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加入WTO以來重要農產品進口、價格及產銷情形

企劃處經研科 韓寶珠

  我國自今年一月一日加入WTO以來,已經依據加入WTO承諾,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包括調降自由進口之農漁產品關稅,以及取消稻米、雞肉等41種原限制進口之農產品非關稅保護措施。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可能產生的衝擊為各界所關注,茲針對重要農產品之進口、國內價格及產銷情形說明如後,並分析其對國內產業之影響,以作為調整我國因應對策之參考。

 

一、加入WTO以來農產品進出口情形

  依據海關進出口資料,今(91)年1至7月,農產品出口值17.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2.6%),進口值40.3億美元(減2.1%),貿易入超22.7億美元(減1.6%)。其中出口以水產品6.7億美元及畜產品6.5億美元為主;進口則以農耕產品23.5億美元為大宗,各類主要農產品進口雖多呈減少,惟隨著我國加入WTO,稻米、雞肉、東方梨、大蒜以及龍眼等原限制進口農產品採限量進口、關稅配額或自由開放進口,相關產品進口明顯擴增,其中稻米至7月底止進口值6百多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5.7倍,水果及其製品2.3億美元,增加15%,活畜禽、肉類及雜碎1.9億美元,增加14%,魚類及其製品8千萬美元,增加14%( 詳表1pdf)。

  茲就上述重要敏感性農產品進口情形說明如後:

(一)稻米及米製品

  加入WTO後我國稻米及米製品係採限量進口,今年進口配額量為144,720公噸。進口稻米35%開放民間進口,其餘65%由政府進口管理,不能供援外或撥作飼料。民間進口米及政府進口米供市場銷售時,每公斤食米加價上限標準為23.26元,米食製品為25.59元;倘未能順利售出,則加價水準依次每兩週調降3元。

  91年民間進口食米截至8月底止,共核配26,114公噸(折合糙米約30,016公噸),已進口約1萬6千公噸(折合糙米約1萬8千公噸),其中50%為美國米,其次泰國米占38%,澳洲米占11%,日本米占1%;美國米進口平均價格每公斤為13元,澳洲米12元,泰國米10元,日本米108元。政府進口米部分,91年7月份已分別標購中粒糙米包括美國產3萬公噸及澳洲產2萬4千公噸,8月中旬起已陸續進口並進倉。

(二)水果

  原為限制進口之水果中,加入WTO後以關稅配額方式進口的水果計有東方梨、香蕉、椰子、鳳梨、芒果、柚子、柿子等,其餘龍眼、荔枝、橙類、檸檬、葡萄柚、葡萄、桃、李、蘋果、木瓜、柑橘類等水果則開放自由進口,進口稅率介於17%至35%之間。

  加入WTO以來至7月底為止,今年首度開放進口水果中較大宗為龍眼2,718公噸、柿子475公噸及荔枝167公噸,其餘進口數量很少或未有進口。進口量與去年同期比較大幅增加的則有東方梨4,497公噸、椰子4,963公噸、葡萄8,256公噸等( 詳表2pdf)。水果出口方面,出口量較大之水果有香蕉2萬3千公噸、荔枝3,451公噸、芒果3,640公噸,其中芒果較去年同期增加47%。

(三)雜糧及其他作物

  我國花生及紅豆等雜糧及大蒜、乾香菇、乾金針等蔬菜作物係採關稅配額方式開放進口,本年累計至七月底止,計進口大蒜1,258公噸、乾金針10公噸、乾香菇58公噸、帶殼花生638公噸、去殼花生1,892公噸及紅豆3,800公噸。由於這些產品的主要產區都在中國大陸,我國目前尚未開放自大陸地區進口,進口商不易找到其他貨源,使其進口量較預期為少。惟其中大蒜的進口量仍較去年增加1千公噸,乾香菇、乾金針及花生為今年首度進口;紅豆由於今年改採關稅配額方式進口,取消往年與農民契作,業者於農戶交貨不足時,可專案自大陸進口之制度,今年5月前由於進口貨源不足,國內紅豆價格看漲,6、7月份進口量已增加,合計進口約3千公噸,累計1至7月進口數量與平均進口價格均較去年同期增加2成( 詳表3pdf)。

(四)畜產品

  重要畜產品中豬腹脅肉、雞肉、豬雜、禽雜、鹿茸、液態乳採關稅配額方式進口。今年1至7月,雞肉進口1萬6千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57倍,其中9成以上為雞腿翅,主要自美國進口;豬雜進口7,838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成;禽雜為今年首度開放進口,1至7月進口706公噸,以生鮮冷藏及冷凍產品為主;豬腹脅肉進口1,955公噸,已達低關稅配額量之3成;此外,鹿茸1公噸及液態乳773公噸為今年首次進口,進口量分別達低關稅配額量之66%及7%( 詳表4pdf)。

(五)漁產品

  原限制進口之鯖、鰺、鰮魚,今年改採關稅配額方式開放進口,魷魚則開放自由進口。今年1至7月,鯖魚進口284公噸,鰺魚進口10公噸,鰮魚進口97公噸,主要為調製品及罐頭類,魷魚進口2,632公噸。鯖魚、魷魚較去年同期增加,但數量均不多。( 表5pdf

 

二、國內價格分析

  今年1至7月農產品的躉售物價指數,較去年下跌0.28%,其中果品較去年同期下跌14.70%,幅度最大,其次是蔬菜下跌2.08%,但是今年稻穀的價格較去年上漲了14.15%,特產品上漲5.56%;畜產品上漲4.23%;水產品躉售物價下跌1.41%( 詳表6pdf)。

  茲針對上述之重要敏感性農產品之國內價格分析如後:

(一)稻米

  我國稻穀價格今年1至4月呈現上漲走勢,係因90年稻米減產,正逢稻米市場青黃不接時期,加上民間進口稻米在4月才陸續進入市場,造成市場稻米流通量分配不均所致。5月份後一期稻榖大量收割上市,同時進口米進入市場,米價持續下降至6月份之平均價格17.31元,惟7月份已回升至每公斤17.76元。雖然今年一期稻作豐收,產量很高,價格波動較大,惟與去年同期價格比較,今年價格仍在去年同期之上,平均增加15%( 詳表7pdf)。

(二)水果

  分析各批發市場水果平均價格,今年1至7月國產水果價格與去年同期相較部分有下滑趨勢,主要原因係今年以來受乾旱影響,瓜果類盛產,消費者選購物美價廉之瓜果類替代,影響其他產季水果價格,此外,加入WTO後進口水果種類增加,消費者有多重選擇機會,並互為替代亦為因素之一。各單項產品中, 1至7月平均價格較去年同期跌幅達3成者有柳橙、龍眼,柳橙係因貯藏過久品質不佳,龍眼係因非產季由泰國進口低價龍眼所致;下跌1至2成者有香蕉、桃子、李子、寄接梨、木瓜、番石榴、桶柑等;其中香蕉去年因颱風減產;番石榴於4、5月間因品質不佳,消費者選購意願低;寄接梨於1至5月間大量進口價格滑落,另6、7月間國產寄接梨採收上市時,果農將果實品質較不佳者先供應上市(高品質梨貯藏待價而沽)所致( 詳表8pdf)。

  夏、秋季為國產水果盛產季節,季節性水果如西瓜、香瓜、荔枝、芒果、龍眼、木瓜、番石榴、鳳梨及寄接梨等尚不致與進口品發生競銷,另部分純熱帶水果及溫帶水果進口,競銷國內市場,並互為替代,影響市場價格。

(三)雜糧及其他作物( 詳表9pdf

  1. 蒜頭:加入WTO以來,僅4月份因國內大蒜正值盛產期,價格略降,曾一度低於近三年平均生產成本,其後因今年蒜頭品質佳,農民採收後普遍自行儲藏再漸次釋出,今年7月產地平均價格已回升為每公斤41.9元,為去年同期之1倍,價格平穩。
     
  2. 乾香菇:乾香菇在今年1、2月年節期間由於進口貨源有限,加上國內因天候欠佳減產,青黃不接,致乾香菇價格飆漲,產地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1成。之後氣候回溫,香菇產量恢復正常,7月產地價格平均每公斤約600元,供需平穩。
     
  3. 落花生:加入WTO以來花生產地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達7成,主因於去年第二期花生因災害減產,加上大陸地區花生無法進口所致。目前因本年第一期作已進入盛產期,產地價格已逐漸回跌,至七月國內產地平均價格帶殼落花生每公斤為49.7元。
     
  4. 紅豆:我國今年加入WTO後,由於紅豆限制自大陸以外地區進口,進口貨源有限,加上國內紅豆受連續豪雨侵襲,產量大減,以致價格高漲。今年紅豆1至7月平均零售價格每公斤106.4元,較去年同期上漲2成以上;至於產地價格則上漲3.7%,幅度較小。

     

(四)畜產品

  加入WTO以來,毛豬產地價格於3、4月間價格降至生產成本以下,經本會採取促銷及減少豬源等產銷穩定措施,毛豬產地價格於5月份開始回升,至7月份平均價格每公斤47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成。家禽產品價格方面,除肉鴨及雞蛋之產地價格略低於成本以外,其餘各項產品之產銷及價格尚稱穩定( 詳表10pdf)。

(五)漁產品

  鯖、鰺、鰮價格自年初以來即呈下跌趨勢,今年1至7月鯖、鰺、鰮之平均價格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37%、38%及8%,目前鯖魚、鰺魚之產地批發價格在生產成本之下,主因在於今年加工市場外銷情況不佳,國內市場交易量多,需求減少所致,由於進口量很少,故並非受進口魚價影響所致;魷魚主要為外銷市場,國內交易價格較去年上漲3成左右,產銷正常( 詳表11pdf)。

 

三、結論及因應措施

  綜上所述,總體而言加入WTO對國內農業的影響迄目前尚不明顯,僅進口水果因替代效果影響國內水果市場價格,影響稍大。由於我國在入會前即已採取產銷調整措施,且加入WTO未久,目前影響尚不顯著,但隨著業者逐步建立進口與行銷通路、逐年調降關稅並取消部分產品關稅配額制度以及進一步開放農產品自大陸進口,未來之影響仍待密切觀察。

  茲就我國加入WTO以來對進口衝擊相關因應措施說明如後:

(一)實施農產品進口特別防衛措施

  今年加入WTO以來,可引用特別防衛措施(SSG)之14項敏感性農產品中,已有東方梨、柚子、柿子、乾金針、檳榔、紅豆與雞腿翅等7項敏感性農產品進口超過基準進口量,啟動特別防衛機制,就超額進口部分,加徵33.3%額外關稅。此一特別防衛措施之實施對國內產業將產生一定之保護作用。

(二)加強受進口損害救助措施

  政府自民國78年就建立了主要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制度,並設置「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並於84年及87年先後修訂公告「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擴大適用受進口損害救助農產品之範圍,並允許在加入WTO前實施先期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受進口損害或有損害之虞之農產品,得依不同損害程度,採取不同之救助措施。本會將繼續分年增編預算,加速累積救助基金,並加強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措施之作業時效,以因應加入WTO後我國農業所受之衝擊。

(三)加強辦理農產品短期價格穩定措施

  我國於剛加入WTO之短暫期間內,因開放進口及預期心理的影響,價格可能下跌,為有效穩定價格,本會特別針對入會後最有可能受到衝擊之18種敏感性農漁畜產品,擬定短期價格穩定措施。短期價格穩定措施係區分成3種狀況,依不同狀況擬定不同的救助措施。即當產品之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90%以內時(狀況一),將採取促銷、收購、輔導加工等措施;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之80%至90%之間時(狀況二),除繼續辦理狀況一之措施外,將加強辦理收購、冷藏儲存、提供低利貸款及耕鋤廢園等措施;當產地價格下跌至直接生產成本80%以下時(狀況三),除繼續辦理狀況一及狀況二之輔導措施外,將增加耕鋤廢園面積及次級品之收購廢棄數量,並輔導不具競爭力之業者退出產業。

  因此本會將持續觀察各種重要敏感性農產品產銷狀況,並已建立「農產品進口監視預警系統」,將持續監視重要農產品進口量、價與國內產銷狀況,加強辦理各項價格穩定措施,以維持國內農產品價格穩定。

(四)加強產銷輔導措施

  加入WTO以來,稻米、紅豆、花生等產品因為進口限制、作業程序與時間配合等問題,實際進口量有限,由於其他市場供需因素,部分農產品的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許多。為避免因價格上漲誤導農民搶種,造成產銷失衡,本會已透過宣導管道,宣導農友依各鄉鎮市年度計畫面積種植,以免生產過剩影響農民收益。

(五)賡續推動產業升級措施

  我國將持續加速推動國內農業產業升級,以提昇農業競爭力。實施的策略包括:發展生物技術、自動化、環控等重點農業高科技;推動農業策略聯盟;發展食品加工業、有潛力的精緻農業與休閒農業;以及建置農業資訊體系、並拓展多元化行銷通路、改良產品包裝、建立自有品牌,強化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之消費信心,以有效面對進口農產品在國內市場之競爭。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30,752