特質。在考量不對山林生態造成衝擊及保障社會大眾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國家步道的評估擇選,應含括步道路廊的資源特色等潛力條件,與生態環境、遊客安全等限制條件的綜合考量。茲分述如下:

(一)在資源特色方面(潛力因子)

  國家步道應具備有下列任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或景觀美質條件,以提供國民生態旅遊、自然體驗、環境教育、休閒遊憩及景觀欣賞機會,增進國民健康、培育大眾性靈:

  1. 具台灣地區自然資源的代表性或獨特性:台灣山林中具有眾多地形地質、森林植物、動物、水域等自然生態資源,國家步道的擇選條件應包含具有上述自然資源代表性的步行體驗廊道,讓國民有機會體驗並認識台灣珍貴的自然資源,進而提昇民眾的感官性靈,對台灣產生更深一層之認同感,藉此更可使民眾產生保護台灣自然資源的認知。

  2. 具台灣地區文化歷史特殊性或代表性:台灣現存的許多步道與台灣整體發展息息相關,或隱含有原住民生活遷徙的背景、或代表著清代開山撫蕃的歷史淵源、或保存日據時期理蕃政策下的遺址,此類歷史遺產亦為國家步道選擇的重要考量條件之一。行經國家歷史步道,民眾可由另一角度認識步道的人文、歷史背景與其形成原因,對台灣特殊文化的歷史變遷有進一步的瞭解,並增進國人對於具歷史性之步道與史蹟保存的重要觀念。

  3. 具台灣地區景觀美質自明性或獨特性:美麗的景觀具有陶冶性靈的功能,現代社會由於國人多沈陷於繁重的工作之中,親近自然、享受美景的機會相對減少,因而身心理之壓力與疾病亦漸次增加。藉由步行體驗自然,使用者可沿路觀賞台灣自然美景,提供民眾休閒遊憩的功能,並從中得到心靈上的放鬆、並舒緩工作時所累積的壓力,增進國民健康。

(二)在生態環境考量方面(限制因子)

  為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衝擊、並保障遊客大眾的使用安全,國家步道擇選應考量下列原則:

  1. 儘量避免穿越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暨重要棲息環境、國有林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暨史蹟保存區、或其他環境敏感地區。步道若必須穿越以上(局部)區域,則應訂定遊客量控制及行為活動管制等要求。

  2. 為保障使用者安全,步道行經路線應考量環境潛在的危險性,避免經過災害敏感地區(如斷層帶、破屑帶或土石流分佈區等地區)。

  3. 為避免自然環境及生態體系的衝擊,並撙節經費,國家步道擇選,以既有現存步道為主。

三、國家步道系統之建設向度

  國家步道系統以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為規劃原則,兼顧建設基層休閒遊憩系統之思考。從巨觀到微觀尺度,需考慮對社會、經濟及環境上的直接及潛在影響,因此國家步道系統之建設向度不僅侷限於步道本體,而係包含步道本體與民眾接近步道所需相關軟硬體之整體配套與建設,使民眾容易接近步道、使用步道之完整生態旅遊網絡。

  完整的國家步道系統建設應包含生活圈、連結動線、轉運站、接近道路、及步道本體等五大系統規劃之向度,其中步道為系統主軸,生活圈與轉運站為步道訊息與相關服務的樞紐,連結動線與接近道路則為連絡管道。供給面(政府及規劃團隊等)應依據各步道所具有之不同的資源潛力與限制條件,建立不同強度之服務設施,發展不同型態之生態旅遊活動、整合現有各類遊憩系統、帶動山村社區發展,以強化未來民眾接近國家步道的具體性,滿足民眾不同需求的登山旅遊、戶外休閒型態。

(一)生活圈

  國家步道系統在生活圈中,應具有提供民眾取得步道及旅遊規劃活動相關資訊等之功能。

  1. 國家步道系統資料庫之建置:包括台灣全島步道之發展,台灣登山、自然遊憩發展史及山難救難等經驗,步道的自然、人文、景觀等資源特色介紹、GIS地圖檔、步道分類及使用困難度、行程資訊等。

  2. 國家步道系統網站建置及連結:架設網站並連結相關網站,利用網站瀏覽功能,有效呈現步道系統資料庫相關資料。另提供即時山訊、環境資源訊息更新與交換,以方便資料查詢。

  3. 步道摺頁及叢書出版:針對步道著手進行測量、比對與繪製,以提供完整、正確的步道地圖﹔亦針對步道進行資源調查與拍攝,並編輯成冊,提供民眾各種不同類型生動有趣且富生態教育功能的解說書籍。

  4. 國家生態旅遊行程規劃:可由有興趣之旅行社、相關團體與旅遊規劃單位相結合,規劃製作套裝生態旅遊行程,使遊客在行程的安排上具有多樣化的配套與選擇。

  5. 國家步道系統資訊服務中心:未來亦考慮建立資訊服務中心,提供台灣地區國家步道之解說展示、模型、出版品販售及包括即時資訊(天候、路況、住宿、住宿的登記等)、旅遊資訊(交通、食宿、餐飲、裝備)、行程建議等功能之服務,以提供遊客查詢步道資訊的便利管道。

(二)主要連結道路

  連結道路以路況佳且能以安全、便捷運送為考量,主要功能為提供引導民眾接近國家步道,並可適度與其他生態旅遊系統結合(如國家公園、風景區、森林遊樂區或景觀道路、自行車道等),扮演連結串聯的功能。

  1. 指示系統之整體規劃:包括地名、方向指引、路況牌誌等,應以國家生態旅遊系統為基礎,進行整體CIS(企業識別系統)規劃設計,以為民眾使用國家步道系統、國家生態旅遊系統之識別引導系統。

  2. 停車休憩空間之規劃:改善並提昇現有休息站特性及品質,重新串聯各類型旅遊服務區,於休憩站設置解說展示相關服務,提供國家公園、風景區或遊憩區、景觀道路、自行車道等旅遊景點資訊。

(三)轉運站

  轉運站可視為國家步道系統生態旅遊行程之廣義出入口,除可避免拓寬闢建接近道路對環境造成衝擊外,更可促進國家步道鄰近山村的經濟發展,提供民眾補給轉運、餐飲住宿、資訊服務、醫療及緊急救護等功能。

  1. 交通轉運點:提供大、小客車的停車場及接駁巴士站的設置,方便遊客轉換交通工具,以接近步道。

  2. 餐飲住宿:配合地方政府及當地社區、團體發展民宿、旅社及餐廳等,提供大眾餐飲住宿等相關功能。

  3. 遊客中心:提供步道資訊、生態旅遊服務、裝備租借、步道(露營地)登記及管制、相關出版品販售及緊急醫療救護等功能。

  4. 登山學校:提供登山者之現地訓練及登山技巧實習演練之場所,包括各類級登山知識與技巧、野外求生訓練、環境教育宣導等課程。

(四)接近動線

  接近路線為連接生態旅遊入口至純步行入口之介面,應避免大量私人車輛進入,以免影響週邊之自然環境生態。接近路線應儘可能進行交通管制,只允許接駁巴士或服務性車輛進入。在路況允許(坡度、舖面)的情況下,亦可考量與自行車道系統結合,提供不同旅遊體驗。

  1. 車道之整建維護:針對現存路況不好或有安全疑慮之接近路線,進行整建與定期維護的工作,並規劃與自行車道或景觀車道結合,以增加國家步道系統之串聯性與完整性,並方便民眾在接近步道時使用。

  2. 指示系統之設置:應建立一套健全且明確之指示系統,以利未來國家步道系統使用,提昇民眾接近之便利性。

(五)步道本體

  步道本體為國家步道系統建設之核心,亦是民眾體驗自然的最重要接觸點。國家步道系統在步道之建設,包括步道入口處設置巴士終點站、諮詢服務或公告牌誌、自行車停靠點或入口牌誌系統等,而在步道的沿線上所需設置的則包含解說牌誌系統、指標系統、觀景台、營地或登山小屋、步道的鋪面、棧橋、排水設施等。

四、結語

  各先進國家的國家步道系統,前後皆歷經數十載之發展過程,方能逐步周全完備,因此台灣國家步道系統的建置,亦需視為長期的國家建設,針對環境資源進行瞭解、審慎進行評估規劃後,再行周全之建設,期許藉由國家步道系統之建置,得以保存自然環境,維持生態資源、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之永續。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